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克建;马刚
目的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7例,其中3例改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共19例,其中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9例,开窗术5例,半椎板切除3例,全椎板切除术2例.结果随访全部病例,平均随访时间5.8年,优良率达95.6%.结论外伤是造成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其临床特征是症状轻,体征明显;临床上应有保持脊柱稳定性的前提下达到临床疗效的思维,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彭昊;刘军;刘世清;王刚;梅红军;张向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手术要点及康复方法.方法对46例(57侧)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6~66个月的随访,根据HSS膝关节评分法,44膝优,13膝良,优良率100%.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佳治疗手段,假体选择,关节面的切除和假体安放位置,膝周软组织平衡以及康复训练是取得优良疗效的关键.
作者:冯纪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早期黄疸的发生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2003年38例胆道术后早期黄疸的临床资料.结果胆道术后早期非梗阻性黄疸10例,梗阻性黄疸28例,以残余结石、胆管损伤狭窄、壶腹部肿瘤常见.结论胆道术后早期黄疸以阻塞性多见,其病因复杂,阻塞性和非阻塞性黄疸各有其特点.
作者:曹军;孙权;刘志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前后肝癌细胞的共刺激分子4-1BB(CD137)的配体(4-1BBL)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经TACE治疗后二期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标本14例(TACE组)和未经TACE单纯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标本21例(单纯手术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RT-PCR方法检测肝癌细胞的4-1BBL及4-1BBLmRNA表达情况.结果 TACE组肝癌细胞中4-1BBL和4-1BBL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单纯手术组.结论 TACE后肝癌细胞中4-1BBL的表达下调会影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并可能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难以根治并易复发、转移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谨文;易继林;黄亚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总结我院10年来治疗老年肠梗阻诊的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收治的216例老年肠梗阻资料.结果病因明确198例(91.6%),其中机械性肠梗阻180例(90.9%),原因不明18例(8.4%);手术治疗106例(49%),非手术治疗110例(51%);总死亡率9.2%(20例),手术治疗死亡4例(3.8%).结论老年性肠梗阻病因以粘连性、肿瘤性为常见;高龄和并存病不是手术的禁忌;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把握好手术指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邬四明;但卫兵;王昕;朱雄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收胰腺癌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胰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TRAP-PCR定性技术对细针穿刺吸收无血管浸润的胰腺癌细胞标本28例,有明显血管浸润的胰腺癌细胞标本6例,慢性胰腺炎细胞8例和正常胰腺细胞4例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并与组织活检病理及细胞涂片方法相比较.结果无血管浸润的胰腺癌28例中端粒酶表达阳性26例,阳性率92.85%;6例有血管浸润的胰腺癌5例阳性,阳性率83.33%;8例慢性胰腺炎组织细胞有5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62.50%;正常胰腺细胞检测均为阴性.胰腺癌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与血CA19-9水平无关;胰腺癌的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胞涂片阳性检出率,与组织活检病理诊断率无明显差别.结论胰腺癌细胞中存在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端粒酶可能能作为一种诊断胰腺癌的肿瘤标志物.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胰腺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可能成为一种早期诊断胰腺癌的有效、敏感的方法;与细胞涂片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胰腺癌的早期确诊率,并且有可能应用于高危人群的检查和胰腺癌治疗疗效评估方面.
作者:王伟;王春友;赵刚;刘涛;李新丰;洪本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16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平均年龄(1.2±0.9)岁,平均体重(6.8±3)kg.其中10例伴有Down综合征,1例合并法洛四联征.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房室瓣轻度反流12例,中度反流3例,重度反流1例.行单片法修补10例,双片法修补6例.结果术后恢复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除1例患儿于出院4个月后因肺部感染合并心衰死亡外,余随访0.3~5.2年,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房室瓣功能良好,未见明显反流.结论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早诊断,早手术,可获良好疗效.
作者:冯兴;毛志福;高尚志;黄杰;王志维;夏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胰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虽然手术是治疗胰腺癌的根本手段,但目前胰腺癌手术切除率仅为10%~15%,因此围手术期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尤为重要.目前使用的化疗药物中5-氟脲嘧啶(5-Fu)和丝裂霉素(MMC)的抗胰腺癌作用较为肯定,广为临床应用.目前各化疗方案仍主要以5-Fu为基础,常用的方案有:5-Fu+阿霉素(ADM)+MMC;5-Fu+顺铂(DDP);5-Fu+健择(GEM)等.
作者:廖泉;赵玉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颅内巨大动脉瘤是指大外径>25 mm动脉瘤,其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13%,平均5%左右.发病年龄与普通动脉瘤无明显差别,多见于40~60岁之间.好发部位以眼动脉、颈内动脉分叉部、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为多见.
作者:许百男;孙正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手术治疗是惟一可治愈胰腺癌的有效方法.长期以来外科治疗的效果不佳,使得人们认为依靠手术的方法难以提高治疗效果,因而把希望寄托于早期诊断.如能早期发现、及时诊断,治疗效果当然要好得多.然而,问题在于早期胰腺癌没有任何症状,或只有轻微的消化道症状,难以引起患者注意,早期发现非常难.极大部分患者来外科就医时病情已经属于Ⅲ、Ⅳ期,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只有努力去研究和提高对Ⅱ、Ⅲ期胰腺癌的治疗水平,重视手术技术,达到合理的根治水平,才能改善效能.近年来的治疗结果已证明通过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较原来有了很大提高.
作者:孙家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胰腺癌是预后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由于它的高侵袭性和高转移率,使近80%的患者无法获得根治性治疗.深入理解胰腺癌侵袭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对于提高胰腺癌的疗效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克建;马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胆汁癌胚抗原(CEA)的检测对结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价值,为早期诊断转移癌提供一新的思路.方法 81例患者分为3组:A组26例,为非肿瘤行腹腔手术治疗患者;B组45例,为结肠癌患者;C组10例,为结肠癌合并肝转移患者.所有患者均手术前空腹抽取前臂静脉血,同时术中作胆囊穿刺抽取胆汁,测定CEA值.对B组中的45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19个月.结果 (1)A、B和C组血清CEA值分别为(3.1±0.6) ng/ml、(10.9±2.2)ng/ml、(14.5±3.2)ng/ml;胆汁CEA值分别为(24.7±6.5) ng/ml、(136.5±38.0) ng/ml、(875.0±213.0) ng/ml.B.C两组胆汁CEA值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B组患者分别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回院复查,作B超及CT检查,直至发现肝脏转移灶.结果发现胆汁CEA值的变化在术后肝转移出现之前,数值的高低与转移出现时间的早晚有明显的相关性,可提示肝脏病变从微小转移灶向可察见的占位转移发展的动态变化趋势.结论胆汁CEA的检测对结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其CEA值能比临床症状提前6~18个月提示肿瘤的复发或转移.检测胆汁CEA对诊断和预测结肠癌肝转移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陈文振;黄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展使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得以治愈,但是,仍有一部分颅内动脉瘤,主要为颅内巨大动脉瘤,因生长部位、瘤颈宽大或呈梭形生长等原因,难以通过手术或血管内治疗处理.在这种情况下,牺牲载瘤动脉的动脉瘤孤立术就成为治疗的可选方式.但对颅内侧支循环发育不良的病例,牺牲载瘤动脉可能导致术后缺血性脑梗塞.Yasargil等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于1967年与Donaghy等先后推出STA-MCA搭桥术用于颅内闭塞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此后,该手术方式一度风靡世界,尤其在我国,使用STA-MCA搭桥手术治疗了大量烟雾病引起的颅底血管闭塞患者.
作者:史继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总结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na syndrome,SVCS)的外科诊治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27例SVCS患者,13例在腔内转流下,采用自体心包补片加宽上腔静脉;5例在腔外转流下,采用自体心包成形血管,间置上腔静脉;3例采用人造血管置换上腔静脉;2例行人造血管转流;4例在阻断带完全阻断上腔静脉下行上腔静脉成形.结果术后患者均恢复顺利,解除上腔静脉回流受阻满意,平均上腔静脉压由术前的23.4 cmH2O降至术后的9.6 cmH2O.凡良性疾病引起的上腔静脉阻塞均得到根治,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阻塞手术后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结论任何疾病所致上腔静脉阻塞,选择性采取手术治疗是必要的.自体心包替代上腔静脉组织相容性强,不易形成血栓及退变,在腔内或腔外转流下进行手术,可有效预防脑组织损害.
作者:刘振邦;董兵;陈东红;李简;邓高月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儿,男,11岁.以头痛、头晕5年,右眼突出伴恶心呕吐3个月入院.患儿长期居住在牧区,有狗羊接触史.入院查体:T 36.2℃ P 90次/分R 20次/分BP80/40 mmHg.精神可,神志清,对答切题,右眼外突出明显,右眼全盲,无光感,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未见异常,双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提示:①右额颞叶多发脑棘球蚴病;②脑积水;③颅内高压.胸部X线拍片及腹部B超未见异常.包囊液皮试(+).入院诊断:①右额颞叶多发脑棘球蚴病;②脑积水;③右视神经损害.
作者:达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胰腺癌是胰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在北美癌症死亡率中居第四位,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胰腺癌也由过去的第20位上升为第7位.然而手术仍然是目前所有治疗措施中能够有可能给患者提供治愈机会的惟一手段,由于胰腺癌早期即可向周围浸润及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易侵及与其相邻的周围大血管,尤其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V-SMV)多见,以往多数学者一直将肿瘤是否侵犯PV-SMV作为判断胰头癌能否切除的标志之一,这导致了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为提高手术切除率、根治程度及远期疗效,1973年Fortner[1]首先报道采用区域性胰腺切除,扩大淋巴结廓清范围,联合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血管,用于治疗难以切除的胰腺癌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复发的患者,之后日本亦相继开展了与之相似的扩大手术,联合血管切除重建为其主要内容之一 ,由于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开展,使胰腺癌的切除率从7%~20%提高到50%左右,治愈率切除从10%提高到40%~50%.
作者:彭承宏;陈泉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颅内动脉瘤外科手术中应用神经内镜,可增强光照并放大动脉瘤周围图像,属微创神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重要技术之一.
作者:赵继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近几年来极力推崇的腹股沟疝修补新技术.我院自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利用该技术治疗可完全坠入阴囊底部的腹股沟疝46例,近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建禄;刘文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胰腺癌细胞Flt-1受体表达与p53、ras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了解Flt-1受体表达与p53、ras基因突变在胰腺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方法检测40例原发性胰腺癌组织Flt-1受体和p53、ras基因的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Flt-1受体表达与p53、ras突变基因的相关性.结果 Flt-1受体和p53、ras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5%(31/40)和50%(20/40)、60%(24/40).经连续切片对比分析表明,在Flt-1受体表达较高的区域,p53、ras基因的表达亦较强,Flt-1受体表达与p53基因突变呈显著相关性(χ2=4.35, P<0.05),但与ras基因表达之间无显著相关性(χ2=2.12, P>0.05).结论胰腺癌细胞Flt-1受体表达与p53基因突变之间有显著相关性,与ras基因突变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提示野生型p53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失去抑制Flt-1受体表达的功能,从而导致胰腺肿瘤血管的新生,促进肿瘤细胞生长;ras突变基因可能通过其他的途径参与胰腺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作者:方汝亮;秦仁义;刘志梅;颜廷俊;盖学银;王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有两种主要方法:第一是经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血管壁修复治疗;第二种方法是传统的开颅直视下瘤颈夹闭或姑息加固手术.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包括:①将动脉瘤从脑循环中隔离出去,消除出血或再出血隐患.②消除或改善局部占位,缓解局部压迫.③要大限度地保留载瘤动脉通畅.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应遵循快捷、有效的治疗措施,小的医疗干预,使患者获得大受益的原则.
作者:李铁林;赵庆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