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紧贴第三肝门处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切除体会

董俊峰;倪家连;刘鲁岳;郑宝珍

关键词:肝脏, 海绵状血管瘤, 手术
摘要: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liver,CHL)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女性多见,好发年龄为30~50岁,肿瘤多为单发,手术切除是治疗CHL的有效方法.
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胆道术后黄疸的诊断及治疗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早期黄疸的发生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2003年38例胆道术后早期黄疸的临床资料.结果胆道术后早期非梗阻性黄疸10例,梗阻性黄疸28例,以残余结石、胆管损伤狭窄、壶腹部肿瘤常见.结论胆道术后早期黄疸以阻塞性多见,其病因复杂,阻塞性和非阻塞性黄疸各有其特点.

    作者:曹军;孙权;刘志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主动脉瘤14例治疗分析

    主动脉瘤可发生在升主动脉至腹主动脉任何一部位.我们于2000年3月至2003年7月治疗14例,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34~69岁,平均51岁.升主动脉瘤10例,降主动脉瘤1例,胸腹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2例.其中真性动脉瘤4例,假性动脉瘤1例,夹层动脉瘤9例.4例真性动脉瘤中,1例为升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马凡氏综合征.本组病例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14例,B型超声波检查13例,磁共振成像检查5例,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3例,均明确诊断.

    作者:孙忠东;池一凡;杨铁南;侯文明;牛兆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血管内栓塞治疗用电解脱弹簧圈的研制

    研制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弹簧圈(electrolysis detachable coils,EDC),其目的就是为了替代进口的电解脱弹簧圈,提高动脉瘤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将我国的介入医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孙瑞发;焦德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阴茎腹侧T形带蒂皮瓣一期修复成人继发性尿道下裂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成人继发性尿道下裂伴尿道外口狭窄龟头腹屈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4例患者采用阴茎腹侧带蒂T形皮瓣一期修复.结果 14例患者均一期手术成功.无尿瘘及尿道狭窄.结论阴茎腹侧带蒂T形皮瓣治疗成人继发性尿道下裂伴尿道外口狭窄龟头腹屈,手术简便,效果可靠.

    作者:杨增悦;巨生产;邱建新;张鸿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十二指肠憩室及其并症的诊治体会

    十二指肠是憩室的好发部位,仅次于结肠.我院自1984年1月~2004年3月共收治128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其中21例次行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28例,男58例,女70例,男女比例为1:1.2,患者年龄17~86岁,60岁以上者70例(54.7%),中位年龄62岁,病程11d~30年,平均约3年.

    作者:江华;廖泉;陈革;戴梦华;胡亚;张燕娜;赵玉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70岁以上老年患者肠梗阻216例诊治分析

    目的总结我院10年来治疗老年肠梗阻诊的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收治的216例老年肠梗阻资料.结果病因明确198例(91.6%),其中机械性肠梗阻180例(90.9%),原因不明18例(8.4%);手术治疗106例(49%),非手术治疗110例(51%);总死亡率9.2%(20例),手术治疗死亡4例(3.8%).结论老年性肠梗阻病因以粘连性、肿瘤性为常见;高龄和并存病不是手术的禁忌;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把握好手术指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邬四明;但卫兵;王昕;朱雄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和免疫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胰腺癌由于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率低、早期诊断困难,治疗的效果不尽人意.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肿瘤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进展,关于肿瘤相关的免疫调节与应答、癌变、转移以及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之间的作用机制的进一步了解,许多用于胰腺癌早期诊断的血清及基因标志物被发现,不少的免疫基因治疗手段已经进入临床试验[1,2],为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作者:黄东胜;严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胆汁癌胚抗原的检测与结肠癌肝转移的关系初探

    目的探讨胆汁癌胚抗原(CEA)的检测对结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价值,为早期诊断转移癌提供一新的思路.方法 81例患者分为3组:A组26例,为非肿瘤行腹腔手术治疗患者;B组45例,为结肠癌患者;C组10例,为结肠癌合并肝转移患者.所有患者均手术前空腹抽取前臂静脉血,同时术中作胆囊穿刺抽取胆汁,测定CEA值.对B组中的45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19个月.结果 (1)A、B和C组血清CEA值分别为(3.1±0.6) ng/ml、(10.9±2.2)ng/ml、(14.5±3.2)ng/ml;胆汁CEA值分别为(24.7±6.5) ng/ml、(136.5±38.0) ng/ml、(875.0±213.0) ng/ml.B.C两组胆汁CEA值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B组患者分别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回院复查,作B超及CT检查,直至发现肝脏转移灶.结果发现胆汁CEA值的变化在术后肝转移出现之前,数值的高低与转移出现时间的早晚有明显的相关性,可提示肝脏病变从微小转移灶向可察见的占位转移发展的动态变化趋势.结论胆汁CEA的检测对结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其CEA值能比临床症状提前6~18个月提示肿瘤的复发或转移.检测胆汁CEA对诊断和预测结肠癌肝转移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陈文振;黄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7例,其中3例改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共19例,其中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9例,开窗术5例,半椎板切除3例,全椎板切除术2例.结果随访全部病例,平均随访时间5.8年,优良率达95.6%.结论外伤是造成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其临床特征是症状轻,体征明显;临床上应有保持脊柱稳定性的前提下达到临床疗效的思维,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彭昊;刘军;刘世清;王刚;梅红军;张向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共刺激分子4-1BB(CD137)配体的变化和意义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前后肝癌细胞的共刺激分子4-1BB(CD137)的配体(4-1BBL)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经TACE治疗后二期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标本14例(TACE组)和未经TACE单纯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标本21例(单纯手术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RT-PCR方法检测肝癌细胞的4-1BBL及4-1BBLmRNA表达情况.结果 TACE组肝癌细胞中4-1BBL和4-1BBL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单纯手术组.结论 TACE后肝癌细胞中4-1BBL的表达下调会影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并可能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难以根治并易复发、转移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谨文;易继林;黄亚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46例报告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近几年来极力推崇的腹股沟疝修补新技术.我院自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利用该技术治疗可完全坠入阴囊底部的腹股沟疝46例,近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建禄;刘文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区域性胰腺切除术后胃瘫21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癌区域性胰腺切除(regional pancreatectomy, RP)术后胃瘫(postoper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 ,PGS)的病因、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壶腹周围癌RP术后PGS的临床资料及诊疗过程.结果 PGS多发生于RP术后6~14 d;经分阶段营养支持、改善胃肠动力等保守治疗,PGS多在术后4周内消除.结论 RP术后PGS的病因复杂;采取保守支持治疗是治疗RP术后PGS的有效手段,分阶段营养支持是治疗的重要措施;不宜采用手术治疗.

    作者:韩保卫;王春友;周峰;熊炯炘;李凯;李晓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腺癌根治性手术的反思及目前需要重新认识的几个问题

    胰腺癌切除术后的不良预后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腹膜种植有关.即使是2 cm以下的小胰腺癌,如病灶突破胰腺包膜,也极易侵犯腹膜后结缔组织,并向胰周神经丛和局域淋巴结播散.目前,许多研究已显示根治性手术后无淋巴结转移(lymphnode metastasis,LNM)的胰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亦不过15%~40%,大多数患者仍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胰腺癌尚存在神经浸润这一有别于其他癌症的重要生物学特性.因此,为提高胰腺癌长期生存率进行的区域淋巴结及神经组织清扫应作为R0切除的重要内容而提到议事日程.

    作者:王春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TRISS和ASCOT法预测交通重伤结局差异性探讨

    目的比较TRISS法和ASCOT法预测交通重伤结局的差异,探索适合交通伤结局预测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3年1171例交通重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RISS法和ASCOT法预测交通重伤伤员的预期生存和预期死亡概率,测算误判率,比较各自判别效果.结果 ASCOT法预测伤员预期生存和预期死亡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明显高于TRISS法,前者的误判率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 ASCOT法对交通重伤结局的预测明显优于TRISS法.

    作者:廖忆刘;白祥军;田利华;宋先舟;陈继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在晚期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手术要点及康复方法.方法对46例(57侧)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6~66个月的随访,根据HSS膝关节评分法,44膝优,13膝良,优良率100%.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佳治疗手段,假体选择,关节面的切除和假体安放位置,膝周软组织平衡以及康复训练是取得优良疗效的关键.

    作者:冯纪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全身性热化疗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探讨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了解热化疗对肝癌BEL-7402细胞杀伤和诱导凋亡的作用,为临床热化疗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的BEL-7402细胞分别经单纯热疗,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单纯化疗,或二者合并热处理,利用MTT、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研究热化疗对细胞毒性,诱导凋亡能力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热化疗对BEL-7402细胞的杀伤、诱导凋亡、阻滞细胞周期的能力明显优于单纯热疗和单纯化疗.结论全身性热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是可行的,其机制与增强药物的细胞毒作用和诱导凋亡有关.

    作者:张蓓;刘志苏;孙权;黄汉涛;杜中东;袁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紧贴第三肝门处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切除体会

    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liver,CHL)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女性多见,好发年龄为30~50岁,肿瘤多为单发,手术切除是治疗CHL的有效方法.

    作者:董俊峰;倪家连;刘鲁岳;郑宝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颅内巨大动脉瘤是指大外径>25 mm动脉瘤,其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13%,平均5%左右.发病年龄与普通动脉瘤无明显差别,多见于40~60岁之间.好发部位以眼动脉、颈内动脉分叉部、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为多见.

    作者:许百男;孙正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胆囊癌71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胆囊癌是一种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我们回顾分析了1985年1月至199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1例原发性胆囊癌的病历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进发;易继林;孙华朋;沈文状;陈晚平;郭悦青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

    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有两种主要方法:第一是经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血管壁修复治疗;第二种方法是传统的开颅直视下瘤颈夹闭或姑息加固手术.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包括:①将动脉瘤从脑循环中隔离出去,消除出血或再出血隐患.②消除或改善局部占位,缓解局部压迫.③要大限度地保留载瘤动脉通畅.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应遵循快捷、有效的治疗措施,小的医疗干预,使患者获得大受益的原则.

    作者:李铁林;赵庆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临床外科杂志

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湖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