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基因家族和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郭东生;王宝峰;毛峰

关键词:
摘要: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LRIG)基因家族含有3个成员:LRIG1、LRIG2及LRIG3[1].目前对该家族成员LRIG1的研究较多,对LRIG2、3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LRIG1被认为是一个抑癌基因,LRIG3也可能具有抑癌基因的功能,LRIG2作用则相反,可能是一种促癌基因.现就LRIG基因家族的发现,功能,其与人类肿瘤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γ-氨基丁酸B型受体对糖尿病神经痛合并抑郁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利用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和拮抗剂(CGP55845),观察作用GABAB受体对糖尿病神经痛合并抑郁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C组)20只和糖尿病神经痛合并抑郁模型组(D组)80只,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结合强迫游泳实验,3周后,D组大鼠模型制备成功.两组大鼠均行鞘内置管.根据鞘内给药不同将D组大鼠随机分为4组(n=20):D1组:生理盐水10 μl+生理盐水10μl;D2组:巴氯芬0.5 μg+生理盐水10 μl; D3组:CGP55845 10 μg+生理盐水10 μl; D4组:CGP55845 10 μg+巴氯芬0.5 μg.C组:生理盐水10μl+生理盐水10μl.5组大鼠2次鞘内注药间隔15 min,连续4d,分别于第4天给药完成后2 h(T1)、给药完成后2周(T2)测定50%缩足阈值(PWT)和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IMFST),并在T1、T2时间点每组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BDNF表达变化.结果 与C组比较,D组各时间点PWT明显降低[(13.02±1.68)g比(3.46±0.84)g,P<0.05],IMFST明显延长[(47.14 ±3.65)s比(178.12±12.49)s,P<0.05],BDNF阳性细胞数减少[(34.10±3.37)个比(16.50±2.41)个,P<0.05],其mRNA(0.93 ±0.04比0.52±0.09,P<0.05)及蛋白(1.09±0.06比0.56 ±0.09,P<0.05)表达显著下降.与D1组比较,D2、D3组大鼠各时间点IMFST明显缩短(P<0.05)、BDNF表达明显增多(P<0.05),D2组大鼠各时间点PWT显著升高(P<0.05),而D3组PWT无明显变化(P >0.05);D4组与D1组比较,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上述指标各组T1与T2时间点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激活或阻断GABAB受体均可通过上调海马组织BDNF表达,改善糖尿病神经痛大鼠的抑郁状态.

    作者:白惠萍;刘朋;杨淑红;吴川;任伟;郭跃先;王秀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量子点标记分子探针成像技术对乳腺癌CC类趋化因子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CC类趋化因子5(CCL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量子点定量信息对预测乳腺癌预后的价值.方法 利用量子点标记分子探针成像技术检测214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CCL5和MMP-9的表达,获得量子点评分(QDS),分析定量参数与3年预后的关系.结果 淋巴结阴性、阳性组CCL5 QDS为36.952±3.070、74.822±3.582,Lunminal A、Lunminal B、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阳性、三阴性组CCL5 QDS为39.134±3.709、70.911±4.984、59.260±5.785、61.316±9.212,CCL5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阴性、阳性组MMP-9 QDS为18.912±1.356、39.459±2.083,MMP-9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CL5 QDS与3年无病生存(3-DFS)呈负相关(r=-0.329,P<0.01),MMP-9 QDS与3-DFS呈负相关(r=-0.346,P<0.01);MMP-9是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曲线下面积(AUC) [95%可信区间(CI):3.489(1.736 ~7.011)].结论 量子点标记分子探针技术能简便准确地获取乳腺癌中CCL5和MMP-9定量信息,提示乳腺癌在CCL5和MMP-9表达上的异质性.

    作者:朱永云;陈创;谢闵;孙金中;赵迎春;孙圣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微小RNA-10b在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微小RNA-10b(miR-10b)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方法 选择5种胃癌细胞株,根据其不同分化程度分为3组,即高分化组(AGS)、中分化组(N87、SGC-7901)、低分化组(MKN-45、BGC-823),以胃黏膜上皮永生化细胞GES-1为第4组,即正常组,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定量检测,观察miR-10b在6种不同分化水平的细胞株中的表达.结果 miR-10b在正常组及高分化组中几乎不存在表达,设定其在GES-1中的表达量为1.0,高分化组相对表达量为2.5,中分化组弱表达,相对表达量为7.5、7.0,在包括BGC-823、MKN45这种具有高度转移倾向的低分化组中明显高表达,相对表达量为10.5、12.5.结论 miR-10b在低分化胃癌细胞株中过表达,同时其表达水平与胃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呈正相关.

    作者:任辉;史莹;林巍;姜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Hsa-miR-145调控Rab GTP酶家族成员27A基因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目的 观察hsa-miR-145对Rab GTP酶(GTPase)家族成员27A(Rab27A)基因的靶向调控作用,以及对乳腺癌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筛选出hsa-miR-145与乳腺癌迁移侵袭能力相关的潜在的靶基因Rab27A,将含有hsa-miR-145结合位点的Rab27A3'端非编码区域(3'-UTR)片段(2 539 bp)连入psi-CHECK2载体,转染293T细胞48 h后检测hsa-miR-145与靶基因的结合特性.将hsa-miR-145模拟物和阴性对照10 μmol/L瞬时转染MDA-MB-231细胞,分别培养48、72 h检测Rab27A蛋白表达,18h检测细胞迁移率变化,24h检测细胞侵袭率的变化.结果 空白组双荧光测定比值为1.50±0.12,hsa-miR-145模拟物组为1.05±0.05,hsa-miR-145抑制物组为2.18-0.14.转染hsa-miR-145模拟物48、72 h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Rab27A的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下降为59.07%、28.57%.MDA-MB-231细胞中过表达hsa-miR-145使细胞相对迁移率降低为(32.96±1.54)%,相对侵袭率降低为(43.89±2.80)%.结论 hsa-miR-145能与Rab27A直接结合,参与调控乳腺癌细胞的体外迁移与侵袭.

    作者:唐莉;葛梦圆;韦达;严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模拟人体环境下拓扑结构对细胞倾向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微纳米拓扑结构在体外模拟的人体环境下对细胞倾向性生长的影响.方法 制备宽度分别为12.5、25.0、50.0、75.0 μm的拓扑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以及光滑的PDMS,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E组),实验组分A组(12.5μm)、B组(25.0 μm)、C组(50.0 μm)及D组(75.0μm)4个亚组.按4种实验方式分别将成纤维细胞和神经胶质瘤细胞培养于各组PDMS上,观察细胞的形态、生长和分布,选择PDMS上、PDMS上方0~ 30μm范围内以及PDMS上方200~300 μm各5个视野,测量细胞长轴与水平线夹角α角度值,分为0~ 30°、31°~ 60°以及61°~ 90°3个等级,统计并分析测量结果.结果 各组细胞均沿PDMS沟槽结构生长,细胞α角大多数分布于0 ~30°;4个亚组中,A组和B组这一倾向性较C组及D组更明显.PDMS上方0~ 30 μm,只有B组细胞呈现0 ~ 30°的倾向性生长,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MS上方200 ~ 300μm,各组均无明显生长倾向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模拟人体的环境下,拓扑结构仍能影响细胞出现倾向性生长.宽度为12.5μm和25.0 μm的拓扑结构对细胞倾向性影响明显,随着沟槽宽度的增加,对细胞倾向性的影响也减弱.

    作者:马昌科;沈忆新;孙涛;韩国霞;毛锦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抑制剂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剂TAE684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K-N-BE(2)细胞凋亡水平及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不同TAE684浓度滴度(1、5、25、125、625 nmol/L)对体外培养的SK-N-BE(2)细胞作用的合适终质量浓度,Western blot检测TAE684对ALK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和cleaved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TAE684对SK-N-BE(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115 nmol/L,TAE684组ALK和bcl-2蛋白表达下调,分别为0.036±0.003和0.190±0.015;而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分别为0.161 ±0.003和0.949±0.003,凋亡水平明显升高,为22.593 ±0.075.TAE684组与对照组和二甲基亚砜(DMS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K抑制剂TAE684可能通过对凋亡分子的调控来实现对体外培养的SK-N-BE(2)细胞凋亡促进作用.

    作者:田培超;刘玉峰;王怀立;罗强;陈铮;王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亲骨性药物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的制备及对骨肉瘤裸鼠模型的靶向治疗

    提高化疗药物的组织选择性是骨肉瘤治疗的关键,也是骨肉瘤靶向治疗治疗的目的.本课题通过席弗碱原理,以亲骨性药物——阿仑膦酸钠(ALN)为骨导向部分,制备骨靶向药物表阿霉素(EPI)-氧化葡聚糖(Dex)-ALN聚合物,并验证及其对骨肉瘤动物模型的效应.

    作者:田大为;张鹏;黄晓华;熊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长链非编码RNA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随着功能基因组学的迅速发展,非编码核糖核酸(ncRNA)家族中的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lncRNA在表观遗传水平、转录及转录后等水平通过影响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转录、拼接、转运和翻译等过程,从而调节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1].lncRNA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2-3].现就lncRNA在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亓旭晨;万英锋;李新伟;王坤;王义荣;杨树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CD13在骨瘤及骨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CD13在骨瘤及骨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良性骨瘤及56例骨肉瘤组织中CD13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D13mRNA在20例骨肉瘤及相应肉瘤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CD13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13蛋白在良性骨瘤及骨肉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蛋白在Ⅲ期及Ⅰ~Ⅱ期骨肉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P>0.05).RT-PCR结果显示CD13 mRNA在肉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肉瘤旁组织(P<0.05).结论 CD13的表达与骨肉瘤发生及进展明显相关.

    作者:陈文革;杨朝晖;刘清高;鄢含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脱细胞异体真皮支架网加刃厚皮一步法移植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华强;张中原;张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局部密网血流转向支架治疗兔侧壁型囊状动脉瘤

    目的 探讨局部密网血流转向支架治疗兔侧壁型囊状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10只家兔成功建立侧壁型动脉瘤9个,其中6个作为实验组置入局部密网血流转向支架,支架置入术后立即及术后28 d分别进行造影随访,并行病理学检查;另外3个动脉瘤作为对照组不置入支架,于建模成功后立即及术后28 d分别进行造影随访,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6个动脉瘤支架置入术后均即刻动脉瘤腔显影,造影剂在腔内滞留时间延长,流速变慢,未见涡流,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支架位置准确;支架置入术后28 d动脉瘤腔闭塞,支架无移位,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病理检查示支架置入术后28 d支架的内皮化基本完成,动脉瘤腔内均有血栓及纤维组织充填,支架嵌于载瘤动脉血管壁内,表面被新生内膜覆盖.而对照组兔3个动脉瘤无变化.结论 局部密网血流转向支架治疗动脉瘤简单、安全、有效.

    作者:贺道华;杨铭;潘力;刘鹏;刁波;马廉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应用免疫激活磁珠分选技术CD45去除方法富集——免疫细胞化学联合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测肝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

    目的 探讨免疫激活磁珠分选(MACS) CD45去除方法富集后,以细胞角蛋白(CK)为标记联合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CTC)的价值.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8种上皮肿瘤细胞株的CK(CK8、CK18、CK19)表达;采集健康志愿者、肝癌患者外周血,以MACS技术CD45去除方法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富集,以CK为标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联合HE染色检测肿瘤细胞.结果 在18种上皮性肿瘤细胞株中CK8、CK18、CK19表达率分别为72.22%、83.33%和66.67%;9种肝癌细胞株中CK阳性表达占绝对多数;在MACS技术CD45去除富集肿瘤细胞基础上,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HE染色结果显示,肝癌患者外周血存在完整肿瘤细胞,检出率为63.15% (12/19),健康志愿者未检测到肿瘤细胞.结论 CK可作为检测外周血肝癌细胞标志物;MACS技术CD45去除方法富集后,CK免疫细胞化学和HE染色同步检测方法有助于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

    作者:郭立民;鲁岩;彭吉润;蒋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乳腺癌患者CD4+ CD25+CD127dim/-调节性T细胞受体β链CDR3谱型漂移特征

    白细胞介素(IL)-7受体α链(IL-7Rα) CD127是CD4+ CD25+ Tregs细胞重要的鉴定指标[1].T细胞受体(TCR)是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关键环节,它能够识别抗原.T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形成抗原互补决定区(CDR1、CDR2、CDR3),“CDR3区”具有多样性.不同的T细胞具有不同的CDR3序列和长度,测定CDR3序列可以反映T细胞功能[2].我们利用毛细吸管电泳技术在筛选出单/寡克隆性增生的TCR β链的T细胞受体β链区域(TRBV)家族并进行测序.

    作者:任宇;杨伟明;姚新生;刘勤;骆礼波;苏晓玥;贺新媛;石磊;陈梦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有丝分裂原和应激活化蛋白激酶1在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有丝分裂原和应激活化蛋白激酶1(MSK1)在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将90只SD大鼠分实验组(35只)、假手术组(35只)及对照组(20只).实验组以脂多糖(LPS)侧脑室注射建立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模型,假手术组以生理盐水注入侧脑室建立模型,模型建立后观察时间点设置为0、3、6、12h、1、3、5d,采集标本.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双染等方法观察脑损伤及炎性反应过程中,MSK1及磷酸化MSK1(p-MSK1)蛋白表达的时空变化和细胞定位及其与炎症相关凶子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相关性.结果 在炎性受损的大脑皮层中,p-MSK1主要表达在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中;0、3、6、12h、1、3、5d时段采集标本进行Western blot检测,p-MSK1(Set360位点)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46 ±0.075、0.988±0.101、1.126±0.097、1.096±-0.103、1.168±0.095、0.757±0.082、0.726±0.090,p-MSK1(Thr581位点)相对表达量分别值为0.298±0.034、0.441 ±0.052、0.679±0.075、0.831±0.107、0.888±0.103、0.426±0.051、0.419±0.057;6~ 24 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K1的磷酸化主要位于苏氨酸581号位的磷酸化位点.1d时行免疫荧光染色量化分析,MSK1及p-MSK1在大脑皮层中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LPS刺激1d后的大脑皮层中,iNOS、TNF-α及GFAP等表达均显著增加,1、3、6、9、12h、1、3d时段采集标本进行Western blot检测,iNOS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63±0.056、0.925±0.095、0.889±0.101、1.224±0.121、1.375 ±0.119、1.095 ±0.106、0.862±0.105;TNF-α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01±0.053、0.425±0.041、0.670±0.082、0.995±0.110、1.007±0.108、0.845±0.093、0.817 ±0.095;GFAP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85±0.037、0.403 ±0.061、0.695±0.084、0.791±0.075、1.092±0.107、1.195±0.108、1.092±0.107;与p-MSK1表达有相关.免疫荧光双标法结果表明,LPS侧脑室注射1d后,皮层中p-MSK1表达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与TNF-α有共定位.结论 MSK1磷酸化与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密切相关,可通过调控其表达,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炎性因子的产生,发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的调节作用,减轻中枢神经系统进一步损伤.

    作者:徐希德;龚佩佩;施炜;陈建;倪兰春;樊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利用代谢组学方法筛选肝门部胆管癌血浆诊断标志物

    目的 探讨外周血代谢组学对于肝门部胆管癌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分子标志物.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30例、原发性胆管结石15例、胆总管囊肿的患者15例及健康对照者20例,应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GC-TOF MS)检测血浆中的小分子代谢物.对检测结果进行多变量统计学分析,建立鉴别诊断模型,筛选出有意义的血浆诊断标志物.结果 鉴定了右旋-半乳糖醛酸为1种肝门部胆管癌特异的血浆代谢物.其在肝门部胆管癌组、健康对照组、胆管囊肿组、胆管结石组中的峰面积平均值分别为0.001 204 584、0.00011087、0、0.000 002 389 3(mAu×min).其在肝门部胆管癌组中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胆管囊肿组(P<0.05)、胆管结石组(P<0.05).结论 通过对肝门部胆管癌、原发性胆管结石、胆总管囊肿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表明代谢组学技术有助于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及研究其发病机制.

    作者:李之帅;谭蔚锋;姜小清;张柏和;罗祥基;刘辰;冯茂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转录共激活因子TAZ对结肠癌细胞生长和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 通过抑制转录共激活因子TAZ在结肠癌细胞中表达,探讨TAZ对结肠癌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AZ在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合成针对TAZ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结肠癌细胞株SW480,抑制TAZ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生长;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活性;Transwell 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F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增殖和迁移侵袭相关基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素(Cyclin) D1、p2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的表达.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TAZ mRNA(1.124±0.236)、蛋白表达(1.410±0.132)明显高于癌旁组织TAZ mRNA (0.428±0.163)、蛋白表达(0.559±0.089,P<0.05).有效抑制SW480中TAZ表达后,转染组SW480细胞的活性在24 h(0.245±0.028)、48 h (0.413±0.051)、72 h(0.458 ±0.049)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0.335±0.042、0.649±0.071、0.912±0.089);细胞划痕结果在TAZ-siRNA组、阴性对照组、空白组分别为17.17±1.96、38.67±5.88、42.20±4.34,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分别为14.68±2.24、25.50±3.25、26.86±2.42,转染组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比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明显减弱(P<0.05).TAZ-siRNA转染后SW480中PCNA、Cyclin D1、MMP-1、MMP-2表达下调,而p21、TIMP-1的表达上调(P<0.05).结论 结肠癌细胞中的TAZ可以通过调节增殖和迁移侵袭相关基因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

    作者:王红钰;王爱军;徐晋珩;张志勇;吴肖;程健;张超;郑宝军;施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核外体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促进组织细胞再生的研究进展

    核外体在细胞间沟通和调控细胞分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且为深入研究细胞分化、损伤及修复的机制提供了新方法.现今,核外体用于促进组织细胞再生已得到可喜的成果.本文旨在介绍核外体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促进组织细胞再生中的新进展.

    作者:秦蕴豪;张长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Eph受体酪氨酸激酶A2和SIAH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Eph受体酪氨酸激酶A2(EphA2)和SIAH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3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phA2和SIAH2的表达水平,分析两者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phA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75.90%比12.05%,P<0.01),SIAH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67.47%比16.87%,P<0.叭);EphA2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SIAH2表达水平与乳腺癌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联合检测EphA2及SIAH2的表达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白山;高雅慧;李双齐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原发性嗜铬细胞瘤一例

    膀胱原发性嗜铬细胞瘤非常罕见,在膀胱肿瘤中所占比例不到0.05%[1],大多数患者因具有“排尿相关发作症状”的病史而得到确诊[2].我们报道了1例因不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术前并未得到确诊患者.

    作者:吴光;蒋民军;陈建春;侯建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修复输尿管战创伤的研究

    目的 探讨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修复战创伤性输尿管损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自行设计定位爆炸装置,构建战创伤输尿管损伤动物模型.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和双J管分别置入损伤段输尿管,6周时模拟临床实际取出双J管,通过静脉肾盂造影(IVP)、肾图及组织学方法评估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修复输尿管战创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 术后18周,影像学检查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侧未见明显输尿管支架影,提示支架已降解排出,输尿管引流通畅;而双J管侧输尿管及肾盂出现中、重度积水;肾图提示双J管侧肾小球滤过率由术前(32.10±3.56) ml/min下降至(15.00±3.35) ml/min,半排时间由术前(4.80±0.75)s延长至(13.10±1.26)s;而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侧,各时间点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证实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侧组织反应轻,生物相容性好.结论 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可有效地修复输尿管损伤,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王忠新;谭海颂;符伟军;许永德;李钢;王晓雄;刘振湘;白志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