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烈;陈国卫;尹杰;朱静;田孝东;杨尹默;万远廉;刘玉村
颅脑损伤是军人和平民平时和战时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现代犯罪伤害案例中有约40%是由火器造成的伤害[1].本研究旨在建立既符合临床颅脑爆炸伤实际,又能持续观察伤情,并给予治疗的简易标准化动物模型,是提高认识其发生发展机制及临床诊治水平的主要手段.
作者:周龙;林进皇;郁毅刚;魁国菊;林俊明;张建华;江秀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体内微环境对肝卵圆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肝卵圆细胞是否可在体内分化为肝癌.方法 在使用黄曲霉素作为诱癌剂的情况下,将转染乙肝病毒X基因(HBx)的大鼠卵圆细胞种植于裸鼠皮下,形成肿瘤后再移植至同一裸鼠肝实质内,使其继续生长.收集皮下肿瘤和肝内肿瘤,用苏木素-伊红(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透射电镜对其进行检查,明确其性质.结果 10周时,实验组中10只(10/15)裸鼠形成皮下肿瘤,对照组中8只(8/15)裸鼠形成皮下肿瘤,两组在肿瘤大小和生长速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在皮下分化成间质肿瘤,表达间质性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皮下间质肿瘤移植至肝内8周后,在肝内种植处长成肝内肿瘤;经病理确诊实验组肿瘤为肝癌肉瘤(由恶性间质细胞和肝癌细胞组成),表达HepPar1、细胞角蛋白8(CK8)和甲胎蛋白(AFP)抗原,说明肝卵圆细胞在HBx和黄曲霉素的共同作用下可部分分化成肝细胞癌.结论 肝卵圆细胞具有可塑性,局部微环境对其分化方向起关键作用;肝癌可能来源于卵圆细胞的异常分化.
作者:李常海;廖铂;王艳军;董为;董汉华;梁慧芳;陈孝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作者:李华强;张中原;张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白细胞介素(IL)-7受体α链(IL-7Rα) CD127是CD4+ CD25+ Tregs细胞重要的鉴定指标[1].T细胞受体(TCR)是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关键环节,它能够识别抗原.T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形成抗原互补决定区(CDR1、CDR2、CDR3),“CDR3区”具有多样性.不同的T细胞具有不同的CDR3序列和长度,测定CDR3序列可以反映T细胞功能[2].我们利用毛细吸管电泳技术在筛选出单/寡克隆性增生的TCR β链的T细胞受体β链区域(TRBV)家族并进行测序.
作者:任宇;杨伟明;姚新生;刘勤;骆礼波;苏晓玥;贺新媛;石磊;陈梦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14 (GalNAc-T14)在不同级别恶性胶质瘤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6例正常脑组织标本、11例Ⅱ级脑胶质瘤组织标本、14例Ⅲ级脑胶质瘤组织标本和9例Ⅳ级脑胶质瘤组织标本中GalNAc-T14的表达水平.结果 QPCR方法显示GalNAc-T14在正常脑组织标本及Ⅱ、Ⅲ、Ⅳ级脑胶质瘤细胞标本中的电泳条带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956 4±0.079 1、0.525 6±0.0647、0.298 9±0.080 8、0.151 4±0.0624.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SNK-t分析比较,GalNAc-T14在胶质瘤细胞组中的表达与正常脑组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lNAc-T14在Ⅱ、Ⅲ、Ⅳ级星型胶质瘤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果显示GalNAc-T14在正常脑组织标本中和Ⅱ、Ⅲ、Ⅳ级脑胶质瘤细胞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7%、63.6%、42.9%和33.3%,x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比较,GalNAc-T14在胶质瘤细胞组中的表达与正常脑组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级别的脑胶质瘤细胞中,表达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GalNAc-T14在恶性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脑组织中明显降低,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作者:扈玉华;吴建梁;刘兵;田红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液压冲击脑损伤大鼠Toll样受体蛋白4(TLR4)与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变化,探讨TLR4对炎性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制作液压冲击颅脑损伤模型,术后6、12、24 h、3、7d断头处死,用干湿重法、免疫织化法分别测定水肿脑组织含水量及其TLR4、IL-1β、IL-6、TNF-α表达.结果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组大鼠脑含水量从6h开始增加[(78.86 ±0.54)%],24 h时达到大值[(83.07±0.27)%],持续至3d开始下降[(81.85±1.26)%];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水肿脑组织TLR4、IL-1β、IL-6、TNF-α的表达均在6h时开始增高(1.50±0.58、3.75±0.48、3.50±0.58、5.75 ±2.36),在12h或24 h时达到高峰(5.50±1.00、7.80±1.64、7.75±1.05、7.50±1.73),7d后降低.线性相关分析显示TLR4表达与IL-1β、IL-6、TNF-α表达呈正相关(r=0.941、0.907、0.836,P<0.05).结论 大鼠颅脑液压冲击伤TLR4、IL-1β、IL-6、TNF-α均出现高表达,TLR4可能通过调控炎性因子介导继发性脑损伤.
作者:孙国柱;杨建凯;赵宗茂;马波涛;朱小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缺乏早期诊断标准.我们利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通过检测肾癌患者、肾脏良性占位病变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的蛋白质图谱,寻找出有显著差异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拟为早期诊断肾癌提供一种全新、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涛;木拉提·热夏提;威力江·赛买提;王玉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膀胱原发性嗜铬细胞瘤非常罕见,在膀胱肿瘤中所占比例不到0.05%[1],大多数患者因具有“排尿相关发作症状”的病史而得到确诊[2].我们报道了1例因不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术前并未得到确诊患者.
作者:吴光;蒋民军;陈建春;侯建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内质网应激是否参与肝癌细胞耐药.方法 利用内质网应激诱导因子衣霉素(5 mg/L)建立肝癌细胞SMMC7721及HepG2的内质网应激模型,Western blot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内质网应激指标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及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XBP1 s)的表达;将贴壁培养的肝癌细胞SMMC7721及HepG2分为4组:未加药对照组、衣霉素(5 mg/L)处理组及阿霉素(10 mg/L)处理组及衣霉素(5 mg/L)+阿霉素(10 mg/L)处理组,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及凋亡率.结果 Western blot及RT-PCR结果显示衣霉素处理肝癌细胞SMMC7721及HepG2后Bip及XBP1s表达量均显著增强.衣霉素处理组、阿霉素处理组及衣霉素+阿霉素处理组SMMC7721及HepG2细胞的相对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5.1±0.7)%、(57.3±1.5)%及(36.7±2.1)%;(16.2±0.4)%、(54.9±2.1)%及(30.8±1.4)%;与阿霉素处理组比较,衣霉素+阿霉素处理组的细胞相对生长抑制率明显下降.两种细胞株中对照组、衣霉素处理组、阿霉素处理组及衣霉素+阿霉素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0.5)%、(13.2±1.6)%、(47.6±2.4)%、(29.8±2.0)%;(1.9±0.8)%、(11.7±1.1)%、(42.1±2.9)%、(26.9±1.8)%.与对照组比较,各药物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高;与阿霉素处理组比较,衣霉素+阿霉素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结论 内质网应激参与人肝癌细胞SMMC7721及HepG2对阿霉素产生耐药.
作者:翟文龙;叶健文;李仁锋;周闯;梁志伟;冯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小鼠脑损伤后Ephrin-B2配体在脑内的表达规律及Ephrin-B2信号传导在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培育Ephrin-B2基因敲除(KO)小鼠,将KO和C57BL/6野生型(WT)小鼠各116只建立可控性皮层损伤模型,且随机分为4组,于损伤后3、7、14、21 d4个时间点采集标本,进行以下检测: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损伤后Ephrin-B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损伤周围Ephrin-B2、磷酸化Ephrin-B2(pEphrin-B2)和GFAP的表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损伤周围及损伤同侧海马区域GFAP mRNA水平;尼氏染色检测损伤后21 d时损伤空洞体积.平衡木行走试验进行运动协调及平衡功能评分.体外划痕试验检测KO星形胶质细胞长入损伤区域的数量.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WT小鼠脑损伤后21d内,Ephrin-B2和pEphrin-B2蛋白在损伤周围表达明显增加,主要表达于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膜和突起上.在脑损伤后早期(3 d),KO小鼠活化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较WT小鼠明显增加,GFAP的表达上调;FQ-PCR检测显示KO小鼠损伤周围及同侧海马区域GFAP mRNA水平均较WT小鼠呈明显增高.尼氏染色显示KO小鼠在脑损伤后21d时形成的损伤空洞较小.划痕试验显示KO组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数量较WT组显著增多.行为学评分示KO小鼠在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结论 Ephrin-B2反向信号传导在脑外伤后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中起关键作用.
作者:杨建凯;陈晓霖;胡军;霍浩然;赵宗茂;任泽光;史学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微纳米拓扑结构在体外模拟的人体环境下对细胞倾向性生长的影响.方法 制备宽度分别为12.5、25.0、50.0、75.0 μm的拓扑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以及光滑的PDMS,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E组),实验组分A组(12.5μm)、B组(25.0 μm)、C组(50.0 μm)及D组(75.0μm)4个亚组.按4种实验方式分别将成纤维细胞和神经胶质瘤细胞培养于各组PDMS上,观察细胞的形态、生长和分布,选择PDMS上、PDMS上方0~ 30μm范围内以及PDMS上方200~300 μm各5个视野,测量细胞长轴与水平线夹角α角度值,分为0~ 30°、31°~ 60°以及61°~ 90°3个等级,统计并分析测量结果.结果 各组细胞均沿PDMS沟槽结构生长,细胞α角大多数分布于0 ~30°;4个亚组中,A组和B组这一倾向性较C组及D组更明显.PDMS上方0~ 30 μm,只有B组细胞呈现0 ~ 30°的倾向性生长,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MS上方200 ~ 300μm,各组均无明显生长倾向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模拟人体的环境下,拓扑结构仍能影响细胞出现倾向性生长.宽度为12.5μm和25.0 μm的拓扑结构对细胞倾向性影响明显,随着沟槽宽度的增加,对细胞倾向性的影响也减弱.
作者:马昌科;沈忆新;孙涛;韩国霞;毛锦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使用ω-6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单药组)和ω-3联合ω-6多聚不饱和脂肪酸(联合组)对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白细胞介素(IL)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将21例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单药组(n=10)和联合组(n=11).观察两组术前、用药后第3天、用药后第7天IL、CRP、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用药后第3天,单药组IL-6[(318.5 ±51.7) mg/L]和CRP浓度[(93.1±33.6)mg/L]较术前IL-6[(338.9 ±44.6)mg/L]和CRP浓度[(123.7 ±37.2) mg/L]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IL-2[(650.1 ±59.3)mg/L,P<0.01]、IL-6[(286.4±34.9)mg/L,P<0.01]、IL-8[(306.4 ±44.8) mg/L,P<0.01]、IL-10[(82.8±32.1)mg/L,P<0.05]和CRP浓度[(89.2±37.1)mg/L,P<0.01]较术前显著降低;使用后第7天,单药组IL-2[(635.1 ±70.3)mg/L,P<0.01]、IL-6[(286.2 ±41.8) mg/L,P<0.01]、IL-10[(158.6±51.1)mg/L,P<0.05]和CRP浓度[(88.9±29.2) mg/L,P<0.05]较术前显著降低,联合组中IL及CRP浓度进一步降低.结论 联合使用ω-3和ω-6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及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张新元;冯娟;秦海林;王在贵;刘征;范艳;别毕洲;祝源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TGF)-β2在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能力.方法 取第3代BMSCs接种于3.5×103个/孔密度培养板,分为3组:A、B、C组,A组不做任何处理,B、C组培养基中分别添加5 μg/L TGF-β1、5μg/L TGF-β2,每孔200μl,每组4孔.7d对3个实验组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和Western blot检测Collagen Ⅰ表达,第3代BMSCs以5×107/L细胞浓度接种于6孔培养板,每组1板,分组添加方式同前,21d细胞爬片行Von kossa染色.结果 A、B、C组第7天的ALP活力值分别为1.15±0.16、4.26±0.39、4.34±0.14,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的染色面积及深度、Von kossa染色钙化结节C组强于B组和A组,B组强于A组;Collagen Ⅰ表达C组高于B组和A组,B组高于A组(P<0.05).结论 在一定条件下,TGF-β2体外诱导BMSCs成骨能力较转化生长因子-β1强.
作者:朱磊;谭金海;肖紫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局部密网血流转向支架治疗兔侧壁型囊状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10只家兔成功建立侧壁型动脉瘤9个,其中6个作为实验组置入局部密网血流转向支架,支架置入术后立即及术后28 d分别进行造影随访,并行病理学检查;另外3个动脉瘤作为对照组不置入支架,于建模成功后立即及术后28 d分别进行造影随访,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6个动脉瘤支架置入术后均即刻动脉瘤腔显影,造影剂在腔内滞留时间延长,流速变慢,未见涡流,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支架位置准确;支架置入术后28 d动脉瘤腔闭塞,支架无移位,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病理检查示支架置入术后28 d支架的内皮化基本完成,动脉瘤腔内均有血栓及纤维组织充填,支架嵌于载瘤动脉血管壁内,表面被新生内膜覆盖.而对照组兔3个动脉瘤无变化.结论 局部密网血流转向支架治疗动脉瘤简单、安全、有效.
作者:贺道华;杨铭;潘力;刘鹏;刁波;马廉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检测丙戊酸(VPA)干预颅脑损伤大鼠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蛋白表达及动态变化,探讨丙戊酸对颅脑损伤大鼠局部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Sprague-Dawley (SD)雄性大鼠15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单纯损伤组、VPA治疗组,建立大鼠闭合性颅脑损伤模型并进行干预,颅脑损伤后4h、1、2、3、4、7d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脑组织内TNF-α和IL-1 β蛋白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各组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内TNF-α和IL-1β的动态变化.结果 颅脑损伤后4h单纯损伤组和VPA治疗组脑组织内TNF-α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6.80±2.44)、(16.56 ±2.78)个/高倍镜视野,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36±0.54)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后3 d VPA治疗组脑组织内TNF-α阳性细胞数为25.37±1.28,低于单纯损伤组的(57.48±1.98)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后4h单纯损伤组和VPA治疗组脑组织中IL-1β蛋白浓度分别为(89.23±3.76)、(88.35±3.97) μ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47.35±3.76)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后3 d VPA治疗组脑组织中IL-1β蛋白浓度为(103.83 ±3.26) μg/L,低于单纯损伤组的(132.53 ±3.21)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戊酸钠通过下调TNF-α和IL-1β的表达抑制颅脑损伤大鼠局部炎性反应.
作者:金保哲;李武雄;司昊天;张新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CD13在骨瘤及骨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良性骨瘤及56例骨肉瘤组织中CD13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D13mRNA在20例骨肉瘤及相应肉瘤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CD13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13蛋白在良性骨瘤及骨肉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蛋白在Ⅲ期及Ⅰ~Ⅱ期骨肉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P>0.05).RT-PCR结果显示CD13 mRNA在肉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肉瘤旁组织(P<0.05).结论 CD13的表达与骨肉瘤发生及进展明显相关.
作者:陈文革;杨朝晖;刘清高;鄢含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抑制转录共激活因子TAZ在结肠癌细胞中表达,探讨TAZ对结肠癌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AZ在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合成针对TAZ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结肠癌细胞株SW480,抑制TAZ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生长;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活性;Transwell 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F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增殖和迁移侵袭相关基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素(Cyclin) D1、p2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的表达.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TAZ mRNA(1.124±0.236)、蛋白表达(1.410±0.132)明显高于癌旁组织TAZ mRNA (0.428±0.163)、蛋白表达(0.559±0.089,P<0.05).有效抑制SW480中TAZ表达后,转染组SW480细胞的活性在24 h(0.245±0.028)、48 h (0.413±0.051)、72 h(0.458 ±0.049)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0.335±0.042、0.649±0.071、0.912±0.089);细胞划痕结果在TAZ-siRNA组、阴性对照组、空白组分别为17.17±1.96、38.67±5.88、42.20±4.34,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分别为14.68±2.24、25.50±3.25、26.86±2.42,转染组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比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明显减弱(P<0.05).TAZ-siRNA转染后SW480中PCNA、Cyclin D1、MMP-1、MMP-2表达下调,而p21、TIMP-1的表达上调(P<0.05).结论 结肠癌细胞中的TAZ可以通过调节增殖和迁移侵袭相关基因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
作者:王红钰;王爱军;徐晋珩;张志勇;吴肖;程健;张超;郑宝军;施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提高化疗药物的组织选择性是骨肉瘤治疗的关键,也是骨肉瘤靶向治疗治疗的目的.本课题通过席弗碱原理,以亲骨性药物——阿仑膦酸钠(ALN)为骨导向部分,制备骨靶向药物表阿霉素(EPI)-氧化葡聚糖(Dex)-ALN聚合物,并验证及其对骨肉瘤动物模型的效应.
作者:田大为;张鹏;黄晓华;熊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异丙酚联合依达拉奉对大鼠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组(I/R)、依达拉奉干预组(ED)和异丙酚联合依达拉奉组(PE),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后,设再灌注4、12、24、48 h组,测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后取脑,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采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三步法测定大鼠脑梗死边缘带GFAP表达.结果 I/R组再灌注后4h已出现梗死灶,随着时间的延长,梗死体积逐渐增大,24 h梗死体积大;ED、PE组梗死边缘带GFAP表达量[(45.10±2.93)、(43.30 ±2.71)个]较IR组表达量[(23.30±2.71)个]增加且表达高峰提前(P<0.05).ED、PE组与I/R组各时间点比较,梗死灶体积[(16.50±0.67)%、(16.80±0.76)%比(20.50±0.78)%]明显缩小(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75±0.61)、(1.77±0.54)比(1.69±0.63)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依达拉奉能提高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GFAP表达水平,减少脑梗死的面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联合应用异丙酚对其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无显著影响.
作者:亓海燕;王端玉;金延武;王迪芬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修复战创伤性输尿管损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自行设计定位爆炸装置,构建战创伤输尿管损伤动物模型.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和双J管分别置入损伤段输尿管,6周时模拟临床实际取出双J管,通过静脉肾盂造影(IVP)、肾图及组织学方法评估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修复输尿管战创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 术后18周,影像学检查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侧未见明显输尿管支架影,提示支架已降解排出,输尿管引流通畅;而双J管侧输尿管及肾盂出现中、重度积水;肾图提示双J管侧肾小球滤过率由术前(32.10±3.56) ml/min下降至(15.00±3.35) ml/min,半排时间由术前(4.80±0.75)s延长至(13.10±1.26)s;而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侧,各时间点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证实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侧组织反应轻,生物相容性好.结论 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可有效地修复输尿管损伤,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王忠新;谭海颂;符伟军;许永德;李钢;王晓雄;刘振湘;白志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