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京尼平苷对兔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影响

刘万军;赵振国;李传郡;邹亮;樊攀;陈园;鲍同柱

关键词:
摘要:骨关节炎(OA)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退变性疾病,软骨细胞变性、过度凋亡在OA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京尼平苷具有抗炎镇痛、促进成骨、抑制破骨的作用、促进韧带成纤维细胞增殖、对大鼠膝关节正常软骨细胞有显著的抗软骨细胞退变去分化、活化软骨细胞的作用[1].本实验旨在观察京尼平苷对兔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作用,探讨京尼平苷治疗OA的机制.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丙戊酸对大鼠颅脑损伤局部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

    目的 检测丙戊酸(VPA)干预颅脑损伤大鼠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蛋白表达及动态变化,探讨丙戊酸对颅脑损伤大鼠局部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Sprague-Dawley (SD)雄性大鼠15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单纯损伤组、VPA治疗组,建立大鼠闭合性颅脑损伤模型并进行干预,颅脑损伤后4h、1、2、3、4、7d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脑组织内TNF-α和IL-1 β蛋白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各组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内TNF-α和IL-1β的动态变化.结果 颅脑损伤后4h单纯损伤组和VPA治疗组脑组织内TNF-α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6.80±2.44)、(16.56 ±2.78)个/高倍镜视野,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36±0.54)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后3 d VPA治疗组脑组织内TNF-α阳性细胞数为25.37±1.28,低于单纯损伤组的(57.48±1.98)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后4h单纯损伤组和VPA治疗组脑组织中IL-1β蛋白浓度分别为(89.23±3.76)、(88.35±3.97) μ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47.35±3.76)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后3 d VPA治疗组脑组织中IL-1β蛋白浓度为(103.83 ±3.26) μg/L,低于单纯损伤组的(132.53 ±3.21)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戊酸钠通过下调TNF-α和IL-1β的表达抑制颅脑损伤大鼠局部炎性反应.

    作者:金保哲;李武雄;司昊天;张新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内质网应激诱导人肝癌细胞对阿霉素产生耐药的研究

    目的 探讨内质网应激是否参与肝癌细胞耐药.方法 利用内质网应激诱导因子衣霉素(5 mg/L)建立肝癌细胞SMMC7721及HepG2的内质网应激模型,Western blot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内质网应激指标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及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XBP1 s)的表达;将贴壁培养的肝癌细胞SMMC7721及HepG2分为4组:未加药对照组、衣霉素(5 mg/L)处理组及阿霉素(10 mg/L)处理组及衣霉素(5 mg/L)+阿霉素(10 mg/L)处理组,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及凋亡率.结果 Western blot及RT-PCR结果显示衣霉素处理肝癌细胞SMMC7721及HepG2后Bip及XBP1s表达量均显著增强.衣霉素处理组、阿霉素处理组及衣霉素+阿霉素处理组SMMC7721及HepG2细胞的相对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5.1±0.7)%、(57.3±1.5)%及(36.7±2.1)%;(16.2±0.4)%、(54.9±2.1)%及(30.8±1.4)%;与阿霉素处理组比较,衣霉素+阿霉素处理组的细胞相对生长抑制率明显下降.两种细胞株中对照组、衣霉素处理组、阿霉素处理组及衣霉素+阿霉素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0.5)%、(13.2±1.6)%、(47.6±2.4)%、(29.8±2.0)%;(1.9±0.8)%、(11.7±1.1)%、(42.1±2.9)%、(26.9±1.8)%.与对照组比较,各药物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高;与阿霉素处理组比较,衣霉素+阿霉素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结论 内质网应激参与人肝癌细胞SMMC7721及HepG2对阿霉素产生耐药.

    作者:翟文龙;叶健文;李仁锋;周闯;梁志伟;冯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大鼠食管静脉曲张模型食管黏膜下血管中CD133阳性内皮细胞的研究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侧枝血管形成过程中是否有内皮祖细胞(EPCs)的参与.方法 建立大鼠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模型,共15例,为实验组;假手术大鼠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门静脉血中EPCs数量的差异,模型组大鼠门静脉血中EPCs数量与食管组织血管密度的关系.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模型组大鼠及人体食管静脉表达CD133.结果 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模型组EPCs克隆数量[(17.5±4.9)个]明显较正常对照组多[(6.3±2.7)个,P<0.叭];EPCs细胞克隆数量与食管组织血管密度密切相关(P<0.01).在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模型大鼠食管黏膜下血管中可见CD133阳性的内皮细胞,而对照组无阳性发现.结论 EPCs可能参与了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新血管的形成.

    作者:郑凯;项帅;董汉华;关强;范亚男;梅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基因家族和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LRIG)基因家族含有3个成员:LRIG1、LRIG2及LRIG3[1].目前对该家族成员LRIG1的研究较多,对LRIG2、3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LRIG1被认为是一个抑癌基因,LRIG3也可能具有抑癌基因的功能,LRIG2作用则相反,可能是一种促癌基因.现就LRIG基因家族的发现,功能,其与人类肿瘤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郭东生;王宝峰;毛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胶质瘤U251耐替莫唑胺细胞株放射照射后细胞周期及P-糖蛋白表达变化

    目的 观察替莫唑胺(TMZ)诱导人脑胶质瘤U251耐药细胞株(U251/TR)经放射线照射后细胞周期及P-糖蛋白(P-gp)表达的改变.方法 逐步递增剂量诱导方法建立U251/TR细胞株,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测定其药物敏感性;倒置显微镜观察亲本U251细胞及U251/TR两种细胞结晶紫染液染色后形态差异;医用直线加速器6 Gy剂量放射线照射两种细胞后观察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分析耐药蛋白细胞膜P-gp表达变化.结果 成功诱导建立人脑恶性胶质瘤U251耐药细胞株后,结晶紫染液染色显示显微镜下两种细胞存在形态学差异.CCK-8法检测显示U251/TR对TMZ、阿霉素、环磷酰胺、依托泊苷、硫酸长春新碱化疗药物的耐受指数分别为2.63、2.76、2.15、10.58、3.54.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在同步化之后,经6Gy X线照射后6、24、48、72 h细胞周期各时比较,提示U251/TR细胞株较亲本细胞G2/M期明显减少,G0/G1期和S期明显增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6 Gy放射线照射U251/TR和U251细胞后,P-gp的蛋白表达均下降(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535±0.002、0.349±0.004),说明6 Gy放射线对两种细胞均有杀伤作用.结论 经小剂量6Gy X线辐射照射可抑制甚至杀伤胶质瘤U251细胞及耐TMZ细胞U251/TR,一定剂量放疗后两种细胞放射敏感性均增高.

    作者:黄从刚;郭振涛;陈谦学;卞红强;段栩飞;李正伟;周利华;马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核外体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促进组织细胞再生的研究进展

    核外体在细胞间沟通和调控细胞分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且为深入研究细胞分化、损伤及修复的机制提供了新方法.现今,核外体用于促进组织细胞再生已得到可喜的成果.本文旨在介绍核外体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促进组织细胞再生中的新进展.

    作者:秦蕴豪;张长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Krüpple样转录因子6和核组蛋白-2在大鼠胃癌模型胃肠道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在胃癌大鼠模型胃肠道组织中Krüpple样转录因子6(Klf-6)和核组蛋白-2(NUCB2)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Wister大鼠96只分为3组,A组32只,采用黄曲霉素B1(AFB1)对大鼠进行诱导处理3个月,制备胃癌大鼠模型.B组32只,应用AFB1对大鼠进行诱导处理6个月,制备胃癌大鼠模型.C组32只,为正常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组大鼠胃肠道组织中NUCB2和Klf-6的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两组大鼠胃肠道组织中NUCB2和Klf-6基因mRNA表达水平,比较其差异.结果 A、B组成功制备了胃癌大鼠模型,但不同诱导时间两组大鼠胃癌发病的程度和发病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lf-6和NUCB2在B组的表达率高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Klf-6和NUCB2表达又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17、4.95、3.79,P<0.05).RT-PCR结果显示,B组胃肠道组织中Klf-6和NUCB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A组,A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8、4.13、3.52,P<0.05).结论 肌氨酸乙酯盐酸盐诱导胃癌模型时间越长,胃癌大鼠胃肠道Klf-6和NUCB2的表达也越强.

    作者:王建锋;王耿泽;宋展;厉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原发性嗜铬细胞瘤一例

    膀胱原发性嗜铬细胞瘤非常罕见,在膀胱肿瘤中所占比例不到0.05%[1],大多数患者因具有“排尿相关发作症状”的病史而得到确诊[2].我们报道了1例因不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术前并未得到确诊患者.

    作者:吴光;蒋民军;陈建春;侯建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下调Brg1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下调Brg1表达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体外增殖及体内成瘤的影响.方法 将靶向Brg1基因shRNA质粒及阴性对照(NC)质粒分别转入MDA-MB-231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Brg1蛋白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及平板克隆生长实验检测下调Brg1表达对MDA-MB-231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裸鼠移植瘤实验观察下调Brg1对成瘤的影响.结果 与NC组细胞比较,Brg1shRNA组细胞Brg1表达明显降低;CCK-8检测结果显示,在48、72 hBrg1 shRNA组细胞450 nm处吸光度值分别为0.55±0.04和1.31±0.07,而NC组细胞为0.37±0.03和0.67±0.05,下调Brg1表达后细胞增殖水平分别降至NC组细胞的67%和51%(P<0.01);shRNA Brg1与NC组细胞克隆形成数分别为(234±46)和(63±9)个,下调Brg1表达后细胞的克隆形成抑制率为27% (P <0.05);体内试验显示下调Brg1表达显著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结论 Brg1参与调控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抑制其功能可作为乳腺癌的治疗策略.

    作者:罗智勇;张哲;于明生;张晨雨;吴亚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沉默多嘧啶束结合蛋白相关剪切因子诱导结肠癌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沉默多嘧啶束结合蛋白相关剪切因子(PSF)后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对人结肠癌DLD-1细胞构建针对PSF的小干扰RNA (siRNA-PSF),转染48 h后,观察PSF基因沉默前后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SF基因沉默前后结肠癌细胞中自噬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未转染组和转染siRNA-vector组比较,转染siRNA-PSF后,结肠癌DLD-1细胞PSF表达明显下降(P<0.05),同时其增殖明显抑制,DNA增殖荧光值为25.05±3.94比132.88±8.73、127.61±8.02(P <0.05),而凋亡明显增加,凋亡率为(54.6±5.5)%比(8.5±1.3)%、(10.1±2.0)%(P<0.05).F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沉默PSF后,结肠癌DLD-1细胞的LC3B表达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 沉默PSF后通过抑制自噬蛋白LC3B表达诱导结肠癌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

    作者:郭瑜;龚明敏;王建军;丁汉军;廖月;蔺兵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γ-氨基丁酸B型受体对糖尿病神经痛合并抑郁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利用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和拮抗剂(CGP55845),观察作用GABAB受体对糖尿病神经痛合并抑郁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C组)20只和糖尿病神经痛合并抑郁模型组(D组)80只,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结合强迫游泳实验,3周后,D组大鼠模型制备成功.两组大鼠均行鞘内置管.根据鞘内给药不同将D组大鼠随机分为4组(n=20):D1组:生理盐水10 μl+生理盐水10μl;D2组:巴氯芬0.5 μg+生理盐水10 μl; D3组:CGP55845 10 μg+生理盐水10 μl; D4组:CGP55845 10 μg+巴氯芬0.5 μg.C组:生理盐水10μl+生理盐水10μl.5组大鼠2次鞘内注药间隔15 min,连续4d,分别于第4天给药完成后2 h(T1)、给药完成后2周(T2)测定50%缩足阈值(PWT)和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IMFST),并在T1、T2时间点每组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BDNF表达变化.结果 与C组比较,D组各时间点PWT明显降低[(13.02±1.68)g比(3.46±0.84)g,P<0.05],IMFST明显延长[(47.14 ±3.65)s比(178.12±12.49)s,P<0.05],BDNF阳性细胞数减少[(34.10±3.37)个比(16.50±2.41)个,P<0.05],其mRNA(0.93 ±0.04比0.52±0.09,P<0.05)及蛋白(1.09±0.06比0.56 ±0.09,P<0.05)表达显著下降.与D1组比较,D2、D3组大鼠各时间点IMFST明显缩短(P<0.05)、BDNF表达明显增多(P<0.05),D2组大鼠各时间点PWT显著升高(P<0.05),而D3组PWT无明显变化(P >0.05);D4组与D1组比较,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上述指标各组T1与T2时间点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激活或阻断GABAB受体均可通过上调海马组织BDNF表达,改善糖尿病神经痛大鼠的抑郁状态.

    作者:白惠萍;刘朋;杨淑红;吴川;任伟;郭跃先;王秀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BRIT1通过调控p53蛋白的表达发挥肿瘤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BRIT1基因在乳腺癌细胞中的功能,并研究其可能通过调控p53蛋白的活性发挥肿瘤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BRIT1真核表达载体p3×FLAG-CMV-BRIT1,实现BRIT1基因的过表达,检测p53蛋白的表达;以及利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敲低了MCF10A细胞中BRIT1基因的表达,建立DNA损伤模型后检测p53蛋白在DNA损伤时的反应.利用体外细胞增殖实验观察BRIT1的肿瘤抑制功能是否依赖p53蛋白的活性.结果 BRIT1过表达可以上调p53蛋白的活性,敲低BRIT1的功能使p53蛋白的表达下降;当面临DNA损伤时,BRIT1的功能缺陷能够阻碍p53的表达水平.当细胞具备正常p53功能时,BRIT1基因的过表达可以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10.55±0.12比15.83±0.11,P<0.05);而当p53蛋白表达被降低时,BRIT1基因的肿瘤抑制功能降低(13.84 ±0.09比10.55±0.12,P<0.05).结论 BRIT1基因不仅调控p53蛋白的活性,而且依赖野生型p53基因的功能来发挥肿瘤抑制作用.

    作者:卢建华;罗琨;冯梦宇;杨娟;张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Ni-Ti伞状记忆合金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手术过程的个体化动态有限元仿真研究

    目的 通过有限元方法动态模拟Ni-Ti伞状记忆合金在早期坏死股骨头内打开的过程.方法 应用UG 6.0、Mimics 10.0、Geomagic Studio 11.0、Hypermesh 11.0等软件,采用快速个体化建模方法对早期坏死的股骨头螺旋CT数据进行快速建模;根据记忆合金伞的各个参数,建立Ni-Ti记忆合金伞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记忆合金伞通过骨隧道植入股骨头内后打开的过程,采用Lsdyna分析Ni-Ti记忆合金伞打开后的位置,以及股骨头内破坏的情况.结果 记忆合金伞植入过程需要伞的顶部全程固定,才能放到预想位置,有效率为82.4%.患者骨密度直接影响记忆合金伞植入的效果;骨量较低的患者,记忆合金伞穿透股骨头的风险极高.记忆合金伞套筒的位置对放置时产生的股骨头骨质破坏的范围有影响,套筒初始置放于合金伞中部对股骨头骨质破坏轻.结论 骨密度是Ni-Ti伞状记忆合金植入坏死股骨头手术成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有助于评估患者手术风险.

    作者:代志鹏;陈志雄;许伟华;杨述华;贾杰;冯晓波;周武;田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一种提取大鼠骨总RNA的改良方法

    目的 当经典Trizol法提取骨组织RNA不能满足实验要求时,使用盐溶液再处理提取的一种改良方法.方法 对经典Trizol法提取的骨组织RNA,用异丙醇再沉淀时,加入柠檬酸钠、氯化钠混合盐溶液溶解,再抽提RNA.测定RNA纯度、浓度和完整性,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其有效性.结果 重新提取的RNA能够被焦磷酸二乙酯(DEPC)水充分溶解,盐溶液处理后的RNA浓度与处理前相近;处理后RNA的A260/A280比值、A260/A230比值分别为1.96 ±0.11、1.90 ±0.21,均分别显著高于处理前(1.52±0.05、0.27 ±0.08);凝胶电泳示RNA完整性,逆转录后可扩增出目的基因.结论 改良Trizol法重提的总RNA纯度较常规法显著提高,且完整性好,可以满足进一步分子研究的要求.

    作者:单冰晨;张鹏;刘禄林;王沈栋;董启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胶质瘤细胞中异柠檬酸脱氢酶1基因突变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及作用机制

    目的 观察胶质瘤细胞中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构建表达IDH1 R132H突变体的慢病毒载体,转染U87胶质瘤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增殖,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水溶性四唑盐(WS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比色法检测细胞内还原性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构建裸鼠动物模型,绘制肿瘤生长体积曲线与重量柱形图.结果 表达IDH1 R132H突变体的胶质瘤细胞生长明显抑制,免疫荧光染色以及TUNEL法证实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增多;细胞内NADPH水平降低伴随GSH含量降低和ROS蓄积,H2O2(1 mmol/L)可明显增加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GSH(1 mmol/L)则可减弱抑制作用.结论IDH1基因R132H突变可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细胞内GSH含量降低和ROS蓄积可能是其重要机制.

    作者:左浩;施金龙;施炜;倪兰春;陈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外源性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力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胰腺癌细胞Mia PaCa-2和PANC-1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外源性SPARC(0、0.5、1.0、3.0、5.0、10.0 mg/L)作为实验组,以空白组作对照,采用噻唑蓝(MTT)实验分析胰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将胰腺癌细胞Mia PaCa-2和PANC-1中加入5 mg/L外源性SPARC,以空白组为对照,培养24 h,采用单个细胞移动实验分析胰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采用Matrigel侵袭力实验分析胰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外源性SPARC能够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且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10.0 mg/L外源性SPARC可使Mia PaCa-2和PANC-1细胞的增殖能力分别下降(32.8±7.4)%和(32.5±1.8)%.5.0 mg/L外源性SPARC能够使Mia PaCa-2和PANC-1细胞在24 h的移动距离分别下降26%和39%,细胞侵袭转移数目分别下降30%和56%.结论 外源性SPARC可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细胞外基质成分对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可产生影响.

    作者:孙烈;陈国卫;尹杰;朱静;田孝东;杨尹默;万远廉;刘玉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简易标准化兔脑开放性爆炸弹片伤模型的建立

    颅脑损伤是军人和平民平时和战时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现代犯罪伤害案例中有约40%是由火器造成的伤害[1].本研究旨在建立既符合临床颅脑爆炸伤实际,又能持续观察伤情,并给予治疗的简易标准化动物模型,是提高认识其发生发展机制及临床诊治水平的主要手段.

    作者:周龙;林进皇;郁毅刚;魁国菊;林俊明;张建华;江秀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大鼠胃旁路术后胰高血糖素样肽-1及其受体在胰腺表达的变化

    目的 观察胃旁路术(GBP)后2型糖尿病大鼠(GK大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及其受体在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GBP治疗2型糖尿病机制.方法 将30只8周龄雄性GK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饮食配对组(10只),另8周龄雄性SD作为空白对照组(10只).检测和比较术前及术后1、2、4周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PG)、GLP-1水平.术后4周处死大鼠,取胰腺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胰岛大体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 R)的变化.结果 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FPG水平[(11.06±0.52)、(7.49±0.34)、(5.20 ±0.08) mmol/L]均低于术前(P<0.05);GLP-1[(12.11±0.40)、(13.64 ±0.23)、(26.40±0.39) pmol/L]明显升高(P<0.01);HE染色胰岛逐渐饱满,胰腺组织中GLP-1R表达明显增多.结论 GBP降糖效果确切,GLP-1及其受体的上调是血糖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徐键;林杉;尹家俊;尹敏;王伟;聂哲群;王亚东;韩玉龙;赵会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应用免疫激活磁珠分选技术CD45去除方法富集——免疫细胞化学联合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测肝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

    目的 探讨免疫激活磁珠分选(MACS) CD45去除方法富集后,以细胞角蛋白(CK)为标记联合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CTC)的价值.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8种上皮肿瘤细胞株的CK(CK8、CK18、CK19)表达;采集健康志愿者、肝癌患者外周血,以MACS技术CD45去除方法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富集,以CK为标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联合HE染色检测肿瘤细胞.结果 在18种上皮性肿瘤细胞株中CK8、CK18、CK19表达率分别为72.22%、83.33%和66.67%;9种肝癌细胞株中CK阳性表达占绝对多数;在MACS技术CD45去除富集肿瘤细胞基础上,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HE染色结果显示,肝癌患者外周血存在完整肿瘤细胞,检出率为63.15% (12/19),健康志愿者未检测到肿瘤细胞.结论 CK可作为检测外周血肝癌细胞标志物;MACS技术CD45去除方法富集后,CK免疫细胞化学和HE染色同步检测方法有助于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

    作者:郭立民;鲁岩;彭吉润;蒋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体内微环境对肝卵圆细胞分化的影响

    目的 研究体内微环境对肝卵圆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肝卵圆细胞是否可在体内分化为肝癌.方法 在使用黄曲霉素作为诱癌剂的情况下,将转染乙肝病毒X基因(HBx)的大鼠卵圆细胞种植于裸鼠皮下,形成肿瘤后再移植至同一裸鼠肝实质内,使其继续生长.收集皮下肿瘤和肝内肿瘤,用苏木素-伊红(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透射电镜对其进行检查,明确其性质.结果 10周时,实验组中10只(10/15)裸鼠形成皮下肿瘤,对照组中8只(8/15)裸鼠形成皮下肿瘤,两组在肿瘤大小和生长速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在皮下分化成间质肿瘤,表达间质性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皮下间质肿瘤移植至肝内8周后,在肝内种植处长成肝内肿瘤;经病理确诊实验组肿瘤为肝癌肉瘤(由恶性间质细胞和肝癌细胞组成),表达HepPar1、细胞角蛋白8(CK8)和甲胎蛋白(AFP)抗原,说明肝卵圆细胞在HBx和黄曲霉素的共同作用下可部分分化成肝细胞癌.结论 肝卵圆细胞具有可塑性,局部微环境对其分化方向起关键作用;肝癌可能来源于卵圆细胞的异常分化.

    作者:李常海;廖铂;王艳军;董为;董汉华;梁慧芳;陈孝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