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简称窦速).主要发生在房室结双径路(包括快径路或慢径路)以及间隔旁道的射频消融后.主要机制为射频能量损伤迷走神经纤维,导致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去支配作用,从而引起不适宜窦速.症状可以持续几天到几个月不等,多能自行缓解.
作者:赵战勇;郭继鸿;张海澄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第11届波士顿国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年会于2006年1月13~14日在美国召开,该会议是目前国际上有关房颤专题重要的会议,与会专家重点探讨了房颤导管消融方面的问题. 现将有关内容加以评论.
作者:马长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作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使其终止,除电治疗外,胺碘酮近年来应用日益广泛,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也有一定的地位,但利多卡因的疗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长期预防需要进行危险分层.不论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对基础心脏病和诱因的治疗都是重要措施.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经循证医学证实为有效的手段,药物治疗目前主要建议使用胺碘酮,避免应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滞剂在改善预后方面有优势.
作者:朱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的方法用以鉴别峡部消融线是完全阻滞还是存在缓慢传导,以降低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消融后的复发率.方法前瞻性研究30例典型房扑患者消融后峡部的传导,放置20极Halo电极,使远端的两对电极靠近阻滞线,分别起搏这两对电极并在消融线上标测局部双电位或多电位,我们假设局部电位的初始成分和终末成分分别代表消融线两侧的激动,当起搏部位由离消融线较近的电极对转为较远电极对起搏时,刺激信号到局部电位初始电位成分的时间将会延迟,而刺激信号到局部电位终末成分的时间变化取决于阻滞线是否完整.终末电位提前或不变提示完全阻滞,终末电位延迟提示阻滞线上有传导缝隙.结果用传统判断峡部阻滞的方法做参照标准,选取位点进行差异性起搏共54次,峡部完全阻滞前18次,峡部完全阻滞后36次.当起搏部位转为较远电极对时,初始电位均延迟,平均18±9 ms,峡部不全阻滞时,终末电位延迟13±7 ms,峡部完全阻滞后,终末电位提前12±8 ms.差异性起搏对预测峡部完全阻滞的灵敏度达100%,特异度达88.9%.结论差异性起搏可准确鉴别峡部形成完全阻滞还是存在缓慢传导.
作者:张劲林;徐亚伟;徐剑刚;周可;陈艳清;李伟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SCD)的病理基础及相关因素,为SCD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6例SCD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SCD的病因及年龄,SCD的诱因,各种导致SCD病因的病理改变. 结果 106例SCD中,冠心病49例,心肌炎15例,心肌病2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7例,先天畸形6例,克山病2例,心肌萎缩1例,心脏轻微病变6例.106例SCD中85例具有诱因.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SCD的主要原因.冠心病SCD 49例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Ⅳ级狭窄40例,27例呈多支Ⅳ级狭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10例,其中2例合并陈旧性心梗,单纯陈旧性心梗21例,18例无心梗,仅有心肌缺血.心肌炎和心肌病是中、青年人SCD的主要病因.有6例心脏无明显器质性改变,称之为阴性解剖或青壮年不明原因猝死.结论尽早防治冠心病、监测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改善心肌供血是预防中老年SCD的根本措施,减少不良刺激和情感应激对预防SCD有一定意义.在解剖阴性者中进行分子基因筛查,对解释病因和SCD危险分层有重要作用.
作者:周熙惠;张艳敏;史瑞明;何柯;马爱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为探讨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兔左室短暂外向钾电流(Ito)下调的分子基础.方法采用结扎家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备缺血性心衰模型.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记录左室心肌细胞Ito,描记电流-电压(I-V)曲线;应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电压依赖性Kv1.4和Kv4.3钾通道α亚单位mRNA表达,并以图象分析系统对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心衰组家兔左室心肌细胞Ito密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I-V曲线明显下移;指令电压为+70 mV时,心衰组Ito密度(9.73±0.94 pA/pF,n=5)显著低于对照组 ( 14.35±1.16 pA/pF,n=4)(P<0.01).Kv1.4和Kv4.3钾通道α亚单位mRNA表达心衰组(分别为0.66±0.05 ,0.21±0.02,n=5)也较对照组(分别为0.95±0.07,0.531±0.04,n=5)显著降低(P均<0.01).结论心衰家兔左室Ito电流密度下调可能受转录水平调节.
作者:闫继锋;刘志华;程绪杰;李红霞;宋建平;蒋庭波;杨向军;蒋文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近年来心室颤动机制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各种心室颤动维持机制的理论研究都取得了一个共识,即颤动维持的关键在于波裂,解决颤动维持的机制问题就是寻找波裂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导致波裂的主要因素在于固有异质性和动态不稳定性两个方面,两者的协同作用可能是心室颤动诱发和维持的重要机制.
作者:江洪;赵冬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兔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方法用阿霉素制作兔心衰模型,采用单相动作电位(MAP)记录技术分别记录10只开胸心衰兔(心衰组)和10只开胸正常兔(对照组)迷走神经刺激前后左室游离壁心尖上方1 cm处三层心肌的MAP,测量并分析MAP时程(MAPD),TDR.结果对照组刺激前后TDR没有显著性差异,心衰组刺激后TDR显著减少(P<0.05).迷走神经刺激前,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TDR明显延长(12.80±2.57 ms vs 8.82±1.33 ms,P<0.05 ),刺激后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7.89±3.80 ms vs 9.44±3.21 ms,P> 0.05). 结论迷走神经刺激可使心衰组的TDR降低.
作者:马淑君;江洪;王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性,55岁,既往无器质性心脏病病史,急诊行心电图示宽QRS波心动过速,通过仔细观察该心动过速自发终止时的波形,推测为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异传导,进一步分析为左侧隐匿性旁道参与的心动过速,并经心内电生理证实.
作者:周菁;丁燕生;侯应龙;张媛;Sunny S Po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心脏起搏后血液B型利钠肽(BNP) 水平变化.方法分别测定105例心脏永久起搏患者术前;术后1日、1周;1,3,6,9个月BNP水平,比较不同时期不同起搏方式下BNP水平变化.对32例DDD(R)起搏患者,起搏9个月后分别改DDD(R)起搏方式为AAI(R)和VVI(R)起搏2个月,并测定BNP水平.结果术前心功能Ⅰ-Ⅱ级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生理性起搏与非生理性起搏BNP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术前心功能Ⅲ-IV级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生理性起搏与非生理性起搏BN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生理性起搏时BNP水平较非生理性起搏下降,AAI(R)起搏后BNP的水平较DDD(R)下降,DDD(R)起搏后BNP的水平较VVI(R)下降.结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需行心脏永久起搏患者如同时合并心功能不全,宜首选生理性起搏,如患者房室传导功能正常则以AAI(R)起搏方式佳.
作者:王如兴;李肖蓉;蒋文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心肌中的局部传导阻滞现象,在细胞水平上解释颤动中螺旋波的形成和破裂为多重子螺旋波的机制,强调动作电位时程(APD)恢复特性对心室颤动的诱发和维系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从心肌细胞APD恢复特性和传导速度(CV)恢复特性出发,利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基于一维均匀心肌组织模型,观察不同起搏频率下的APD现象.结果证明了单个心肌细胞的APD交替以及均匀心肌组织中的非同步交替现象,并在起搏位置的远端发现了局部传导阻滞.结论均匀心肌组织中,由于APD和CV恢复特性的相互作用,在高频率起搏时,足以产生局部传导阻滞,从而可能进一步诱发螺旋波及破裂成心室颤动.
作者:韩晓东;方祖祥;杨翠微;邬小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频率应答起搏器的主要适应证是有心脏变时功能不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 但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频率应答中起搏心率的增加,可能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发作.研究表明起搏心率增加导致心肌需氧的不利作用与在较高起搏频率通过减少左室舒张未压,随之增加心肌血流的潜在益处相抵消.频率应答起搏器不会增加心肌缺血.目前频率应答起搏器有几种感知特性,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感知特性的起搏器.
作者:韩瑞梅;汤宝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4例患者中共置入6台ICD,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程控分析仪进行随访,对患者情况及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合理调整起搏参数,心律失常药物,及时处理ICD故障. 结果 6台ICD共检出心律失常事件272次,启动治疗程序64次,其中包括低能量复律和高能量除颤转复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19次(占29.7%,19/64),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治疗室性心动过速35次(占54.7%, 35/64),误放电治疗10次(占15.6%,10/64).误放电原因包括:感知窦性心动过速3次,电磁干扰2次,电极导线绝缘层破损干扰5次.其余208次心律失常事件均在ICD启动诊断识别过程中自行终止,ICD未继续实施治疗程序.结论 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肯定,但应加强随访,警惕误放电.
作者:张新霞;胡雪松;黄建平;张东辉;吴剑胜;许香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心房J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例采用普通心房电极行RVOT起搏(其中5例进行了永久性置入)的患者进行了起搏阈值测定及随访.结果心房电极行RVOT起搏,起搏阈值、R波振幅和电极阻抗与心尖部起搏比较无差异(P>0.05);操作简单、起搏成功率高.随访3~6个月无电极脱位,起搏功能良好.结论普通心房J型电极似可以替代螺旋电极行RVOT永久起搏.
作者:俞杉;陈启旸;陈欣;夏旻;张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 1996年3月至2004年6月间对1 707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男867例、女840例,年龄47±23(12~78)岁.结果 5例患者术后1~3天出现穿刺侧单侧肢体肿胀、疼痛,经双向超声证实为DVT,女性4例、男性1例,均为静脉途径操作者,年龄56~72岁,2例合并糖尿病,1例血小板增高,手术时间平均为210 min.5例经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溶栓、抗凝等治疗,肢体肿胀消退,活动不受限制.门诊和电话随访未再复发.结论 DVT是射频消融术后少见并发症,发生率0.29%,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溶栓、抗凝等早期综合治疗效果好.
作者:王勇;刘晓飞;李宪伦;曾玉杰;高炎莎;赵霞;赵桂茹;柯元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48例行导管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16例术后出现背部电极放置部位皮肤烧伤,Ⅰ°烧伤者10例,浅Ⅱ°烧伤者6例.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单次放电时间、所采用电极板种类及电极板大小可能与是否出现皮肤烧伤相关,而放电次数、盐水灌注速度、背部电极位置与是否出现皮肤烧伤无关.结论:单次放电时间较长、电极板与皮肤的接触不良易引起皮肤烧伤.
作者:储慧民;龙德勇;刘小青;王京;刘兴鹏;董建增;马长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心室电风暴与室房逆传的关系和起搏的作用.方法以扎、松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作25只犬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模型,以针电极探查希氏-浦肯野系统(HPS)的电冲动.结果 16只犬自发3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速/室颤),符合电风暴.电风暴时室房传导呈4种类型:Ⅰ~Ⅲ型HPS异位电冲动皆连续逆传,Ⅰ型间断夺获心房;Ⅱ型未夺获心房,但连续抑制前向房波下传,产生假性Ⅲ度房室阻滞;Ⅲ型连续夺获心房;IV型HPS逆向与前向传导交替.快速起搏心房可重建房室前传和稳定的血压.快速起搏心室作用有:①抑制异位电冲动形成,防止触发室颤,但不终止自律性异常室速;②拖带和终止折返性室速,显现室速的拖带变形现象和双向折返;③多不夺获快速室速/室颤,偶见HPS起搏和串刺激夺获心室,快速室速/室颤频率减慢后自发终止.结论 HPS异位电冲动逆向传导,阻滞窦性心律下传,促使室速/室颤反复发作而呈现电风暴现象.起搏重建房室传导和抑制异位电冲动形成,有预防电风暴的作用.
作者:郭成军;吕树铮;张英川;张金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探讨射频消融对室早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58例,男27例、女31例,年龄30±34 (17~67)岁,其中51例右室流出道室早,5例左室流出道室早,2例左室流入道室早,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填写SF-36调查表,由患者本人在半小时内完成,观察一般健康状况(GH)、生理功能、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指标,量表采用标准分法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地进行了射频消融,术后1周至1个月内,患者整体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不同年龄段生活质量改变无显著差异;但对女性的改变程度的GH、RP、RE 3个指标较男性更显著,P<0.05.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室早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梁锦军;黄从新;杨波;江洪;唐其柱;刘秀娟;万为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短QT间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应用吡那地尔在家兔左室楔形灌注组织建立短QT模型,利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心外膜下、心内膜下及中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并观测三层心肌细胞复极达90%的动作电位(APD90)及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在吡那地尔、吡那地尔+异丙肾上腺素、奎尼丁、glybenclamide作用下的变化.采用S1S2程序刺激,观测在各种条件下心律失常的诱发状况.结果吡那地尔明显缩短APD90且伴有TDR增大(58.84±13.42 ms vs 35.26±13.30 ms),并可诱发出异常心肌搏动.异丙肾上腺素可增大吡那地尔的该作用(64.60±21.46 ms vs 58.84±13.42 ms),而奎尼丁和glybenclamide则可逆转吡那地尔的此作用,并减少异常搏动的发生.结论 TDR增大可能是短QT综合征易于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基础,而奎尼丁通过减小室壁心肌细胞的不均一性而对短QT综合征起到治疗作用.
作者:石亮;杨新春;刘秀兰;孔强;宗敏;丁怀玉;孙继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