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涛;顾春东;舒鑫;郑勋;赵士磊;李锦绣
韧带和肌腱损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1].韧带重建术被广泛应用于关节韧带损伤的治疗[2],以避免关节失稳及骨性关节炎等诸多问题[3].为了提高韧带愈合的质量和恢复韧带的正常功能,以转基因技术、合适的种子细胞、合理的支架材料及机械应力等作为基本要素的组织工程韧带在韧带愈合和重建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望解决目前韧带和肌腱修复重建术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在组织工程韧带的构建过程中种子细胞的选择和转化尤为重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作为一种常用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本文对BMSCs在腱骨愈合领域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张亮;张宪;张明宇;郑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内皮抑素(ES)基因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胶质瘤的有效性.方法 建立大鼠胶质瘤脑内模型;将转染了ES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BMSCs注入模型鼠脑内,设立对照组,通过4组大鼠生存期、第6、12、18和24天肿瘤体积、病理切片、电镜检查、肿瘤坏死率及血管计数,比较各组治疗的差异.结果 大鼠生存期A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肿瘤体积在第12天后,A组[(107.12±14.32) mm3]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5);A组肿瘤细胞凋亡较其他组明显;肿瘤坏死率A组(33.7%)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血管计数A组(5.73±0.02)明显少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 应用内皮抑素基因联合BMSCs可有效治疗胶质瘤.
作者:于音;邵佳甲;田宇;程志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肿瘤细胞利用胚胎形成过程中用于细胞分化的各种信号通路,通过对其异常调节,以实现肿瘤自身的生长.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和Notch信号通路在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维持干细胞干性方面至关重要,也是国内外研究热点.近年研究证实这两条通路之间存在着信号交互作用,经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相互调控,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张辰;杨学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肺特异性X蛋白(LUNX)在PN0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病灶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探讨LUNX在PN0期NSCLC淋巴结微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经手术切除且病理检查证实的52例PN0期NSCLC病例,记录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性质、浸润程度、淋巴结微转移及TNM分期等临床各项资料.将切除的肿瘤标本和清扫的淋巴结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提取肿瘤和淋巴结组织的DNA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测序,观察LUNX在PN0期NSCLC原发病灶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并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的关系.结果 (1) LUNX mRNA在52例肺癌病例的原发灶均表达阳性(100%),327站淋巴结中49站(14.98%)表达阳性,196站纵隔淋巴结中24站(12.24%)表达阳性.(2)影响术后生存和无病生存率的因素包括:LUNX分期(P<0.01)、纵隔淋巴结微转移(P<0.01)、清扫淋巴结总站数(P<0.01)、清扫纵隔淋巴结站数(P<0.05)、病理分级(P<0.05).(3)纵隔淋巴结微转移是影响术后无病生存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有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的复发风险是无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的21.8倍(P<0.01).结论 通过对PN0期NSCLC原发肿瘤病灶LUNX mRNA蛋白表达的检测,研究其与淋巴结微转移以及患者预后的关系.可以更加精确地预测早期NSCLC患者的预后,减少术后治疗的盲目性,改善疗效.
作者:邬冬强;杜开齐;张志豪;朱有才;肖怀清;王细勇;陈华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分析胃癌与正常人血清蛋白质谱的变化,筛选特异性蛋白标志物,建立胃癌诊断分类树模型.方法 收集血清样本231例(其中胃癌116例,正常115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应用弱阳离子磁珠联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建立胃癌与正常人血清蛋白质谱,对建模组43例胃癌和42例正常人血清差异蛋白质谱进行定量分析,应用GeneticAlgorithm算法建立胃癌诊断模型,应用所获取的诊断模型对验证组样本(73例胃癌、73例正常人)进行分类诊断,以评价诊断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通过比较分析胃癌与正常人血清蛋白质谱,发现共有48个差异蛋白峰(P<0.05),其中在胃癌中表达上调25个,表达下调23个,利用其中8个差异峰(质荷比分别为3 316.28、1 213.99、2 934.23、1 214.86、760.02、1 779.70、3 884.85及1 945.67)建立诊断模型,准确率为94.11%,经独立样本双盲验证,其灵敏度为93.15%,特异度为94.52%.结论 基于磁珠分离和质谱技术能直接检测出胃癌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建立的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提高胃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范乃军;魏东;赵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方法 应用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和克隆文库分析,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三病区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诊断为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培养结果为阴性的患者胆汁再进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共117例患者的胆汁纳入研究,胆汁中细菌16S核糖体DNA (rDNA)阳性率为42.7% (50/117).不同梗阻原因胆汁中细菌16S rDNA阳性率(97.3%比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梗阻位置相同的细菌16S rDNA阳性率(43.3%比3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T-RFLP方法分析16S rDNA克隆片段能够有效评估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中的细菌群落存在和多样性.
作者:黄洁;李玛琳;孙敏;张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对缺血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生存率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取大鼠骨髓体外分离扩增培养BMSCs,分别用ILK、ILK-小干扰RNA (siRNA)及对照绿色荧光蛋白(GFP)腺病毒转染BMSCs,无氧无血清条件下培养8h;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条件下BMSCs的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不同条件下BMSCs的VEGF分泌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 ILK-BMSCs组ILK的表达显著高于GFP-BMSCs和ILK-siRNA-BMSCs组(P<0.05).无氧无血清条件下培养BMSCs 8 h,与BMSCs和GFP-BMSCs组比较,ILK过表达显著增加BMSCs存活率及VEGF表达,且Akt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P<0.05).而ILK基因沉默则显著减少BMSCs存活率及VEGF表达(P<0.05),Akt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ILK激活其下游信号分子Akt和mTOR,增加缺血环境下BMSCs生存率及VEGF表达.
作者:曾彬;童随阳;王欣;李军;夏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实验用西藏小型猪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支架植入及复查模型.方法 50枚冠脉支架植入到25头西藏小型猪冠脉内,并进行定量血管内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术后1、6个月复查,复查结束后进行支架血管段标本取材.结果 25头小型猪,在支架释放前室颤死亡1头,共植入48枚支架,植入成功率达96%.诱导麻醉起效时间迅速,平均为(4.5 ±1.5) min;术中氯胺酮、丙泊酚复合静脉麻醉,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复查时可再次分离已结扎的股动脉进行血管介入检查,成功率为100%.结论 应用西藏小型猪作为心血管介入器械评价的动物模型具有良好的可实施性和可复制性.
作者:冯高科;陈燕;王群;许清如;李君;卢钊;蒋学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肺损伤(ALI)时肺组织辅助性T细胞(Th)失衡变化及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C57BL/6小鼠24只(体质量18~ 22 g),由南京军区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脂多糖(LPS)和胶原酶V购自Sigma-Aldrich公司.小鼠白细胞介素(IL)-6、γ-干扰素(IFN-γ)、IL-4和IL-17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依科赛生物有限公司.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试剂盒RNAisoTM Plus、PrimeScriptTM RT reagent试剂盒、SYBR(R) Premix Ex TaqTM和PCR引物购自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刘军;黄东亚;于涛;杨毅;邱海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Vasohibin-1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89例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Vasohibin-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Vasohibin-1的表达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结直肠癌组织中Vasohibin-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3.15%,高表达率为46.07%.Vasohibin-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TNM分期、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及大体类型无明显相关.Vasohibin-1蛋白高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明显较差.结论 Vasohibin-1高表达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颜艺超;申占龙;叶颖江;姜可伟;张辉;高志冬;曹键;杨阳;沈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预防性脑照射(PCI)对小鼠黑色素瘤脑转移灶生长和血管新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PCI组小鼠在颅内种植肿瘤1周前接受25 Gy的全脑照射,对照组小鼠接受伪照射.立体定向微量注射法建立C57/BL6小鼠同源性黑色素瘤B16F10Luc2颅内转移瘤.活体生物荧光发光技术定量测定颅内的肿瘤负荷,并进行生存分析.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测定并比较两组肿瘤组织、对侧正常脑组织的CD31和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和微血管面积(MVA).结果 肿瘤颅内种植后第10天PCI组颅内转移瘤活体荧光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生存分析显示PCI组动物中位数存活时间(1Sd)显著长于对照组(16 d)(P<0.05);两组的肿瘤组织内的MVD[对照组(10.933±3.058)个/0.148mm2,PCI组(13.067±3.150)个/0.148mm2]均显著低于对侧脑组织[对照组(17.200±2.859)个/0.148 mm2,PCI组(16.267±2.434)个/0.148 mm2,P<0.05],PCI组的CD105-MVD[(0.867 ±0.990)个/0.148 mm2]及CD31-MVA[(1.622 ±0.440)%]都显著低于对照组[CD105-MVD:(2.200±1.146)个/0.148 mm2,CD31-MVA:(2.219 ±0.712)%,P<0.05].结论 PCI对小鼠黑色素瘤颅内转移灶生长和非出芽性血管新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吕晓涓;韩娜;张孟贤;董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携带靶向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重组慢病毒(LV-STAT3 siRNA)与塞卡替尼(AZD0530)联合治疗在体内外抑制胶质瘤生长的效果.方法 以人脑胶质瘤U87、U251细胞株和U87细胞BALB/c-nu裸鼠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分为阴性对照组、空载体组、LV-STAT3 siRNA组、AZD0530组和LV-STAT3 siRNA与AZD0530联合治疗组.在体外实验中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在体内实验中,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动态监测肿瘤生长,3周后处死裸鼠,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体外实验中联合治疗组对U87和U251细胞增殖的平均抑制率分别达28.60%、36.36%(P<0.05);在U87细胞中,联合治疗组凋亡率高[(55.28±1.59)%],其次为LV-STAT3siRNA组和AZD0530组[(46.38±1.76)%、(35.39±1.23)%],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U251细胞中结果类似;体内实验中,第1周时LV-STAT3 siRNA组(8.05±1.09)、AZD0530组(7.54±1.07)和联合治疗组(7.19 ±0.73)发光值低于空载体组(11.14±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周,AZD0530组(79.63 ±8.25)和空载体组(92.23±17.34)吸光度(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STAT3 siRNA组(63.78 ±13.46)和联合治疗组(61.57 ±7.84)A值低于AZD0530组和空载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磷酸化STAT3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在阴性对照组、空载体组和AZD0530组的表达量分别约是LV-STAT3 siRNA组和联合治疗组的3、4倍(P<0.05).结论 体外实验中联合治疗产生明显的协同抑瘤作用;体内实验中LV-STAT3 siRNA抑瘤效果显著,AZD0530效果不理想.
作者:李家林;尚超;冯学泉;吴静超;徐新女;刘宏胜;刘俊;张飚;王金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束缚应激状态下大脑中动脉线栓(MCAO)模型大鼠肠黏膜屏障的改变,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J组)、假手术+束缚组(JS组)、MCAO模型组(M组)、MCAO模型+束缚组(MS组),每组12只.以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以大鼠固定器固定制作束缚应激模型,检测大鼠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内毒素(LPS)、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水平,回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水平,回肠组织CRF、CRF-r1、CRF-r2表达水平和脑组织CRF、肿瘤坏死因子(TNF)-α、CRP表达水平.结果 MS组大鼠血清DAO、LPS、CRF水平分别为:(693.96 ±55.38) U/L、(147.04±2.93) μgL、(194.03±19.80) ng/L,与M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回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claudin-2水平均分别为:0.52 ±0.05、0.58 ±0.03、0.57 ±0.05、0.35 ±0.07,与M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claudin-3、claudin-4水平分别为:0.59 ±0.40、0.58 ±0.03,与M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回肠组织CRF、CRF-r1表达水平及脑组织CRF、CRP表达水平分别为:173.80±34.34、169.56±26.99、115.27±17.79、135.27 ±40.67,与M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结论 束缚应激加重MCAO模型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害.
作者:朱宁;陈东晖;李付广;郑鹏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CD133和骨桥蛋白(OPN)在胶质瘤组织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胶质瘤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5例胶质瘤组织和16例正常脑组织中CD133和OPN表达水平.结果 CD133在胶质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63.64%,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阳性表达率(12.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PN在胶质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78.18%,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的阳性表达率(6.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33及OPN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组织学分级明显相关(P<0.05).结论 CD133及OPN的过度表达均反映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钟晖东;李其杰;李斌;黄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胆管癌组织中核心蛋白聚糖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4例胆管癌和40例正常胆管组织核心蛋白聚糖的表达,并分析核心蛋白聚糖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胆管癌组织核心蛋白聚糖表达明显下调,而在正常癌旁组织高水平表达.44例胆管癌患者胆管癌组织核心蛋白聚糖阳性18例(阳性率为40.91%),而40例正常癌旁癌组织核心蛋白聚糖表达均呈阳性(阳性率为100.00%,P<0.01).高、中分化组肿瘤核心蛋白聚糖表达显著高于低分化组肿瘤(62.5%比15.0%,P<0.01).无淋巴结转移者中核心蛋白聚糖的表达(57.14%)明显高于已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26.09%,P<0.05).核心蛋白聚糖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无明显相关.结论 核心蛋白聚糖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一定肿瘤特异性.
作者:余翔;李泉;毛永欢;王伟林;沈佳佳;骆霞岗;喻春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内毒素血症大鼠内皮多糖蛋白包被(EG)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250 ~ 300 g,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S组)、内毒素血症组(LPS组)和迷走神经电刺激组(VNS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建模成功4h后均做以下检查:动脉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动脉血EG脱落标志物蛋白聚糖-1(Syn-1)、透明质酸(HA)和硫酸化素(HS)浓度;电镜观察小肠肠系膜小静脉EG的变化.结果 S组血浆TNF-α、Syn-1、HA和HS浓度分别为:(34.14 ±4.94) ng/L、(53.8±17.09)、(52.22±15.15)、(0.61 ±0.14) μg/L;LPS组上述4种物质浓度分别为:(222.82±13.44) ng/L、(95.10±33.54)、(108.43 ±23.66)、(2.40±1.15) μg/L,较S组显著升高(P< 0.01);VNS组上述4种物质浓度分别为:(103.04±7.18) ng/L、(59.32±18.65)、(58.8 ±15.67)、(1.00±0.15) μg/L,显著低于LPS组(P<0.叭).电镜下可观察到S组大鼠肠系膜小静脉具有完整连续的EG,而LPS组EG脱落明显,VNS组则未见明显EG脱落.结论 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内毒素血症大鼠的内皮多糖蛋白包被可产生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胆碱能抗炎通路拮抗全身性炎性反应有关.
作者:王翔;项辉;杨晓;李娜;李志锋;李建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常山酮(HF)对大鼠心脏移植术后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SPF)级近交系Wistar大鼠40只,SD大鼠80只,共120只,随机分为3组行颈部心脏移植手术:对照组20对、急性排斥组20对及HF治疗组20对.移植后第3、5、7天每组各处死5只受体大鼠,留取血液及移植心检测.结果 急性排斥组及HF组移植心存活时间分别为(6.15±0.91)d和(18.80±2.35)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心对照组、急性排斥组及HF组白细胞介素(IL)-17 mRNA表达(3 d:2.18±0.23、8.98±0.98、4.58±0.72;5 d:2.02±0.31、6.96±0.33、4.02±0.73;7 d:2.22±0.19、16.96±0.33、6.22±0.58);系别决定转录因子视黄酸相关孤儿核受体(ROR-γt)mRNA表达(3d:2.62±0.51、8.96±0.33、4.02±0.31;5 d:2.31±0.23、5.11±0.47、3.87±0.32;7 d:2.85±0.43、17.02±0.17、3.74±0.26);干扰素(IFN)-γmRNA表达(5 d:0.92±0.05、3.88±0.17、0.63±0.05;7 d:1.05±0.07、6.83±0.24、1.21±0.25);供心急性排斥组及HF组IL-4 mRNA表达(5 d:0.78±0.04、1.67±0.32;7 d:0.43±0.07、3.66±0.21);转化生长因子(TGF)-β mRNA表达(5 d:0.38±0.07、0.58±0.03;7 d:0.21±0.02、1.31±0.17),以上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IL-17、供心中IL-17蛋白表达及Th17细胞数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能减轻心脏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h17/IL-17及多种细胞因子有关.
作者:徐明;杜赢赣;王前;朱少平;赵金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肾脏旋转在后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我院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采用肾脏旋转方法切除肾脏腹侧、肾门部以及肾脏下极肿瘤38例,肿瘤位于肾脏腹侧29例(其中肾门部22例),肾脏下极9例.肿瘤直径1.5 ~4.6 cm,平均2.8cm.术前按美国肿瘤联合委员会(AJCC)肾癌TNM肿瘤分期均为T1No Mo.结果 38例后腹腔镜肾部份切除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术中未出现大血管或临近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包括血尿1例,皮下气肿2例,其中血尿患者经保守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1 ~ 26个月,平均17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肾脏旋转用于后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对于后腹腔暴露不佳的肾内侧(包括肾门处肿瘤)以及部分肾下极肿瘤具有术野暴露充分、方便手术操作等优点.
作者:林春华;王科;刘庆祚;王健涛;李光磊;陈红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微小RNA-21(miR-21)通过调控上皮-间充质(EMT)转化进程对胆管癌细胞的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 构建合成无关序列、miR-21 mimics和miR-21 inhibitor并转染到胆管癌QBC939及RBE细胞中,实验设自然生长组(Cell组)、转染无关序列组(Cell-NC组)、转染miR-21mimics组(Cell-21M组)及转染miR-21 inhibitor组(Cell-21I组).通过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iR-21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及迁移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力;RT-qPCR、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及波形蛋白(Vimentin)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在胆管癌QBC939和RBE细胞中,Cell组与Cell-NC组miR-2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ll-21M组较Cell组表达增高,而Cell-21I组表达降低(P<0.05).Cell-21M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增加,Cell-21I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减弱(P<0.05).同时,Cell组与Cell-NC组E-cadherin、N-cadherin及Vimentin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ll-21M组较Cell组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N-cadherin及Vimentin mRNA及蛋白表达增高,Cell-21I组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增高,N-cadherin及Viment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 miR-21能够诱导胆管癌细胞发生EMT转化,促进胆管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
作者:刘振;黄强;刘臣海;林先盛;谢放;朱成林;邵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在小猪骨质疏松模型中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后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贵州小猪通过切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处死小猪后取出椎骨,人为造成椎骨L3椎体骨折,共造模成功38头,分为两组,A组19头,予以行椎体成形术(PVP)手术,B组19头,予以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手术,观察两组猪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观察椎体18个月,A组6个月后手术部位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率为10.53%,12个月后为15.79%,18个月后为21.06%;B组6个月后和12个月后均为5.26%,18个月后为10.53%.两组比较,B组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椎体术后平均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均无明显变化,B组模型18个月后手术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由术前(37.47±3.47)%恢复至(79.91±8.21)%,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19.76±3.57)°恢复至(8.77±2.40)°.A组椎体手术部位出现骨水泥渗漏率为21.05%,B组为5.26%.两组比较,B组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发邻椎骨折,改善后凸角度及减少骨水泥渗漏方面,椎体后凸成形优于椎体成形(P<0.05).结论 椎体后凸成形可更好地改善后凸角度,并减少骨水泥渗漏;减少新发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
作者:王方;吴强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