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培超;刘玉峰;王怀立;罗强;陈铮;王越
目的 研究体内微环境对肝卵圆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肝卵圆细胞是否可在体内分化为肝癌.方法 在使用黄曲霉素作为诱癌剂的情况下,将转染乙肝病毒X基因(HBx)的大鼠卵圆细胞种植于裸鼠皮下,形成肿瘤后再移植至同一裸鼠肝实质内,使其继续生长.收集皮下肿瘤和肝内肿瘤,用苏木素-伊红(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透射电镜对其进行检查,明确其性质.结果 10周时,实验组中10只(10/15)裸鼠形成皮下肿瘤,对照组中8只(8/15)裸鼠形成皮下肿瘤,两组在肿瘤大小和生长速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在皮下分化成间质肿瘤,表达间质性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皮下间质肿瘤移植至肝内8周后,在肝内种植处长成肝内肿瘤;经病理确诊实验组肿瘤为肝癌肉瘤(由恶性间质细胞和肝癌细胞组成),表达HepPar1、细胞角蛋白8(CK8)和甲胎蛋白(AFP)抗原,说明肝卵圆细胞在HBx和黄曲霉素的共同作用下可部分分化成肝细胞癌.结论 肝卵圆细胞具有可塑性,局部微环境对其分化方向起关键作用;肝癌可能来源于卵圆细胞的异常分化.
作者:李常海;廖铂;王艳军;董为;董汉华;梁慧芳;陈孝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从人脑胶质瘤新鲜标本中分离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完成鉴定并对其生物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将肿瘤组织经过机械法和胰酶消化后经梯度离心法所得的单个细胞悬液使用磁珠分离法筛选CD133阴性细胞进行培养.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表面标志物,使用细胞计数法分析细胞亚群的生长曲线和促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结果 脑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呈贴壁生长,该细胞阳性表达CD73、CD90、CD105,而阴性表达CD14、CD45、CD31,体外诱导条件下可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且其条件培养液可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结论 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于脑胶质瘤微环境中,并可能对脑胶质瘤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作者:付朋;黄琴;姜晓兵;王旋;张方成;赵洪洋;项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对脑胶质瘤U87细胞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白藜芦醇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0、12.5、25.0、50.0、100.0、150.0、200.0 μmol/L白藜芦醇分别处理脑胶质瘤U87细胞12、24、48 h后,锥虫蓝拒染法检测白藜芦醇对U87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白藜芦醇对自噬相关基因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β(LC-3)、Beclin-1、VPS34 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白藜芦醇作用后对LC-3、Beclin-1、VPS34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细胞数呈上升趋势,而经白藜芦醇处理的U87细胞数呈明显下降趋势.经25.0、50.0、100.0 μmol/L白藜芦醇处理24h后,LC-3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升高(1.71± 0.28)、(2.65±0.54)、(3.03±0.61)倍;Beclin-1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升高(1.96±0.07)、(3.22±0.19)、(6.15±0.10)倍;VPS34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升高(2.14±0.23)、(4.13±0.27)、(6.21±0.45)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C-3、Beclin-1、VPS34蛋白表达条带明显增强.结论 白藜芦醇能明显抑制脑胶质瘤U87细胞生长,自噬参与了白藜芦醇诱导的U87细胞死亡,LC-3、Beclin-1、VPS34基因表达上调是其诱导自噬的可能机制.
作者:胡火军;黄益玲;汪雷;郭金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背根神经节(DRG)的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40只SD大鼠,采用经典的MACKINNON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模型,分别在正常及术后第2、4、6周时取大鼠L4 ~6 DRG神经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D大鼠DRG神经细胞中CTGF的表达和合成水平.结果 正常大鼠DRG神经元中有CTGF表达和合成.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后,DRG神经元中CTGF的表达水平在2、4、6周时分别为5.527 3±0.013 6、6.0567±0.141 5和4.533 3±0.0929;其合成水平分别为13.96±1.23、17.97±1.35和15.63±0.87.坐骨神经慢性卡压后DRG神经元中CTGF的表达和合成在2周时开始显著增加,4周时达到高水平,6周时开始逐渐下降,但仍然显著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CTGF参与周围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后DRG神经细胞的病理生理变化,可能与保护DRG的神经元有关.
作者:沈其孝;陈燕花;陈江海;李涛;陈振兵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人脑胶质瘤中疱疹病毒相关性泛素特异性蛋白酶(HAUSP)与脑肿瘤干细胞(BTSCs)标志物CD133之间表达的关系,并探讨其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1)取人脑胶质瘤组织标本7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HAUSP、CD133的表达,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HAUSP+细胞和CD133+细胞所占百分比并分析其与胶质瘤级别的相关性.(2)血清剥夺法从U87胶质瘤细胞株分离培养BTSCs,通过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免疫细胞荧光双重染色观察HAUSP及CD133在不同时期表达.结果 Ⅱ~Ⅳ级胶质瘤中HAUSP+细胞率分别为(25.9±11.3)%、(49.8±19.8)%、(63.7±20.4)%;CD133+细胞率分别为(12.60±3.49)%、(18.90±5.81)%、(24.80±7.54)%,不同级别胶质瘤中HAUSP+细胞、CD133+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组胶质瘤中HAUSP+细胞、CD133+细胞表达水平高于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USP+表达和CD133+表达呈正相关(r=0.915,P<0.01);随着U87胶质瘤干细胞分化,HAUSP、CD133表达逐渐减少.结论 HAUSP与干细胞标志物CD133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HAUSP在维持脑胶质瘤干细胞未分化或低分化的状态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程传东;牛朝诗;杨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和CD133与结直肠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收集82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P73和CD133在组织中表达水平.结果 GP7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84.15%比64.63%,P<0.01),GP73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组织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明显相关(P<0.05);CD13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7.56%比15.85%,P<0.01),CD133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同时检测GP73和CD133的表达有助于判断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曹传敏;刘杨桦;冯泽荣;邓洪强;吴东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随着功能基因组学的迅速发展,非编码核糖核酸(ncRNA)家族中的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lncRNA在表观遗传水平、转录及转录后等水平通过影响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转录、拼接、转运和翻译等过程,从而调节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1].lncRNA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2-3].现就lncRNA在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亓旭晨;万英锋;李新伟;王坤;王义荣;杨树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PL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手术前后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sGP73)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33例正常人以及65例PLC患者sGP73水平,并比较24例Ⅱ期PL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以及22例Ⅰ期PLC患者手术前后sGP73水平的变化.结果 PLC患者sGP73水平[(212.19±18.10)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2.60±3.74) μg/L,P<0.01],sGP73水平与PLC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与临床分期明显相关;Ⅲ期[(228.79±11.99) μg/L]明显高于Ⅱ期[(216.21 ±8.10) μg/L],Ⅱ期明显高于Ⅰ期[(192.03±8.26) μg/L],Ⅰ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治疗后PLC患者sGP73水平[(211.07 ±8.22) μg/L]明显低于介入治疗前[(216.21 ±8.10)μg/L],手术后PLC患者sGP73水平[(183.50±8.49)μg/L]明显低于手术前[(192.03±8.26) μ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GP73水平检测有助于PLC疗效的评估及预后预测.
作者:李涛;陈义雄;陈存飞;戴维;陈娇;黄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密度与骨痂力学强度相关性,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与材料:本研究选用纯种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制作一侧肢体骨缺损模型[1],并行自体骨移植治疗.2.实验方法:20只实验兔随机分4组,每组5只.术后4、8、10、12周分别处死,取实验侧与健侧对照侧桡骨标本行X线摄片检查、骨密度(BMD)测定、大抗折载荷(MBL)检测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作者:华伟伟;冯靖;吴富章;蔡靖宇;何亮;刘畅;张鹏礼;郭涛;吴子详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BRIT1基因在乳腺癌细胞中的功能,并研究其可能通过调控p53蛋白的活性发挥肿瘤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BRIT1真核表达载体p3×FLAG-CMV-BRIT1,实现BRIT1基因的过表达,检测p53蛋白的表达;以及利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敲低了MCF10A细胞中BRIT1基因的表达,建立DNA损伤模型后检测p53蛋白在DNA损伤时的反应.利用体外细胞增殖实验观察BRIT1的肿瘤抑制功能是否依赖p53蛋白的活性.结果 BRIT1过表达可以上调p53蛋白的活性,敲低BRIT1的功能使p53蛋白的表达下降;当面临DNA损伤时,BRIT1的功能缺陷能够阻碍p53的表达水平.当细胞具备正常p53功能时,BRIT1基因的过表达可以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10.55±0.12比15.83±0.11,P<0.05);而当p53蛋白表达被降低时,BRIT1基因的肿瘤抑制功能降低(13.84 ±0.09比10.55±0.12,P<0.05).结论 BRIT1基因不仅调控p53蛋白的活性,而且依赖野生型p53基因的功能来发挥肿瘤抑制作用.
作者:卢建华;罗琨;冯梦宇;杨娟;张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白细胞介素(IL)-7受体α链(IL-7Rα) CD127是CD4+ CD25+ Tregs细胞重要的鉴定指标[1].T细胞受体(TCR)是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关键环节,它能够识别抗原.T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形成抗原互补决定区(CDR1、CDR2、CDR3),“CDR3区”具有多样性.不同的T细胞具有不同的CDR3序列和长度,测定CDR3序列可以反映T细胞功能[2].我们利用毛细吸管电泳技术在筛选出单/寡克隆性增生的TCR β链的T细胞受体β链区域(TRBV)家族并进行测序.
作者:任宇;杨伟明;姚新生;刘勤;骆礼波;苏晓玥;贺新媛;石磊;陈梦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一些基因是结直肠癌的易感基因,转化生长凶子(TGF)-β1作为TGF-β家族中重要的一员,在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凋亡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1-2].我们通过Meta分析,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徐艳松;赵波;李辉;刘刚;路星;唐卫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环氧合酶-2(COX-2)参与了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1],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可以有效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裸小鼠移植瘤生长及肿瘤血管生成,其作用是通过抑制COX-2的表达来实现的[2].本实验旨在观察α-干扰素(α-IFN)和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SMMC-7721细胞生长的协同抑制作用.
作者:邱晓昕;刘景诗;左朝晖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代谢组学对于肝门部胆管癌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分子标志物.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30例、原发性胆管结石15例、胆总管囊肿的患者15例及健康对照者20例,应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GC-TOF MS)检测血浆中的小分子代谢物.对检测结果进行多变量统计学分析,建立鉴别诊断模型,筛选出有意义的血浆诊断标志物.结果 鉴定了右旋-半乳糖醛酸为1种肝门部胆管癌特异的血浆代谢物.其在肝门部胆管癌组、健康对照组、胆管囊肿组、胆管结石组中的峰面积平均值分别为0.001 204 584、0.00011087、0、0.000 002 389 3(mAu×min).其在肝门部胆管癌组中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胆管囊肿组(P<0.05)、胆管结石组(P<0.05).结论 通过对肝门部胆管癌、原发性胆管结石、胆总管囊肿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表明代谢组学技术有助于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及研究其发病机制.
作者:李之帅;谭蔚锋;姜小清;张柏和;罗祥基;刘辰;冯茂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小分子干扰RNA(siRNA)沉默性别决定基因相关HMG盒基因-6(SOX-6)对体外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人胶质瘤母细胞细胞瘤LN229细胞株体外培养后,分为3组,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以SOX-6 siRNA、Control siRNA-A转染后培养,空白组常规培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法鉴定SOX-6 siRNA转染成功率,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改变.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SiRNA转染率>80%;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及空白组比较,实验组SOX-6表达显著降低(0.427±0.032比0.612±0.055比0.609±0.049),CCK-8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空白组比较,实验组吸光度(A450)值在24、48、72 h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采用siRNA沉默SOX-6基因可调控胶质瘤细胞的体外增殖.
作者:张秋生;张猛;黄贤键;刘晓佳;李维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临床特点及影响其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方法 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9例M1段动脉瘤患者,总结影像学资料、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探讨性别、年龄、入院时Hunt-Hess(H-H)评分、术前脑内血肿和M1段动脉瘤解剖位置对手术治疗后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翼点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预后良好的患者为34例(69.38%).其中术前H-H评分为0~Ⅱ及Ⅲ~Ⅳ的患者预后好的比例分别为75.8%和56.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内无血肿患者临床预后好的比例为79.4%,明显的高于存在脑内血肿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1段动脉瘤上壁型和下壁型的术后恢复好的比例分别为62.1%和8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和年龄对手术治疗后手术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入院时的临床状态、动脉瘤的位置及脑内血肿的有无是影响M1段动脉瘤患者手术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手术前应对这3个方面的指标进行重点监测.
作者:王红军;袁复强;苟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CC类趋化因子5(CCL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量子点定量信息对预测乳腺癌预后的价值.方法 利用量子点标记分子探针成像技术检测214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CCL5和MMP-9的表达,获得量子点评分(QDS),分析定量参数与3年预后的关系.结果 淋巴结阴性、阳性组CCL5 QDS为36.952±3.070、74.822±3.582,Lunminal A、Lunminal B、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阳性、三阴性组CCL5 QDS为39.134±3.709、70.911±4.984、59.260±5.785、61.316±9.212,CCL5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阴性、阳性组MMP-9 QDS为18.912±1.356、39.459±2.083,MMP-9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CL5 QDS与3年无病生存(3-DFS)呈负相关(r=-0.329,P<0.01),MMP-9 QDS与3-DFS呈负相关(r=-0.346,P<0.01);MMP-9是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曲线下面积(AUC) [95%可信区间(CI):3.489(1.736 ~7.011)].结论 量子点标记分子探针技术能简便准确地获取乳腺癌中CCL5和MMP-9定量信息,提示乳腺癌在CCL5和MMP-9表达上的异质性.
作者:朱永云;陈创;谢闵;孙金中;赵迎春;孙圣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利用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和拮抗剂(CGP55845),观察作用GABAB受体对糖尿病神经痛合并抑郁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C组)20只和糖尿病神经痛合并抑郁模型组(D组)80只,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结合强迫游泳实验,3周后,D组大鼠模型制备成功.两组大鼠均行鞘内置管.根据鞘内给药不同将D组大鼠随机分为4组(n=20):D1组:生理盐水10 μl+生理盐水10μl;D2组:巴氯芬0.5 μg+生理盐水10 μl; D3组:CGP55845 10 μg+生理盐水10 μl; D4组:CGP55845 10 μg+巴氯芬0.5 μg.C组:生理盐水10μl+生理盐水10μl.5组大鼠2次鞘内注药间隔15 min,连续4d,分别于第4天给药完成后2 h(T1)、给药完成后2周(T2)测定50%缩足阈值(PWT)和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IMFST),并在T1、T2时间点每组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BDNF表达变化.结果 与C组比较,D组各时间点PWT明显降低[(13.02±1.68)g比(3.46±0.84)g,P<0.05],IMFST明显延长[(47.14 ±3.65)s比(178.12±12.49)s,P<0.05],BDNF阳性细胞数减少[(34.10±3.37)个比(16.50±2.41)个,P<0.05],其mRNA(0.93 ±0.04比0.52±0.09,P<0.05)及蛋白(1.09±0.06比0.56 ±0.09,P<0.05)表达显著下降.与D1组比较,D2、D3组大鼠各时间点IMFST明显缩短(P<0.05)、BDNF表达明显增多(P<0.05),D2组大鼠各时间点PWT显著升高(P<0.05),而D3组PWT无明显变化(P >0.05);D4组与D1组比较,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上述指标各组T1与T2时间点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激活或阻断GABAB受体均可通过上调海马组织BDNF表达,改善糖尿病神经痛大鼠的抑郁状态.
作者:白惠萍;刘朋;杨淑红;吴川;任伟;郭跃先;王秀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通过Smad-3对膀胱慢性炎症纤维化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大剂量及小剂量干预组.通过尿流体动力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苏木素-伊红(HE)及Masson三色染色检测各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慢性炎症纤维化显著,膀胱顺应性由(0.99±0.11) ml/mmHg降低为(0.29±0.05) ml/mmHg,膀胱TGF-β1、Smad-3、Ⅰ型胶原(Collagen Ⅰ)、Ⅲ型胶原(CollagenⅢ)的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0.79±0.07、0.73 ±0.06、1.09 ±0.09、1.32 ±0.05,P<0.05).两个剂量SB431542干预后,大鼠膀胱顺应性分别增高到(0.64±0.07)和(0.71±0.05) ml/mmHg,Smad-3表达降低为0.30±0.04和0.25±0.05,膀胱炎症及纤维化改善(P<0.05).结论 TGF-β1通过调节Smad-3在膀胱慢性炎症及纤维化进程中发挥促进作用.
作者:郑小青;郑浩;吕夷松;韦胜威;李怀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组织中自整合障碍因子1(BANF-1)的表达,探讨BANF-1与MG胸腺异常的关系.方法 Trizol法提取增生型(30例)、萎缩型(22例)、胸腺瘤型(20例)及正常胸腺(24例)总RN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BANF-1 mRN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BANF-1蛋白表达.结果 4种胸腺组织类型之间BANF-1 mRNA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7,P<0.05).与正常(17.77 ±13.01)、增生型(29.58 ±22.81)和胸腺瘤型(15.99± 16.33)胸腺组织比较,萎缩型胸腺BANF-1基因(54.79 ±35.13)表达增高(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MG患者3种类型胸腺组织BANF-1均有表达.结论 BANF-1可能与MG患者异常胸腺的发生有关,尤其与MG胸腺萎缩有关.
作者:李龙腾;金湘东;郭玲霞;董忠生;方华;陈志勇;张清勇;高峰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