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王景杰;黄裕新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在西方国家中,约有40%的成年人受GERD症状的影响,它主要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其中,40%~60%有症状的GERD患者内镜检查有糜烂性食管炎,严重程度与胃酸反流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关,抑酸是有效治疗GERD的关键[1].质子泵抑制剂(PPI)有较强的抑酸作用,同时能快速缓解GERD患者的症状,已被认为是GERD起始治疗的首要选择[2],其在治疗食管炎及维持治疗、预防复发方面有重要作用.
作者:徐欣萍;杨昭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洛赛克联用善宁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11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5例).2组均用善宁0.1 mg静脉注射后,以25μg/h微量泵持续静脉推注,出血停止后维持48 h.治疗组同时应用洛赛克80 mg静脉缓慢推注,继之以8 mg/h微量泵持续静脉推注;对照组同时应用洛赛克40 mg静脉推注,继之以4 mg/h微量泵持续静脉推注.2组均于出血停止后维持48 h.[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急性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剂量洛赛克联用善宁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优于常规剂量.
作者:李明;廖洁廉;吴敏杰;黄嘉瑜;蔡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化积膜对厌食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0例门诊患儿为治疗组,并设正常对照组32例,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与正常组尿中D-木糖排泄率、尿淀粉酶活性水平的比较.[结果]治疗前,治疗组D-木糖排泄率、尿淀粉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中药化积膜可提高患儿D-木糖水平,促进机体消化吸收功能,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作者:王丽华;余继林;曾祖平;何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康复新及奥美拉唑联合运用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方法]将难治性GERD 50例随机分为2组,A组于清晨空腹及晚上睡前服用奥美拉唑20 mg,康复新10 ml,3次/d;B组用奥美拉唑,用法同A组,2组疗程均为8周.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观察比较食管炎及反流等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A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84.0%,B组为56.0%(P<0.05);胃镜检查评价,A组总有效率为96.0%,B组为72.0%(P<0.05).[结论]康复新联合奥美拉唑治疗GERD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谭松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泰魄颗粒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和药理效果.[方法]对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采用不含蒽醌类泻下药的泰魄颗粒治疗,并与麻仁丸对照,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同时观察泰魄颗粒对动物肠道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泰魄颗粒治疗组总有效率83.34%,治愈率20.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4%,治愈率10.0%.2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泰魄颗粒并能改善长期服用刺激性泻下药患者的肠电图异常现象.动物实验证明该药能提高小鼠小肠推进速度,呈明显量-效关系,长期给药未产生耐受现象.[结论]泰魄颗粒是不含刺激性的泻药,能改善肠道运动功能,对刺激性泻药耐受者有较好疗效.
作者:陈棣兰;孙晓进;任爱农;施正华;郭晓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调中颗粒对混合反流性食管炎(RE)模型大鼠食管黏膜促胃液素(GAS)、一氧化氮合酶(NOS)和血管活性肠肽(VIP)3种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通过食管、十二指肠端侧吻合术制备混合RE大鼠模型,随机分为调中颗粒组、半夏泻心汤组、西沙必利组、模型组、正常组,1周后同时分别给予调中颗粒、半夏泻心汤、西沙必利和0.85%氯化钠,连续给药14 d后,观察食管黏膜GAS、NOS和VIP的水平.[结果]混合RE模型大鼠食管黏膜GAS水平显著降低,而NOS和VIP显著升高;用调中颗粒治疗后食管黏膜GAS水平升高,而NOS与VIP显著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中颗粒通过调节食管黏膜GAS、NOS和VIP水平治疗混合RE.
作者:冯云霞;时昭红;张介眉;郝建军;陈洲;张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科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近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IBS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各国为之耗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并一度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其中精神心理因素(情志因素)与IBS的关系倍受关注,笔者就近十年来IBS与情志因素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金斗;孙志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消食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9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口服消食散治疗,对照组51例口服多潘立酮治疗,2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29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临床治愈17例,有效2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4.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食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较多潘立酮疗效为佳.
作者:彭乔发;江运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泻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血清促胃液素(GAS)及血浆胃动素(MOT)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56只,随机抽取12只为空白(A)组;其余44只用2%水杨酸钠和30%乙醇的混合溶液灌胃,大鼠日常饮用0.1%氨水、并结合饥饱失常等因素,造成CAG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B)组,维酶素(C)组,加味四逆泻心汤(D)组.分别给予0.85%氯化钠、维酶素、加味四逆泻心汤灌胃.4周后处死动物,检测血清GAS、血浆MOT水平,光镜观察胃黏膜病理学改变.[结果]D组血清GAS水平较B组明显升高(p<0.01);血浆MOT水平较B、C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加味四逆泻心汤能明显改善CAG模型大鼠的一般状况,并使异常的GAS和MOT水平向正常恢复,提示该方可能是通过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而达到有效治疗CAG的目的.
作者:吴彦莉;王宗柱;谢卫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垂盆草干预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2(IL-2)、IL-10的改变,探讨垂盆草是否对结肠炎具有保护作用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及干预组经肛灌人TNBS/乙醇,对照组灌入0.85%氯化钠.造模后干预组给予垂盆草灌胃,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0.85%氯化钠,检测炎症活动指数(DAI)、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组织学损伤指数(TDI)的改变,免疫组化检测结肠TGF-β1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IL-2、IL-10.[结果]干预组结肠TGF-β1表达平均光密度(0.21±0.02)较模型组(0.19±0.01)升高;干预组血清IL-10浓度(34.00±6.56)pg/ml较模型组(27.61±4.28)pg/ml升高;干预组血清IL-2浓度(66.70±3.51)pg/ml较模型组(66.70士3.51)pg/ml降低(均P<0.05).干预组大鼠的DAI、CMDI及TDI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垂盆草对TNB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具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调控T细胞分泌TGF-β1、IL-2、IL-10等细胞因子发挥作用.
作者:葛相栓;吴正祥;吴强;杨枫;杨彩虹;姚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胰腺炎发生过程中酶学的时限变化建立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模型来预测胰腺炎患者病程变化.[方法]分析131例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血尿淀粉酶、血脂肪酶的测定时间和结果,把测定时间(h)、血尿淀粉酶、血脂肪酶测定值归为4个集合,应用MATLAB 6.5软件描出拟合曲线,并建立胰腺炎发病全程酶学监测的ANN模型,同时随机抽取14例临床确诊患者(具有确切病程)的数据作为输入值进行模型验证,以检测网络的稳定性.[结果]在发病的早期胰腺炎患者血脂肪酶和血淀粉酶基本上呈正相关(Y=24.517 4+47.788 6X,r=0.528 2,P<0.01),而整个病程中血脂肪酶能更有效地反映患者病情变化,血尿淀粉酶和血脂肪酶拟合的ANN模型对胰腺炎病程预测的准确度为56.6%.[结论]利用胰腺炎酶学ANN进行胰腺炎病程预测能起到良好效果.
作者:刘奇才;王凤清;洪国粦;徐美华;欧启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对142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辉;张卓;刘国卓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药正肝方治疗肝硬化伴高甲胎蛋白(AFP)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肝炎后肝硬化伴高AFP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基础上,配合以中药正肝方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每日服1剂,分2次口服,疗程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AFP、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及影像学检查情况,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正肝方能改善肝硬化伴高AFP血症患者肝功能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P<0.01),降低血清AFP水平(P<0.01),其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正肝方能有效降低肝硬化伴高AFP血症患者血清AFP水平,并具有抗肝损伤、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杨大国;邓欣;李知玉;吴其恺;李晓良;聂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消痰散结方治疗中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3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分别采用消痰散结方和化疗(FOLFOX4.方案)治疗,观察中医症状疗效、生存质量、治疗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变化.[结果]2组部分中医症状疗效有显著性差异,2组均能降低血清C;EA水平(p<0.05),组间CEA降低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消痰散结方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采用消痰散结方治疗中晚期胃癌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中晚期胃癌的有效方法.
作者:吕东来;魏品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通过2种根除幽门螺杆菌(Hp)方案的比较,以期探讨根除方案的优劣及Hp耐药的机制.[方法]139例因各种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并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符合根除Hp的条件及排除条件),A组67例用奥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 g,克拉霉素0.5 g;B组72例用奥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7:1)4片,克拉霉素0.5 g.均每日2次,共1周.根除结束1个月后,再行13碳一尿素呼气试验,判断Hp的根除效果.[结果]A组根除率为86.57%(58/67),B组为88.89%(64/7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组Hp根除率无显著性差异,即加入β-内酰胺酶抑制剂并没有显著提高Hp根除率,故Hp可能不产生β-内酰胺酶,其耐药性可能与β-内酰胺酶无关.
作者:李睿;庞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归脾汤联合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PU)的远期疗效.[方法]将90例PU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应用归脾汤联合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枸缘酸铋钾)治疗;对照组45例,应用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5.6%,胃镜1年内复发率7.5%,胃镜2年内复发率1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归脾汤联合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治疗PU,有助于提高愈合率及降低复发率,巩固远期疗效.
作者:曾令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复方血竭对溃疡性结肠炎(UC)实验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细胞因子(CK)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复方血竭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模型组、空白(正常)组,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动物分别用2,4一二硝基氯苯(DNCB)建立大鼠UC模型,镜下观察其结肠黏膜损伤及溃疡形成情况,并分别测定各组组织白细胞介素β1(IL-1β)、IL-4、IL-6、IL-10的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糜烂、炎细胞浸润与溃疡形成情况严重,其他各组分别有不同程度的炎症修复、溃疡愈合,尤其以复方血竭组为明显,该组IL-1β、IL-6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IL-4、IL-10水平明显升高.[结论]DNCB免疫损伤使大鼠结肠黏膜呈现炎症改变与溃疡形成,复方血竭治疗UC途径之一,可能是抑制UC大鼠IL-1β、IL-6等炎性CK,上调IL-4和IL-10等抑炎性CK,从而调节CK网络,纠正异常的免疫功能,降低免疫细胞对炎症的反应性,从而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及组织的修复.
作者:李楠;王雪明;吴凯;翟俊山;张林;石玉玲;王欣;沙立娜;宋晶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内镜下喷洒中药凝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运用中药凝胶剂内镜下喷洒治疗;对照组48例,用柳氮磺胺吡啶栓肛门塞入治疗,2组间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近期治愈率及总有效率为65.38%及92.31%;对照组分别为37.48%及72.29%;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中药凝胶剂内镜下喷洒治疗UC疗效可靠,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尹希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是胃肠平滑肌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 ricrhythm,BER)的起搏者,其突起形成的网络可传播BER.作为壁内神经信息向平滑肌传送的中介,ICC对有关信号起整合作用.因此,ICC结构完好、分布及功能正常,对胃肠动力的调控至关重要.自1893年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Cajal首先对其进行描述后,其在胃肠道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笔者对ICC的胃肠动力调控功能及机制作一概述.
作者:王伟;王景杰;黄裕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清热祛湿法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复合因素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期间每日灌服清热祛湿法代表方清香散,6周后,观察清热祛湿法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清热祛湿法能明显减少肝纤维化大鼠肝细胞凋亡的数目(P<0.01).[结论]清热祛湿法能明显抑制肝细胞凋亡,其抗凋亡效应可能通过抑制肝细胞或肝星状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实现.
作者:文彬;贺松其;罗显荣;杨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