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陈荔枝;高轩;黄金伟;李茜

关键词:辛伐他汀, 糖尿病, 疼痛, RhoA/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通路, 一氧化氮
摘要:目的 探讨泾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对糖尿病神经痛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观察腹腔注射辛伐他汀对糖尿病小鼠机械痛阈值的影响以及是否与甲羟戊酸途径有关;RhoA/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ROCK)通路在糖尿病中的作用以及辛伐他汀的干预作用;辛伐他汀对RhoA/ROCK通路下游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干预作用.结果 辛伐他汀对糖尿病小鼠产生剂量依赖性的镇痛作用,镇痛率为64.7%,此镇痛作用可以被甲羟戊酸(30 mg/kg)所完全阻断;辛伐他汀可以抑制RhoA/ROCK通路,RhoA蛋白抑制剂C3(10 pg)和ROCK抑制剂Y27632(4μg)对糖尿病小鼠的镇痛率分别为47.1%和43.8%;糖尿病疼痛小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降低23.9%,辛伐他汀干预RhoA/ROCK通路,使eNOS表达增加至正常小鼠水平,进一步增加NO含量而产生镇痛作用.结论 辛伐他汀通过抑制RhoA/ROCK通路,增加eNOS的表达,增加NO含量,从而产生对糖尿病神经痛的镇痛作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人RUNT相关转录因子3和信号诱导增殖相关蛋白1在胃癌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人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和信号诱导增殖相关蛋白1(Si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与胃癌临床意义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2例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RUNX3和Sipa1表达水平.结果 RUNX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率为62.90%(39/62),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为93.55% (58/6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UNX3表达水平与胃癌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Sipa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率为43.55% (27/62),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为80.65% (50/6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ipa1表达水平与胃癌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RUNX3和Sipa1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明显相关.

    作者:何代玉;李双齐;刘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三维打印技术构建仿生人类指骨支架血管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基于显微-CT (Micro-CT)及三维打印技术制备的仿生人类指骨支架复合脂肪干细胞(ADSCs)及重组人类骨形态蛋白2(rhBMP-2)后在体内的血管化.方法 取大白兔第3代ADSCs复合rhBMP-2接种到仿生指骨支架上混合培养10 d(实验组),和单纯仿生支架(对照组)分别包裹于12条成年比格犬腰背部两侧带蒂深筋膜瓣中,采用自身左右对照,不同时间进行大体、组织学染色观察比较新生血管.结果 两组支架材料在筋膜内均有一定的血管化能力,术后2、4、8、16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显示实验组相对血管面积百分比和阳性染色的面密度值均优于同一时间的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仿生人类指骨支架移植体内具备了血管化能力,复合ADSCs-rhBMP-2可以促进血管化程度.

    作者:王伟;阿里木江·阿不来提;艾尔肯·热合木吐拉;艾合买提江·玉素甫;马创;袁春晓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散发先天性心脏病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先天性心脏病(CHD)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先天性缺陷,在活产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0.6%~0.8%,是目前1岁以下婴儿非感染性死亡的首要原因[1].我们通过研究病例组和对照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多态位点rs2585、rs10770125、rs3802971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探讨其与散发CHD的关系.

    作者:笪敏;莫绪明;扈元利;钱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埃索美拉唑对雄性大鼠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埃索美拉唑在不同时间点对雄性SD大鼠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24只3个月龄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赋形剂)、小剂量组[按10 mg/(kg·d)的剂量给予埃索美拉唑]和大剂量组[按50 mg/(kg·d)的剂量给予埃索美拉唑].第0、8、14周时,检测每只大鼠全身骨密度及血清中骨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和钙的浓度.处死大鼠后用组织形态学方法评估大鼠股骨结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大剂量组中大鼠体质量增长明显受抑制(P<0.05),第14周时骨密度明显降低,血清中骨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和钙的浓度明显升高,分别为(198.51±6.98)、(1.49±0.04) U/L、(2.44±0.05) mmol/L,而第8周时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形态学显示14周时3组间的股骨结构差异明显,大剂量组空骨陷窝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小剂量组(P>0.05).结论 大剂量应用埃索美拉唑导致雄性大鼠骨密度降低并影响其骨代谢,这种效应还存在一定的时间依赖性.

    作者:许圆;周晓中;钱鸣杰;唐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基因的AdMax系统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

    目的 利用AdMax包装系统构建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SOX9基因进行扩增,重组入线性化的pAV-MCMV-绿色荧光蛋白(GFP)-FLAG,后转化人DH5a感受态细胞,得到的转化子用菌落PCR进行鉴定,鉴定无误后,通过AdMax腺病毒包装系统转染HEK293细胞,并在其中包装成熟、扩增.用Western blot法对SOX9基因重组腺病毒进行检测,并把获得的病毒DNA进行PCR鉴定和滴度测定.结果 获得的病毒DNA进行PCR鉴定,得到1 565 bp的片段,大小与SOX9基因相一致,证实SOX9基因片段已经重组进入腺病毒.Western blot检测中,在72×103~95×103间可见大小与SOX9-GFP-Flag的融合蛋白(86×103)相吻合的阳性条带,病毒滴度为2.3×1011 PFU/ml,表明SOX9蛋白成功表达.结论 成功建立安全、稳定、有效的SOX9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

    作者:王珏;邱如标;刘宏建;王义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喉鳞状细胞癌患者中Th9细胞及白细胞介素-9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及癌组织中Th9细胞及白细胞介素(IL)-9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喉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66例初治的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和40例健康志愿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9细胞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9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IL-9阳性细胞的浸润程度.分析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Th9细胞、血清中IL-9水平及癌组织中IL-9阳性细胞浸润程度与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Th9细胞及IL-9水平分别为(2.64±0.24)%和(89.40 ±6.66) 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07±0.11)%,t=12.63,P<0.01;(26.80±3.76) ng/L,t=14.37,P<0.01],Ⅲ~Ⅳ期患者的Th9细胞比例及IL-9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3.21±0.22)%比(2.07±0.19)%,t=8.24,P<0.01;(104.30±6.07) ng/L比(72.90±5.37) ng/L,t=8.91,P<0.01].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IL-9阳性细胞浸润率为84.37%(27/32),而对应癌旁组织为21.87%(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098,P<0.01).外周血Th9细胞和IL-9的表达水平与喉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原发灶部位无相关(P>0.05).癌组织中IL-9阳性细胞浸润程度与临床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P>0.05).结论 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Th9细胞比例及血浆中IL-9水平显著升高,且与临床分期等病理指标明显相关,提示Th9细胞及IL-9参与喉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郭欣;吴志宇;陈春悠;王东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肿瘤干细胞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耐紫杉醇效应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肿瘤干细胞(CSC)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对紫杉醇(Taxol)产生获得性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低浓度加量(起始浓度为0.005 mg/L)持续诱导法诱导产生人乳腺癌耐Taxol细胞株MCF-7/T=ol,噻唑蓝(MTT)法检测MCF-7/Taxol对Taxol的敏感性.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BCG2)和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Ox-2)的表达.结果 亲本株和耐药株细胞对Taxol的半数抑制浓度(IC5o)值分别为0.05 mg/L和4.2 mg/L,耐药指数为84.0.20 mg/L的As2O3降低了耐药株对Taxol的耐药性,逆转倍数为3.82,相对逆转效率为74.7%.耐药株细胞ABCG2和SOX-2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As2O3处理后,ABCG2和SOX-2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 CSC有可能是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对Taxol产生耐药的机制之一.

    作者:韩娜;穆永慧;张庆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无水乙醇瘤内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无水乙醇瘤内注射(TACE-PEI)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搜索Pubmed、Cochrane Central、Embase等外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重庆维普(VIP)、万方等中文数据库,时间为从建库至2013年10月.收集TACE-PEI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4篇文献,包括774例TACE-PEI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病例和740例单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介入治疗病例.Meta分析显示两组比较,TACE-PEI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在1年生存率[比值比(OR)=3.44,95%可信区间(CI) (2.60~4.55),P<0.01]、2年生存率[OR=2.96,95%CI(2.29~3.83),P<0.01],3年生存率[OR =3.54,95%CI(2.53 ~4.97),P<0.01],治疗后血清甲胎蛋白(AFP)下降率[OR =3.14,95%(2.30 ~4.28),P<0.01],肿瘤缩小率[OR=3.05,95% CI(2.30 ~4.03),P<0.01]等方面明显优于单用TACE介入治疗;而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不良反应发生率[OR=1.94,95% CI(1.17~3.21),P<0.05]方面TACE-PEI联合介入的发生率高于单用TACE介入治疗.结论 TACE-PEI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优于单用经肝动脉化疗术,但不良反应有所增加,不良反应一般较轻,大多数患者可耐受.

    作者:苏飞;王欣;陈双倩;王国洲;杨帅龙;金二亮;李继强;谢伟;冯茂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着丝粒蛋白-H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检测胃癌组织中着丝粒蛋白-H(CENP-H)的表达,探讨CENP-H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9对新鲜胃癌组织和癌旁非肿瘤黏膜组织CENP-H的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166例胃癌组织及对照非肿瘤胃黏膜CENP-H的蛋白表达,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新鲜组织中,胃癌组织CENP-H的蛋白水平(P<0.05)及mRNA (P<0.01)均明显高于胃黏膜组织.IHC显示,CENP-H在胃癌组织阳性率为51.2%,而在非肿瘤黏膜中染色阴性.CENP-H表达与肿瘤直径(P<0.05)、浸润深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1)、TNM分期(P<0.01)、预后(P<0.01)明显相关;Log-rank检验表明CENP-H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P <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CENP-H(P<0.05)、淋巴结转移(P<0.01)、TNM分期(P<0.01)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CENP-H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高,可能是一个促癌基因;在胃癌中,CENP-H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罗喜俊;许峰峰;赖远辉;杨东杰;吴文辉;肖隆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Toll样受体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的影响

    目的 观察Toll样受体(TLR)不同亚型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的影响.方法 分离纯化SD大鼠BMSCs,传代扩增.免疫荧光分析检测CD44、CD105、波动蛋白(Vimentin),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14、CD29、CD95、CD44和人白细胞抗原(HLA)-Ⅰ等标志物.将第3代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TLR-3激活组和TLR-4激活组.后两组分别以聚肌胞苷酸Poly(I∶C),1 mg/L)和脂多糖(LPS,10 μg/L)激活.成骨诱导培养液培养.Western blot法检测Ⅰ型胶原(Collagen-Ⅰ)和骨钙素(Osteocalcin)的表达,并定量分析.在培养的第10、14天进行碱性磷酸酶(ALP)及茜素红染色.结果 全骨髓培养法提取到BMSCs,免疫荧光显示CD44、CD105、Vimentin阳性.流式细胞术显示CD29、CD95、CD44、HLA-Ⅰ阳性,CD14、CD34阴性.Collagen-Ⅰ和Osteocalcin的蛋白表达量依次为,TLR-4激活组>TLR-3激活组>空白组.3组ALP染色及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TLR-3激活组染色程度强,空白组和TLR-4染色程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TLR-3和TLR-4均能促进大鼠BMSC向成骨细胞(OB)分化.TLR-4作用更明显.在OB矿化过程中,TLR-3起促进作用,TLR-4则起抑制作用.

    作者:徐晓峰;王晓光;陈奇;张志坚;胡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应用研究进展

    免疫抑制剂的有效使用大大提高移植的术后生存率,随着患者移植术后生存时间的延长,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各种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1].为减少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目前主要策略是减小剂量、停用激素等,如何合理的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使免疫抑制方案的整体有效性和安全性达到佳状态,一直是器官移植工作者追求的目标[2].现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阐述各种类型的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应用策略.

    作者:邓永林;沈中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微小RNA-10b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微小RNA-10b(miR-l0b)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TaqMan@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77例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15例正常脑组织及胶质瘤细胞株中miR-10b的表达.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miR-10b模拟物对胶质瘤A172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 miR-10b在胶质瘤细胞和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4.46 ±0.24比0.44±0.10,P<0.01),且miR-10b的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组织病理分级呈正相关(Ⅰ级:2.10 ±0.27,Ⅱ级:3.58±0.35、Ⅲ级:4.85±0.38、Ⅳ级:6.38±0.37,P<0.01).过表达miR-10b能够促进A172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并使A172细胞处于Go/G1期的细胞减少,进入S期的细胞明显增多.结论 miR-10b在胶质瘤中过表达,加速胶质瘤细胞进入S期,促进增殖.

    作者:孙利波;刘莉;梁华新;付超;赵丛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辛伐他汀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热休克蛋白70的影响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猪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I)后热休克蛋白70 (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头健康成年西藏小型猪,雌雄不限,体质量20~30 k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和辛伐他汀实验组(Sim组),每组8头.I/R组和Sim组采用胸主动脉、锁骨下动脉阻断法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70 min),分离副半奇静脉,远端结扎,近端插管.I/R组在阻断过程中副半奇静脉逆灌注乳酸林格钠液(860 ml/h,1000 ml),Sim组阻断过程中副半奇静脉逆灌辛伐他汀溶液(0.25 mg/kg,1000 ml),术后口服辛伐他汀片剂80 mg/d,30 d.术后采用Tarlov下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评估6、24、48 h神经运动功能.术后30 d,各组分别处死8头实验猪,迅速取出来L2~L5及骶段脊髓,苏木素-伊红(HE)、Nissle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p70的表达.结果 Sim组术后24、48 h神经功能评分[(3.2±0.3)、(3.6±0.2)分]高于I/R组[(2.2±0.4)、(2.8±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Sim组神经元形态学的损伤较轻,Hsp70表达明显增加,其积分吸光度值为296.8046±3.695 1.结论 辛伐他汀对猪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和诱导Hsp70的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丁皓;申月霞;卢聪;黄焕雷;郭惠明;陈寄梅;庄建;朱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性别差异性研究

    目的 探讨雌雄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差异性和可能原因.方法 健康SPF级SD大鼠雌雄各30只,按性别分为两组:雄性大鼠组(A组)和雌性大鼠组(B组);改良Allen法在胸7节段平面制作SCI模型.于术后1、2、3、4、7d各组随机处死大鼠2只取损伤处脊髓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醇(MDA)和细胞凋亡,术后1d和1、2、3、4周采用改良大鼠胸段脊髓损伤后功能评判标准(BBB评分法)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查评分,同时各组随机处死1只大鼠取损伤处脊髓冰冻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变化.结果 (1)BBB评分:脊髓损伤后2~4周时,两组大鼠的后肢功能均出现部分恢复,至第4周,B组评分:(8.250±1.658)分,A组为:(5.580±1.4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SOD活性变化:脊髓损伤2d时SOD活性低,A组:(24.073 ±3.220) U/ml,B组:(42.663±3.940) U/ml;随后均逐渐升高,至7d时,A组SOD活性:(93.556 ±7.138) U/ml,B组:(106.833±5.878) U/ml,在1周内A组均低于B组(P<0.01).(3)MDA含量变化:脊髓损伤2d内两组MD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第3、4和7天时,A组MDA含量为(28.822±2.804)、(25.106±1.911)、(15.163±3.075) μmol/L;B组分别为:(24.224±2.627)、(18.377±2.416)、(10.959±2.780)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细胞凋亡:在脊髓损伤3d时达高峰,A组:(187.83±18.30)个/视野,B组:(160.67±8.34)个/视野;至7d时,A组:(84.00±10.96)个/视野,B组:(56.00±7.43)个/视野;在3、4、7d时A组细胞凋亡数明显高于B组(P<0.01).(5)病理切片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的炎症浸润、空洞形成、白质留存、瘢痕形成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于A组.结论 雌性大鼠SCI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优于雄性大鼠;其原因可能是雌性大鼠体内相对高水平的雌激素存在,通过抗氧化作用和抑制细胞凋亡,减轻了继发性损伤.

    作者:卜志勇;郑玲;李安军;涂圣旭;施永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锁定加压钢板外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感染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外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2月至2011年12月间,采用LCP外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感染患者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4 ~50岁,平均年龄36.5岁;骨折AO分型:A1型4例,A2型2例;开放性骨折3例;Gustilo分型:Ⅰ型2例,Ⅱ型1例;闭合性骨折3例.结果 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患者均获得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0.6周,术后6个月膝关节平均屈曲110.7°,术后1年膝关节疼痛与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HSS评分),平均90.5分.结论 LCP外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感染具有感染控制彻底、骨折固定稳定及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特点.

    作者:石展英;赵良军;李百川;胡居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自噬状态对人大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自噬调控后对大肠癌loVo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使用佛波酯PMA、人重组白细胞介素(IL)-4诱导人单核白血病细胞THP-1分化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CD68、CD204、CD206分子表达;分别使用一定浓度的雷帕霉素(RAD001),巴弗洛霉素(Bafilomycin a1)对TAM的自噬状态进行调控,应用磺酰尸胺(MDC)荧光染色法观察TAM自噬囊泡形成,免疫荧光检测自噬特异性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表达;利用Transwell小室将不同自噬状态的TAM与大肠癌细胞行非接触式共培养,实验分组为TAM自噬上调组、下调组、未调组及单独大肠癌LoVo细胞的空白对照组4组,各组经4Gy射线照射后分别对大肠癌细胞凋亡细胞比例、存活素(Survivn)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半胱天冬蛋白酶激活剂(Smac)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TAM表面CD68、CD204、CD20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经处理的THP-1细胞和只经PMA作用得到的未活化巨噬细胞.TAM自噬上调组中MDC染色的自噬囊泡数目多于自噬未调组,LC3荧光也强于自噬未调组;自噬下调组中MDC染色的自噬囊泡数目少于自噬未调组,LC3荧光强度则弱于自噬未调组.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同时接受照射处理后,膜联蛋白V/碘化丙锭(Annexin V/PI)双染检测大肠癌细胞凋亡显示:共培养组中大肠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6.84 ±0.37)%、(43.23±1.34)%、(29.37±0.82)%,均高于对照组(27.23±0.63%)(P<0.05);其中,TAM自噬上调组中大肠癌细胞凋亡率[(43.23±1.34)%]高于自噬下调组[(29.37±0.82)%]和自噬未调组[(36.84±0.37)%,P<0.05].各组大肠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检测结果显示:TAM自噬未调组中bcl-2表达量为0.24±0.02、上调组为0.08±0.01、下调组为0.42±0.02,均低于对照组(0.61±0.05),TAM可下调大肠癌细胞的bcl-2表达(P<0.05);共培养组中Smac表达水平(分别为1.26±0.03、1.49±0.24、0.85±0.03)均高于对照组(0.68±0.03)(P<0.05);共培养组中Survivin表达水平(分别为0.48±0.01、0.23 ±0.02、0.55±0.05)均低于对照组(0.80±0.05) (P <0.05).结论 上调TAM自噬水平可显著促进大肠癌细胞凋亡,改变大肠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提高射线对大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作者:邵乐宁;杨晓东;邢春根;吴永友;赵奎;龚巍;钟丰云;曹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CD4+CD25+叉头框蛋白p3+调节性T细胞在结直肠癌中抑制肿瘤免疫的机制

    目的 探讨CD4+ CD25+叉头框蛋白p3(Fox#)+调节性T细胞在结直肠癌中抑制肿瘤免疫的机制.方法 收集结直肠癌组织48例,息肉组织22例,正常组织2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oxp3+调节性T细胞及白细胞介素(IL)-10阳性肿瘤细胞在上述组织中的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Foxp3及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3) mRNA在不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同时采用,检验分析上述指标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Foxp3及IL-1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45.8%和68.8%,较息肉组织(13.6%和31.8%)及正常组织(9.5%和23.8%)显著升高(P<0.01);肿瘤组织中Foxp3及STAT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44±0.059、0.343±0.036,较息肉组织(0.322±0.020、0.212±0.028)及正常组织(0.309±0.016、0.202±0.021)明显升高(P<0.01);结直肠癌组织中Foxp3与STAT3基因表达量呈正相关(r =0.526,P<0.05),Foxp3与IL-10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14,P<0.05);肿瘤组织中Foxp3的表达量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明显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通过Foxp3及其他相关抑制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肿瘤免疫,进而引起肿瘤免疫逃逸,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朱晓文;王欣;朱尤庆;陈志芬;兰海;吴洲清;陈家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真核肽链释放因子3a/gspt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真核肽链释放因子(eRF)3a(eRF3a)/gspt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eRF3a/gspt1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M-timePCR)、Western blot法检测30例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RF3a/gspt1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73.3%肝癌组织中eRF3a/gspt1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66.7%肝癌组织中eRF3a/gspt1的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肝癌组织中eRF3a/gspt1的mRNA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甲胎蛋白(AFP)、肿瘤包膜和门脉癌栓差异均无相关(P>0.05),而与乙肝、病理分级有关;肝癌组织中eRF3a/gspt1的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AFP、肿瘤包膜和门脉癌栓差异均无相关(P>0.05),而与乙肝、病理分级有关;肝癌组织中eRF3a/gspt1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之间有相关(P<0.05).结论 eRF3a/gspt1的高表达可能增加肝癌细胞的蛋白合成,促进肝癌的进展.

    作者:王雅;赵星;马从乾;杨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RNA干扰下调叉头转录因子M1基因对人肿瘤细胞生长、克隆和侵袭的影响

    目的 观察RNA干扰下调叉头转录因子M1(FoxM1)基因对肿瘤细胞生长、克隆形成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培养8株人卵巢癌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查FoxM1基因mRNA水平.设计并用化学方法合成FoxM1基因小干扰RNA (siRNA),转染处理SKOV-3细胞,选择下调效果好的siRNA.SKOV-3和HO-8910PM细胞均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on-A)、空载质粒对照组(Con-B)和siRNA组(siRNA),其中,siRNA组以FoxM1 siRNA转染处理.分别应用F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癌细胞FoxM1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以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方法检测生长,以平板克隆方法检测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以Transwell方法检测癌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8株卵巢癌细胞株中,SKOV-3和HO-8910PM细胞FoxM1基因mRNA表达水平高.FoxM1基因siRNA转染SKOV-3细胞后,72 h Con-A、Con-B和siRNA组吸光度(A)值分别为2.455±0.033、2.442±0.025和1.312±0.028(P< 0.05);平板克隆结果显示,Con-A、Con-B和siRNA克隆形成数分别为(100 ±5)、(93±8)和(51±3)个(P<0.05);TransweH结果显示,Con-A、Con-B和siRNA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93±4)、(86±3)和(36±1)个(P<0.05).FoxM1基因siRNA转染HO-8910PM细胞后,72 h,Con-A、Con-B和siRNA组A值分别为2.691±0.039、2.560±0.033和1.455±0.027(P <0.05);平板克隆结果显示,Con-A、Con-B和siRNA克隆形成数分别为(146±7)、(145±8)和(85±2)个(P<0.05);Transwell结果显示,Con-A、Con-B和siRNA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449±15)、(445±11)和(151±9)个(P<0.05).结论 FoxM1基因在人卵巢癌细胞生长、增殖和侵袭起重要作用.

    作者:范钰;徐娟;周永静;陈琳;赵松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Janus激酶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信号通路在胰蛋白酶原激活肽诱导大鼠胰腺腺泡细胞释放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Janus激酶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在胰蛋白酶原激活肽(TAP)诱导大鼠胰腺腺泡细胞释放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大鼠胰腺腺泡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TAP促进组(终质量浓度为3 nmol/L)、JAK2抑制剂AG490预处理组(25 μmol/L)、STAT3抑制剂雷帕霉素预处理组(40 μg/L),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3~24h各组HMGB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HMGB1 mRNA表达水平(1.01±0.04)比较,TAP组6~24 h HMGB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2.87±0.08、32.85±1.48、38.43±1.60,P<0.01);与TAP组比较,AG490预处理组12 ~24 hHMGB1 mRNA表达均显著抑制(23.40±1.38、19.44 ±0.89,P<0.01);与TAP组比较,雷帕霉素预处理组12~24 h HMGB1 mRNA表达均显著抑制(21.14±1.32、17.76±0.57,P<0.01).与正常对照组HMGB1蛋白表达水平(0.39±0.02)比较,TAP组3~24 h HMGB1蛋白表达显著增高(0.46±0.02、0.67±0.03、0.72 ±0.02、0.90 ±0.03,P<0.01);与TAP组比较,AG490预处理组12 ~24 hHMGB1蛋白表达均显著抑制(0.60±0.02、0.54±0.01,P<0.01);与TAP组比较,雷帕霉素预处理组12 ~24 h HMGB1蛋白表达均显著抑制(0.59±0.02、0.58±0.01,P<0.01).结论 TAP可诱导大鼠胰腺腺泡细胞HMGB1的表达和释放,其机制可能与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任浩源;兑丹华;刘尧;王国良;江小静;白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