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进发;易继林;孙华朋;沈文状;陈晚平;郭悦青
颅内巨大动脉瘤是指大外径>25 mm动脉瘤,其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13%,平均5%左右.发病年龄与普通动脉瘤无明显差别,多见于40~60岁之间.好发部位以眼动脉、颈内动脉分叉部、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为多见.
作者:许百男;孙正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儿,男,11岁.以头痛、头晕5年,右眼突出伴恶心呕吐3个月入院.患儿长期居住在牧区,有狗羊接触史.入院查体:T 36.2℃ P 90次/分R 20次/分BP80/40 mmHg.精神可,神志清,对答切题,右眼外突出明显,右眼全盲,无光感,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未见异常,双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提示:①右额颞叶多发脑棘球蚴病;②脑积水;③颅内高压.胸部X线拍片及腹部B超未见异常.包囊液皮试(+).入院诊断:①右额颞叶多发脑棘球蚴病;②脑积水;③右视神经损害.
作者:达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胰腺癌是胰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在北美癌症死亡率中居第四位,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胰腺癌也由过去的第20位上升为第7位.然而手术仍然是目前所有治疗措施中能够有可能给患者提供治愈机会的惟一手段,由于胰腺癌早期即可向周围浸润及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易侵及与其相邻的周围大血管,尤其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V-SMV)多见,以往多数学者一直将肿瘤是否侵犯PV-SMV作为判断胰头癌能否切除的标志之一,这导致了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为提高手术切除率、根治程度及远期疗效,1973年Fortner[1]首先报道采用区域性胰腺切除,扩大淋巴结廓清范围,联合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血管,用于治疗难以切除的胰腺癌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复发的患者,之后日本亦相继开展了与之相似的扩大手术,联合血管切除重建为其主要内容之一 ,由于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开展,使胰腺癌的切除率从7%~20%提高到50%左右,治愈率切除从10%提高到40%~50%.
作者:彭承宏;陈泉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成人继发性尿道下裂伴尿道外口狭窄龟头腹屈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4例患者采用阴茎腹侧带蒂T形皮瓣一期修复.结果 14例患者均一期手术成功.无尿瘘及尿道狭窄.结论阴茎腹侧带蒂T形皮瓣治疗成人继发性尿道下裂伴尿道外口狭窄龟头腹屈,手术简便,效果可靠.
作者:杨增悦;巨生产;邱建新;张鸿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总结我院10年来治疗老年肠梗阻诊的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收治的216例老年肠梗阻资料.结果病因明确198例(91.6%),其中机械性肠梗阻180例(90.9%),原因不明18例(8.4%);手术治疗106例(49%),非手术治疗110例(51%);总死亡率9.2%(20例),手术治疗死亡4例(3.8%).结论老年性肠梗阻病因以粘连性、肿瘤性为常见;高龄和并存病不是手术的禁忌;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把握好手术指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邬四明;但卫兵;王昕;朱雄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研制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弹簧圈(electrolysis detachable coils,EDC),其目的就是为了替代进口的电解脱弹簧圈,提高动脉瘤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将我国的介入医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孙瑞发;焦德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胰腺癌切除术后的不良预后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腹膜种植有关.即使是2 cm以下的小胰腺癌,如病灶突破胰腺包膜,也极易侵犯腹膜后结缔组织,并向胰周神经丛和局域淋巴结播散.目前,许多研究已显示根治性手术后无淋巴结转移(lymphnode metastasis,LNM)的胰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亦不过15%~40%,大多数患者仍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胰腺癌尚存在神经浸润这一有别于其他癌症的重要生物学特性.因此,为提高胰腺癌长期生存率进行的区域淋巴结及神经组织清扫应作为R0切除的重要内容而提到议事日程.
作者:王春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胰腺癌是胰腺恶性肿瘤中常见的肿瘤,传统影像检查方法虽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但敏感性较低.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胰腺癌特别是早期胰腺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并能对其肿瘤TNM分期和功能进行评估.
作者:胡道予;王承缘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早期黄疸的发生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2003年38例胆道术后早期黄疸的临床资料.结果胆道术后早期非梗阻性黄疸10例,梗阻性黄疸28例,以残余结石、胆管损伤狭窄、壶腹部肿瘤常见.结论胆道术后早期黄疸以阻塞性多见,其病因复杂,阻塞性和非阻塞性黄疸各有其特点.
作者:曹军;孙权;刘志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胆汁癌胚抗原(CEA)的检测对结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价值,为早期诊断转移癌提供一新的思路.方法 81例患者分为3组:A组26例,为非肿瘤行腹腔手术治疗患者;B组45例,为结肠癌患者;C组10例,为结肠癌合并肝转移患者.所有患者均手术前空腹抽取前臂静脉血,同时术中作胆囊穿刺抽取胆汁,测定CEA值.对B组中的45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19个月.结果 (1)A、B和C组血清CEA值分别为(3.1±0.6) ng/ml、(10.9±2.2)ng/ml、(14.5±3.2)ng/ml;胆汁CEA值分别为(24.7±6.5) ng/ml、(136.5±38.0) ng/ml、(875.0±213.0) ng/ml.B.C两组胆汁CEA值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B组患者分别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回院复查,作B超及CT检查,直至发现肝脏转移灶.结果发现胆汁CEA值的变化在术后肝转移出现之前,数值的高低与转移出现时间的早晚有明显的相关性,可提示肝脏病变从微小转移灶向可察见的占位转移发展的动态变化趋势.结论胆汁CEA的检测对结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其CEA值能比临床症状提前6~18个月提示肿瘤的复发或转移.检测胆汁CEA对诊断和预测结肠癌肝转移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陈文振;黄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理想的肿瘤分期不仅可以判断患者的预后, 制定治疗策略,而且用于比较治疗结果,设计和评估临床研究的长期趋势.胰腺癌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和准确的分期手段,影像学和内镜技术的进展为胰腺癌的术前分期提供了新的方法.目前临床应用的胰腺癌分期方法包括B超(US)、内镜超声(EUS)、CT、ERCP、MRCP、PTC、PET、经壶腹胰管镜和腹腔镜等.胰腺癌术前分期的目的包括两方面,一是判断是否转移,另外是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
作者:邵永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了解热化疗对肝癌BEL-7402细胞杀伤和诱导凋亡的作用,为临床热化疗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的BEL-7402细胞分别经单纯热疗,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单纯化疗,或二者合并热处理,利用MTT、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研究热化疗对细胞毒性,诱导凋亡能力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热化疗对BEL-7402细胞的杀伤、诱导凋亡、阻滞细胞周期的能力明显优于单纯热疗和单纯化疗.结论全身性热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是可行的,其机制与增强药物的细胞毒作用和诱导凋亡有关.
作者:张蓓;刘志苏;孙权;黄汉涛;杜中东;袁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随着外科操作技术进步,围手术期处理日趋合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空肠漏已很少发生,发生率远低于胰漏,空肠漏一旦发生其危险性决不低于胰漏,需引起普外科医师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方式,主要沿革Whipple和Child方式或在此基础上的改进,肠漏依其发生部位而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但各种漏预防措施有共同方法:要求吻合口血运良好、无炎症水肿、缝合针距合理、无张力、良好通畅的引流、合理的营养支持、吻合口不发生感染.
作者:黄鹤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手术治疗是惟一可治愈胰腺癌的有效方法.长期以来外科治疗的效果不佳,使得人们认为依靠手术的方法难以提高治疗效果,因而把希望寄托于早期诊断.如能早期发现、及时诊断,治疗效果当然要好得多.然而,问题在于早期胰腺癌没有任何症状,或只有轻微的消化道症状,难以引起患者注意,早期发现非常难.极大部分患者来外科就医时病情已经属于Ⅲ、Ⅳ期,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只有努力去研究和提高对Ⅱ、Ⅲ期胰腺癌的治疗水平,重视手术技术,达到合理的根治水平,才能改善效能.近年来的治疗结果已证明通过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较原来有了很大提高.
作者:孙家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手术要点及康复方法.方法对46例(57侧)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6~66个月的随访,根据HSS膝关节评分法,44膝优,13膝良,优良率100%.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佳治疗手段,假体选择,关节面的切除和假体安放位置,膝周软组织平衡以及康复训练是取得优良疗效的关键.
作者:冯纪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近几年来极力推崇的腹股沟疝修补新技术.我院自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利用该技术治疗可完全坠入阴囊底部的腹股沟疝46例,近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建禄;刘文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颅内动脉瘤外科手术中应用神经内镜,可增强光照并放大动脉瘤周围图像,属微创神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重要技术之一.
作者:赵继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明确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形成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2月至2003年12月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2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为21.1%(26/123).单变量分析表明:手术失血量、手术方式、近端空肠切除长度、胆瘘、腹腔感染、术后白蛋白水平、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前3 d日均胃液引流量及胆汁引流量为有意义的相关因素;经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确定了6个独立与胃排空延迟相关的变量:腹腔感染、手术方式、手术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前3 d日均胃液引流量及胆汁引流量.结论腹腔感染、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手术失血量≥1 000 ml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胃排空延迟伴随有术后排气时间延长、术后前3 d胃液引流量增多及胆汁引流量减少.
作者:王志军;吴阳;谢志徵;王陆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颅内动脉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部出血性疾病,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目前,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的技术,以其微创、简便和迅捷的优点取得了长足进步.2002年10月Lancet杂志公布了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协作组(ISAT)历时8年的关于破裂囊状脑动脉瘤神经外科手术夹闭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国际多中心随机试验的结果,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对和绝对危险性均显著降低.
作者:吴中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胰腺癌是预后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由于它的高侵袭性和高转移率,使近80%的患者无法获得根治性治疗.深入理解胰腺癌侵袭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对于提高胰腺癌的疗效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克建;马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