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四明;韩明华;郭涛;李易;李建美
动作电位(AP)记录技术经过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单电极记录AP可获得细胞外单相AP(MAP)且易受远电极部位电活动的干预;双电极记录技术能确切记录MAP,但无法记录细胞群的AP;多电极阵列是一种60个位点非侵入性同步记录组织AP的方法,可用于记录神经、视网膜及心肌等组织细胞群的AP.
作者:娜几娜;侯月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欧洲心脏学会(ESC)修订了它原有指南中有关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诊断、评估的治疗部分、临床工作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试验的建议,包括对仪器应用的更新.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界嵴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对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核心是界嵴的横向传导能力.可能与其独特的电生理特征有关,主要表现在异常自律性、特殊传导性、特殊的动作电位特征及离子通道特性上,尤其是异常自律性和离子通道特性构成了界嵴电生理影响的基础.
作者:陈高;赵庆彦;黄从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探讨提高左室起搏电极的置入成功率,降低相关并发症的方法学及技术细节. 24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男16例、女8例,年龄59.5±7.8 (47~74)岁,所有患者均有双室起搏的适应证.按一定程序及方法置入导引导管及造影球囊导管.根据造影显示的冠状静脉解剖特点,选择合适的起搏电极、起搏静脉通路.结果: 左室起搏电极置入成功率91.7%(22/24).左室电极置入时间35.4±13.0 min,X线曝光时间19.4±5.2 min.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发生死亡、心包压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双室起搏时按照一定的程序及方法置入左室电极,既可提高置入成功率,又可降低并发症.
作者:陶四明;韩明华;郭涛;李易;李建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观察螺旋电极导线Koch三角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的价值.15例Koch三角起搏的患者,术中测定心功能、右房压力,并与右心耳起搏比较,术前及术后6月、2年各查24h动态心电图,术中、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以及2年观察起搏参数.结果: Koch三角起搏与右心耳起搏相比,心脏功能和右房压力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中及随访期间各起搏参数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大部分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得到控制.结论:螺旋电极导线Koch三角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方法可行、疗效确切.
作者:彭景添;王梦洪;吴印生;吴友平;郑泽琪;罗雄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一例男性患者,诊断为病窦综合征。术中造影示静脉变异:永久左上腔静脉并右上腔静脉缺如。经下腔静脉途径,腹壁埋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自觉症状改善,电极位置牢靠,起搏器功能良好.
作者:樊世明;柳茵;李琳;刘连军;吴青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探讨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对病窦综合征(SSS)合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窦性心律维持及电生理干预.48例SSS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安装了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器,通过起搏器正确的心房感知监测房颤的发作情况,在窦性心律时测量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心脏B超测量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术后1,12个月以及房颤控制组与复发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置入起搏器术后1年,房颤控制和房颤负荷减少37例,占77%.术后1个月与1年左房内径,P波时限,房颤平均每天发作时间、发作次数均有显著性差异(3.6±0.6 cm vs 3.2±0.5 cm,129.2±11.0 ms vs 111.2±9.3 ms,93.6±10.4 min/d vs 42.8±9.6 min/d,8.1±3.2次/天 vs 5.3±1.4次/天,P<0.001).与术后房颤复发组比较,房颤控制组术前左房内径较小,P波时限较短、离散度小(P<0.001).结论: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对SSS合并的阵发性房颤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作者:杜作义;曾兆俞;黄冬兰;谷玉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人们已经认识到,房室传导延迟可致收缩期前的二尖瓣返流和左室充盈受损;左束支阻滞(LBBB)或右室心尖部起搏所致的心室间传导延迟可使左室充盈和射血受阻[1]。
作者:侯应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疾病,其临床特征为:①心脏结构正常;②特征性右胸导联(V1~V3)ST段呈下斜型(coved type)或马鞍型(saddleback type)抬高,伴有或不伴有右束支阻滞;③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或心室颤动(简称室颤)]发作引起反复晕厥和猝死.
作者:单其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在心血管病药物治疗上是一迟后领域,自CAST试验公布以来,一直在调整治疗观点,具体地说就是权衡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20余年来没有新的突破,即使有几个新的药物(如 ibutide、dofetilide、azimilide等)问世,也没有改观治疗现状.
作者:蒋文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研究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对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AF)发生危险的影响. 将高血压患者分为AF组(n=216)和非AF组(n=216),对性别、年龄、既往病史、过敏史、高血压病程、血压控制水平、超声心动图左房直径和左室厚度、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种类和持续时间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血压控制水平、超声心动图左房直径和左室厚度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服用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情况无明显差别(P均>0.05).AF组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CEI/ARB)者有61例(28.2%),非AF组服用ACEI/ARB者有87例(40.3%),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服用ACEI/ARB的患者发生AF的危险降低(OR=0.58).多因素分析表明只有ACEI/ARB对AF发生起作用.结论:阻断RAS可能对高血压患者AF的防治有益.
作者:刘英明;朱智明;曹毅;李贤峰;高连如;杨晔;卢才义;王士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78岁,因高血压病史10多年,胸闷、呼吸困难2个月,ECG示较长PR间期(0.46 s)入院,彩色多普勒超声:心脏各腔室不大,左室舒张径35mm, 经二尖瓣多普勒血流示:E峰和A峰融合,舒张期二尖瓣返流明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给患者安装DDD型心脏永久起搏器,调整适当AV间期后,临床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较长PR间期I度房室阻滞、且伴心力衰竭的患者,安装DDD型心脏永久起搏器,似可给患者带来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益处.
作者:尹翠芬;雷芸;丁云川;张伟华;杨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钙调蛋白(CaM)信号转导途径主要由L型钙通道,CaM以及钙调蛋白激酶(CaMK)构成.CaM、CaMK对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具有重要的调节和稳定作用,心肌缺血时由于L型钙通道激活、钙泵功能下降、细胞膜和线粒体膜上的Na+-Ca2+交换增加等使胞内钙明显增加,进一步激活CaM、CaMK,后者可以激活肌浆网上的ryanodine受体而触发钙离子从肌浆网释放,进一步加重细胞内钙超载.细胞内钙离子的过度增加易于导致早期后除极(EAD)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应用CaM抑制剂可以明显降低EAD和TdP的发生率.从CaM信号转导途径的分子水平研究和干预心律失常,为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作者:王文广;吴杰;张存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性,50岁.因胸闷、气促、心悸、双下肢水肿1年,加重1周就诊,临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60次/分,QRS波群极度增宽而畸形,时间达0.26 s,QRS波群终末部有一酷似P′波的特殊波形;电轴-49°.1年后复查心电图与1年前基本一致,食管心房快速起搏(S1S2法,120次/分),图形无明显变化,考虑为同源性心室分离.
作者:王福军;蒋勇;向芝青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中室性早搏(VPCs)ST段下移程度对反映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的价值.将休息和平板运动试验中均发生VPCs并且在3个月内进行冠脉造影的92例患者按冠脉造影结果分成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比较两组VPCs ST段下移程度,下移程度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以及VPCs ST段下移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结果:冠心病组运动中VPCs ST段下移及ST/R均大于非冠心病组.其中ST/R>10%对冠心病诊断灵敏度为91%,特异度为75%;对单支、2支、3支血管病变诊断灵敏度分别为84%、91%、100%.冠脉狭窄≥90%组运动中VPCs ST段下移和ST/R大于狭窄为50%~69%组.结论:运动试验中VPCs ST段下移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有效参考指标,其下移程度可能与冠脉狭窄程度有关.
作者:韦育林;王景峰;刘英梅;伍卫;张晋康;廖宪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性,18岁.蜂蜇伤后送往我院急诊室心电图监护时突然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患者表现抽搐及呼吸停止,经电除颤、静脉推注利多卡因、多巴胺及入院后应用激素、强心及营养心肌治疗,6天后治愈出院.结论:蜂蜇伤后蜂毒损害心肌,可使心肌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强而呈现室性心律失常.
作者:戴萌;王忠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了克服人工瓣膜的缺点,研制出了各种瓣膜,包括Bjork-Shiley,Lillehci-Kaster和St Jude二叶瓣膜,这种碟式瓣膜的血流动力学结果虽较优,但仍需抗凝.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回顾分析13例长QT间歇依赖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Tdp发作时血钾偏低(3.3±0.3 mmol/L),经治疗后血钾正常(4.4±0.3 mmol/L).Tdp发作时的心电图有明显的异常U波,QTU明显延长(0.65±0.01 s),频率为233.8±15.1次/分.在补钾、补镁的基础上,7例心率明显缓慢者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6例有效,1例无效者和另6例使用维拉帕米治疗有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