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云;陈创;谢闵;孙金中;赵迎春;孙圣荣
目的 观察胶质瘤细胞中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构建表达IDH1 R132H突变体的慢病毒载体,转染U87胶质瘤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增殖,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水溶性四唑盐(WS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比色法检测细胞内还原性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构建裸鼠动物模型,绘制肿瘤生长体积曲线与重量柱形图.结果 表达IDH1 R132H突变体的胶质瘤细胞生长明显抑制,免疫荧光染色以及TUNEL法证实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增多;细胞内NADPH水平降低伴随GSH含量降低和ROS蓄积,H2O2(1 mmol/L)可明显增加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GSH(1 mmol/L)则可减弱抑制作用.结论IDH1基因R132H突变可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细胞内GSH含量降低和ROS蓄积可能是其重要机制.
作者:左浩;施金龙;施炜;倪兰春;陈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检测丙戊酸(VPA)干预颅脑损伤大鼠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蛋白表达及动态变化,探讨丙戊酸对颅脑损伤大鼠局部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Sprague-Dawley (SD)雄性大鼠15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单纯损伤组、VPA治疗组,建立大鼠闭合性颅脑损伤模型并进行干预,颅脑损伤后4h、1、2、3、4、7d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脑组织内TNF-α和IL-1 β蛋白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各组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内TNF-α和IL-1β的动态变化.结果 颅脑损伤后4h单纯损伤组和VPA治疗组脑组织内TNF-α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6.80±2.44)、(16.56 ±2.78)个/高倍镜视野,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36±0.54)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后3 d VPA治疗组脑组织内TNF-α阳性细胞数为25.37±1.28,低于单纯损伤组的(57.48±1.98)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后4h单纯损伤组和VPA治疗组脑组织中IL-1β蛋白浓度分别为(89.23±3.76)、(88.35±3.97) μ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47.35±3.76)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后3 d VPA治疗组脑组织中IL-1β蛋白浓度为(103.83 ±3.26) μg/L,低于单纯损伤组的(132.53 ±3.21)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戊酸钠通过下调TNF-α和IL-1β的表达抑制颅脑损伤大鼠局部炎性反应.
作者:金保哲;李武雄;司昊天;张新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在胃癌大鼠模型胃肠道组织中Krüpple样转录因子6(Klf-6)和核组蛋白-2(NUCB2)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Wister大鼠96只分为3组,A组32只,采用黄曲霉素B1(AFB1)对大鼠进行诱导处理3个月,制备胃癌大鼠模型.B组32只,应用AFB1对大鼠进行诱导处理6个月,制备胃癌大鼠模型.C组32只,为正常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组大鼠胃肠道组织中NUCB2和Klf-6的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两组大鼠胃肠道组织中NUCB2和Klf-6基因mRNA表达水平,比较其差异.结果 A、B组成功制备了胃癌大鼠模型,但不同诱导时间两组大鼠胃癌发病的程度和发病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lf-6和NUCB2在B组的表达率高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Klf-6和NUCB2表达又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17、4.95、3.79,P<0.05).RT-PCR结果显示,B组胃肠道组织中Klf-6和NUCB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A组,A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8、4.13、3.52,P<0.05).结论 肌氨酸乙酯盐酸盐诱导胃癌模型时间越长,胃癌大鼠胃肠道Klf-6和NUCB2的表达也越强.
作者:王建锋;王耿泽;宋展;厉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145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评估其在预测胶质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检测96例胶质瘤及26例正常脑组织中miR-145的表达水平,用Kaplan-Meier法评估胶质瘤患者累积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结果 miR-145在胶质瘤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脑组织(P<0.01);miR-145的表达和胶质瘤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KPS评分、复发时间及生存时间显著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肿瘤切除范围、辅助治疗方式等无明显相关(P >0.05);miR-145高表达患者与低表达患者生存时间分别为(45.89±2.53)、(36.29±2.8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45低表达胶质瘤患者死亡风险比(HR)为miR-145高表达胶质瘤患者的2.023倍(95%可信区间:1.107 ~3.695,P<0.05).结论 miR-145在胶质瘤中起到抑制肿瘤的作用.胶质瘤中miR-145异常低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胶质瘤患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
作者:马金阳;陈谦学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骨关节炎(OA)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退变性疾病,软骨细胞变性、过度凋亡在OA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京尼平苷具有抗炎镇痛、促进成骨、抑制破骨的作用、促进韧带成纤维细胞增殖、对大鼠膝关节正常软骨细胞有显著的抗软骨细胞退变去分化、活化软骨细胞的作用[1].本实验旨在观察京尼平苷对兔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作用,探讨京尼平苷治疗OA的机制.
作者:刘万军;赵振国;李传郡;邹亮;樊攀;陈园;鲍同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膀胱原发性嗜铬细胞瘤非常罕见,在膀胱肿瘤中所占比例不到0.05%[1],大多数患者因具有“排尿相关发作症状”的病史而得到确诊[2].我们报道了1例因不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术前并未得到确诊患者.
作者:吴光;蒋民军;陈建春;侯建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拱形窗”技术在后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我院在128例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采用“拱形窗”技术,其中男76例,女52例.年龄31~76岁,平均54岁.肿瘤位于肾上极65例,中部31例,下极32例.肿瘤直径0.8~6.2 cm,平均2.6cm.术前按美国肿瘤联合委员会(AJCC)肾癌TNM肿瘤分期均为T1N0M0.结果 128例后腹腔镜肾部份切除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术中未出现大血管或临近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出现13例,包括血尿8例,皮下气肿2例,切口延迟愈合3例,其中血尿患者经相关保守处理后痊愈.手术时间55 ~ 186 min,平均89 min.术中出血量30 ~ 220 ml,平均60 ml,术中均未输血.肾动脉阻断时间14 ~ 35 min,平均22 min.术后病理报告肾透明细胞癌106例,乳头状细胞癌1例,切缘均为阴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1例.术后随访1 ~ 25个月,平均18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肾功能正常.结论 “拱形窗”技术在后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安全可行,具有术野暴露充分、方便手术操作等优点.
作者:林春华;王科;李光磊;于胜强;王健涛;刘庆祚;高振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提高化疗药物的组织选择性是骨肉瘤治疗的关键,也是骨肉瘤靶向治疗治疗的目的.本课题通过席弗碱原理,以亲骨性药物——阿仑膦酸钠(ALN)为骨导向部分,制备骨靶向药物表阿霉素(EPI)-氧化葡聚糖(Dex)-ALN聚合物,并验证及其对骨肉瘤动物模型的效应.
作者:田大为;张鹏;黄晓华;熊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剂TAE684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K-N-BE(2)细胞凋亡水平及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不同TAE684浓度滴度(1、5、25、125、625 nmol/L)对体外培养的SK-N-BE(2)细胞作用的合适终质量浓度,Western blot检测TAE684对ALK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和cleaved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TAE684对SK-N-BE(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115 nmol/L,TAE684组ALK和bcl-2蛋白表达下调,分别为0.036±0.003和0.190±0.015;而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分别为0.161 ±0.003和0.949±0.003,凋亡水平明显升高,为22.593 ±0.075.TAE684组与对照组和二甲基亚砜(DMS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K抑制剂TAE684可能通过对凋亡分子的调控来实现对体外培养的SK-N-BE(2)细胞凋亡促进作用.
作者:田培超;刘玉峰;王怀立;罗强;陈铮;王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一些基因是结直肠癌的易感基因,转化生长凶子(TGF)-β1作为TGF-β家族中重要的一员,在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凋亡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1-2].我们通过Meta分析,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徐艳松;赵波;李辉;刘刚;路星;唐卫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临床特点及影响其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方法 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9例M1段动脉瘤患者,总结影像学资料、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探讨性别、年龄、入院时Hunt-Hess(H-H)评分、术前脑内血肿和M1段动脉瘤解剖位置对手术治疗后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翼点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预后良好的患者为34例(69.38%).其中术前H-H评分为0~Ⅱ及Ⅲ~Ⅳ的患者预后好的比例分别为75.8%和56.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内无血肿患者临床预后好的比例为79.4%,明显的高于存在脑内血肿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1段动脉瘤上壁型和下壁型的术后恢复好的比例分别为62.1%和8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和年龄对手术治疗后手术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入院时的临床状态、动脉瘤的位置及脑内血肿的有无是影响M1段动脉瘤患者手术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手术前应对这3个方面的指标进行重点监测.
作者:王红军;袁复强;苟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环氧合酶-2(COX-2)参与了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1],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可以有效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裸小鼠移植瘤生长及肿瘤血管生成,其作用是通过抑制COX-2的表达来实现的[2].本实验旨在观察α-干扰素(α-IFN)和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SMMC-7721细胞生长的协同抑制作用.
作者:邱晓昕;刘景诗;左朝晖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天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大鼠脑动脉瘤模型的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大鼠32只,随机分为高血压组和MMPs干预组(各16只),前者手术造成肾性高血压,后者应用天然性MMP-2、MMP-9干预,分别于术后1、3、5周采集标本,观察脑动脉瘤形成,并检测MMPs血浆浓度及其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病理学观察见高血压组有5只大鼠的脑底动脉环有明显动脉瘤形成,干预组结构基本正常.缸浆MMP-2、MMP-9浓度变化:高血压组在术后MMP-2、MMP-9水平逐渐升高,术后3周分别为(105.89±8.24)、(130.79±14.18) mg/L,术后5周分别为(124.34±11.33)、(151.85±16.54) mg/L;MMPs干预组在术后3周分别为(78.97±6.25)、(79.54±7.06) mg/L,术后5周分别为(84.30±7.03)、(86.29±9.27) mg/L,两组MMP-2、MMP-9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见高血压组在术后3周MMP-2和MMP-9表达明显增加,持续至第5周,干预组仅呈弱阳性表达.结论 血压持续升高并激活MMPs可能是导致脑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
作者:左右;袁先厚;李雪松;杜娟;赵庆锁;朱平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人脑胶质瘤中疱疹病毒相关性泛素特异性蛋白酶(HAUSP)与脑肿瘤干细胞(BTSCs)标志物CD133之间表达的关系,并探讨其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1)取人脑胶质瘤组织标本7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HAUSP、CD133的表达,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HAUSP+细胞和CD133+细胞所占百分比并分析其与胶质瘤级别的相关性.(2)血清剥夺法从U87胶质瘤细胞株分离培养BTSCs,通过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免疫细胞荧光双重染色观察HAUSP及CD133在不同时期表达.结果 Ⅱ~Ⅳ级胶质瘤中HAUSP+细胞率分别为(25.9±11.3)%、(49.8±19.8)%、(63.7±20.4)%;CD133+细胞率分别为(12.60±3.49)%、(18.90±5.81)%、(24.80±7.54)%,不同级别胶质瘤中HAUSP+细胞、CD133+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组胶质瘤中HAUSP+细胞、CD133+细胞表达水平高于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USP+表达和CD133+表达呈正相关(r=0.915,P<0.01);随着U87胶质瘤干细胞分化,HAUSP、CD133表达逐渐减少.结论 HAUSP与干细胞标志物CD133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HAUSP在维持脑胶质瘤干细胞未分化或低分化的状态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程传东;牛朝诗;杨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修复战创伤性输尿管损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自行设计定位爆炸装置,构建战创伤输尿管损伤动物模型.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和双J管分别置入损伤段输尿管,6周时模拟临床实际取出双J管,通过静脉肾盂造影(IVP)、肾图及组织学方法评估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修复输尿管战创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 术后18周,影像学检查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侧未见明显输尿管支架影,提示支架已降解排出,输尿管引流通畅;而双J管侧输尿管及肾盂出现中、重度积水;肾图提示双J管侧肾小球滤过率由术前(32.10±3.56) ml/min下降至(15.00±3.35) ml/min,半排时间由术前(4.80±0.75)s延长至(13.10±1.26)s;而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侧,各时间点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证实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侧组织反应轻,生物相容性好.结论 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可有效地修复输尿管损伤,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王忠新;谭海颂;符伟军;许永德;李钢;王晓雄;刘振湘;白志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随着功能基因组学的迅速发展,非编码核糖核酸(ncRNA)家族中的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lncRNA在表观遗传水平、转录及转录后等水平通过影响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转录、拼接、转运和翻译等过程,从而调节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1].lncRNA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2-3].现就lncRNA在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亓旭晨;万英锋;李新伟;王坤;王义荣;杨树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肝转移中β1整合素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β1整合素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41例未行新辅助化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标本及其临床病理资料.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结直肠癌肝转移标本中β1整合素的表达,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中β1整合素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41例中有29例(70.7%)肝转移癌β1整合素表达阳性.29例中28例(96.6%)有脉管侵犯,明显多于无脉管侵犯者(1例,3.4%);26例(89.7%)有淋巴结转移,明显多于无淋巴转移者(3例,10.3%);Ⅲ期(9例)+Ⅳ期(16例)共25例(86.2%),明显多于Ⅰ期(0例)+Ⅱ期(4例)共4例(13.8%);中分化18例(62.1%)+低分化11例(37.9%),明显多于高分化者(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肝转移中β1整合素表达与原发癌临床病理特征有相关,β1整合素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苏琳;吕春龙;高品;纪奕顺;郑淑龙;高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局部密网血流转向支架治疗兔侧壁型囊状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10只家兔成功建立侧壁型动脉瘤9个,其中6个作为实验组置入局部密网血流转向支架,支架置入术后立即及术后28 d分别进行造影随访,并行病理学检查;另外3个动脉瘤作为对照组不置入支架,于建模成功后立即及术后28 d分别进行造影随访,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6个动脉瘤支架置入术后均即刻动脉瘤腔显影,造影剂在腔内滞留时间延长,流速变慢,未见涡流,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支架位置准确;支架置入术后28 d动脉瘤腔闭塞,支架无移位,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病理检查示支架置入术后28 d支架的内皮化基本完成,动脉瘤腔内均有血栓及纤维组织充填,支架嵌于载瘤动脉血管壁内,表面被新生内膜覆盖.而对照组兔3个动脉瘤无变化.结论 局部密网血流转向支架治疗动脉瘤简单、安全、有效.
作者:贺道华;杨铭;潘力;刘鹏;刁波;马廉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抑制转录共激活因子TAZ在结肠癌细胞中表达,探讨TAZ对结肠癌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AZ在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合成针对TAZ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结肠癌细胞株SW480,抑制TAZ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生长;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活性;Transwell 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F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增殖和迁移侵袭相关基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素(Cyclin) D1、p2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的表达.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TAZ mRNA(1.124±0.236)、蛋白表达(1.410±0.132)明显高于癌旁组织TAZ mRNA (0.428±0.163)、蛋白表达(0.559±0.089,P<0.05).有效抑制SW480中TAZ表达后,转染组SW480细胞的活性在24 h(0.245±0.028)、48 h (0.413±0.051)、72 h(0.458 ±0.049)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0.335±0.042、0.649±0.071、0.912±0.089);细胞划痕结果在TAZ-siRNA组、阴性对照组、空白组分别为17.17±1.96、38.67±5.88、42.20±4.34,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分别为14.68±2.24、25.50±3.25、26.86±2.42,转染组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比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明显减弱(P<0.05).TAZ-siRNA转染后SW480中PCNA、Cyclin D1、MMP-1、MMP-2表达下调,而p21、TIMP-1的表达上调(P<0.05).结论 结肠癌细胞中的TAZ可以通过调节增殖和迁移侵袭相关基因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
作者:王红钰;王爱军;徐晋珩;张志勇;吴肖;程健;张超;郑宝军;施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组织中自整合障碍因子1(BANF-1)的表达,探讨BANF-1与MG胸腺异常的关系.方法 Trizol法提取增生型(30例)、萎缩型(22例)、胸腺瘤型(20例)及正常胸腺(24例)总RN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BANF-1 mRN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BANF-1蛋白表达.结果 4种胸腺组织类型之间BANF-1 mRNA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7,P<0.05).与正常(17.77 ±13.01)、增生型(29.58 ±22.81)和胸腺瘤型(15.99± 16.33)胸腺组织比较,萎缩型胸腺BANF-1基因(54.79 ±35.13)表达增高(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MG患者3种类型胸腺组织BANF-1均有表达.结论 BANF-1可能与MG患者异常胸腺的发生有关,尤其与MG胸腺萎缩有关.
作者:李龙腾;金湘东;郭玲霞;董忠生;方华;陈志勇;张清勇;高峰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