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主动脉瘤14例治疗分析

孙忠东;池一凡;杨铁南;侯文明;牛兆倬

关键词:主动脉瘤, 手术
摘要:主动脉瘤可发生在升主动脉至腹主动脉任何一部位.我们于2000年3月至2003年7月治疗14例,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34~69岁,平均51岁.升主动脉瘤10例,降主动脉瘤1例,胸腹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2例.其中真性动脉瘤4例,假性动脉瘤1例,夹层动脉瘤9例.4例真性动脉瘤中,1例为升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马凡氏综合征.本组病例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14例,B型超声波检查13例,磁共振成像检查5例,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3例,均明确诊断.
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胰腺癌的分期及其依据

    理想的肿瘤分期不仅可以判断患者的预后, 制定治疗策略,而且用于比较治疗结果,设计和评估临床研究的长期趋势.胰腺癌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和准确的分期手段,影像学和内镜技术的进展为胰腺癌的术前分期提供了新的方法.目前临床应用的胰腺癌分期方法包括B超(US)、内镜超声(EUS)、CT、ERCP、MRCP、PTC、PET、经壶腹胰管镜和腹腔镜等.胰腺癌术前分期的目的包括两方面,一是判断是否转移,另外是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

    作者:邵永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胆汁癌胚抗原的检测与结肠癌肝转移的关系初探

    目的探讨胆汁癌胚抗原(CEA)的检测对结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价值,为早期诊断转移癌提供一新的思路.方法 81例患者分为3组:A组26例,为非肿瘤行腹腔手术治疗患者;B组45例,为结肠癌患者;C组10例,为结肠癌合并肝转移患者.所有患者均手术前空腹抽取前臂静脉血,同时术中作胆囊穿刺抽取胆汁,测定CEA值.对B组中的45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19个月.结果 (1)A、B和C组血清CEA值分别为(3.1±0.6) ng/ml、(10.9±2.2)ng/ml、(14.5±3.2)ng/ml;胆汁CEA值分别为(24.7±6.5) ng/ml、(136.5±38.0) ng/ml、(875.0±213.0) ng/ml.B.C两组胆汁CEA值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B组患者分别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回院复查,作B超及CT检查,直至发现肝脏转移灶.结果发现胆汁CEA值的变化在术后肝转移出现之前,数值的高低与转移出现时间的早晚有明显的相关性,可提示肝脏病变从微小转移灶向可察见的占位转移发展的动态变化趋势.结论胆汁CEA的检测对结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其CEA值能比临床症状提前6~18个月提示肿瘤的复发或转移.检测胆汁CEA对诊断和预测结肠癌肝转移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陈文振;黄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因素分析

    目的明确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形成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2月至2003年12月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2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为21.1%(26/123).单变量分析表明:手术失血量、手术方式、近端空肠切除长度、胆瘘、腹腔感染、术后白蛋白水平、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前3 d日均胃液引流量及胆汁引流量为有意义的相关因素;经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确定了6个独立与胃排空延迟相关的变量:腹腔感染、手术方式、手术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前3 d日均胃液引流量及胆汁引流量.结论腹腔感染、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手术失血量≥1 000 ml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胃排空延迟伴随有术后排气时间延长、术后前3 d胃液引流量增多及胆汁引流量减少.

    作者:王志军;吴阳;谢志徵;王陆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胰腺癌是胰腺恶性肿瘤中常见的肿瘤,传统影像检查方法虽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但敏感性较低.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胰腺癌特别是早期胰腺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并能对其肿瘤TNM分期和功能进行评估.

    作者:胡道予;王承缘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腺癌侵袭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胰腺癌是预后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由于它的高侵袭性和高转移率,使近80%的患者无法获得根治性治疗.深入理解胰腺癌侵袭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对于提高胰腺癌的疗效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克建;马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共刺激分子4-1BB(CD137)配体的变化和意义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前后肝癌细胞的共刺激分子4-1BB(CD137)的配体(4-1BBL)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经TACE治疗后二期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标本14例(TACE组)和未经TACE单纯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标本21例(单纯手术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RT-PCR方法检测肝癌细胞的4-1BBL及4-1BBLmRNA表达情况.结果 TACE组肝癌细胞中4-1BBL和4-1BBL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单纯手术组.结论 TACE后肝癌细胞中4-1BBL的表达下调会影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并可能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难以根治并易复发、转移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谨文;易继林;黄亚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十二指肠憩室及其并症的诊治体会

    十二指肠是憩室的好发部位,仅次于结肠.我院自1984年1月~2004年3月共收治128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其中21例次行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28例,男58例,女70例,男女比例为1:1.2,患者年龄17~86岁,60岁以上者70例(54.7%),中位年龄62岁,病程11d~30年,平均约3年.

    作者:江华;廖泉;陈革;戴梦华;胡亚;张燕娜;赵玉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胆道术后黄疸的诊断及治疗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早期黄疸的发生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2003年38例胆道术后早期黄疸的临床资料.结果胆道术后早期非梗阻性黄疸10例,梗阻性黄疸28例,以残余结石、胆管损伤狭窄、壶腹部肿瘤常见.结论胆道术后早期黄疸以阻塞性多见,其病因复杂,阻塞性和非阻塞性黄疸各有其特点.

    作者:曹军;孙权;刘志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全身性热化疗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探讨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了解热化疗对肝癌BEL-7402细胞杀伤和诱导凋亡的作用,为临床热化疗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的BEL-7402细胞分别经单纯热疗,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单纯化疗,或二者合并热处理,利用MTT、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研究热化疗对细胞毒性,诱导凋亡能力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热化疗对BEL-7402细胞的杀伤、诱导凋亡、阻滞细胞周期的能力明显优于单纯热疗和单纯化疗.结论全身性热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是可行的,其机制与增强药物的细胞毒作用和诱导凋亡有关.

    作者:张蓓;刘志苏;孙权;黄汉涛;杜中东;袁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腺癌是胰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在北美癌症死亡率中居第四位,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胰腺癌也由过去的第20位上升为第7位.然而手术仍然是目前所有治疗措施中能够有可能给患者提供治愈机会的惟一手段,由于胰腺癌早期即可向周围浸润及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易侵及与其相邻的周围大血管,尤其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V-SMV)多见,以往多数学者一直将肿瘤是否侵犯PV-SMV作为判断胰头癌能否切除的标志之一,这导致了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为提高手术切除率、根治程度及远期疗效,1973年Fortner[1]首先报道采用区域性胰腺切除,扩大淋巴结廓清范围,联合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血管,用于治疗难以切除的胰腺癌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复发的患者,之后日本亦相继开展了与之相似的扩大手术,联合血管切除重建为其主要内容之一 ,由于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开展,使胰腺癌的切除率从7%~20%提高到50%左右,治愈率切除从10%提高到40%~50%.

    作者:彭承宏;陈泉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血管内栓塞治疗用电解脱弹簧圈的研制

    研制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弹簧圈(electrolysis detachable coils,EDC),其目的就是为了替代进口的电解脱弹簧圈,提高动脉瘤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将我国的介入医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孙瑞发;焦德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

    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有两种主要方法:第一是经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血管壁修复治疗;第二种方法是传统的开颅直视下瘤颈夹闭或姑息加固手术.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包括:①将动脉瘤从脑循环中隔离出去,消除出血或再出血隐患.②消除或改善局部占位,缓解局部压迫.③要大限度地保留载瘤动脉通畅.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应遵循快捷、有效的治疗措施,小的医疗干预,使患者获得大受益的原则.

    作者:李铁林;赵庆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神经内镜在颅内动脉瘤外科的应用

    颅内动脉瘤外科手术中应用神经内镜,可增强光照并放大动脉瘤周围图像,属微创神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重要技术之一.

    作者:赵继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腺癌细胞Flt-1受体表达与p53、ras基因突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胰腺癌细胞Flt-1受体表达与p53、ras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了解Flt-1受体表达与p53、ras基因突变在胰腺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方法检测40例原发性胰腺癌组织Flt-1受体和p53、ras基因的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Flt-1受体表达与p53、ras突变基因的相关性.结果 Flt-1受体和p53、ras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5%(31/40)和50%(20/40)、60%(24/40).经连续切片对比分析表明,在Flt-1受体表达较高的区域,p53、ras基因的表达亦较强,Flt-1受体表达与p53基因突变呈显著相关性(χ2=4.35, P<0.05),但与ras基因表达之间无显著相关性(χ2=2.12, P>0.05).结论胰腺癌细胞Flt-1受体表达与p53基因突变之间有显著相关性,与ras基因突变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提示野生型p53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失去抑制Flt-1受体表达的功能,从而导致胰腺肿瘤血管的新生,促进肿瘤细胞生长;ras突变基因可能通过其他的途径参与胰腺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作者:方汝亮;秦仁义;刘志梅;颜廷俊;盖学银;王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巨大硬脑膜外脑棘球蚴病一例

    患儿,男,11岁.以头痛、头晕5年,右眼突出伴恶心呕吐3个月入院.患儿长期居住在牧区,有狗羊接触史.入院查体:T 36.2℃ P 90次/分R 20次/分BP80/40 mmHg.精神可,神志清,对答切题,右眼外突出明显,右眼全盲,无光感,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未见异常,双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提示:①右额颞叶多发脑棘球蚴病;②脑积水;③颅内高压.胸部X线拍片及腹部B超未见异常.包囊液皮试(+).入院诊断:①右额颞叶多发脑棘球蚴病;②脑积水;③右视神经损害.

    作者:达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收胰腺癌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的研究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收胰腺癌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胰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TRAP-PCR定性技术对细针穿刺吸收无血管浸润的胰腺癌细胞标本28例,有明显血管浸润的胰腺癌细胞标本6例,慢性胰腺炎细胞8例和正常胰腺细胞4例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并与组织活检病理及细胞涂片方法相比较.结果无血管浸润的胰腺癌28例中端粒酶表达阳性26例,阳性率92.85%;6例有血管浸润的胰腺癌5例阳性,阳性率83.33%;8例慢性胰腺炎组织细胞有5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62.50%;正常胰腺细胞检测均为阴性.胰腺癌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与血CA19-9水平无关;胰腺癌的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胞涂片阳性检出率,与组织活检病理诊断率无明显差别.结论胰腺癌细胞中存在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端粒酶可能能作为一种诊断胰腺癌的肿瘤标志物.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胰腺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可能成为一种早期诊断胰腺癌的有效、敏感的方法;与细胞涂片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胰腺癌的早期确诊率,并且有可能应用于高危人群的检查和胰腺癌治疗疗效评估方面.

    作者:王伟;王春友;赵刚;刘涛;李新丰;洪本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福爱乐医用胶120例应用体会

    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男76例,女54例,年龄2~70岁,平均36.7岁.其中头面部外伤70例,手术中粘合皮肤黏膜切口30例,用于咽部手术中止血及鼻出血止血20例.

    作者:谢放平;张宗林;陈晋川;武建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7例,其中3例改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共19例,其中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9例,开窗术5例,半椎板切除3例,全椎板切除术2例.结果随访全部病例,平均随访时间5.8年,优良率达95.6%.结论外伤是造成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其临床特征是症状轻,体征明显;临床上应有保持脊柱稳定性的前提下达到临床疗效的思维,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彭昊;刘军;刘世清;王刚;梅红军;张向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腺癌根治性手术的反思及目前需要重新认识的几个问题

    胰腺癌切除术后的不良预后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腹膜种植有关.即使是2 cm以下的小胰腺癌,如病灶突破胰腺包膜,也极易侵犯腹膜后结缔组织,并向胰周神经丛和局域淋巴结播散.目前,许多研究已显示根治性手术后无淋巴结转移(lymphnode metastasis,LNM)的胰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亦不过15%~40%,大多数患者仍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胰腺癌尚存在神经浸润这一有别于其他癌症的重要生物学特性.因此,为提高胰腺癌长期生存率进行的区域淋巴结及神经组织清扫应作为R0切除的重要内容而提到议事日程.

    作者:王春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与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部出血性疾病,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目前,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的技术,以其微创、简便和迅捷的优点取得了长足进步.2002年10月Lancet杂志公布了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协作组(ISAT)历时8年的关于破裂囊状脑动脉瘤神经外科手术夹闭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国际多中心随机试验的结果,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对和绝对危险性均显著降低.

    作者:吴中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临床外科杂志

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湖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