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周血微小RNA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潜在的标志物

叶柳青;王克义;丁金旺;彭友;张卧;潘钢;时晶晶;何伟;罗定存

关键词:
摘要: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分化型恶性肿瘤,也是甲状腺癌常见的组织病理学亚型.近20年来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PTC发病率飞速增长,并且由于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及公众体检意识的增强,病灶≤1.0 cm的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PTMC)发现比例明显增加[1-2],而PTMC起病隐匿,往往缺乏特异性表现,这给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细针穿刺活检(FNA)一直认为是术前诊断PTC准确的方法,但仍有20% ~ 30%的患者难以明确性质[3].尽管PTC具有相对惰性的生物学行为,但仍有一部分PTC极具侵袭性,容易出现早期复发或转移,然而目前依旧缺乏有效的分子标志物.近年来广泛开展的寻找PTC分子标志物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小RNA(miRNA,miR)作为一种具有转录后调控基因表达功能的小分子非编码RNA,不仅在PTC的组织和细胞中表达失调,而且在PTC患者的外周血中也存在异常表达[3-5].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外周血miRNAs在PTC术前诊断、病情评估、疗效评价及复发转移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因此其作为甲状腺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备受青睐[4-7].现对外周血miRNAs在PTC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前列腺癌的基础研究进展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与年龄、遗传、饮食、环境和性激素等多个因素有关.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等技术手段的成熟,人们对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侵袭以及由激素依赖性向去势抵抗进展的机制有了更深入地认识.近年来肿瘤干细胞、自噬、表观遗传学以及肿瘤免疫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就此进行综述,为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前列腺癌提供新策略.

    作者:刘继红;谌科;王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超顺磁性氧化铁体外标记的研究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在成体血管新生和受损内膜的再内皮化中发挥重要作用[1],但目前EPCs移植治疗研究所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活体示踪手段,采用磁共振成像(MRI)示踪磁性标记的细胞,可作为体外示踪移植细胞有效的方法[2].我们通过大鼠骨髓EPCs体外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标记及检测,为下一步EPCs活体示踪实验奠定基础.

    作者:廖传军;张望德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下调丙酮酸激酶2对膀胱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 应用RNA干扰技术下调丙酮酸激酶2(PKM2)基因表达,观察PKM2对膀胱癌细胞T24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的影响,探讨其机制.方法 利用脂质体2000将PKM2小干扰RNA(PKM2-siRNA)和对照siRNA分别转染膀胱癌细胞株T24,将未转染和转染无义siRNA的细胞分别作为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3组细胞中PKM2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变化,Transwell法、划痕实验检测3组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3组细胞磷脂酰肌醇3/蛋白激酶B(PI3 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蛋白(PTEN)、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PKM2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24、48、72、96 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2.83%、70.26%、75.38%、77.62%(P<0.05),穿膜细胞数[(76.80±3.19)个/视野]较其他两组[(168.00±3.16)、(176.40 ±2.40)个/视野]显著减少(P<0.05),迁移能力(31.58±3.13)较其他两组(81.04 ±2.37、82.50±2.97)亦明显下降(P<0.05),p-Akt、bax、PTEN表达上调(P<0.05),bcl-2、MMP-2、MMP-9表达下调(P<0.05).结论 下调PKM2基因能显著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 K/Akt信号通路相关.

    作者:郭科;莫乃新;吕忠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原位脾切除在粘连性脾脏患者术中的应用

    脾切除术在普通外科作为常见的手术之一,一般情况下已无技术性困难.传统托出式脾切除术(TS)主要针对脾外伤设计,但对于严重的粘连脾脏,原位脾切除术(OS)与TS比较具有一定的优[1],我们总结2010年4月至2013年10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行TS和OS的患者临床资料及经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军;毛杰;张军强;郭凌云;赵斌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在激素检测中的临床应用

    20世纪50年代,气相色谱法(GC-MS)开始应用于临床内分泌检测.虽然该方法特异性高,且作为某些激素检测的参考方法延用至今,但受检测条件的限制,仅能在少数临床实验室开展.1959年,首次提出放射免疫法(RIA)对低浓度激素定量检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的发展,免疫学方法逐渐成为当今临床实验室主流的检测方法,但特异性低是其主要存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高效液相色谱(HPLC)成为大多数临床实验室选择的检测方法.相较于GC-MS,其应用范围更广、操作更灵活,但HPLC连接的紫外检测器,不能对无紫外吸收的物质进行检测,无法满足所有临床需求.

    作者:黄斐;邵文琦;郭玮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丙酮酸乙酯拮抗内质网应激反应介导的神经元细胞株缺氧损伤

    本研究旨在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HT22神经元细胞株缺氧复氧(H/R)损伤的影响,探讨内质网应激(ERS)在其中的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HT22神经元细胞株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研究所细胞库;EP、ERS特异性激动剂毒胡萝卜素(THA)购自Sigma公司;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细胞活力检测试剂盒购自Dojindo公司;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二氯荧光二乙酰酯检测试剂盒(DCFH-DA)购自碧云天公司;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12和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抗体购自Santa Cruz公司;CO2细胞培养箱购自Thermo公司;超净工作台购自苏州净化设备仪器厂;倒置荧光显微镜购自Olympus公司;酶标仪购自Biotech公司;Western blot电泳、湿转转移槽及发光照相系统购自美国Bio-rad公司.

    作者:郑健斌;王戈;陶建平;张剑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兔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后基础肾功能的变化

    我们以日本大耳白兔为实验对象制作了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的模型,以肾动态显像法检测了各组实验兔基础状态下的分肾肾小球滤过率(GFR),观察其变化特点.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与动物模型的建立:8周龄以上日本大耳白兔30只(武汉大学医学部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体质量2.0~3.0kg.随机选取6只作为对照组,另外24只按照输尿管套管法[1]制作右侧输尿管部分梗阻模型为梗阻组.梗阻组被随机分为4个亚组:梗阻7、14、28、56 d组,各6只.

    作者:汪长银;杨奇盛;高纯;买买提;李顺;文兵;江凌龙;涂小朋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转移抑制因子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转移抑制因子1(MTSS1)在膀胱癌中组织的表达及其对膀胱癌T24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120例膀胱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MTSS1基因的表达.采用基因共转染法,将膀胱癌T24细胞设为3组:空白对照组未进行转染.实验组用PEF MTSS1质粒和PSV2neo共转染,阴性对照组用PEF和PSV2neo共转染.成功转染后,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3组细胞MTSS1蛋白的表达,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法检测3组T24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比较,膀胱癌组织中MTSS1 mRNA表达明显降低,仅为癌旁组织表达量的1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Real-time PCR和免疫细胞组织化学证实转染后膀胱癌T24细胞中有MTSS1稳定表达.(3)MTT法结果显示:培养0、24 h时各组T24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 h后,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转染组T24细胞数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P<0.05),而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T24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中的T24细胞株的生长抑制率明显降低,细胞增殖活力明显增加,而且凋亡率明显降低,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形态学观察:实验组中,MTSS1作用于膀胱癌T24细胞株24h后,细胞发生明显凋亡或坏死.而两对照组仍以正常T24膀胱癌细胞为主.结论 MTSS1基因在膀胱癌中低表达,MTSS1在体外促进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牛凌卫;申长发;乔明州;王卫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修饰性明胶-硅氧烷纳米粒介导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基因转染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作用

    我们利用Tat修饰的明胶-硅氧烷纳米粒(Tat-GS NPs)介导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基因经枕大池注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模型,探讨其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Tat修饰的明胶-硅氧烷纳米粒的制备:将前期制备储存的明胶-硅氧烷纳米粒(GS NPs)重悬于pH 8.0碳酸钠缓冲液,超声分散.加入3-(2-吡啶二巯基)丙酸n-羟基琥珀酸亚胺酯(SPDP)和Tat(Tat: GS NPs=1.58 μmol/g),振荡反应得到Tat-GS NPs.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纳米粒形貌、粒径和电位.

    作者:王志刚;罗勇;陈吕安;梁武;王凡;龚清永;刘乔;田新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大鼠脑动脉瘤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在大鼠脑动脉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MMP组和高血压组,每组30只,前者应用外源性MMP-2、MMP-9干预,后者通过手术造成大鼠肾性高血压,分别于术后1、3和5周采集标本,观察脑动脉瘤形成,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MP及其表达水平.结果 MMP组大鼠血压稳定,保持在(106.42±11.45) mmHg(1 mmHg =0.133 kPa).高血压组大鼠术前血压为(105.36±11.24) mmHg,术后1周血压迅速上升,达(150.66±13.49) mmHg,术后3周时血压已接近升压曲线峰值(194.73±16.91) mmHg,高于术前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后血压逐渐保持平稳,形成稳定的肾性高血压.两组血压在术后1、3、5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观察见13只大鼠的脑底动脉环分叉部有明显动脉瘤形成,MMP组脑底动脉环结构基本正常.MMP组在术前,术后1周,3周和5周的血浆MMP-2和MMP-9浓度分别为(56.23 ±3.47)、(74.51 ±4.92)、(79.92±6.51)、(85.96±7.38) mg/L和(61.57±2.62)、(73.85 ±4.63)、(80.77±7.23)、(87.94±9.50) mg/L.高血压组在术前,术后1周,3周和5周的血浆MMP-2和MMP-9浓度分别为(58.22±4.45)、(73.52±5.83)、(108.59±8.64)、(129.47±12.49) mg/L和(63.24±3.72)、(76.72±6.58)、(135.26±14.74)、(159.03±17.27) mg/L.在术后3、5周,与MM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见高血压组在术后3周脑动脉壁胞质中MMP-2和MMP-9表达明显增加,持续至第5周,而MMP组仅有弱阳性表达.RT-PCR检测显示高血压组在术后3周脑动脉壁MMP-2和MMP-9基因表达增加,持续至第5周,而MMP组仅有较弱的基因表达.结论 MMP-2和MMP-9的过度表达导致的脑动脉壁胶原纤维及内弹力层破坏是脑动脉瘤形成的主要原因,血压持续升高是MMP-2和MMP-9被异常激活的一个重要启动因素,单纯外源性MMP在脑动脉瘤形成中可能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作者:张宇;邢立举;翟秀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在食管鳞癌中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rkB)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4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45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BDNF及TrkB蛋白表达,并分析两者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BDNF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食管黏膜上皮(55.6%比6.7%,x2=25.092,P<0.05),并且其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明显相关(X2 =4.543、14.504及15.855,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rkB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食管黏膜上皮(62.2%比0%,x2=40.645,P<0.05),并且其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癌的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x2=5.877、9.012,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rkB与BDNF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 =0.502,P<0.05).结论 BDNF及TrkB在食管癌的浸润、转移及黏膜上皮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两者过表达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等有关.

    作者:许跃;李晟磊;范钦和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主动脉瓣退行性变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分析主动脉瓣退行性变住院患者超声心动图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血浆生物标志物与主动脉瓣退行性变的关系.方法 收集106例主动脉瓣退行性变及无退行性变的106例患者的临床及血浆生物学相关指标.结果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得出血尿酸[比值比(OR)=1.027;95%可信区间(CI)=1.017~ 1.054],同型半胱氨酸(OR=1.177;95% CI=1.049~1.359)、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OR=6.068;95%CI=2.552-4.432)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升高是主动脉瓣退行性变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琳;陈凯玲;崔存英;梁凯;林彬;王成增;张连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对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降解代谢的影响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降解代谢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C57BL/6J小鼠关节软骨细胞,实验用第2代细胞,随机分为4组,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第2~4组均加入10 μg/L TNF-α刺激,作用时间分别为24、48、72 h.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对各组软骨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细胞进行染色与鉴定,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的增殖活力,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软骨细胞内目的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蛋白聚糖(aggrecan)、Ⅱ型胶原(collagenⅡ)的mRNA表达.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可见,正常软骨细胞向圆形、多角形转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第2代软骨细胞collagenⅡ染色胞质呈明显棕黄色.MTT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时间段的TNF-α刺激组吸光度(A)值明显降低(P<0.01),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明显(24 h:86.7%,48 h:78.0%,72 h:73.5%).Real-time PCR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TNF-α刺激组的MMP-13及SREBP-2 mRNA的表达量均上调,且随时间延长而升高[24 h:0.142±0.073、1.555 ±0.087(P<0.05);48 h:0.178 ±0.005、1.917 ±0.153(P<0.01);72 h:0.197±0.062、2.187 ±0.135(P<0.01)].aggrecan、collagenⅡmRNA表达量则随时间延长而降低[24 h:0.689±0.064、0.567 ±0.038(P<0.05);48 h:0.620 ±0.049(P<0.01)、0.304 ±0.029(P<0.05);72 h:0.114 ±0.078、0.092 ±0.009(P<0.01)].结论 TNF-α能诱导软骨细胞产生MMP-13,破坏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平衡,促进降解代谢作用.此外,在此过程中SREBP-2的表达与软骨关键基因的表达呈负相关.

    作者:翁鉴;曾晖;肖德明;梁浩锋;雷鸣;辛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CD105和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计数(MVD)和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胶质瘤组织的表达及其与胶质瘤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8例正常脑组织和47例胶质瘤组织中CD105标记的MVD和STAT3表达水平.结果 CD105标记的MVD在胶质瘤组织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的表达强度(39.53±7.93比16.54±2.16,P<0.01),STAT3在胶质瘤组织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的表达率(51.06%比11.11%,P<0.01),CD105及STAT3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组织学分级明显相关(P<0.05).结论 检测CD105及STAT3有助于评估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钱立勇;温媛媛;徐勇飞;孔琼琼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几丁质酶样3蛋白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目的 探讨几丁质酶样3蛋白1(CHI3L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收集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所得的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标本42例,正常脾动脉组织标本20例.根据术前彩色超声及术后病理学检查将斑块组织分为稳定斑块组(20例)、不稳定斑块组(22例)、对照组(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标本中CHI3L1和MMP-9 mRNA的表达,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CHI3L1、MMP-9蛋白在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中,两者及其mRNA在各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CHI3L1=482.407,P<0.01;FCHI3L1 mRNA=675.837,P<0.01;FMMP-9=488.210,P<0.01;FMMP-9 mRNA=518.019,P<0.01).CHI3L1、MMP-9蛋白及其mRNA在对照组(CHI3L1蛋白:1.946±0.019,CHI3L1 mRNA:1.157±0.033,MMP-9蛋白:1.967±0.026,MMP-9 mRNA:1.183±0.023,P< 0.05),稳定组(CHI3L1蛋白:2.087±0.027,CHI3L1mRNA:1.338±0.046,MMP-9蛋白:2.098±0.025,MMP-9 mRNA:1.268±0.019,P<0.05)、不稳定组(CHI3L1蛋白:2.168±0.022,CHI3L1 mRNA:1.592±0.036,MMP-9蛋白:2.233±0.031,MMP-9mRNA:1.402±0.024,P<0.05)中的表达逐渐升高,并且CHI3L1、MMP-9的蛋白及其mRNA在稳定组、不稳定组中CHI3L1、MMP-9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稳定蛋白=0.555,P<0.01;r稳定mRNA =0.536,P<0.01;r不稳定蛋白=0.618,P<0.01;r不稳定mRNA=0.582,P<0.01).结论 CHI3L1、MMP-9蛋白表达的上调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的形成以及斑块组织的的不稳定性有关.

    作者:李祥波;吴成稳;王耀磊;周志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经食管隧道行胸腔手术的研究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是指经自然腔道置入软式内镜,穿刺进入人体腔隙,并在内镜下完成的手术操作[1].胸腔NOTES手术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本研究旨在探讨经食管隧道行胸腔NOTES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前景.一、材料与方法实验对象为4头健康雌性大白猪.术前禁食禁水,麻醉后行双腔气管插管.术中左侧卧位.入路建立内镜下冲洗食管,负压吸引清除胃内容物.在食管黏膜下层注射液体至黏膜层充分抬举,纵行切开黏膜层并向远端分离,形成黏膜下隧道.

    作者:孟迪;傅林海;杨运海;王一青;汪路明;吕望;胡坚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外周血微小RNA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潜在的标志物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分化型恶性肿瘤,也是甲状腺癌常见的组织病理学亚型.近20年来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PTC发病率飞速增长,并且由于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及公众体检意识的增强,病灶≤1.0 cm的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PTMC)发现比例明显增加[1-2],而PTMC起病隐匿,往往缺乏特异性表现,这给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细针穿刺活检(FNA)一直认为是术前诊断PTC准确的方法,但仍有20% ~ 30%的患者难以明确性质[3].尽管PTC具有相对惰性的生物学行为,但仍有一部分PTC极具侵袭性,容易出现早期复发或转移,然而目前依旧缺乏有效的分子标志物.近年来广泛开展的寻找PTC分子标志物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小RNA(miRNA,miR)作为一种具有转录后调控基因表达功能的小分子非编码RNA,不仅在PTC的组织和细胞中表达失调,而且在PTC患者的外周血中也存在异常表达[3-5].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外周血miRNAs在PTC术前诊断、病情评估、疗效评价及复发转移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因此其作为甲状腺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备受青睐[4-7].现对外周血miRNAs在PTC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叶柳青;王克义;丁金旺;彭友;张卧;潘钢;时晶晶;何伟;罗定存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长链非编码RNA表达谱研究

    目的 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表达谱的差异.方法 分别提取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RNA,反转录成双链cDNA后再进一步合成cRNA,并与含有46 506条人lncRNA的芯片进行杂交,筛选两组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并利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差异表达2倍以上(P<0.05)的lncRNA基因共693条,其中肿瘤组织中高表达的有415条,低表达的有278条.初步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与细胞膜结合蛋白、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通路等相关.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lncRNA表达谱较正常甲状腺组织发生明显变化,lncRNA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杨蕾;郑静;李帅;赵小龙;张孝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的研究

    目的 探讨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的病理过程和验证该吻合方法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术中测定胰肠吻合口的耐受压;术后不同时间段处死家猪剖腹探查和病理检查了解胰腺空肠之间愈合和病理演变过程.结果 本组家猪均顺利完成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胰肠吻合时间为4 ~8 min,平均6 min.术中测定吻合口耐受压均达60 cmH2O(1 cmH2O=0.098 kPa).术后不同时间段处死家猪见胰肠吻合口对合良好、连接紧密,无腹腔积液,无吻合口出血、瘘.连续的病理检查显示出胰肠吻合口炎性反应、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的良好愈合过程.结论 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操作简便、吻合可靠、愈合较快,胰腺断面胰液引流畅.

    作者:朱学锋;陈益君;朱永胜;黄建军;曹亮亮;周萍;王雪磊;余健;朱正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小干扰RNA沉默赖氨酸去甲基化酶2A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小干扰RNA(siRNA)沉默赖氨酸去甲基化酶2A (KDM2A)基因对结肠癌细胞株LoVo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构建针对KDM2A的特异性siRNA(siKDM2A),瞬时转染LoVo细胞,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LoVo细胞中KDM2A基因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增殖实验检测LoVo细胞转染siKDM2A后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侵袭实验观察低表达KDM2A对bVo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LoVo细胞低表达KDM2A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 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验证siKDM2A转染成功;CCK-8增殖实验中,KDM2A低表达可抑制LoVo细胞的增殖能力;侵袭实验中低表达KDM2A细胞穿膜数目(33.0±3.3)个,较Blank组[(91.0±3.3)个]和siControl[(87.7±2.9)个]明显减少(P<0.05);低表达KDM2A细胞中PC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低表达KDM2A基因可抑制结肠癌细胞株LoVo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

    作者:谢二娟;李海杰;罗学来;方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