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冯兴;毛志福;高尚志;黄杰;王志维;夏军

关键词: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 外科治疗
摘要:目的总结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16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平均年龄(1.2±0.9)岁,平均体重(6.8±3)kg.其中10例伴有Down综合征,1例合并法洛四联征.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房室瓣轻度反流12例,中度反流3例,重度反流1例.行单片法修补10例,双片法修补6例.结果术后恢复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除1例患儿于出院4个月后因肺部感染合并心衰死亡外,余随访0.3~5.2年,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房室瓣功能良好,未见明显反流.结论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早诊断,早手术,可获良好疗效.
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内镜在颅内动脉瘤外科的应用

    颅内动脉瘤外科手术中应用神经内镜,可增强光照并放大动脉瘤周围图像,属微创神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重要技术之一.

    作者:赵继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70岁以上老年患者肠梗阻216例诊治分析

    目的总结我院10年来治疗老年肠梗阻诊的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收治的216例老年肠梗阻资料.结果病因明确198例(91.6%),其中机械性肠梗阻180例(90.9%),原因不明18例(8.4%);手术治疗106例(49%),非手术治疗110例(51%);总死亡率9.2%(20例),手术治疗死亡4例(3.8%).结论老年性肠梗阻病因以粘连性、肿瘤性为常见;高龄和并存病不是手术的禁忌;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把握好手术指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邬四明;但卫兵;王昕;朱雄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胆汁癌胚抗原的检测与结肠癌肝转移的关系初探

    目的探讨胆汁癌胚抗原(CEA)的检测对结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价值,为早期诊断转移癌提供一新的思路.方法 81例患者分为3组:A组26例,为非肿瘤行腹腔手术治疗患者;B组45例,为结肠癌患者;C组10例,为结肠癌合并肝转移患者.所有患者均手术前空腹抽取前臂静脉血,同时术中作胆囊穿刺抽取胆汁,测定CEA值.对B组中的45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19个月.结果 (1)A、B和C组血清CEA值分别为(3.1±0.6) ng/ml、(10.9±2.2)ng/ml、(14.5±3.2)ng/ml;胆汁CEA值分别为(24.7±6.5) ng/ml、(136.5±38.0) ng/ml、(875.0±213.0) ng/ml.B.C两组胆汁CEA值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B组患者分别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回院复查,作B超及CT检查,直至发现肝脏转移灶.结果发现胆汁CEA值的变化在术后肝转移出现之前,数值的高低与转移出现时间的早晚有明显的相关性,可提示肝脏病变从微小转移灶向可察见的占位转移发展的动态变化趋势.结论胆汁CEA的检测对结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其CEA值能比临床症状提前6~18个月提示肿瘤的复发或转移.检测胆汁CEA对诊断和预测结肠癌肝转移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陈文振;黄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胰腺癌是胰腺恶性肿瘤中常见的肿瘤,传统影像检查方法虽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但敏感性较低.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胰腺癌特别是早期胰腺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并能对其肿瘤TNM分期和功能进行评估.

    作者:胡道予;王承缘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小儿重复肾并积水2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重复肾并积水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8例小儿重复肾并积水中,26例为单纯重复肾积水,1例为重复肾及下肾积水,1例为下肾积水,27例行重复肾重复输尿管切除术,1例行下肾离断性肾盂输尿管成形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重复肾积水多由输尿管囊肿所致,下肾积水术前要了解是输尿管反流还是梗阻,才能决定手术,不要轻易切除下肾.

    作者:秦正旺;罗建喜;郑凯;戴世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和免疫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胰腺癌由于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率低、早期诊断困难,治疗的效果不尽人意.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肿瘤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进展,关于肿瘤相关的免疫调节与应答、癌变、转移以及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之间的作用机制的进一步了解,许多用于胰腺癌早期诊断的血清及基因标志物被发现,不少的免疫基因治疗手段已经进入临床试验[1,2],为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作者:黄东胜;严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主动脉瘤14例治疗分析

    主动脉瘤可发生在升主动脉至腹主动脉任何一部位.我们于2000年3月至2003年7月治疗14例,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34~69岁,平均51岁.升主动脉瘤10例,降主动脉瘤1例,胸腹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2例.其中真性动脉瘤4例,假性动脉瘤1例,夹层动脉瘤9例.4例真性动脉瘤中,1例为升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马凡氏综合征.本组病例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14例,B型超声波检查13例,磁共振成像检查5例,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3例,均明确诊断.

    作者:孙忠东;池一凡;杨铁南;侯文明;牛兆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颅内外动脉搭桥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展使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得以治愈,但是,仍有一部分颅内动脉瘤,主要为颅内巨大动脉瘤,因生长部位、瘤颈宽大或呈梭形生长等原因,难以通过手术或血管内治疗处理.在这种情况下,牺牲载瘤动脉的动脉瘤孤立术就成为治疗的可选方式.但对颅内侧支循环发育不良的病例,牺牲载瘤动脉可能导致术后缺血性脑梗塞.Yasargil等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于1967年与Donaghy等先后推出STA-MCA搭桥术用于颅内闭塞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此后,该手术方式一度风靡世界,尤其在我国,使用STA-MCA搭桥手术治疗了大量烟雾病引起的颅底血管闭塞患者.

    作者:史继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区域性胰腺切除术后胃瘫21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癌区域性胰腺切除(regional pancreatectomy, RP)术后胃瘫(postoper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 ,PGS)的病因、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壶腹周围癌RP术后PGS的临床资料及诊疗过程.结果 PGS多发生于RP术后6~14 d;经分阶段营养支持、改善胃肠动力等保守治疗,PGS多在术后4周内消除.结论 RP术后PGS的病因复杂;采取保守支持治疗是治疗RP术后PGS的有效手段,分阶段营养支持是治疗的重要措施;不宜采用手术治疗.

    作者:韩保卫;王春友;周峰;熊炯炘;李凯;李晓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收胰腺癌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的研究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收胰腺癌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胰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TRAP-PCR定性技术对细针穿刺吸收无血管浸润的胰腺癌细胞标本28例,有明显血管浸润的胰腺癌细胞标本6例,慢性胰腺炎细胞8例和正常胰腺细胞4例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并与组织活检病理及细胞涂片方法相比较.结果无血管浸润的胰腺癌28例中端粒酶表达阳性26例,阳性率92.85%;6例有血管浸润的胰腺癌5例阳性,阳性率83.33%;8例慢性胰腺炎组织细胞有5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62.50%;正常胰腺细胞检测均为阴性.胰腺癌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与血CA19-9水平无关;胰腺癌的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胞涂片阳性检出率,与组织活检病理诊断率无明显差别.结论胰腺癌细胞中存在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端粒酶可能能作为一种诊断胰腺癌的肿瘤标志物.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胰腺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可能成为一种早期诊断胰腺癌的有效、敏感的方法;与细胞涂片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胰腺癌的早期确诊率,并且有可能应用于高危人群的检查和胰腺癌治疗疗效评估方面.

    作者:王伟;王春友;赵刚;刘涛;李新丰;洪本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血管内栓塞治疗用电解脱弹簧圈的研制

    研制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弹簧圈(electrolysis detachable coils,EDC),其目的就是为了替代进口的电解脱弹簧圈,提高动脉瘤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将我国的介入医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孙瑞发;焦德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与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部出血性疾病,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目前,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的技术,以其微创、简便和迅捷的优点取得了长足进步.2002年10月Lancet杂志公布了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协作组(ISAT)历时8年的关于破裂囊状脑动脉瘤神经外科手术夹闭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国际多中心随机试验的结果,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对和绝对危险性均显著降低.

    作者:吴中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16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平均年龄(1.2±0.9)岁,平均体重(6.8±3)kg.其中10例伴有Down综合征,1例合并法洛四联征.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房室瓣轻度反流12例,中度反流3例,重度反流1例.行单片法修补10例,双片法修补6例.结果术后恢复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除1例患儿于出院4个月后因肺部感染合并心衰死亡外,余随访0.3~5.2年,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房室瓣功能良好,未见明显反流.结论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早诊断,早手术,可获良好疗效.

    作者:冯兴;毛志福;高尚志;黄杰;王志维;夏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胆囊癌71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胆囊癌是一种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我们回顾分析了1985年1月至199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1例原发性胆囊癌的病历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进发;易继林;孙华朋;沈文状;陈晚平;郭悦青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腺癌侵袭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胰腺癌是预后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由于它的高侵袭性和高转移率,使近80%的患者无法获得根治性治疗.深入理解胰腺癌侵袭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对于提高胰腺癌的疗效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克建;马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在晚期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手术要点及康复方法.方法对46例(57侧)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6~66个月的随访,根据HSS膝关节评分法,44膝优,13膝良,优良率100%.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佳治疗手段,假体选择,关节面的切除和假体安放位置,膝周软组织平衡以及康复训练是取得优良疗效的关键.

    作者:冯纪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胆道术后黄疸的诊断及治疗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早期黄疸的发生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2003年38例胆道术后早期黄疸的临床资料.结果胆道术后早期非梗阻性黄疸10例,梗阻性黄疸28例,以残余结石、胆管损伤狭窄、壶腹部肿瘤常见.结论胆道术后早期黄疸以阻塞性多见,其病因复杂,阻塞性和非阻塞性黄疸各有其特点.

    作者:曹军;孙权;刘志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十二指肠憩室及其并症的诊治体会

    十二指肠是憩室的好发部位,仅次于结肠.我院自1984年1月~2004年3月共收治128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其中21例次行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28例,男58例,女70例,男女比例为1:1.2,患者年龄17~86岁,60岁以上者70例(54.7%),中位年龄62岁,病程11d~30年,平均约3年.

    作者:江华;廖泉;陈革;戴梦华;胡亚;张燕娜;赵玉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上腔静脉综合征的诊断与外科治疗(附27例报告)

    目的总结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na syndrome,SVCS)的外科诊治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27例SVCS患者,13例在腔内转流下,采用自体心包补片加宽上腔静脉;5例在腔外转流下,采用自体心包成形血管,间置上腔静脉;3例采用人造血管置换上腔静脉;2例行人造血管转流;4例在阻断带完全阻断上腔静脉下行上腔静脉成形.结果术后患者均恢复顺利,解除上腔静脉回流受阻满意,平均上腔静脉压由术前的23.4 cmH2O降至术后的9.6 cmH2O.凡良性疾病引起的上腔静脉阻塞均得到根治,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阻塞手术后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结论任何疾病所致上腔静脉阻塞,选择性采取手术治疗是必要的.自体心包替代上腔静脉组织相容性强,不易形成血栓及退变,在腔内或腔外转流下进行手术,可有效预防脑组织损害.

    作者:刘振邦;董兵;陈东红;李简;邓高月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空肠漏的防治

    随着外科操作技术进步,围手术期处理日趋合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空肠漏已很少发生,发生率远低于胰漏,空肠漏一旦发生其危险性决不低于胰漏,需引起普外科医师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方式,主要沿革Whipple和Child方式或在此基础上的改进,肠漏依其发生部位而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但各种漏预防措施有共同方法:要求吻合口血运良好、无炎症水肿、缝合针距合理、无张力、良好通畅的引流、合理的营养支持、吻合口不发生感染.

    作者:黄鹤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临床外科杂志

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湖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