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军;吕树铮;张英川;张金荣
148例行导管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16例术后出现背部电极放置部位皮肤烧伤,Ⅰ°烧伤者10例,浅Ⅱ°烧伤者6例.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单次放电时间、所采用电极板种类及电极板大小可能与是否出现皮肤烧伤相关,而放电次数、盐水灌注速度、背部电极位置与是否出现皮肤烧伤无关.结论:单次放电时间较长、电极板与皮肤的接触不良易引起皮肤烧伤.
作者:储慧民;龙德勇;刘小青;王京;刘兴鹏;董建增;马长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4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3~5 mg/kg,若未能转复,可于30 min后再追加负荷量150 mg,20 min内注入,继之以0.75~1.5 mg/min静脉泵维持.结果:8例第1次负荷量后即刻转复.4例在追加1次负荷量后成功转复.2例反复发作者经静脉泵滴注后2 h内均能转复.结论:静脉胺碘酮转复ILVT安全有效.
作者:龚志刚;丁世芳;蒋桔泉;陈志楠;付文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作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使其终止,除电治疗外,胺碘酮近年来应用日益广泛,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也有一定的地位,但利多卡因的疗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长期预防需要进行危险分层.不论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对基础心脏病和诱因的治疗都是重要措施.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经循证医学证实为有效的手段,药物治疗目前主要建议使用胺碘酮,避免应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滞剂在改善预后方面有优势.
作者:朱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探讨射频消融对室早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58例,男27例、女31例,年龄30±34 (17~67)岁,其中51例右室流出道室早,5例左室流出道室早,2例左室流入道室早,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填写SF-36调查表,由患者本人在半小时内完成,观察一般健康状况(GH)、生理功能、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指标,量表采用标准分法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地进行了射频消融,术后1周至1个月内,患者整体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不同年龄段生活质量改变无显著差异;但对女性的改变程度的GH、RP、RE 3个指标较男性更显著,P<0.05.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室早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梁锦军;黄从新;杨波;江洪;唐其柱;刘秀娟;万为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 1996年3月至2004年6月间对1 707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男867例、女840例,年龄47±23(12~78)岁.结果 5例患者术后1~3天出现穿刺侧单侧肢体肿胀、疼痛,经双向超声证实为DVT,女性4例、男性1例,均为静脉途径操作者,年龄56~72岁,2例合并糖尿病,1例血小板增高,手术时间平均为210 min.5例经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溶栓、抗凝等治疗,肢体肿胀消退,活动不受限制.门诊和电话随访未再复发.结论 DVT是射频消融术后少见并发症,发生率0.29%,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溶栓、抗凝等早期综合治疗效果好.
作者:王勇;刘晓飞;李宪伦;曾玉杰;高炎莎;赵霞;赵桂茹;柯元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的方法用以鉴别峡部消融线是完全阻滞还是存在缓慢传导,以降低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消融后的复发率.方法前瞻性研究30例典型房扑患者消融后峡部的传导,放置20极Halo电极,使远端的两对电极靠近阻滞线,分别起搏这两对电极并在消融线上标测局部双电位或多电位,我们假设局部电位的初始成分和终末成分分别代表消融线两侧的激动,当起搏部位由离消融线较近的电极对转为较远电极对起搏时,刺激信号到局部电位初始电位成分的时间将会延迟,而刺激信号到局部电位终末成分的时间变化取决于阻滞线是否完整.终末电位提前或不变提示完全阻滞,终末电位延迟提示阻滞线上有传导缝隙.结果用传统判断峡部阻滞的方法做参照标准,选取位点进行差异性起搏共54次,峡部完全阻滞前18次,峡部完全阻滞后36次.当起搏部位转为较远电极对时,初始电位均延迟,平均18±9 ms,峡部不全阻滞时,终末电位延迟13±7 ms,峡部完全阻滞后,终末电位提前12±8 ms.差异性起搏对预测峡部完全阻滞的灵敏度达100%,特异度达88.9%.结论差异性起搏可准确鉴别峡部形成完全阻滞还是存在缓慢传导.
作者:张劲林;徐亚伟;徐剑刚;周可;陈艳清;李伟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室性心律失常(VA)轻则早搏,重则猝死,治疗不尽人意.早在CAST试验已表明,仅对症治疗,抑制早搏,室性早搏(简称室早)虽见减少,但死亡率反见增加,由此改变了人们对VA治疗的观点,治疗不单纯为了消除VA,而应求其总体生存率的提高,从此心律失常治疗走上了正确的轨道.本期VA专栏发表了相关的论文,探索正确治疗措施.
作者:向晋涛;蒋文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心房J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例采用普通心房电极行RVOT起搏(其中5例进行了永久性置入)的患者进行了起搏阈值测定及随访.结果心房电极行RVOT起搏,起搏阈值、R波振幅和电极阻抗与心尖部起搏比较无差异(P>0.05);操作简单、起搏成功率高.随访3~6个月无电极脱位,起搏功能良好.结论普通心房J型电极似可以替代螺旋电极行RVOT永久起搏.
作者:俞杉;陈启旸;陈欣;夏旻;张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第11届波士顿国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年会于2006年1月13~14日在美国波士顿世贸中心海港酒店会议中心召开,会议云集了近1 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房颤专家,重点对房颤导管消融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者:董建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特点以及经皮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介入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对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并发的室速,通过心电图观察室速发生前ST段的变化.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了解室速特点与冠脉病变的关系.通过临床随访包括动态心电图观察室速发作情况.结果 6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并发的室速在冠脉闭塞期出现,均为单一前降支病变;4例混合型心绞痛患者并发的室速,2例出现在ST段压低深时,另2例则出现ST段逐渐变浅时,均为多支冠脉病变.10例均成功地接受了介入治疗.在10个月至4.1年的随访过程中,10例均未出现室速和临床再狭窄.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的室速可能是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引起,ST段下移所致室速的患者冠脉病变可能更为复杂、严重.介入治疗可控制这类室速的发作.
作者:陈良华;刘同宝;姜慧珍;唐元升;刘继东;崔连群;朱兴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大鼠心肌梗死(MI)后钾通道Kv2.1的动态变化.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前降支近端建立MI模型,手术后存活大鼠进入MI组(存活大鼠又等分为两个亚组,分别于7天和30天时取心脏标本,依取标本的时间归入7天组和30天组).同时,设立相应的假手术(SH)组.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和Western Blots方法检测左室心肌(MI者取非MI区左室心肌)钾通道Kv2.1 mRNA及通道蛋白量.结果与SH组比较,MI组(7天组、30天组)Kv2.1 mRNA和蛋白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MI组内30天组与7天组比较,Kv2.1 mRNA和蛋白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 MI后钾通道Kv2.1基因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下调,此可能是MI后易发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刘晓飞;曾秋棠;叶顺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兔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方法用阿霉素制作兔心衰模型,采用单相动作电位(MAP)记录技术分别记录10只开胸心衰兔(心衰组)和10只开胸正常兔(对照组)迷走神经刺激前后左室游离壁心尖上方1 cm处三层心肌的MAP,测量并分析MAP时程(MAPD),TDR.结果对照组刺激前后TDR没有显著性差异,心衰组刺激后TDR显著减少(P<0.05).迷走神经刺激前,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TDR明显延长(12.80±2.57 ms vs 8.82±1.33 ms,P<0.05 ),刺激后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7.89±3.80 ms vs 9.44±3.21 ms,P> 0.05). 结论迷走神经刺激可使心衰组的TDR降低.
作者:马淑君;江洪;王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绝对不应期电刺激(ARPES)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心室肌细胞收缩和钙离子流的作用.方法应用单细胞收缩动缘检测仪,在单纯基础刺激和一定延时后同时给予ARPES,观察细胞收缩并测定以F360/F380反映细胞内钙瞬变.应用膜片钳技术中记录单纯基础刺激和ARPES(延迟后10 ms刺激)所诱发动作电位(APSA1,APARPES),并比较动作电位时程(APD).分别以APSA1和APARPES为测试电压,记录AP电压钳下的细胞膜L型钙通道电流(ICa-L).结果①ARPES使单个心衰心室肌细胞收缩幅值增高15.53%±5.31% (P<0.05),收缩和舒张速度峰值均增加(分别增加10.60%±3.02%,23.2%±8.26%,P<0.05或0.01,n=6); F360/F380幅值增加16.82%±7.03% (P<0.01,n=6).②ARPES延长动作APD.③与APSA1电压钳记录的ICa-L 相比,APARPES电压钳记录的ICa-L减弱程度明显减少 ,其单位膜电容下的电流强度的整合值增加(P<0.01).结论 ARPES提高衰竭心肌收缩力与增强单个心室肌细胞钙瞬变相关.
作者:舒娟;赵晓静;王东琦;崔长琮;张海柱;金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例75岁男性患者,有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及室壁瘤史,心功能Ⅲ级,持续性心房颤动3年,因反复心悸、头晕,偶有黑矇发作,24 h心电图示频发性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置入过程行室颤除颤阈值测定时,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无动脉栓塞,随访近2年仍为窦性心律.
作者:周淑娴;王景峰;伍卫;周艳;雷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短QT间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应用吡那地尔在家兔左室楔形灌注组织建立短QT模型,利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心外膜下、心内膜下及中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并观测三层心肌细胞复极达90%的动作电位(APD90)及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在吡那地尔、吡那地尔+异丙肾上腺素、奎尼丁、glybenclamide作用下的变化.采用S1S2程序刺激,观测在各种条件下心律失常的诱发状况.结果吡那地尔明显缩短APD90且伴有TDR增大(58.84±13.42 ms vs 35.26±13.30 ms),并可诱发出异常心肌搏动.异丙肾上腺素可增大吡那地尔的该作用(64.60±21.46 ms vs 58.84±13.42 ms),而奎尼丁和glybenclamide则可逆转吡那地尔的此作用,并减少异常搏动的发生.结论 TDR增大可能是短QT综合征易于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基础,而奎尼丁通过减小室壁心肌细胞的不均一性而对短QT综合征起到治疗作用.
作者:石亮;杨新春;刘秀兰;孔强;宗敏;丁怀玉;孙继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性,28岁,因发作性心悸5~6年入院.心内电生理检查发现右侧His束旁道及左侧游离壁隐匿性旁道交替性逆传参与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其VV(RR)间期330~350 ms,并且QRS波形态一致.导管消融成功阻断旁道传导,随访9个月心动过速无复发.结论:左右旁道交替性逆传参与同次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临床相对少见,应注意识别.
作者:曹万才;邓华;黄明慧;薛明华;张奇志;张琴;王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近年来心室颤动机制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各种心室颤动维持机制的理论研究都取得了一个共识,即颤动维持的关键在于波裂,解决颤动维持的机制问题就是寻找波裂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导致波裂的主要因素在于固有异质性和动态不稳定性两个方面,两者的协同作用可能是心室颤动诱发和维持的重要机制.
作者:江洪;赵冬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选择50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组)及50例对照者(对照组)均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TO值明显增加(1.18%±0.89% vs -0.31%±0.89,P<0.05),TS值明显降低(2.97±0.82 ms/RR vs 3.72±1.22 ms/RR, 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HRT现象减弱,自主神经功能明显受损.
作者:夏志宏;骆峰;胡宗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SCD)的病理基础及相关因素,为SCD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6例SCD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SCD的病因及年龄,SCD的诱因,各种导致SCD病因的病理改变. 结果 106例SCD中,冠心病49例,心肌炎15例,心肌病2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7例,先天畸形6例,克山病2例,心肌萎缩1例,心脏轻微病变6例.106例SCD中85例具有诱因.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SCD的主要原因.冠心病SCD 49例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Ⅳ级狭窄40例,27例呈多支Ⅳ级狭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10例,其中2例合并陈旧性心梗,单纯陈旧性心梗21例,18例无心梗,仅有心肌缺血.心肌炎和心肌病是中、青年人SCD的主要病因.有6例心脏无明显器质性改变,称之为阴性解剖或青壮年不明原因猝死.结论尽早防治冠心病、监测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改善心肌供血是预防中老年SCD的根本措施,减少不良刺激和情感应激对预防SCD有一定意义.在解剖阴性者中进行分子基因筛查,对解释病因和SCD危险分层有重要作用.
作者:周熙惠;张艳敏;史瑞明;何柯;马爱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利用微渗透泵灌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大鼠模型,观察AngⅡ对大鼠心室肌三种离子通道基因表达的效应.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48只植入微渗透泵,随机分为对照组灌注生理盐水(1μl/ h),实验组灌注AngⅡ(200或400 ng*kg-1*min-1),持续时间为2 w或4 w.提取心脏左室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分析SCN5A、Kv4.3及Cav1.2离子通道基因mRNA的表达量,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为内参.结果 SCN5A及Cav1.2基因的mRNA水平则较对照组升高(P<0.05),而Kv4.3基因的mRNA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1),且具有一定剂量及时间依赖性.结论 AngⅡ使SCN5A及Cav1.2表达上调,Kv4.3表达下调,且其效应具有剂量及时间依赖性.
作者:李喆;黄从新;徐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