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姜丽华
肺癌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单纯化疗往往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2].笔者应用健脾益肾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减毒增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上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吉荣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参芪桂枝汤治疗慢性低血压综合征20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20例均为门诊收治的女性患者,年龄16~35岁,病程2~5年,血压低于90/60mmHg,且形体多消瘦,面色无华,伴有起立时眼黑、头晕、目眩、困倦、精神不集中、四肢不温等症.
作者:赵建清;余文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乳腺癌根治术后伤口溃烂不愈,给临床后续治疗带来困难,给患者造成痛苦.笔者采用美宝加高渗葡萄糖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伤口溃烂1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10例患者均行乳腺癌根治术,伤口在左侧腋下5例,右侧腋下5例.年龄42~56岁,平均年龄49岁.
作者:陈星南;蒋菁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笔者在临床中运用针灸治疗妇科疾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举验案3则,以飨同道.1痛经何某某,21岁.2011年7月15日初诊.患者月经来潮第1天,小腹疼痛难忍,虽是炎热之夏天,却手足冰凉、脸色发青.患者平素喜食生冷,每次月经来潮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小腹疼痛,热敷后可稍稍缓解,且月经量少,色紫黯,有血块,腹软无压痛.舌淡、苔薄白,脉弦.证属寒凝胞中,治拟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作者:杨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其主要类型.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威胁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笔者采用推拿牵引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集2004年2月~2010年10月门诊患者5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50例,其中男152例,女198例;年龄24~66岁;病程3天~5年.对照组220例,其中男82例,女138例;年龄32~70岁;病程10天~6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刘维屏;方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笔者从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75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75例对照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50例来源为湖州市南浔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湖州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年龄小18岁,大55岁;病程短3个月,长4年.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75例.两组在年龄、病程、病情分级、合并附件炎、盆腔包块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干建慧;郭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范中林(1895-1989),四川郫县太和镇人,蜀中现代名医,曾师从潘竹均(音)等多人.范老潜心研究《伤寒论》多年,临床善用经方,对麻黄汤的应用更是颇有心得,不仅突破外感伤寒的局限,同时在治疗内伤杂病的运用上,亦常获效.笔者将《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增订本)》中范老应用麻黄汤的医案进行整理,现介绍如下.
作者:寿越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随着中药毒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已发现多种中药具有肝毒性,如川楝子、黄药子、雷公藤、苍耳子等.通过合理的配伍,可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阐明中药肝毒性及配伍减毒的作用机理,从而使配伍用药具有合理性、科学性.
作者:陈莹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原发性肝癌(简称HCC)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每年超过62.6万人.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地区,目前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临床上中医中药在预防肝癌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笔者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对肝癌临床症状及特点的观察[1],探讨肝癌病机新特点,现浅析如下.
作者:史国军;山广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上风府穴温针的治疗方法对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符合标准的颈性眩晕患者222例分成两组,各111例,治疗组采用上风府穴温针为主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方法,即颈部夹脊穴温针法.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症状及功能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9%,显效率为71.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7%,显效率为31.53%.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风府穴温针为主治疗颈性眩晕与常规针灸方法比较,疗效更为理想.
作者:吴美倩;戴朝富;钱群;陈芳龙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宋康主任中医师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研究工作30余载,医术精湛,学验俱丰,尤其对呼吸系统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兹将宋师诊治支气管扩张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贾仰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从生物分子角度着手研究血瘀与衰老的关系,并且观察抗衰汤对血瘀证大鼠肝脏线粒体DNA (mtDNA)的影响,以利于中药抗衰老制剂的开发.方法:把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蓄血证模型组、低剂量药物组、中剂量药物组、高剂量药物组.提取大鼠肝脏,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以下称PCR)技术分别扩增野生型mtDNA,电泳后运用凝胶成像仪进行扫描,根据所显示的亮度及覆盖范围,比较各组之间的缺失比值差异.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蓄血证模型组及低中高药物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线粒体缺失(P<0.01);与蓄血证模型组相比,抗衰汤组能显著降低大鼠肝脏mtDNA的缺失率(P<0.05);低、中、高剂量药物组之间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抗衰汤可以改善血瘀证大鼠肝脏线粒体DNA的突变指数下降,而降低线粒体DNA的突变率,可延缓细胞的衰老和死亡.
作者:何赛萍;徐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中风后的功能康复因其疗效确切而被日益重视,但临床上常见偏瘫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因疲劳而影响治疗计划,高龄患者尤为明显.近年来,笔者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疲劳疗效满意,并可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9月~2011年10月住院中风偏瘫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8例;年龄64.55±8.14岁.
作者:冯玲;司马振奋;许小峰;吴月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笔者采用仰卧拔伸手法治疗轻中度颈椎病,并与传统的牵引治疗进行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72例中,男105例,女167例;年龄26~64岁;病程2天~189天;颈型112例,神经根型132例,椎动脉型18例,交感型9例,轻度脊髓型1例.随机分成两组各13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傅瑞阳;韩国宏;茹锦芳;潘宏民;赵海民;诸伯星;郭小青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近年来,笔者采用喜炎平辅助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HFMD) 119例,并与单用利巴韦林治疗117例进行对比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于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间在我院确诊并住院的236例手足口病患儿,全部病例均符合(2008版、2010版)HFMD普通病例诊断标准:①流行季节发病,婴幼儿多见;②急性起病,口腔粘膜散在疱疹、溃疡,手足臀皮肤丘疱疹,皮疹周围绕有红晕,疱液少;③部分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拒食)等;④除外合并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受累的重症患儿.其中男125例,女111例;年龄<1岁58例,1~3岁155例,3~7岁23例,平均年龄2.5±3.7岁;就诊时距起病时间≤72小时.随机分为治疗组119例,对照组11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金永芬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感染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临床上,骨折与感染同时存在,直接影响骨折愈合.笔者自2005~2011年运用自拟健脾固骨汤治疗本病7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共观察骨折继发感染并发骨折迟缓愈合患者140例,其中男84例,女56例;年龄大62岁,小13岁,平均38.4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2.37年.
作者:周丽俊;邓爱华;陈燕儿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吾师汤宗明系贵州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临证四十余年,擅用经方治疗脾胃病,疗效显著.现将验案数则介绍如下.1半夏泻心汤证严某,女,59岁.2010年10月8日初诊.患者胃脘疼痛月余,胃镜检查示胃窦糜烂、充血水肿,HP(卅).曾经克拉霉素、奥美拉唑等治疗3周,症状未减.刻诊:胃脘痞满,隐隐作痛,时有干呕,口苦纳呆,胃脘压痛.
作者:王孝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浙江省慈溪市劳氏伤科历史悠久,惠及三北大地,声誉著于浙东,以其独到的手法整复及应手而效的骨伤方药为百姓称道.劳氏所著《劳氏家宝科》是一部明末伤科学专著,其学术思想源自《黄帝内经》、《难经》及《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以整体观念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贯穿其中.
作者:蔡水奇;华全科;莫景熙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造成血尿酸水平增高,尿酸盐结晶在体内沉积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痛风性关节炎是由尿酸盐在关节腔内形成微晶体沉淀,引起非特异性关节炎症.急性期多表现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近年来我们采用柳豆叶合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禹建春;何建军;罗向华;赫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妊娠呕吐多发生于妊娠第5~6周,表现为恶心、呕吐、不能进食等症状,严重的导致水、电解质失衡,甚或严重脱水,危及生命.笔者近3年来运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本病4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毛卫平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