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角质形成细胞相关微小RNA表观遗传调控研究进展

李淑娟;阙华发

关键词:
摘要:皮肤的浅层即表皮,属于自我更新的复层上皮,对机体具有屏障保护作用.表观遗传调控对表皮稳态和损伤后皮肤再生具有重要意义.表皮细胞中90%是角质形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等行为对创面修复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受微小RNA(miRNA,miR)表观遗传调控的动态调节[1-2].现就近5年角质形成细胞相关的miRNAs表观遗传调控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降钙素原与和肽素联合检测在脓毒血症患者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近些年降钙素原(PCT)在社区获得性肺炎和脓毒症的诊断、预后及指导抗生素治疗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大多数研究的肯定[1].和肽素在急危重症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PCT与和肽素联合检测在脓毒血症患者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霞;何攀文;卢忠心;黄浩;宋敏;吴建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实验外科如何实现临床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

    如何将实验外科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推动临床技术进步的创新产品,通过推广实现技术普及和产品的产业化,促进外科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是当今实验外科发展的目标和趋势.中国外科领域不缺乏创新,但面临很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成果推广的尴尬现状.外科医生只有了解成果转化的方法和流程,才能使自己的创新技术成果不被埋没,而付诸实践并转化,以技术普及或产业化方式推动我国外科技术的发展,努力在国际上成为外科技术的领导者之一.本文以笔者实际经验为例,介绍临床创新技术进行成果转化的过程,剖析实验外科实现临床技术创新的成果的转化方法和流程.

    作者:钱建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椎板间入路Maxmore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H)是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能力,甚至导致大小便功能障碍.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具有确切治疗效果,但存在着创伤大、恢复慢等缺点.随着内镜发展,特别是在Hoogland等的推动下,脊柱内镜治疗LIDH已逐渐成为主流.我科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椎板间入路Maxmore脊柱内镜治疗LIDH 36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余化龙;何宁;刘志刚;曾云;王志勇;熊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血管活性肠肽对非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管活性肠肽(VIP)对非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用浓度分别为0、25、50、100 μmol/L的VIP处理PC-3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24、48、72 h时PC-3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24h时PC-3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48 h时PC-3细胞侵袭能力变化.结果 浓度为0、25、50、100 μnol/L VIP处理24、48、72 h,PC-3细胞的增殖能力逐渐升高,表现为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0.481±0.039、0.537±0.054、0.606 ±0.066;0.727 ±0.087、0.854±0.096、0.985±0.105;0.966±0.103、1.275±0.133、1.582±0.167;1.103±0.118、1.434±0.155、1.867±0.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VIP浓度的增大,在24h时,PC-3细胞中Cyclin D1、bcl-2、MMP-9 mRNA表达增加(0.579±0.066、0.828±0.071、1.371±0.102、1.703 ±0.142;0.602 ±0.074、0.873±0.086、1.419±0.113、1.864 ±0.155;0.554±0.058、0.897±0.063、1.312±0.094、1.691±0.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48 h穿膜细胞数也增多(85.7±10.5、116.4±12.6、142.1±17.2、183.0±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VIP可增加PC-3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提示VIP在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鹏;张延伦;李墨农;邓军;张钢;张晏;王新生;孙立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微小RNA-548d-5p靶向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对乙醇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微小RNA(miRNA,miR)-548 d-5p靶向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表达对乙醇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的影响.方法 2个月龄雄性大鼠制备BMSCs.将细胞实验分4组:(1)正常对照组:细胞不做特殊处理;(2)模型组:给予细胞0.09 mol/L乙醇;(3)无关序列组:将无关序列电转入细胞,给予细胞0.09 mol/L乙醇;(4)基因组:将miR-548d-5p电转入细胞,给予0.09 mol/L乙醇.在细胞被乙醇诱导第3天和第7天,采用TaqMan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PPARγmRNA.结果 乙醇诱导第3天,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无关序列组、基因组中PPARγ mRNA表达量分别为1.000、1.720±0.176、1.757 ±0.188、1.017±0.096.第7天,4组中PPARγmRNA表达量分别为1.000、1.806±0.209、1.829±0.223、1.118±0.108,基因组中PPARγ mRNA表达低于模型组和无关序列组(P<0.05),接近于正常组且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无关序列组中PPARγmRNA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miR-548d-5p能够抑制乙醇诱导BMSCs内PPARγmRNA的表达.

    作者:吴留源;徐琰;李月白;袁相伟;关红亚;郝蓝羽;范惠智;王义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样生长因子对大鼠肝星状细胞-T6表达微小RNA-221、微小RNA-222的影响

    目的 观察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样生长因子(HB-EGF)激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过程中微小RNA(miRNA,miR)-221、miR-222表达的变化,探讨miR-221/222在肝星形细胞(HSC)活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培养、接种HSC-T6,分别以HB-EGF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 HB-EGF共处理HSC-T6 24、48 h,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miR-221/222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HB-EGF组及共处理组(48 h)miR-221表达水平分别为0.90 ±0.14、1.08±0.09和0.71 ±0.14,miR-222表达水平分别为0.82±0.10、1.04±0.09和0.68 ±0.16.说明HB-EGF可促进miR-221、miR-222的表达,ERK抑制剂可使miR-221、miR-222表达下降(P<0.01).结论 HB-EGF通过激活HSC-T6的Ras/ERK信号通路,继而促进miR-221、miR-222的表达,参与HSC活化的调控.

    作者:张莉娟;何彬彬;黄月红;陈治新;王小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长链非编码RNA表达谱研究

    目的 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表达谱的差异.方法 分别提取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RNA,反转录成双链cDNA后再进一步合成cRNA,并与含有46 506条人lncRNA的芯片进行杂交,筛选两组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并利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差异表达2倍以上(P<0.05)的lncRNA基因共693条,其中肿瘤组织中高表达的有415条,低表达的有278条.初步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与细胞膜结合蛋白、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通路等相关.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lncRNA表达谱较正常甲状腺组织发生明显变化,lncRNA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杨蕾;郑静;李帅;赵小龙;张孝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与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临床诊治分析

    我们对105例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进行了研究,旨在比较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与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的临床疗效.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05例食管癌患者.A组:21例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B组:84例行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2.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胸腔引流量、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注射止痛药物剂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作者:仲崇浩;张思泉;史宏灿;石维平;束余声;陆世春;赵伟刚;吕小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去甲斑蝥素对人肝癌细胞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我们对培养的人肝癌细胞使用不同浓度的去甲斑蝥素(NCTD)干预,观察其对肝癌细胞细胞增殖及p53、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转化生长因子β31(TGF-β1) m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人肝癌细胞株Hep 3B;p53、PTEN、TGF-β1引物及抗体;NCTD.2.细胞分组及其处理:分为4个组:对照组,NCTD 5、20、80 mg/L组,各组细胞加入上述不同组别药物的培养基培养24 h.

    作者:李克跃;石承先;汤可立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几丁质酶样3蛋白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目的 探讨几丁质酶样3蛋白1(CHI3L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收集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所得的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标本42例,正常脾动脉组织标本20例.根据术前彩色超声及术后病理学检查将斑块组织分为稳定斑块组(20例)、不稳定斑块组(22例)、对照组(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标本中CHI3L1和MMP-9 mRNA的表达,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CHI3L1、MMP-9蛋白在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中,两者及其mRNA在各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CHI3L1=482.407,P<0.01;FCHI3L1 mRNA=675.837,P<0.01;FMMP-9=488.210,P<0.01;FMMP-9 mRNA=518.019,P<0.01).CHI3L1、MMP-9蛋白及其mRNA在对照组(CHI3L1蛋白:1.946±0.019,CHI3L1 mRNA:1.157±0.033,MMP-9蛋白:1.967±0.026,MMP-9 mRNA:1.183±0.023,P< 0.05),稳定组(CHI3L1蛋白:2.087±0.027,CHI3L1mRNA:1.338±0.046,MMP-9蛋白:2.098±0.025,MMP-9 mRNA:1.268±0.019,P<0.05)、不稳定组(CHI3L1蛋白:2.168±0.022,CHI3L1 mRNA:1.592±0.036,MMP-9蛋白:2.233±0.031,MMP-9mRNA:1.402±0.024,P<0.05)中的表达逐渐升高,并且CHI3L1、MMP-9的蛋白及其mRNA在稳定组、不稳定组中CHI3L1、MMP-9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稳定蛋白=0.555,P<0.01;r稳定mRNA =0.536,P<0.01;r不稳定蛋白=0.618,P<0.01;r不稳定mRNA=0.582,P<0.01).结论 CHI3L1、MMP-9蛋白表达的上调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的形成以及斑块组织的的不稳定性有关.

    作者:李祥波;吴成稳;王耀磊;周志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患儿行肾盂成形术前后尿液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水平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患儿行肾盂成形术前后,尿液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87例UPJO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50例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比较两组患儿在术前和术后尿液中MCP-1和NGAL水平的变化,计算截点,并根据截点值评价两者联合检测UPJO的效果.结果 术前观察组患儿尿中MCP-1[(121.42±19.67) pg/mg]和NGAL[(32.64 ±5.31) ng/m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CP-1:(66.56±10.33) pg/mg;NGAL:(8.24±2.01) ng/mg,P>0.05],且于术中至术后24 h持续升高,术后第3周开始下降,术后3个月降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计算截点值:MCP-1为100.58 pg/mg,NGAL为11.40 pg/mg;MCP-1和NGAL联合检测UPJO的灵敏度为90.14%,特异度为75.00%,假阳性率为25.00%,假阴性率为9.86%,Youden指数为0.651 4.结论 UPJO患儿尿液中MCP-1和NGAL水平显著上升,炎性反应对肾小管造成损伤.

    作者:刘乃杰;王治军;刘恒昌;晋学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腹膜透析液短期间歇性闭合式腹腔灌洗治疗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

    目的 探讨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腹膜透析液短期间歇性闭合式腹腔灌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4例S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灌洗组采用腹膜透析液短期间歇性闭合式腹腔灌洗治疗;观测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7天C反应蛋白(CRP)、系统性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持续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NUE)水平以及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器官数和死亡人数.结果 灌洗组治疗后第7天CRP为(42.30 ±23.78) mg/L,APACHE-Ⅱ为(3.31 ±1.81)分,NUE为(4.79±1.82)×109/L,SIRS持续时间为(4.07 ±2.00)d,出现MODS器官数为(0.23±0.43)个,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治疗后第7天CRP为(89.19 ±58.21) mg/L,APACHE-Ⅱ为(4.67±1.72)分,NUE为(9.85±3.27)×109/L,SIRS持续时间为(7.83 ±4.62)d,出现MODS器官数为(0.85±0.94)个,2例死亡;结论 腹膜透析液短期间歇性闭合式腹腔灌洗可有效改善早期SAP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死率和MODS的发生率,阻断SIRS的发展.

    作者:郭志松;冯凌霄;代荣钦;邵换璋;张慧峰;刘卫青;秦秉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与p120-连环蛋白在兔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我们通过建立兔颅内动脉瘤(IA)模型,检测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与p120-连环蛋白(p120ctn)在不同阶段动脉瘤壁的表达情况,探讨VE-cadherin与p120ctn参与IA形成的可能机制.一、对象与方法1.IA标本制作及取材:(1)实验性兔IA的建立[1]:将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10只)建立基底动脉瘤,另10只为正常对照组,12周后,取基底动脉分叉处血管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及免疫荧光染色.(2)实验性大鼠IA的建立[2]: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15只)建立肾性高血压IA模型;另5只为正常对照组.12周后取右大脑前-嗅动脉瘤(ACA-OA)分叉处血管行HE及免疫荧光染色.

    作者:肖志朋;熊秋迎;荣威林;赵剑斓;胡祖力;李美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目的 观察不同临床分期前列腺癌的抗原提呈路径的表达差异,探讨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1(TAP1)与肿瘤发生及恶性程度相关性.方法 收集前列腺癌、正常前列腺组织以及前列腺增生症(BPH)标本,进行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根据蛋白条带的灰度值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定量评分.结果 Western blot显示前列腺癌标本中TAP1表达灰度为0.210±0.093,比较正常前列腺组(0.310±0.021)和BPH组(0.250±0.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前列腺癌中TAP1阳性染色评分为(1.200±0.316)分,比较正常前列腺组的(2.600±0.244)分和BPH组的(2.000±0.2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AP1表达与前列腺癌的分期和Gleason评分相关.结论 检测TAP1的表达有助于判断前列腺癌的预后.

    作者:邱涛;刘修恒;周江桥;祝恒成;陈志远;汪志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长链非编码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和功能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TUG1),2005年被首次发现,长度为7.1 kb.近研究表明TUG1可以促进骨肉瘤细胞和膀胱癌增殖[1].相反,TUG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下调且抑制细胞增殖[2].本研究旨在观察ESCC中TUG1的表达及对ESCC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郑妍妍;许有涛;王洁;邱满堂;尹荣;许林;孟爱凤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不同启动子相关双链小分子RNA介导激活p21 Waf1/Cip1基因研究

    目的 探讨针对p21基因启动子序列不同转录起始位点设计的小双链RNA(dsRNA)对p21基因表达的正向调控作用.方法 针对p21基因启动子DNA序列设计合成4对dsRNA分子dsP21-382、dsP21-436、dsP21-484、dsP21-625,转染入体外培养的人膀胱肿瘤细胞株5637细胞及T24细胞中,并以具有激活功能的dsRNA分子dsP21-322作为阳性对照,以未转染的5637和T24细胞为空白对照,以dsControl为阴性对照.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等观察各dsRNA转染后,细胞内p21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量的差异,以及dsRNA转染对肿瘤细胞株生长的影响.结果 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dsP21-382、dsP21-436、dsP21-484、dsP21-625分别上调5637细胞中p21 mRNA的表达1.56、1.88、2.41和1.74倍(P<0.05),dsP21-382、dsP21-436、dsP21-484、dsP21-625分别上调T24细胞中p21 mRNA的表达1.71、1.69、2.62和1.85倍(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21蛋白表达的升高与p21mRNA水平的升高一致.4对dsRNA均能显著抑制膀胱肿瘤细胞株的生长.结论 dsRNA对基因表达正向调控作用可能是一种普遍现象.

    作者:龚化;陈忠;盖强强;汪成合;李凡;叶章群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微小RNA-302a在前列腺癌PC-3细胞对多西他赛耐药中的作用

    化疗是治疗转移性前列腺癌(PCa)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疗效欠佳,患者终会产生化疗耐药,因此研究其耐药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大量研究表明,微小RNAs(microRNA,miR)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参与了肿瘤的化疗耐药过程[1].本研究旨在探讨miR-302a在PCa对多西他赛化疗耐药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张桂铭;万方宁;顾伟杰;韩成涛;施国海;叶定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双磷酸酶-2同工酶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构建

    目的 建立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双磷酸酶-2同工酶3(PFKFB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方法 利用类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技术,通过构建针对PFKFB3基因的TALEN质粒,并将构建好的TALEN质粒在体外反转录为mRNA.利用原核显微注射分别将0.1μl转录后的浓度为50 ng/μl的mRNA注射到C57BL/6品系小鼠受精卵中,将受精卵回送到ICR代孕母鼠输卵管中,得到F0代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将F0代饲养至10周龄后合笼,从而构建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所有子代鼠出生1周后剪尾,提取RNA后反转录,PCR产物作为模板进行基因测序鉴定基因型.结果 通过TALEN技术成功构建了F0代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3只,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分别于靶基因位置缺失了10、4、1对碱基对;因PFKFB3基因敲除纯合子具有胚胎致死性,6只F1代基因敲除小鼠的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针对靶基因,编号4、5的小鼠缺失了1对碱基对,6号小鼠缺失4对碱基对,7、8、9号小鼠缺失10对碱基对.结论 成功构建了PFKFB3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

    作者:王骏;李师耿;王喻;彭叔彬;陈延雄;韩飞;李骏;温星桥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转移抑制因子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转移抑制因子1(MTSS1)在膀胱癌中组织的表达及其对膀胱癌T24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120例膀胱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MTSS1基因的表达.采用基因共转染法,将膀胱癌T24细胞设为3组:空白对照组未进行转染.实验组用PEF MTSS1质粒和PSV2neo共转染,阴性对照组用PEF和PSV2neo共转染.成功转染后,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3组细胞MTSS1蛋白的表达,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法检测3组T24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比较,膀胱癌组织中MTSS1 mRNA表达明显降低,仅为癌旁组织表达量的1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Real-time PCR和免疫细胞组织化学证实转染后膀胱癌T24细胞中有MTSS1稳定表达.(3)MTT法结果显示:培养0、24 h时各组T24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 h后,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转染组T24细胞数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P<0.05),而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T24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中的T24细胞株的生长抑制率明显降低,细胞增殖活力明显增加,而且凋亡率明显降低,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形态学观察:实验组中,MTSS1作用于膀胱癌T24细胞株24h后,细胞发生明显凋亡或坏死.而两对照组仍以正常T24膀胱癌细胞为主.结论 MTSS1基因在膀胱癌中低表达,MTSS1在体外促进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牛凌卫;申长发;乔明州;王卫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甲基硫代腺苷对正常结肠NCM460细胞和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甲基硫代腺苷(MTA)对正常结肠NCM460细胞和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技术、Hoechst33258染色技术检测MTA对NCM460和HCT11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Westren blot检测MTA对HCT116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 (bcl-2)、bcl-2相关X蛋白(bax)、bcl-2同源拮抗剂(bak)、bcl-xL等表达的影响.结果 (1)对增殖的影响:MTA 0.5、1.0、2.0、3.0mmol/L作用16 h后,NCM460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8.9±3.3)%、(94.5±2.8)%、(88.4±2.5)%、(81.3±2.1)%.MTA 0.5、1.0、2.0、3.0 mmol/L作用16 h后,HCT116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4.1±4.5)%、(69.4±5.2)%、(55.3±3.8)%、(40.9±3.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凋亡的影响:MTA 0、0.5、1.0、2.0、3.0 mmol/L作用16 h后,NCM460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5±0.3)%、(4.6±0.6)%、(7.2±1.1)%、(9.8±1.6)%、(12.4±1.2)%.MTA 0、0.5、1.0、2.0、3.0 mmol/L作用16 h后,HCT116细胞凋亡率分别为HCT116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3±0.7)%、(11.0±1.4)%、(20.3±3.0)%、(30.1±4.1)%、(39.3±4.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MTA处理的NCM460细胞生长密集,光泽度好,未见明显凋亡.MTA处理HCT116细胞,尤其是2d处理组,出现明显细胞凋亡.(4) Western blot: MTA作用HCT116细胞中MTA受体MTA1AR的表达上调,与NCM460细胞的MTA1AR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MTA作用于HCT116后,抑制凋亡的bcl-2和bcl-xL的表达明显下降,而促进凋亡的bax、bak等表达,与凋亡密切相关的指标bcl-2/bax比值明显下降.结论 MTA对HCT116细胞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对NCM460细胞的毒性较低.MTA发挥作用与其受体蛋白MTA1AR的上调有关,并且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发生变化.提示MTA通过促进细胞凋亡来抑制细胞增殖.

    作者:刘艳华;刘桂伟;冶浩鹏;王雪松;任维聃;党万里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