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α-干扰素和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人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邱晓昕;刘景诗;左朝晖

关键词:
摘要:环氧合酶-2(COX-2)参与了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1],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可以有效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裸小鼠移植瘤生长及肿瘤血管生成,其作用是通过抑制COX-2的表达来实现的[2].本实验旨在观察α-干扰素(α-IFN)和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SMMC-7721细胞生长的协同抑制作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Ephrin-B2基因敲除小鼠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强的研究

    目的 观察小鼠脑损伤后Ephrin-B2配体在脑内的表达规律及Ephrin-B2信号传导在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培育Ephrin-B2基因敲除(KO)小鼠,将KO和C57BL/6野生型(WT)小鼠各116只建立可控性皮层损伤模型,且随机分为4组,于损伤后3、7、14、21 d4个时间点采集标本,进行以下检测: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损伤后Ephrin-B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损伤周围Ephrin-B2、磷酸化Ephrin-B2(pEphrin-B2)和GFAP的表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损伤周围及损伤同侧海马区域GFAP mRNA水平;尼氏染色检测损伤后21 d时损伤空洞体积.平衡木行走试验进行运动协调及平衡功能评分.体外划痕试验检测KO星形胶质细胞长入损伤区域的数量.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WT小鼠脑损伤后21d内,Ephrin-B2和pEphrin-B2蛋白在损伤周围表达明显增加,主要表达于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膜和突起上.在脑损伤后早期(3 d),KO小鼠活化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较WT小鼠明显增加,GFAP的表达上调;FQ-PCR检测显示KO小鼠损伤周围及同侧海马区域GFAP mRNA水平均较WT小鼠呈明显增高.尼氏染色显示KO小鼠在脑损伤后21d时形成的损伤空洞较小.划痕试验显示KO组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数量较WT组显著增多.行为学评分示KO小鼠在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结论 Ephrin-B2反向信号传导在脑外伤后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中起关键作用.

    作者:杨建凯;陈晓霖;胡军;霍浩然;赵宗茂;任泽光;史学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Hsa-miR-145调控Rab GTP酶家族成员27A基因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目的 观察hsa-miR-145对Rab GTP酶(GTPase)家族成员27A(Rab27A)基因的靶向调控作用,以及对乳腺癌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筛选出hsa-miR-145与乳腺癌迁移侵袭能力相关的潜在的靶基因Rab27A,将含有hsa-miR-145结合位点的Rab27A3'端非编码区域(3'-UTR)片段(2 539 bp)连入psi-CHECK2载体,转染293T细胞48 h后检测hsa-miR-145与靶基因的结合特性.将hsa-miR-145模拟物和阴性对照10 μmol/L瞬时转染MDA-MB-231细胞,分别培养48、72 h检测Rab27A蛋白表达,18h检测细胞迁移率变化,24h检测细胞侵袭率的变化.结果 空白组双荧光测定比值为1.50±0.12,hsa-miR-145模拟物组为1.05±0.05,hsa-miR-145抑制物组为2.18-0.14.转染hsa-miR-145模拟物48、72 h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Rab27A的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下降为59.07%、28.57%.MDA-MB-231细胞中过表达hsa-miR-145使细胞相对迁移率降低为(32.96±1.54)%,相对侵袭率降低为(43.89±2.80)%.结论 hsa-miR-145能与Rab27A直接结合,参与调控乳腺癌细胞的体外迁移与侵袭.

    作者:唐莉;葛梦圆;韦达;严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脱细胞异体真皮支架网加刃厚皮一步法移植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华强;张中原;张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Ni-Ti伞状记忆合金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手术过程的个体化动态有限元仿真研究

    目的 通过有限元方法动态模拟Ni-Ti伞状记忆合金在早期坏死股骨头内打开的过程.方法 应用UG 6.0、Mimics 10.0、Geomagic Studio 11.0、Hypermesh 11.0等软件,采用快速个体化建模方法对早期坏死的股骨头螺旋CT数据进行快速建模;根据记忆合金伞的各个参数,建立Ni-Ti记忆合金伞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记忆合金伞通过骨隧道植入股骨头内后打开的过程,采用Lsdyna分析Ni-Ti记忆合金伞打开后的位置,以及股骨头内破坏的情况.结果 记忆合金伞植入过程需要伞的顶部全程固定,才能放到预想位置,有效率为82.4%.患者骨密度直接影响记忆合金伞植入的效果;骨量较低的患者,记忆合金伞穿透股骨头的风险极高.记忆合金伞套筒的位置对放置时产生的股骨头骨质破坏的范围有影响,套筒初始置放于合金伞中部对股骨头骨质破坏轻.结论 骨密度是Ni-Ti伞状记忆合金植入坏死股骨头手术成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有助于评估患者手术风险.

    作者:代志鹏;陈志雄;许伟华;杨述华;贾杰;冯晓波;周武;田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影响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手术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临床特点及影响其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方法 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9例M1段动脉瘤患者,总结影像学资料、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探讨性别、年龄、入院时Hunt-Hess(H-H)评分、术前脑内血肿和M1段动脉瘤解剖位置对手术治疗后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翼点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预后良好的患者为34例(69.38%).其中术前H-H评分为0~Ⅱ及Ⅲ~Ⅳ的患者预后好的比例分别为75.8%和56.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内无血肿患者临床预后好的比例为79.4%,明显的高于存在脑内血肿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1段动脉瘤上壁型和下壁型的术后恢复好的比例分别为62.1%和8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和年龄对手术治疗后手术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入院时的临床状态、动脉瘤的位置及脑内血肿的有无是影响M1段动脉瘤患者手术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手术前应对这3个方面的指标进行重点监测.

    作者:王红军;袁复强;苟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人脑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生物特性研究

    目的 从人脑胶质瘤新鲜标本中分离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完成鉴定并对其生物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将肿瘤组织经过机械法和胰酶消化后经梯度离心法所得的单个细胞悬液使用磁珠分离法筛选CD133阴性细胞进行培养.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表面标志物,使用细胞计数法分析细胞亚群的生长曲线和促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结果 脑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呈贴壁生长,该细胞阳性表达CD73、CD90、CD105,而阴性表达CD14、CD45、CD31,体外诱导条件下可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且其条件培养液可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结论 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于脑胶质瘤微环境中,并可能对脑胶质瘤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作者:付朋;黄琴;姜晓兵;王旋;张方成;赵洪洋;项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和预后与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关系

    目的 观察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急性胰腺炎(AP)病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PCT、CRP、HMGB1与AP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AP患者46例,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21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 25例,以及正常对照组28例.分别在入院后第1、3、5、7天动态监测各组患者的PCT、CRP、HMGB1水平,分析这些指标与AP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SAP组患者第1、3、5、7天PCT值分别为(1.419±0.835)、(14.594±10.906)、(10.341 ±7.956)、(2.561±1.666) mg/L,MAP组患者第1、3、5、7天PCT值分别为(0.785±0.468)、(1.254±0.866)、(0.647±0.535)、(0.320±0.244) mg/L.SAP组患者第1、3、5、7天CRP值分别为(35.719±18.542)、(78.686±22.129)、(55.114±22.357)、(33.409±12.931) mg/L,MAP组患者第1、3、5、7天CRP值分别为(15.240±7.457)、(35.768±17.243)、(26.176±10.358)、(18.196±6.927) mg/L.SAP、MAP、正常组的HMGB1值分别为(12.007±2.623)、(5.534±1.332)、(1.976±0.643) μg/L.AP患者中PCT、CRP、HMGB1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与MAP的各指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监测AP患者PCT、CRP、HMGB1的水平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于清霞;夏永宏;王静;高艳玲;刘鲁沂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CD13在骨瘤及骨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CD13在骨瘤及骨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良性骨瘤及56例骨肉瘤组织中CD13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D13mRNA在20例骨肉瘤及相应肉瘤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CD13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13蛋白在良性骨瘤及骨肉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蛋白在Ⅲ期及Ⅰ~Ⅱ期骨肉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P>0.05).RT-PCR结果显示CD13 mRNA在肉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肉瘤旁组织(P<0.05).结论 CD13的表达与骨肉瘤发生及进展明显相关.

    作者:陈文革;杨朝晖;刘清高;鄢含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射频消融在离体椎体肿瘤模型中热场的分布

    目的 观察离体椎体肿瘤模型中射频消融(RFA)的热场分布及椎体后皮质的隔热作用,探讨射频消融治疗椎体肿瘤的有效杀伤范围及椎体后皮质对脊髓的热保护作用.方法 制作离体肿瘤模型共30具,选用10具,分别于75、80、85、90、95℃进行射频消融,测量不同作用针长(1.0、2.0 cm)、不同设置温度在离体肿瘤模型中有效射频消融范围.选用20具新鲜成年猪腰椎标本,随机分为椎体后皮质完整组和椎体后皮质破坏组,制作两组肿瘤模型,分别于95 ℃进行射频消融,对椎体后皮质前后侧进行实时测温并记录.结果 射频电极针裸露1.0cm时,温度控制在75、80、85、90、95℃时RFA在离体椎体肿瘤模型中有效消融范围半径均未超过5.0mm,分别为(3.80±0.79)、(4.10±0.74)、(4.30 ±0.82)、(4.40±0.84)、(4.50±0.71) mm.射频电极针裸露2.0 cm时,温度控制在75、80、85、90、95℃时RFA在离体椎体肿瘤模型中达到50℃的消融范围半径分别为(6.40 ±0.52)、(7.40±0.71)、(8.00±0.67)、(8.20 ±0.63)、(8.30±0.68) mm.椎体后皮质完整组椎体后皮质前侧、后侧温度分别为(50.28 ±4.21)、(38.26 ±4.47)℃,其前后侧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坏组椎体后皮质前侧、后侧温度分别为(51.07±4.23)、(49.27 ±3.84)℃,其前后侧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离体椎体肿瘤模型中,2.0cm作用针长在杀灭肿瘤过程中安全、有效,并且椎体后皮质对脊髓具有热保护作用.

    作者:韩秀鑫;王国文;张超;阚阳;单露玲;马育林;多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有丝分裂原和应激活化蛋白激酶1在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有丝分裂原和应激活化蛋白激酶1(MSK1)在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将90只SD大鼠分实验组(35只)、假手术组(35只)及对照组(20只).实验组以脂多糖(LPS)侧脑室注射建立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模型,假手术组以生理盐水注入侧脑室建立模型,模型建立后观察时间点设置为0、3、6、12h、1、3、5d,采集标本.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双染等方法观察脑损伤及炎性反应过程中,MSK1及磷酸化MSK1(p-MSK1)蛋白表达的时空变化和细胞定位及其与炎症相关凶子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相关性.结果 在炎性受损的大脑皮层中,p-MSK1主要表达在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中;0、3、6、12h、1、3、5d时段采集标本进行Western blot检测,p-MSK1(Set360位点)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46 ±0.075、0.988±0.101、1.126±0.097、1.096±-0.103、1.168±0.095、0.757±0.082、0.726±0.090,p-MSK1(Thr581位点)相对表达量分别值为0.298±0.034、0.441 ±0.052、0.679±0.075、0.831±0.107、0.888±0.103、0.426±0.051、0.419±0.057;6~ 24 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K1的磷酸化主要位于苏氨酸581号位的磷酸化位点.1d时行免疫荧光染色量化分析,MSK1及p-MSK1在大脑皮层中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LPS刺激1d后的大脑皮层中,iNOS、TNF-α及GFAP等表达均显著增加,1、3、6、9、12h、1、3d时段采集标本进行Western blot检测,iNOS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63±0.056、0.925±0.095、0.889±0.101、1.224±0.121、1.375 ±0.119、1.095 ±0.106、0.862±0.105;TNF-α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01±0.053、0.425±0.041、0.670±0.082、0.995±0.110、1.007±0.108、0.845±0.093、0.817 ±0.095;GFAP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85±0.037、0.403 ±0.061、0.695±0.084、0.791±0.075、1.092±0.107、1.195±0.108、1.092±0.107;与p-MSK1表达有相关.免疫荧光双标法结果表明,LPS侧脑室注射1d后,皮层中p-MSK1表达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与TNF-α有共定位.结论 MSK1磷酸化与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密切相关,可通过调控其表达,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炎性因子的产生,发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的调节作用,减轻中枢神经系统进一步损伤.

    作者:徐希德;龚佩佩;施炜;陈建;倪兰春;樊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神经酰胺信号通路在花生四烯酸乙醇胺抑制人U251胶质瘤细胞侵袭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神经酰胺信号通路在花生四烯酸乙醇胺(AEA)抑制人胶质瘤U251细胞黏附和侵袭生物学行为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5 μmol/L AEA、5μmol/L AEA+ 10 μmol/L C2-神经酰胺作用24h的预处理U251细胞,同时与先用10 μmol/L烟曲霉毒素(FB1)预处理U251细胞24 h后的实验组比较,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U251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应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U25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5μmol/L AEA、5μmol/L AEA+ 10 μmol/L C2-神经酰胺均能抑制U251细胞侵袭生物学行为的作用,5μmol/L AEA组U251细胞黏附和侵袭能力分别降低66.53%和83.85%,5μmol/L AEA+ 10 μmol/L C2-神经酰胺组分别降低71.64%和86.43%;而用10 μmol/L FB1先预处理U251细胞24 h后,5μmol/L AEA组U251细胞黏附和侵袭能力仅分别降低27.43%和32.23%,5μmol/L AEA+ 10 μmol/L C2-神经酰胺组则分别降低56.61%和68.11%.结论 AEA具有人胶质瘤U251细胞黏附和侵袭生物学行为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慢反应神经酰胺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作者:马超;江普查;李志强;付锴;王伟;徐成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拱形窗”技术在后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拱形窗”技术在后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我院在128例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采用“拱形窗”技术,其中男76例,女52例.年龄31~76岁,平均54岁.肿瘤位于肾上极65例,中部31例,下极32例.肿瘤直径0.8~6.2 cm,平均2.6cm.术前按美国肿瘤联合委员会(AJCC)肾癌TNM肿瘤分期均为T1N0M0.结果 128例后腹腔镜肾部份切除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术中未出现大血管或临近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出现13例,包括血尿8例,皮下气肿2例,切口延迟愈合3例,其中血尿患者经相关保守处理后痊愈.手术时间55 ~ 186 min,平均89 min.术中出血量30 ~ 220 ml,平均60 ml,术中均未输血.肾动脉阻断时间14 ~ 35 min,平均22 min.术后病理报告肾透明细胞癌106例,乳头状细胞癌1例,切缘均为阴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1例.术后随访1 ~ 25个月,平均18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肾功能正常.结论 “拱形窗”技术在后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安全可行,具有术野暴露充分、方便手术操作等优点.

    作者:林春华;王科;李光磊;于胜强;王健涛;刘庆祚;高振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高尔基体糖蛋白73和CD133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和CD133与结直肠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收集82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P73和CD133在组织中表达水平.结果 GP7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84.15%比64.63%,P<0.01),GP73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组织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明显相关(P<0.05);CD13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7.56%比15.85%,P<0.01),CD133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同时检测GP73和CD133的表达有助于判断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曹传敏;刘杨桦;冯泽荣;邓洪强;吴东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手术前后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水平的变化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PL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手术前后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sGP73)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33例正常人以及65例PLC患者sGP73水平,并比较24例Ⅱ期PL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以及22例Ⅰ期PLC患者手术前后sGP73水平的变化.结果 PLC患者sGP73水平[(212.19±18.10)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2.60±3.74) μg/L,P<0.01],sGP73水平与PLC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与临床分期明显相关;Ⅲ期[(228.79±11.99) μg/L]明显高于Ⅱ期[(216.21 ±8.10) μg/L],Ⅱ期明显高于Ⅰ期[(192.03±8.26) μg/L],Ⅰ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治疗后PLC患者sGP73水平[(211.07 ±8.22) μg/L]明显低于介入治疗前[(216.21 ±8.10)μg/L],手术后PLC患者sGP73水平[(183.50±8.49)μg/L]明显低于手术前[(192.03±8.26) μ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GP73水平检测有助于PLC疗效的评估及预后预测.

    作者:李涛;陈义雄;陈存飞;戴维;陈娇;黄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骨质疏松症与一氧化氮、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关系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1].近年来研究表明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均是骨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三者水平的变化均可导致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骨吸收与骨形成之间平衡失调,骨密度下降,从而诱导或参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2-4],现对ET、NO及CGRP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作者:张志伟;刘昌戎;廖金辉;沈为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深入探讨小胶质细胞参与恶性胶质瘤侵袭的机制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难治性肿瘤.其中,恶性胶质瘤由于侵袭性强、复发时间短、预后差,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存时间和质量.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是大脑中常驻的免疫细胞,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稳态、抵御外来病原侵入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尽管胶质瘤组织中伴随着大量小胶质细胞浸润,但其固有的免疫特性被显著抑制,不再扮演神经系统“守护者”的角色.与此相反,它对胶质瘤的增殖、侵袭等生物学特征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雷霆;胡峰;张华楸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原发性嗜铬细胞瘤一例

    膀胱原发性嗜铬细胞瘤非常罕见,在膀胱肿瘤中所占比例不到0.05%[1],大多数患者因具有“排尿相关发作症状”的病史而得到确诊[2].我们报道了1例因不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术前并未得到确诊患者.

    作者:吴光;蒋民军;陈建春;侯建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坐骨神经慢性卡压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背根神经节中表达的变化

    目的 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背根神经节(DRG)的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40只SD大鼠,采用经典的MACKINNON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模型,分别在正常及术后第2、4、6周时取大鼠L4 ~6 DRG神经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D大鼠DRG神经细胞中CTGF的表达和合成水平.结果 正常大鼠DRG神经元中有CTGF表达和合成.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后,DRG神经元中CTGF的表达水平在2、4、6周时分别为5.527 3±0.013 6、6.0567±0.141 5和4.533 3±0.0929;其合成水平分别为13.96±1.23、17.97±1.35和15.63±0.87.坐骨神经慢性卡压后DRG神经元中CTGF的表达和合成在2周时开始显著增加,4周时达到高水平,6周时开始逐渐下降,但仍然显著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CTGF参与周围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后DRG神经细胞的病理生理变化,可能与保护DRG的神经元有关.

    作者:沈其孝;陈燕花;陈江海;李涛;陈振兵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肾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筛查研究

    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缺乏早期诊断标准.我们利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通过检测肾癌患者、肾脏良性占位病变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的蛋白质图谱,寻找出有显著差异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拟为早期诊断肾癌提供一种全新、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涛;木拉提·热夏提;威力江·赛买提;王玉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局部密网血流转向支架治疗兔侧壁型囊状动脉瘤

    目的 探讨局部密网血流转向支架治疗兔侧壁型囊状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10只家兔成功建立侧壁型动脉瘤9个,其中6个作为实验组置入局部密网血流转向支架,支架置入术后立即及术后28 d分别进行造影随访,并行病理学检查;另外3个动脉瘤作为对照组不置入支架,于建模成功后立即及术后28 d分别进行造影随访,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6个动脉瘤支架置入术后均即刻动脉瘤腔显影,造影剂在腔内滞留时间延长,流速变慢,未见涡流,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支架位置准确;支架置入术后28 d动脉瘤腔闭塞,支架无移位,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病理检查示支架置入术后28 d支架的内皮化基本完成,动脉瘤腔内均有血栓及纤维组织充填,支架嵌于载瘤动脉血管壁内,表面被新生内膜覆盖.而对照组兔3个动脉瘤无变化.结论 局部密网血流转向支架治疗动脉瘤简单、安全、有效.

    作者:贺道华;杨铭;潘力;刘鹏;刁波;马廉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