石亮;杨新春;刘秀兰;孔强;宗敏;丁怀玉;孙继明
目的探讨绝对不应期电刺激(ARPES)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心室肌细胞收缩和钙离子流的作用.方法应用单细胞收缩动缘检测仪,在单纯基础刺激和一定延时后同时给予ARPES,观察细胞收缩并测定以F360/F380反映细胞内钙瞬变.应用膜片钳技术中记录单纯基础刺激和ARPES(延迟后10 ms刺激)所诱发动作电位(APSA1,APARPES),并比较动作电位时程(APD).分别以APSA1和APARPES为测试电压,记录AP电压钳下的细胞膜L型钙通道电流(ICa-L).结果①ARPES使单个心衰心室肌细胞收缩幅值增高15.53%±5.31% (P<0.05),收缩和舒张速度峰值均增加(分别增加10.60%±3.02%,23.2%±8.26%,P<0.05或0.01,n=6); F360/F380幅值增加16.82%±7.03% (P<0.01,n=6).②ARPES延长动作APD.③与APSA1电压钳记录的ICa-L 相比,APARPES电压钳记录的ICa-L减弱程度明显减少 ,其单位膜电容下的电流强度的整合值增加(P<0.01).结论 ARPES提高衰竭心肌收缩力与增强单个心室肌细胞钙瞬变相关.
作者:舒娟;赵晓静;王东琦;崔长琮;张海柱;金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为进一步理解T波和U波的关系及U波在长QT综合征(LQTS)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方法对11例LQTS 患者行左心交感神经切除(LCSD)手术,评价其手术前后及跟踪期间ECG上 U波和T波变化. 结果术后QTc(校正的QT间期:从0.50±0.05 s到0.47±0.03 s,P= 0.02)、QTp (从QRS波起始到T波顶点的时间间隔:0.37±0.07 s到0.33±0.06 s,P= 0.041 )和QTpc(校正的QTp:从0.37±0.07 s到 0.34±0.05 s,P= 0.006)均显著缩短.同时QU间期(从QRS波起始到U波结束)、QUc(校正的QU间期)、QUp(从QRS波起始到U波顶点的时间间隔)、QUpc(校正的QUp)却无显著改变.TpTe(同一导联上T波顶点到T波结束点的时间间隔) 无显著变化,但TpTe-max (12导联中早的T波顶点到晚的T波结束点的时间间隔,代表跨壁复极离散度:0.21±0.09 s到0.18±0.07 s, P= 0.02)显著降低. U波幅度、T波幅度及U/T幅度比值均无显著变化,但TpUp (T波顶点到U波顶点的时间间隔:0.16±0.06 s到0.19±0.05 s,P= 0.041)显著增加.手术后2天内,多数患者U波更明显并叠加于T波之上形成T-U融合现象;但随后融合程度逐渐减轻.结论 LQTS患者的U波与T波具有不同的起源机制,因此在诊断LQTS测量QT间期时不应包含U波.
作者:李翠兰;胡大一;王吉云;刘文玲;史旭波;杨进刚;梅运清;许玉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探讨射频消融对室早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58例,男27例、女31例,年龄30±34 (17~67)岁,其中51例右室流出道室早,5例左室流出道室早,2例左室流入道室早,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填写SF-36调查表,由患者本人在半小时内完成,观察一般健康状况(GH)、生理功能、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指标,量表采用标准分法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地进行了射频消融,术后1周至1个月内,患者整体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不同年龄段生活质量改变无显著差异;但对女性的改变程度的GH、RP、RE 3个指标较男性更显著,P<0.05.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室早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梁锦军;黄从新;杨波;江洪;唐其柱;刘秀娟;万为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作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使其终止,除电治疗外,胺碘酮近年来应用日益广泛,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也有一定的地位,但利多卡因的疗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长期预防需要进行危险分层.不论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对基础心脏病和诱因的治疗都是重要措施.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经循证医学证实为有效的手段,药物治疗目前主要建议使用胺碘酮,避免应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滞剂在改善预后方面有优势.
作者:朱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报道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射频消融方法.方法 4例经常规电生理标测消融失败的ILVT患者,应用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指导确定消融部位.结果 4例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时CARTO标测的V波早激动点在前中间隔,在此部位消融无效.以左后分支电位标测的早激动点在左后间隔区域,在此部位消融终止所有ILVT,此成功部位距V波早记录点1.0~2.0 cm.随访1~7个月无复发.结论左后分支及其浦氏纤维是构成折返环的关键部位,也是射频消融的关键部位,并与折返的出口有一定距离.
作者:楚建民;马坚;侯翠红;麻付胜;唐恺;方丕华;张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4例患者中共置入6台ICD,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程控分析仪进行随访,对患者情况及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合理调整起搏参数,心律失常药物,及时处理ICD故障. 结果 6台ICD共检出心律失常事件272次,启动治疗程序64次,其中包括低能量复律和高能量除颤转复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19次(占29.7%,19/64),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治疗室性心动过速35次(占54.7%, 35/64),误放电治疗10次(占15.6%,10/64).误放电原因包括:感知窦性心动过速3次,电磁干扰2次,电极导线绝缘层破损干扰5次.其余208次心律失常事件均在ICD启动诊断识别过程中自行终止,ICD未继续实施治疗程序.结论 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肯定,但应加强随访,警惕误放电.
作者:张新霞;胡雪松;黄建平;张东辉;吴剑胜;许香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性,55岁,既往无器质性心脏病病史,急诊行心电图示宽QRS波心动过速,通过仔细观察该心动过速自发终止时的波形,推测为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异传导,进一步分析为左侧隐匿性旁道参与的心动过速,并经心内电生理证实.
作者:周菁;丁燕生;侯应龙;张媛;Sunny S Po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简称窦速).主要发生在房室结双径路(包括快径路或慢径路)以及间隔旁道的射频消融后.主要机制为射频能量损伤迷走神经纤维,导致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去支配作用,从而引起不适宜窦速.症状可以持续几天到几个月不等,多能自行缓解.
作者:赵战勇;郭继鸿;张海澄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的方法用以鉴别峡部消融线是完全阻滞还是存在缓慢传导,以降低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消融后的复发率.方法前瞻性研究30例典型房扑患者消融后峡部的传导,放置20极Halo电极,使远端的两对电极靠近阻滞线,分别起搏这两对电极并在消融线上标测局部双电位或多电位,我们假设局部电位的初始成分和终末成分分别代表消融线两侧的激动,当起搏部位由离消融线较近的电极对转为较远电极对起搏时,刺激信号到局部电位初始电位成分的时间将会延迟,而刺激信号到局部电位终末成分的时间变化取决于阻滞线是否完整.终末电位提前或不变提示完全阻滞,终末电位延迟提示阻滞线上有传导缝隙.结果用传统判断峡部阻滞的方法做参照标准,选取位点进行差异性起搏共54次,峡部完全阻滞前18次,峡部完全阻滞后36次.当起搏部位转为较远电极对时,初始电位均延迟,平均18±9 ms,峡部不全阻滞时,终末电位延迟13±7 ms,峡部完全阻滞后,终末电位提前12±8 ms.差异性起搏对预测峡部完全阻滞的灵敏度达100%,特异度达88.9%.结论差异性起搏可准确鉴别峡部形成完全阻滞还是存在缓慢传导.
作者:张劲林;徐亚伟;徐剑刚;周可;陈艳清;李伟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短QT间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应用吡那地尔在家兔左室楔形灌注组织建立短QT模型,利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心外膜下、心内膜下及中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并观测三层心肌细胞复极达90%的动作电位(APD90)及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在吡那地尔、吡那地尔+异丙肾上腺素、奎尼丁、glybenclamide作用下的变化.采用S1S2程序刺激,观测在各种条件下心律失常的诱发状况.结果吡那地尔明显缩短APD90且伴有TDR增大(58.84±13.42 ms vs 35.26±13.30 ms),并可诱发出异常心肌搏动.异丙肾上腺素可增大吡那地尔的该作用(64.60±21.46 ms vs 58.84±13.42 ms),而奎尼丁和glybenclamide则可逆转吡那地尔的此作用,并减少异常搏动的发生.结论 TDR增大可能是短QT综合征易于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基础,而奎尼丁通过减小室壁心肌细胞的不均一性而对短QT综合征起到治疗作用.
作者:石亮;杨新春;刘秀兰;孔强;宗敏;丁怀玉;孙继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近年来心室颤动机制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各种心室颤动维持机制的理论研究都取得了一个共识,即颤动维持的关键在于波裂,解决颤动维持的机制问题就是寻找波裂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导致波裂的主要因素在于固有异质性和动态不稳定性两个方面,两者的协同作用可能是心室颤动诱发和维持的重要机制.
作者:江洪;赵冬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第11届波士顿国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年会于2006年1月13~14日在美国召开,该会议是目前国际上有关房颤专题重要的会议,与会专家重点探讨了房颤导管消融方面的问题. 现将有关内容加以评论.
作者:马长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利用微渗透泵灌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大鼠模型,观察AngⅡ对大鼠心室肌三种离子通道基因表达的效应.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48只植入微渗透泵,随机分为对照组灌注生理盐水(1μl/ h),实验组灌注AngⅡ(200或400 ng*kg-1*min-1),持续时间为2 w或4 w.提取心脏左室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分析SCN5A、Kv4.3及Cav1.2离子通道基因mRNA的表达量,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为内参.结果 SCN5A及Cav1.2基因的mRNA水平则较对照组升高(P<0.05),而Kv4.3基因的mRNA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1),且具有一定剂量及时间依赖性.结论 AngⅡ使SCN5A及Cav1.2表达上调,Kv4.3表达下调,且其效应具有剂量及时间依赖性.
作者:李喆;黄从新;徐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为探讨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兔左室短暂外向钾电流(Ito)下调的分子基础.方法采用结扎家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备缺血性心衰模型.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记录左室心肌细胞Ito,描记电流-电压(I-V)曲线;应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电压依赖性Kv1.4和Kv4.3钾通道α亚单位mRNA表达,并以图象分析系统对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心衰组家兔左室心肌细胞Ito密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I-V曲线明显下移;指令电压为+70 mV时,心衰组Ito密度(9.73±0.94 pA/pF,n=5)显著低于对照组 ( 14.35±1.16 pA/pF,n=4)(P<0.01).Kv1.4和Kv4.3钾通道α亚单位mRNA表达心衰组(分别为0.66±0.05 ,0.21±0.02,n=5)也较对照组(分别为0.95±0.07,0.531±0.04,n=5)显著降低(P均<0.01).结论心衰家兔左室Ito电流密度下调可能受转录水平调节.
作者:闫继锋;刘志华;程绪杰;李红霞;宋建平;蒋庭波;杨向军;蒋文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频率应答起搏器的主要适应证是有心脏变时功能不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 但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频率应答中起搏心率的增加,可能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发作.研究表明起搏心率增加导致心肌需氧的不利作用与在较高起搏频率通过减少左室舒张未压,随之增加心肌血流的潜在益处相抵消.频率应答起搏器不会增加心肌缺血.目前频率应答起搏器有几种感知特性,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感知特性的起搏器.
作者:韩瑞梅;汤宝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 例;年龄在 75.6 ±23.8(54~92) 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30例被动电极组,固定部位为右室心尖部;主动电极组29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道.结果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即刻起搏参数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起搏阈值:0.62±0.19 V vs 0.78±0.09 V,P>0.05).在出院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与置入时比较也没有差异.只有1例出现主动电极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脱位.主动电极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明显延长(45.03±1.99 min vs 13.69±11.37 min;17.88±7.23 min vs 9.78±3.55 min,P均<0.05).结论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作者:汪芳;张建军;金炜;Jackson K;Lieberman R;孙宝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女性,16岁.反复晕厥4次.心脏结构正常.发作后血钾3.04 mmol/L,心电监护示多形室性早搏,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QT延长,给予补钾、镁,利多卡因及胺碘酮治疗不佳,维拉帕米5 mg静脉推注,Tdp终止,之后维拉帕米静脉维持24 h,再改为口服.未见Tdp发生.
作者:陆秋芬;郑宏超;蒋红丽;汤晓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室性心律失常(VA)轻则早搏,重则猝死,治疗不尽人意.早在CAST试验已表明,仅对症治疗,抑制早搏,室性早搏(简称室早)虽见减少,但死亡率反见增加,由此改变了人们对VA治疗的观点,治疗不单纯为了消除VA,而应求其总体生存率的提高,从此心律失常治疗走上了正确的轨道.本期VA专栏发表了相关的论文,探索正确治疗措施.
作者:向晋涛;蒋文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性,28岁,因发作性心悸5~6年入院.心内电生理检查发现右侧His束旁道及左侧游离壁隐匿性旁道交替性逆传参与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其VV(RR)间期330~350 ms,并且QRS波形态一致.导管消融成功阻断旁道传导,随访9个月心动过速无复发.结论:左右旁道交替性逆传参与同次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临床相对少见,应注意识别.
作者:曹万才;邓华;黄明慧;薛明华;张奇志;张琴;王磌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