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巨大硬脑膜外脑棘球蚴病一例

达瓦

关键词:硬脑膜外, 脑棘球蚴病, 右眼, 脑积水, 额颞叶, 视神经损害, 生理反射, 颅内高压, 患儿, 腹部, 恶心呕吐, 病理反射, 接触史, 包囊液, 诊断, 胸部, 头晕, 头痛, 头颅, 切题
摘要:患儿,男,11岁.以头痛、头晕5年,右眼突出伴恶心呕吐3个月入院.患儿长期居住在牧区,有狗羊接触史.入院查体:T 36.2℃ P 90次/分R 20次/分BP80/40 mmHg.精神可,神志清,对答切题,右眼外突出明显,右眼全盲,无光感,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未见异常,双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提示:①右额颞叶多发脑棘球蚴病;②脑积水;③颅内高压.胸部X线拍片及腹部B超未见异常.包囊液皮试(+).入院诊断:①右额颞叶多发脑棘球蚴病;②脑积水;③右视神经损害.
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与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部出血性疾病,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目前,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的技术,以其微创、简便和迅捷的优点取得了长足进步.2002年10月Lancet杂志公布了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协作组(ISAT)历时8年的关于破裂囊状脑动脉瘤神经外科手术夹闭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国际多中心随机试验的结果,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对和绝对危险性均显著降低.

    作者:吴中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腺癌细胞Flt-1受体表达与p53、ras基因突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胰腺癌细胞Flt-1受体表达与p53、ras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了解Flt-1受体表达与p53、ras基因突变在胰腺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方法检测40例原发性胰腺癌组织Flt-1受体和p53、ras基因的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Flt-1受体表达与p53、ras突变基因的相关性.结果 Flt-1受体和p53、ras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5%(31/40)和50%(20/40)、60%(24/40).经连续切片对比分析表明,在Flt-1受体表达较高的区域,p53、ras基因的表达亦较强,Flt-1受体表达与p53基因突变呈显著相关性(χ2=4.35, P<0.05),但与ras基因表达之间无显著相关性(χ2=2.12, P>0.05).结论胰腺癌细胞Flt-1受体表达与p53基因突变之间有显著相关性,与ras基因突变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提示野生型p53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失去抑制Flt-1受体表达的功能,从而导致胰腺肿瘤血管的新生,促进肿瘤细胞生长;ras突变基因可能通过其他的途径参与胰腺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作者:方汝亮;秦仁义;刘志梅;颜廷俊;盖学银;王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颅内外动脉搭桥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展使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得以治愈,但是,仍有一部分颅内动脉瘤,主要为颅内巨大动脉瘤,因生长部位、瘤颈宽大或呈梭形生长等原因,难以通过手术或血管内治疗处理.在这种情况下,牺牲载瘤动脉的动脉瘤孤立术就成为治疗的可选方式.但对颅内侧支循环发育不良的病例,牺牲载瘤动脉可能导致术后缺血性脑梗塞.Yasargil等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于1967年与Donaghy等先后推出STA-MCA搭桥术用于颅内闭塞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此后,该手术方式一度风靡世界,尤其在我国,使用STA-MCA搭桥手术治疗了大量烟雾病引起的颅底血管闭塞患者.

    作者:史继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上腔静脉综合征的诊断与外科治疗(附27例报告)

    目的总结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na syndrome,SVCS)的外科诊治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27例SVCS患者,13例在腔内转流下,采用自体心包补片加宽上腔静脉;5例在腔外转流下,采用自体心包成形血管,间置上腔静脉;3例采用人造血管置换上腔静脉;2例行人造血管转流;4例在阻断带完全阻断上腔静脉下行上腔静脉成形.结果术后患者均恢复顺利,解除上腔静脉回流受阻满意,平均上腔静脉压由术前的23.4 cmH2O降至术后的9.6 cmH2O.凡良性疾病引起的上腔静脉阻塞均得到根治,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阻塞手术后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结论任何疾病所致上腔静脉阻塞,选择性采取手术治疗是必要的.自体心包替代上腔静脉组织相容性强,不易形成血栓及退变,在腔内或腔外转流下进行手术,可有效预防脑组织损害.

    作者:刘振邦;董兵;陈东红;李简;邓高月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和免疫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胰腺癌由于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率低、早期诊断困难,治疗的效果不尽人意.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肿瘤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进展,关于肿瘤相关的免疫调节与应答、癌变、转移以及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之间的作用机制的进一步了解,许多用于胰腺癌早期诊断的血清及基因标志物被发现,不少的免疫基因治疗手段已经进入临床试验[1,2],为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作者:黄东胜;严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福爱乐医用胶120例应用体会

    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男76例,女54例,年龄2~70岁,平均36.7岁.其中头面部外伤70例,手术中粘合皮肤黏膜切口30例,用于咽部手术中止血及鼻出血止血20例.

    作者:谢放平;张宗林;陈晋川;武建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腺癌的辅助化疗

    胰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虽然手术是治疗胰腺癌的根本手段,但目前胰腺癌手术切除率仅为10%~15%,因此围手术期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尤为重要.目前使用的化疗药物中5-氟脲嘧啶(5-Fu)和丝裂霉素(MMC)的抗胰腺癌作用较为肯定,广为临床应用.目前各化疗方案仍主要以5-Fu为基础,常用的方案有:5-Fu+阿霉素(ADM)+MMC;5-Fu+顺铂(DDP);5-Fu+健择(GEM)等.

    作者:廖泉;赵玉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胆囊癌71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胆囊癌是一种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我们回顾分析了1985年1月至199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1例原发性胆囊癌的病历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进发;易继林;孙华朋;沈文状;陈晚平;郭悦青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区域性胰腺切除术后胃瘫21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癌区域性胰腺切除(regional pancreatectomy, RP)术后胃瘫(postoper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 ,PGS)的病因、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壶腹周围癌RP术后PGS的临床资料及诊疗过程.结果 PGS多发生于RP术后6~14 d;经分阶段营养支持、改善胃肠动力等保守治疗,PGS多在术后4周内消除.结论 RP术后PGS的病因复杂;采取保守支持治疗是治疗RP术后PGS的有效手段,分阶段营养支持是治疗的重要措施;不宜采用手术治疗.

    作者:韩保卫;王春友;周峰;熊炯炘;李凯;李晓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巨大硬脑膜外脑棘球蚴病一例

    患儿,男,11岁.以头痛、头晕5年,右眼突出伴恶心呕吐3个月入院.患儿长期居住在牧区,有狗羊接触史.入院查体:T 36.2℃ P 90次/分R 20次/分BP80/40 mmHg.精神可,神志清,对答切题,右眼外突出明显,右眼全盲,无光感,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未见异常,双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提示:①右额颞叶多发脑棘球蚴病;②脑积水;③颅内高压.胸部X线拍片及腹部B超未见异常.包囊液皮试(+).入院诊断:①右额颞叶多发脑棘球蚴病;②脑积水;③右视神经损害.

    作者:达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因素分析

    目的明确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形成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2月至2003年12月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2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为21.1%(26/123).单变量分析表明:手术失血量、手术方式、近端空肠切除长度、胆瘘、腹腔感染、术后白蛋白水平、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前3 d日均胃液引流量及胆汁引流量为有意义的相关因素;经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确定了6个独立与胃排空延迟相关的变量:腹腔感染、手术方式、手术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前3 d日均胃液引流量及胆汁引流量.结论腹腔感染、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手术失血量≥1 000 ml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胃排空延迟伴随有术后排气时间延长、术后前3 d胃液引流量增多及胆汁引流量减少.

    作者:王志军;吴阳;谢志徵;王陆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7例,其中3例改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共19例,其中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9例,开窗术5例,半椎板切除3例,全椎板切除术2例.结果随访全部病例,平均随访时间5.8年,优良率达95.6%.结论外伤是造成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其临床特征是症状轻,体征明显;临床上应有保持脊柱稳定性的前提下达到临床疗效的思维,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彭昊;刘军;刘世清;王刚;梅红军;张向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小儿重复肾并积水2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重复肾并积水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8例小儿重复肾并积水中,26例为单纯重复肾积水,1例为重复肾及下肾积水,1例为下肾积水,27例行重复肾重复输尿管切除术,1例行下肾离断性肾盂输尿管成形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重复肾积水多由输尿管囊肿所致,下肾积水术前要了解是输尿管反流还是梗阻,才能决定手术,不要轻易切除下肾.

    作者:秦正旺;罗建喜;郑凯;戴世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在晚期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手术要点及康复方法.方法对46例(57侧)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6~66个月的随访,根据HSS膝关节评分法,44膝优,13膝良,优良率100%.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佳治疗手段,假体选择,关节面的切除和假体安放位置,膝周软组织平衡以及康复训练是取得优良疗效的关键.

    作者:冯纪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紧贴第三肝门处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切除体会

    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liver,CHL)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女性多见,好发年龄为30~50岁,肿瘤多为单发,手术切除是治疗CHL的有效方法.

    作者:董俊峰;倪家连;刘鲁岳;郑宝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16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平均年龄(1.2±0.9)岁,平均体重(6.8±3)kg.其中10例伴有Down综合征,1例合并法洛四联征.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房室瓣轻度反流12例,中度反流3例,重度反流1例.行单片法修补10例,双片法修补6例.结果术后恢复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除1例患儿于出院4个月后因肺部感染合并心衰死亡外,余随访0.3~5.2年,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房室瓣功能良好,未见明显反流.结论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早诊断,早手术,可获良好疗效.

    作者:冯兴;毛志福;高尚志;黄杰;王志维;夏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腺癌根治性手术的反思及目前需要重新认识的几个问题

    胰腺癌切除术后的不良预后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腹膜种植有关.即使是2 cm以下的小胰腺癌,如病灶突破胰腺包膜,也极易侵犯腹膜后结缔组织,并向胰周神经丛和局域淋巴结播散.目前,许多研究已显示根治性手术后无淋巴结转移(lymphnode metastasis,LNM)的胰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亦不过15%~40%,大多数患者仍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胰腺癌尚存在神经浸润这一有别于其他癌症的重要生物学特性.因此,为提高胰腺癌长期生存率进行的区域淋巴结及神经组织清扫应作为R0切除的重要内容而提到议事日程.

    作者:王春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腺癌的分期及其依据

    理想的肿瘤分期不仅可以判断患者的预后, 制定治疗策略,而且用于比较治疗结果,设计和评估临床研究的长期趋势.胰腺癌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和准确的分期手段,影像学和内镜技术的进展为胰腺癌的术前分期提供了新的方法.目前临床应用的胰腺癌分期方法包括B超(US)、内镜超声(EUS)、CT、ERCP、MRCP、PTC、PET、经壶腹胰管镜和腹腔镜等.胰腺癌术前分期的目的包括两方面,一是判断是否转移,另外是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

    作者:邵永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70岁以上老年患者肠梗阻216例诊治分析

    目的总结我院10年来治疗老年肠梗阻诊的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收治的216例老年肠梗阻资料.结果病因明确198例(91.6%),其中机械性肠梗阻180例(90.9%),原因不明18例(8.4%);手术治疗106例(49%),非手术治疗110例(51%);总死亡率9.2%(20例),手术治疗死亡4例(3.8%).结论老年性肠梗阻病因以粘连性、肿瘤性为常见;高龄和并存病不是手术的禁忌;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把握好手术指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邬四明;但卫兵;王昕;朱雄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TRISS和ASCOT法预测交通重伤结局差异性探讨

    目的比较TRISS法和ASCOT法预测交通重伤结局的差异,探索适合交通伤结局预测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3年1171例交通重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RISS法和ASCOT法预测交通重伤伤员的预期生存和预期死亡概率,测算误判率,比较各自判别效果.结果 ASCOT法预测伤员预期生存和预期死亡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明显高于TRISS法,前者的误判率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 ASCOT法对交通重伤结局的预测明显优于TRISS法.

    作者:廖忆刘;白祥军;田利华;宋先舟;陈继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临床外科杂志

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湖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