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红;赵启斌;刘钟钊
患者,男,46岁,因外伤致右额、顶部有一逐渐增大肿物半年余入院.查体:体温36.2℃,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0 mm Hg,发育正常,营养状态好,神清语明,眼球活动正常,无颅神经麻痹,肢体活动正常.
作者:程宏巍;郭福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传统手术方法创伤大,瘢痕多,影响美观,且术后恢复时间长.我院自2004年3月引进Hop-100半导体激光手术刀,对8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92条患肢)成功实施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胡守国;唐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女,34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半年,发现包块1周入院.病程中患者常不敢饱餐,餐后觉上腹部胀满难受.自服多种胃药均无效.查体:巩膜皮肤无黄染.未见肿大淋巴结,左上腹可触及肿物,边界不清楚,质硬,有轻度压痛,不光滑,活动度差.
作者:胡军;卜献民;戴显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细小结肠症的常见病因、病理特点及合理的诊疗措施.方法 对经钡剂灌肠造影和手术探查证实为新生儿细小结肠症的18例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18例,原发于结肠神经节细胞缺如5例,继发于近端肠管病变13例,出生后呕吐、腹胀、胎便排出异常等是其主要临床表现,11例行肠切除吻合,7例行肠造瘘(半年~1年后行二期手术),14例存活恢复良好,4例死亡.结论 新生儿细小结肠症应尽早行手术恢复大便通畅.
作者:黎润光;魏明发;翁一珍;袁继炎;吴晓娟;邵景范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布-加综合征(BCS)的治疗包括针对病变隔膜的手术、分流术、转流术和联合手术等方法,肠-腔人工血管架桥术是分流术的一种术式,在我们所治疗的1360例BCS患者中,采用肠-腔人工血管架桥术192例(14.1%),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平均随访(6.6±1.2)年,总有效率91.7%(110/120),血管通畅率为92.5%(100/108)[1].本文结合文献,就肠-腔人工血管架桥术的手术方法、适应证、手术并发症的防治等介绍如下.
作者:马秀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贲门周围血管隔离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4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先行规范化断流术(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保留胃左动脉,然后在食管下端,贲门及上半胃周围包裹隔离一层绦纶材料布.结果 术后无一例并发胃漏、腹腔感染及肝性脑病,患者出院后无一例并发消化道再出血.住院期间4例并发术后消化道中小量出血,36例术后获得食管吞钡造影检查,29例显示食管静脉曲张消失.7例食管静脉曲张由术前重度变为轻度.48例术后生活质量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贲门周围血管隔离术通过绦纶材料布的隔离作用有效地阻止了贲门周围新生的侧支血管再度侵入胃食管壁,从而防止了断流术后再度发生食管下端、胃底静脉曲张所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保留了胃左动脉,从而改善了胃的血液供应,减少了术后门静高压性胃病(PHG)的发生率.因隔离布和保留胃左动脉的双重作用而可有效地防止术后并发胃漏.
作者:费国嵩;袁观宏;王雄彪;游冬阳;杨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布-加综合征(BCS)在西方国家多指Chiari病,即主肝静脉(MHVs)阻塞,以血栓形成多见.在我国等亚洲国家出现的下腔静脉膜性梗阻(MOVC),其表现类似Chiari病.因此,我们目前认为广义的BCS是指MHVs出口部和/或肝后段下腔静脉血流受阻所引起的肝后性门静脉高压和/或下腔静脉高压综合征[1-2].
作者:许培钦;党晓卫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布-加综合征是由于下腔静脉肝段和/或肝静脉流出道阻塞造成的一组下腔静脉高压和/肝后型门静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PHT)症状,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水肿、胫前区色素沉着、肝脾肿大、顽固性腹水、躯干浅静脉曲张以及呕血便血等.
作者:李天晓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上消化道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尽管药物和内镜治疗的发展使得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非手术治疗的防治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对于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大出血的患者,药物和内镜治疗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此时手术治疗便是预防和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选择.本文仅就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杨连粤;刘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蛋白酶激活受体-2为一种细胞膜表面受体,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家族,广泛分布于包括胰腺在内的全身多种组织器官,具有较特异的激活方式.该受体与胰腺疾病的关系正倍受关注,本文综述了其在胰腺疾病时所发挥的作用,显示出在胰腺炎、胰腺癌等方面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建;李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HCC)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与c-myc蛋白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HCC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hTERT与c-myc蛋白表达,并用TRAP-ELISA法检测上述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HCC组织中hTERT与c-myc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6.5%(45/52)和78.8%(41/52),它们与相应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C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0.8%(42/52),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15.4%,8/52);HCC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hTERT及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两两均呈显著正相关(r=0.761,P<0.001;r=0.654,P<0.001;r=0.486,P<0.001).结论 HCC癌组织中hTERT与c-myc蛋白过度表达,两者相互作用而共同参与肝癌端粒酶活性的调控.
作者:朱忠超;龚昭;刘彦;闵凯;朱丽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我院自1995年7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根部穿孔患者54例,手术中我们使用带蒂的后腹膜、侧腹膜瓣修补盲肠壁,效果良好,术后无盲肠瘘和腹腔脓肿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报告如下.
作者:翁延宏;叶小利;朱永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期间40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成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组和鼻胃管组.观察腹胀改善情况(腹围)、胃肠减压量、腹部X线平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等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组患者的胃肠减压量(1021.2±265.4)ml/d较鼻胃管组(642.5±325.4)ml/d明显增多,且腹围(15.2±5.5)cm减少较鼻胃管组的(5.7±3.6)cm更明显,气液平面消失时间(10.3±8.5)d较鼻胃管组的(15.6±11.7)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能更有效胃肠减压,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作用显著.
作者:李鹏胜;高鹏;肖方联;张刚庆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浅表膀胱肿瘤(PKRBt)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用英国Gyrus公司的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系统行浅表膀胱肿瘤切除术160例.肿瘤分级G1为121例,G2为39例.患者男性118例,女性42例,年龄31~89岁,平均59.7岁.多发肿瘤41例,单发119例,膀胱侧壁有肿瘤分布者53例.结果 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手术时间5~48 min,平均(16±14)min,无经尿道电切综合征;53例侧壁肿瘤切除时,28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2例导致各1处膀胱穿孔.随访1~12个月,17例复发,8例再行PKRBt,9例改行根治术.结论 PKRB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闭孔神经反射是PKRBt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作者:王行环;瞿利军;罗耀雄;冯自卫;陈浩阳;王怀鹏;刘久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发展到一定程度,常被迫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已成为确定的、被广泛接受的治疗方法,其主要包括断流术或分流术.无论哪种手术方式,均属对症治疗,肝硬化病变依然存在,可能继续加重,术后均有可能发生再出血,手术后均有5%~15%的复发再出血率,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大约有半数患者因再出血而死亡.
作者:张曙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低氧诱导因子-1(HIF-1)是由两个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蛋白,它特异性地与靶基因的低氧反应元件结合,并诱导各种靶基因转录,提高肿瘤细胞的缺氧适应能力,利于其生长、增殖、转移.其机制包括调节肿瘤细胞的代谢、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抗肿瘤细胞凋亡等.针对HIF-1的治疗可能成为新的辅助抗癌手段.
作者:张波;孔宪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采用首次包扎中应用负压引流处理乳腺癌根治术创面38例,均获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红;赵启斌;刘钟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制一种具有临床相似性、可调控性、可重复性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的制模方法.方法 采用改良Allen法,将10 g重的柯氏针从20 cm高以自由落体落下,撞击在动物脊柱背侧的垫片上,造成一定程度的脊髓损伤.结果 在脊髓休克期,骶上脊髓损伤(胸腰段)组和骶髓损伤组动物平均每次挤压膀胱排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脊髓休克期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改良Allen法具有临床相似性等优点,能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章慧平;陈忠;叶章群;杨为民;杜广辉;袁晓奕;蔡丹;陈园;周四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针吸细胞学(FNA)检查已成为乳腺癌术前诊断的常规方法,细胞形态学变化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但分化较好的乳腺癌FNA诊断的难度较大[1].免疫组织或细胞化学技术可协助诊断.本研究选择p21和p53两种常用的癌基因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检测,探讨其协助良恶性乳腺疾病FNA诊断的意义.
作者:刘利敏;康劲松;李钫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不同心脏疾病在体外循环手术后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情况.方法 将我科监护室近2年来收治的所有心脏手术后患者,心功能衰竭或心律失常抢救患者及心脏外伤患者按病种分类,对明确的和可疑的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患者,均留取外周血和导管标本进行培养.结果 心脏移植术后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率高,为25%;其次是动脉瘤手术,感染率为21.8%;第三是一些急诊抢救患者,感染率为15.1%;而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致病菌以革氏阳性菌为主.结论 体外循环手术后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发生率与患者原发病、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术后心功能及其他脏器功能状况、以及术后所用药物均有很大的相关性.
作者:赵荣;崔勤;胡雪慧;薛卫斌;郑霄;藏妍;苏洁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