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龙;林进皇;郁毅刚;魁国菊;林俊明;张建华;江秀文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临床特点及影响其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方法 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9例M1段动脉瘤患者,总结影像学资料、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探讨性别、年龄、入院时Hunt-Hess(H-H)评分、术前脑内血肿和M1段动脉瘤解剖位置对手术治疗后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翼点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预后良好的患者为34例(69.38%).其中术前H-H评分为0~Ⅱ及Ⅲ~Ⅳ的患者预后好的比例分别为75.8%和56.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内无血肿患者临床预后好的比例为79.4%,明显的高于存在脑内血肿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1段动脉瘤上壁型和下壁型的术后恢复好的比例分别为62.1%和8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和年龄对手术治疗后手术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入院时的临床状态、动脉瘤的位置及脑内血肿的有无是影响M1段动脉瘤患者手术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手术前应对这3个方面的指标进行重点监测.
作者:王红军;袁复强;苟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钾通道开放剂二氮嗪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在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将5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组)、二氮嗪后处理组(DE组)及二氮嗪±5-羟基葵酸(5-HD)后处理组(DE+ 5-HD组),测定各组肺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AI),检测肺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凋亡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与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光镜及电镜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组和DE+ 5-HD组肺组织AI明显增大[I/R组(32.42±4.57)%比Sham组(1.87±0.37)%;DE+5-HD组(31.51±5.33)%比Sham组(1.87±0.37)%,P<0.05];Caspase-3的表达明显增加[I/R组(0.83±0.07)比Sham组(0.44±0.04)、DE+ 5-HD组(0.81±0.07)比Sham组(0.44±0.04),P<0.05];bcl-2/bax比值明显减低[I/R组(1.20±0.16)比Sham组(1.45 ±0.10)、DE+ 5-HD组(1.22±0.15)比Sham组(1.45±0.10),P<0.05];与I/R组和DE+ 5-HD组比较,IPO组和DE组肺组织AI明显减小[IPO组(15.43±2.32)%、DE组(15.19±3.46)%比I/R组(32.42±4.57)%、DE+5-HD组(31.51±5.33)%,P<0.05]、Caspase-3的表达明显降低[IPO组(0.69±0.05)、DE组(0.65±0.04)比I/R组(0.83±0.07)、DE+ 5-HD组(0.81±0.07),P<0.05]、bcl-2/bax比值表达升高[IPO组(1.84 ±0.33)、DE组(1.86±0.27)、I/R组(1.20±0.16)、DE+ 5-HD组(1.22±0.15),P<0.05];I/R组各指标与DE+ 5-HD组、IPO组各指标与D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二氮嗪后处理可以通过模拟缺血后处理减轻在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其肺保护的机制可能涉及线粒体腺嘌呤核苷三磷酸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开放,上调bcl-2表达,下调Caspase-3、bax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成鑫;葛圣林;时应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对脑胶质瘤U87细胞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白藜芦醇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0、12.5、25.0、50.0、100.0、150.0、200.0 μmol/L白藜芦醇分别处理脑胶质瘤U87细胞12、24、48 h后,锥虫蓝拒染法检测白藜芦醇对U87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白藜芦醇对自噬相关基因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β(LC-3)、Beclin-1、VPS34 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白藜芦醇作用后对LC-3、Beclin-1、VPS34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细胞数呈上升趋势,而经白藜芦醇处理的U87细胞数呈明显下降趋势.经25.0、50.0、100.0 μmol/L白藜芦醇处理24h后,LC-3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升高(1.71± 0.28)、(2.65±0.54)、(3.03±0.61)倍;Beclin-1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升高(1.96±0.07)、(3.22±0.19)、(6.15±0.10)倍;VPS34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升高(2.14±0.23)、(4.13±0.27)、(6.21±0.45)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C-3、Beclin-1、VPS34蛋白表达条带明显增强.结论 白藜芦醇能明显抑制脑胶质瘤U87细胞生长,自噬参与了白藜芦醇诱导的U87细胞死亡,LC-3、Beclin-1、VPS34基因表达上调是其诱导自噬的可能机制.
作者:胡火军;黄益玲;汪雷;郭金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缺乏早期诊断标准.我们利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通过检测肾癌患者、肾脏良性占位病变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的蛋白质图谱,寻找出有显著差异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拟为早期诊断肾癌提供一种全新、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涛;木拉提·热夏提;威力江·赛买提;王玉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检测Eph受体酪氨酸激酶A2(EphA2)和SIAH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3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phA2和SIAH2的表达水平,分析两者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phA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75.90%比12.05%,P<0.01),SIAH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67.47%比16.87%,P<0.叭);EphA2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SIAH2表达水平与乳腺癌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联合检测EphA2及SIAH2的表达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白山;高雅慧;李双齐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组织中自整合障碍因子1(BANF-1)的表达,探讨BANF-1与MG胸腺异常的关系.方法 Trizol法提取增生型(30例)、萎缩型(22例)、胸腺瘤型(20例)及正常胸腺(24例)总RN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BANF-1 mRN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BANF-1蛋白表达.结果 4种胸腺组织类型之间BANF-1 mRNA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7,P<0.05).与正常(17.77 ±13.01)、增生型(29.58 ±22.81)和胸腺瘤型(15.99± 16.33)胸腺组织比较,萎缩型胸腺BANF-1基因(54.79 ±35.13)表达增高(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MG患者3种类型胸腺组织BANF-1均有表达.结论 BANF-1可能与MG患者异常胸腺的发生有关,尤其与MG胸腺萎缩有关.
作者:李龙腾;金湘东;郭玲霞;董忠生;方华;陈志勇;张清勇;高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或传统解剖定位下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行踝关节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解剖定位穿刺下行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行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麻醉.对两组患者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与运动阻滞效果、镇痛持续时间、穿刺或调整针头方向次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麻醉完成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2~ T3时坐骨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程度分别为:1.84±0.16、2.45±0.27,1.52 ±0.09、1.30 ±0.12;股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程度分别为:1.91 ±0.20、2.46±0.47、1.49 ±0.10、1.03 ±0.19,与对照组比较感觉与运动阻滞效果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24 h时VAS评分为(2.64±0.28)分、穿刺或调整针头方向次数为2.69±0.76,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麻醉较传统解剖定位阻滞麻醉效果更确切、安全性高,较传统阻滞方法优越.
作者:张义轩;张挚;张鑫;朱书涛;王朝阳;马传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我们对2009年8月至2011年2月100例术前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的行LRCL术的胆囊结石患者,随访24个月,探讨结石占胆囊容积比例与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收缩功能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共100例,男34例,女66例.年龄21 ~ 74岁,平均45.3岁.术后胆囊结石复发3例、脑梗死1例,余96例按结石占胆囊容积比分组:A组:结石占胆囊容积<30%,共40例;B组:30%≤结石占胆囊容积≤70%,共35例;C组:结石占胆囊容积>70%,共21例,其中充满型结石9例.
作者:鲁蓓;石玉宝;王会斌;刘斌;梁凌;刘世红;陈宝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急性胰腺炎(AP)病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PCT、CRP、HMGB1与AP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AP患者46例,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21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 25例,以及正常对照组28例.分别在入院后第1、3、5、7天动态监测各组患者的PCT、CRP、HMGB1水平,分析这些指标与AP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SAP组患者第1、3、5、7天PCT值分别为(1.419±0.835)、(14.594±10.906)、(10.341 ±7.956)、(2.561±1.666) mg/L,MAP组患者第1、3、5、7天PCT值分别为(0.785±0.468)、(1.254±0.866)、(0.647±0.535)、(0.320±0.244) mg/L.SAP组患者第1、3、5、7天CRP值分别为(35.719±18.542)、(78.686±22.129)、(55.114±22.357)、(33.409±12.931) mg/L,MAP组患者第1、3、5、7天CRP值分别为(15.240±7.457)、(35.768±17.243)、(26.176±10.358)、(18.196±6.927) mg/L.SAP、MAP、正常组的HMGB1值分别为(12.007±2.623)、(5.534±1.332)、(1.976±0.643) μg/L.AP患者中PCT、CRP、HMGB1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与MAP的各指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监测AP患者PCT、CRP、HMGB1的水平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于清霞;夏永宏;王静;高艳玲;刘鲁沂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膀胱原发性嗜铬细胞瘤非常罕见,在膀胱肿瘤中所占比例不到0.05%[1],大多数患者因具有“排尿相关发作症状”的病史而得到确诊[2].我们报道了1例因不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术前并未得到确诊患者.
作者:吴光;蒋民军;陈建春;侯建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基因过表达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第二线粒体来源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激活剂或低等电点的凋亡蛋白抑制剂家族直接结合蛋白(Smac/DIABLO)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转染,将携带人bax基因的表达质粒转入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中,同时设转染pEGFP空载体和未转染的U251细胞为对照.用Western blot法检测3组细胞中bax、Smac/DIABLO蛋白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法检测Smac/DIABLO蛋白在细胞中的分布.结果 bax蛋白表达水平在转染外源性bax基因组为0.82±0.12,相较于未转染组(0.35±0.05)、转染pEGFP组(0.32±0.09)显著增高(P<0.05).Smac/DIABLO蛋白表达在转染bax组为1.09±0.16,相较于未转染组(0.62±0.10)、转染pEGFP组(0.70 ±0.20)表达上调(P<0.05).bax、Smac在未转染和转染pEGFP细胞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显示Smac/DIABLO主要分布于胞质.结论 外源性bax基因转入人脑胶质瘤细胞中并过表达,能够上调Smac/DIABLO蛋白表达.
作者:何运松;赵洪洋;项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G蛋白耦联受体137(GPR137)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胶质瘤细胞U251、U-87中GPR137 mRNA的表达.构建包含GPR137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人人胶质瘤U251细胞,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法验证GPR137 mRNA和蛋白的表达.应用噻唑蓝比色法、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分析法评价GPR137对U251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和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 GPR137在两种胶质瘤细胞中均显著表达[在U251中表达增加了(66.2±1.8)%,在U87中表达增加了(33.8±3.4)%)].GPR137-shRNA对U251的抑制率达到76.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减少了37.4%;克隆实验表明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受到抑制;流式细胞分析显示周期分布为:G0/G1:52.18%,S:41.05%,G2/M:6.77%,周期停滞在S期.结论 GPR137在胶质瘤细胞中高表达,沉默GPR137基因可明显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及克隆,并阻滞其细胞周期于S期.
作者:宗钢;李佳;卞尔保;王洪亮;赵兵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替莫唑胺(TMZ)诱导人脑胶质瘤U251耐药细胞株(U251/TR)经放射线照射后细胞周期及P-糖蛋白(P-gp)表达的改变.方法 逐步递增剂量诱导方法建立U251/TR细胞株,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测定其药物敏感性;倒置显微镜观察亲本U251细胞及U251/TR两种细胞结晶紫染液染色后形态差异;医用直线加速器6 Gy剂量放射线照射两种细胞后观察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分析耐药蛋白细胞膜P-gp表达变化.结果 成功诱导建立人脑恶性胶质瘤U251耐药细胞株后,结晶紫染液染色显示显微镜下两种细胞存在形态学差异.CCK-8法检测显示U251/TR对TMZ、阿霉素、环磷酰胺、依托泊苷、硫酸长春新碱化疗药物的耐受指数分别为2.63、2.76、2.15、10.58、3.54.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在同步化之后,经6Gy X线照射后6、24、48、72 h细胞周期各时比较,提示U251/TR细胞株较亲本细胞G2/M期明显减少,G0/G1期和S期明显增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6 Gy放射线照射U251/TR和U251细胞后,P-gp的蛋白表达均下降(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535±0.002、0.349±0.004),说明6 Gy放射线对两种细胞均有杀伤作用.结论 经小剂量6Gy X线辐射照射可抑制甚至杀伤胶质瘤U251细胞及耐TMZ细胞U251/TR,一定剂量放疗后两种细胞放射敏感性均增高.
作者:黄从刚;郭振涛;陈谦学;卞红强;段栩飞;李正伟;周利华;马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人脑胶质瘤中疱疹病毒相关性泛素特异性蛋白酶(HAUSP)与脑肿瘤干细胞(BTSCs)标志物CD133之间表达的关系,并探讨其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1)取人脑胶质瘤组织标本7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HAUSP、CD133的表达,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HAUSP+细胞和CD133+细胞所占百分比并分析其与胶质瘤级别的相关性.(2)血清剥夺法从U87胶质瘤细胞株分离培养BTSCs,通过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免疫细胞荧光双重染色观察HAUSP及CD133在不同时期表达.结果 Ⅱ~Ⅳ级胶质瘤中HAUSP+细胞率分别为(25.9±11.3)%、(49.8±19.8)%、(63.7±20.4)%;CD133+细胞率分别为(12.60±3.49)%、(18.90±5.81)%、(24.80±7.54)%,不同级别胶质瘤中HAUSP+细胞、CD133+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组胶质瘤中HAUSP+细胞、CD133+细胞表达水平高于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USP+表达和CD133+表达呈正相关(r=0.915,P<0.01);随着U87胶质瘤干细胞分化,HAUSP、CD133表达逐渐减少.结论 HAUSP与干细胞标志物CD133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HAUSP在维持脑胶质瘤干细胞未分化或低分化的状态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程传东;牛朝诗;杨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颅脑损伤是军人和平民平时和战时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现代犯罪伤害案例中有约40%是由火器造成的伤害[1].本研究旨在建立既符合临床颅脑爆炸伤实际,又能持续观察伤情,并给予治疗的简易标准化动物模型,是提高认识其发生发展机制及临床诊治水平的主要手段.
作者:周龙;林进皇;郁毅刚;魁国菊;林俊明;张建华;江秀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为探讨一期PCNL的可操作性,我们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应用F24通道经皮肾镜超声弹道碎石清石术治疗结石性肾积脓33例,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33例单侧上尿路结石梗阻性肾积脓,男16例,女17例,年龄(52±4)岁.病程3 d~3个月,平均26d.结石位于右侧20例,左侧13例.
作者:任选义;张雪培;刘建华;黄随富;李华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有转移和无转移的患者胃癌标本差异蛋白表达.方法 收集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的手术患者12例,其中淋巴结转移标本6例,无淋巴结转移标本6例.应用双向凝胶电泳、胶图分析、质谱分析及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筛查并鉴定差异蛋白,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证实.结果 通过双向凝胶电泳、质谱分析及数据库查询,发现转移组与无转移组共存在10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1种差异蛋白为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其在转移组中表达水平明显降低;FQ-PCR检测证实CytB转移组明显降低(P<0.05);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凋亡检测发现,有淋巴转移的胃癌组织细胞凋亡率为(14.42±3.62)%,明显少于无淋巴转移组[(22.32±0.02)%,P<0.05].结论 CytB的异常表达可能是促进胃细胞发生转移的重要因素,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破坏呼吸链,引起继发性氧自由基(ROS)产生增加,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
作者:鲁力;谢敏;谈凯;魏少忠;王彦峰;叶啟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液压冲击脑损伤大鼠Toll样受体蛋白4(TLR4)与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变化,探讨TLR4对炎性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制作液压冲击颅脑损伤模型,术后6、12、24 h、3、7d断头处死,用干湿重法、免疫织化法分别测定水肿脑组织含水量及其TLR4、IL-1β、IL-6、TNF-α表达.结果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组大鼠脑含水量从6h开始增加[(78.86 ±0.54)%],24 h时达到大值[(83.07±0.27)%],持续至3d开始下降[(81.85±1.26)%];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水肿脑组织TLR4、IL-1β、IL-6、TNF-α的表达均在6h时开始增高(1.50±0.58、3.75±0.48、3.50±0.58、5.75 ±2.36),在12h或24 h时达到高峰(5.50±1.00、7.80±1.64、7.75±1.05、7.50±1.73),7d后降低.线性相关分析显示TLR4表达与IL-1β、IL-6、TNF-α表达呈正相关(r=0.941、0.907、0.836,P<0.05).结论 大鼠颅脑液压冲击伤TLR4、IL-1β、IL-6、TNF-α均出现高表达,TLR4可能通过调控炎性因子介导继发性脑损伤.
作者:孙国柱;杨建凯;赵宗茂;马波涛;朱小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Sp1在肾盂尿路上皮细胞癌(肾盂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检测Sp1蛋白在43例肾盂癌标本和11例肾盂正常黏膜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 Sp1蛋白在肾盂癌和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4%(32/43)和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1在低分级和高分级肾盂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1%(13/22)和90.5%(19/21),Sp1在浅表性(Tis~T1)和浸润性(T2~T4)肾盂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14/24)和94.7%(18/1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转录因子Sp1蛋白在肾盂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其阳性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和T分期呈正相关,提示Sp1参与了肾盂癌的发生和进展过程.
作者:任选义;李华强;王磊;陈芙蓉;刘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难治性肿瘤.其中,恶性胶质瘤由于侵袭性强、复发时间短、预后差,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存时间和质量.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是大脑中常驻的免疫细胞,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稳态、抵御外来病原侵入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尽管胶质瘤组织中伴随着大量小胶质细胞浸润,但其固有的免疫特性被显著抑制,不再扮演神经系统“守护者”的角色.与此相反,它对胶质瘤的增殖、侵袭等生物学特征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雷霆;胡峰;张华楸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