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生;尹鹏程
为了给工业企业实施噪声控制措施及制定噪声控制设施管理制度提供参考,采用询问和查阅有关记录的方法,对几种生产性噪声源的治理情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张云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为探讨锰作业工人脑电图改变的规律和特点,为慢性锰中毒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本公司从事电焊作业工人进行了脑电图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夏杰;陈茂勋;宋秀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为探讨一次超允许剂量γ线照射后眼晶状体混浊的变化,对6例患者进行照射后8~27年的多次观察.其中5例受照射后8年初查有3例晶状体后囊下皮质点状混浊.受照后17年,6例中5例晶状体后囊下皮质有点状、结晶样、小面圈样混浊.受照后22年、27年仍无典型放射性白内障改变.
作者:刘荣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报道80例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对慢性铅中毒产生原因、误诊、治疗、预防进行了讨论.
作者:张晓军;王世平;戴金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介绍1例接触有机铅、无机铅引起慢性中度铅中毒病例,该病例驱出铅量之大、疗程之长是很罕见的,并且该病例除铅高外,δ-ALA、CP并不高,病情呈进行性发展.
作者:白怀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2003年4月我院对我市某电厂进行了职业卫生状况调查,并对噪声作业工人做了健康体检,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以某电厂331名接触噪声作业人员为观察组,年龄22~51岁,平均46.5岁,平均工龄23.8年;同时选择267名非接触噪声作业人员为对照组,年龄28~45岁,平均42.7岁,平均工龄19.3年.
作者:王青兰;宋长平;校广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乙醛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危害人体健康.为免遭其害,人们建立了众多的检测方法.本文在综述这些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评价.
作者:张志虎;邵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用昆明种小鼠经口灌胃染毒,骨髓微核实验的剂量分别为12、6、3、0.6 mg/kg,精子畸变实验的剂量分别为30、15、7.5、3.8 mg/kg,分别取胸骨、副睾组织,常规制片,镜下观察.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Ames)实验采用平板掺入法,剂量分别为0.1、0.5、1.5、4.5 mg/皿.小鼠骨髓微核、精子畸变实验显示:联苯菊酯原药染毒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Ames实验显示各菌株的各剂量组的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自发回变菌落数的2倍.在本实验条件下,未发现联苯菊酯原药的致突变性.
作者:姜红;徐颖;左派欣;袁树华;扬卫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某工厂冷冻车间因氨气管焊接部断裂,造成氨气泄漏而致急性中毒.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18~42岁.19例患者在短时间内即出现眼部强烈刺痛感,畏光、流泪、睁眼困难,视物不清.出现上述症状后2~3 h分别送往医院.在车间进行搬运工作的3例患者,下班回家后眼部出现刺痛,畏光、视物不清,没有引起重视,分别自行服用去痛片,滴用眼药水等处置,在症状不见缓解的情况下,前往医院就诊.
作者:林静;史新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采用钼酸铵定磷法测定不同剂量的乙醇、乙醛作用下红细胞膜Na+-K+-ATPase、Mg2+-ATPase、Ca2+-ATPase活性的变化,探讨乙醇、乙醛的细胞膜毒性及其机制.结果显示随着乙醇、乙醛剂量的增加,细胞膜 Na+-K+-ATPase、Mg2+-ATPase、Ca2+-ATPase酶活性逐渐降低,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当乙醇剂量为2 mmol/L时,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而乙醛剂量为1 mmol/L时,各实验组与对照相比差异已呈现显著性.表明乙醇、乙醛对细胞膜Na+-K+-ATPase、Mg2+-ATPase、Ca2+-ATPase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乙醛是乙醇在机体内的重要代谢产物,在研究乙醇的毒性作用及机制时乙醛的作用不容忽视.
作者:高小玲;尹少甫;张本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给雄性小鼠灌胃染毒醋酸铅10 mg/kg、20 mg/kg和40 mg/kg,每天1次连续35 d.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和睾丸中酶活性,按标准方法测定小鼠生育力,并对睾丸、附睾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雄鼠受精率、雌鼠妊娠率、平均每窝活胎率及睾丸匀浆中的β-G和LDHx随染毒剂量增加而降低,死胎率和吸收胎率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升高,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并呈现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r值依次为-0.412、-0.420、-0.537、-0.538、-0.617、0.542和0.535.雄鼠交配率,血清和睾丸匀浆中G-6-PD、ACP、LDH仅在40 mg/kg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和显著性(P<0.01或P<0.05).说明染毒醋酸铅≥20 mg/kg剂量可损害雄性小鼠生殖功能.
作者:王薛君;张玉敏;崔金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随着人事用工制度的转变、人员结构及来源区域的变化,以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原有的<职业健康体检管理系统>已不适应现在的网络管理要求.
作者:陈培庆;杨坤;丁玉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120例男性尘肺患者抑郁焦虑状况进行评价.120例尘肺患者中SDS、SAS总平均分(粗评分)大于41分、40分分别为120例(100%)、117例(97.5%),与我国常模比较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从Ⅰ期至Ⅲ期尘肺逐期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合并症组高于无合并症组(P<0.01),年龄分层SDS、SAS总平均分随年龄组增大而减少,而不同工种的尘肺患者的SDS、SAS总平均分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尘肺患者存在情绪障碍,心理辅导治疗应作为尘肺综合治疗的重要内容.
作者:肖吕武;劳向前;谭鉴楚;朱卫华;周静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为了解机械制造工人下背痛流行情况及影响程度,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某机械厂202份有效资料,内容包括下背痛流行情况和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曾经近1年、近1周下背痛患病率分别为39.1%、35.5%、22.6%;因下背痛减少活动的人数为44人,占患病人数的62.9%;下背痛患病率随工龄增长而升高;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重体力劳动、抬举物体持续时间、推拉物体大重量、推拉物体持续时间的OR值分别为2.47(95%CI 1.21~5.01)、2.15(95%CI 1.18~3.93)、2.04(95%CI 1.07~3.87)、2.10(95%CI 1.17~3.74).表明机械制造工人下背痛患病率属中等水平,其患病危险因素主要与体力劳动负荷有关.
作者:兰亚佳;周鼎伦;王绵珍;王治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采用四道γ能谱仪直接定量测试地产建材成品放射性及致公众辐射剂量.结果所测建材Ira<1,Ir<1.其中Ira低0.08、高0.44;Ir低0.15、高0.76.HE高为425型水泥1.16 mSv.6种掺入工业废渣建材有4种高于本地土壤放射性水平.调查的地产建材放射性水平均符合国家A类指标,掺入工业废渣可使建材放射性水平增高.
作者:尤建国;林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在酸性介质中,甲醛对溴酸钾氧化劳氏紫褪色有显著的催化作用,根据其反应速度的改变建立了测定甲醛的动力学光度分析法.该方法检测甲醛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2~4.0 μg/ml,检出限为0.06 μg/ml.该法用于人造板材中释放甲醛的测定,简便、快速、灵敏度较高.
作者:陈宁生;尹鹏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环境镉暴露对妊娠结局和胎儿生长发育的可能影响.方法于2002年11月~2003年1月选择湖北省大冶市镉污染地区和对照地区的待产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同时采集孕妇静脉血、脐带血和胎盘标本测定镉含量.比较镉污染地区和对照地区早产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出生身长和体重差异有无显著性.结果镉污染地区早产发生率为20.8%,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29.2%;对照地区分别为10.0%和15.0%,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污染地区新生儿出生身长为(47.88±4.15) cm,低于对照地区(50.65±2.41)cm(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脐血镉水平与新生儿出生身长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环境镉暴露可以显著降低新生儿出生身长.
作者:赵永成;张亚利;王继先;范亚光;刘庆芬;王耐芬;赵金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2003年10月24~26日某企业10名工人(男9人,女1人)在碾磨过筛岗位接触到饲料添加剂中粉尘状维生素K3(MSB)后,出现面部、鼻腔痒痛,口中有苦味感,眼流泪.下班后摘下手套、鞋袜发现双手、双足皮肤变色,洗浴时有灼热感.皮肤检查:双手掌面、双足皮肤呈棕褐色,双足趾尖、趾腹、前脚掌部可见多处大小不一、边界不清的岛状黑褐色斑疹,局部略红肿,皮温高,有触压痛.少数工人戴防尘口罩,其口鼻周围皮肤呈条索状淡棕色斑疹样改变、脱屑.接诊后体检,除皮肤有改变外,各项检查均正常.既往无维生素K3接触史.
作者:孙艳翎;曲艳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急性肺损伤是一种以肺内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肺血循环障碍、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严重低氧血症为特征的常见的临床综合征,病死率为30%~40%.主要因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肺微血管内中性粒细胞聚集、黏附、激活,并通过释放细胞因子、蛋白水解酶、脂类介质和自由基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导致急性肺损伤发生;其中,黏附分子在病程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拟对选择素、整合素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等黏附分子在此一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如其在中性粒细胞的迁移、呼吸爆发和细胞因子的产生中的功能,参与微循环障碍的具体环节,参与损伤后期肺组织修复的细节,以及其在细胞内的传导途径等作一简要介绍,以供今后研究和临床工作参考.
作者:梅双;赵金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职业病危害隐患,是指工作场所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可能造成员工急、慢性职业病或引起其他职业伤害的不安全因素.石油化工企业近20年的职业病发病情况表明[1],产生职业病的主要原因是对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隐患调查、研究、分析、评估不够,没有明确隐患的存在及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而造成的.<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要求企业必须做好职业病危害隐患的调查和治理,但是,目前并没有统一规范的职业病危害隐患调查方法和评估标准,根据我们多年来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实践,探讨企业职业病危害隐患的调查方式和方法.
作者:苏树祥;王坤;汪彤;阮继峰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