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乃军;魏东;赵艇
目的 观察盐酸戊乙奎醚(PHC)对失血性休克及容量复苏所导致的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15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PHC组(P组)、对照组(C组)和假手术组(S组),P组和C组通过颈动脉放血建立休克模型,维持1h后用自体血进行容量复苏.P组大鼠容量复苏前静脉注射PHC 0.03 mg/kg(1.0 ml).分别于颈动脉穿刺置入套管针后(T0)、休克制模前(T1)、休克成模后5 min(T2)、开始容量复苏前(T3)、复苏至预定血压后5 min(T4)、容量复苏后30 min(T5)、1.5 h(T6)和2.5 h(T7)等8个时间点采集血标本测定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并于T0、T3和T7等3个时间点监测动脉血气.实验结束后取右下肺叶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T7时P组和C组PO2/FiO2显著低于S组[(289.5±67.1)mmHg(1 mmHg=0.133 kPa)、(280.0±73.3) mmHg比(458.1±31.0) mmHg,P<0.01].P、C和S组大鼠肺组织病理评分[(4.4±1.7)、(7.4±1.9)分比(0.8±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IL-8[(7.35 ±0.14)、(8.44 ±0.13) ng/L比(3.75±0.06) ng/L]、TNF-α[(8.45±0.24)、(9.69±0.52) ng/L比(4.19 ±0.04) ng/L]和NF-κB[(272.34±12.60)、(310.00± 16.47) ng/L比(133.98±1.91) ng/L]峰值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HC可以使失血性休克及容量复苏大鼠体内的炎性介质释放减少、减轻肺组织病理评分,提示PHC具有肺保护效应;PHC对休克复苏后肺损伤保护效应的机制可能与减少IL-8和TNF-α等炎性因子的释放和表达、抑制NF-κB等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黎笔熙;陶军;朱水波;张晓明;宋晓阳;刘雷霆;殷桂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高铁环境对单核细胞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核转录因子二聚体p50-p65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RAW264.7细胞以梯度莉量0~ 400 μmol./L枸橼酸铁铵(FAC)干预,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以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诱导,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根据染色结果选择效果优组,与磷酸盐缓冲液(PBS)干预组对照.破骨细胞分化能力采用噬骨陷窝实验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胞质蛋白p50、p65及胞核蛋白p50、p65、磷酸化p50(p-p50)、磷酸化p65(p-p65)表达差异.结果 CCK-8结果表明,浓度范围在0~50 μmol/L的FAC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TRAP染色示50 mol/L FAC处理组阳性细胞数为(41.67±5.46)个,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 ±4.00)个,噬骨陷窝数也高于对照组(P<0.05).ROS检测结果显示:FAC干预组荧光较对照组增强.FQ-PCR结果示:FAC组酸性磷酸酶5(Acp5)、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降钙素受体(CTR)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49、3.31、9.20倍(P<0.05).Western blot结果:两组核蛋白p-p50、胞质蛋白p65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C组核蛋白p65、p50、p-p65表达为对照组的14.38、15.32、3.88倍(P<0.05),胞质蛋白p50为对照组0.76倍(P<0.05).结论 铁离子在一定范围内升高ROS水平,进而促进p50-p65二聚体核易位,促进破骨细胞分化.
作者:王啸;汪升;陈斌;沈光思;费蓓蓓;林华;徐又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肺损伤(ALI)时肺组织辅助性T细胞(Th)失衡变化及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C57BL/6小鼠24只(体质量18~ 22 g),由南京军区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脂多糖(LPS)和胶原酶V购自Sigma-Aldrich公司.小鼠白细胞介素(IL)-6、γ-干扰素(IFN-γ)、IL-4和IL-17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依科赛生物有限公司.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试剂盒RNAisoTM Plus、PrimeScriptTM RT reagent试剂盒、SYBR(R) Premix Ex TaqTM和PCR引物购自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刘军;黄东亚;于涛;杨毅;邱海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构建大鼠岛叶电点燃致痫模型,观察神经肽Ghrelin的表达变化特征,探讨其表达意义.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点燃组.点燃组又分为点燃后1、3、7、10、14d5个亚组.立体定向下将电极植入大鼠岛叶,建立致痫模型,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监测大鼠脑电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检测血清和下丘脑中Ghrelin的表达水平.结果 从行为学、电生理多方面证实成功建立大鼠岛叶电点燃致痫模型;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ELISA检测点燃后各亚组血清中Ghrelin浓度的表达水平均降低[1 d:(4.46±0.15) μg/L,3 d:(3.92±0.07)μg/L,7 d:(2.16±0.18) μg/L,10 d:(3.04 ±0.85) μg/L,14 d:(3.28 ±0.0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定量PCR测定点燃后各亚组中大鼠下丘脑内Ghrelin的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证实岛叶本身具备致痫潜能,岛叶电点燃构建的癫痫模型提供了稳定的动物实验平台;癫痫发作后Ghrelin水平明显降低;准确检测血清Ghrelin水平,可以反映下丘脑中相应神经肽的变化趋势.
作者:刘诤;王峰;李扬;司军;宋子木;孙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人肺癌组织中糖皮质激素诱导蛋白激酶1(SGK1)基因的表达.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10例中晚期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SGK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上述组织中SGK1蛋白表达.结果 70%(7/10)的肺癌组织中SGK1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或缺失,而癌旁组织中80% (8/10)该基因表达上调和蛋白表达增加,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组织中SGK1表达下调,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罗小锋;李仕军;郑育民;黄天德;邵林;冯茂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兔肝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新西兰白兔30只,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梗阻性黄疸组24例和对照组6例,造模7d后,分别取各组家兔的肝组织各100 mg,对肝组织内的8-羟基-2-脱氧鸟苷酸(8-OHdG)和丙二醛(MDA)分别进行免疫组织荧光显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MDA含量检测.结果 (1)肝组织免疫组织荧光结果:梗阻性黄疸组呈现橘红色,对照组呈现绿色;(2)肝细胞线粒体内8-OHdG的含量:梗阻性黄疸组肝细胞内的8-OHdG的含量(1920 ±231) pg/mg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210 ±78) pg/mg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肝细胞内MDA的含量:梗阻性黄疸组和对照组肝细胞内的MDA分别为(1.08±0.25)和(0.21±0.09) nmol/mg蛋白,前组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兔梗阻性黄疸可导致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应激损伤,其损伤机制可能与肝细胞线粒体内8-OHdG和MDA有关.
作者:王百林;苑伟;翟淑萍;程海坤;王蕊;周海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柯里拉京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杀伤作用.方法 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噻唑蓝(MTT)比色法、Western blot、流式细胞仪观察35 μmol/L柯里拉京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Notch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结果 35 μmol/L柯里拉京能够抑制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增殖;20 μmol/L柯里拉京诱导细胞早期凋亡从2.0%上升到5.4%,晚期凋亡从3.1%上升至12.8%,40 μmol/L可见早期凋亡上升到7.0%,晚期凋亡上升至13.7%;35 μmol/L柯里拉京处理后可抑制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中Notch1、NICD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蛋白的表达.结论 柯里拉京能够抑制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可能是通过Notch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作者:谷乐;李文岗;胡素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方法 应用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和克隆文库分析,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三病区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诊断为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培养结果为阴性的患者胆汁再进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共117例患者的胆汁纳入研究,胆汁中细菌16S核糖体DNA (rDNA)阳性率为42.7% (50/117).不同梗阻原因胆汁中细菌16S rDNA阳性率(97.3%比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梗阻位置相同的细菌16S rDNA阳性率(43.3%比3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T-RFLP方法分析16S rDNA克隆片段能够有效评估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中的细菌群落存在和多样性.
作者:黄洁;李玛琳;孙敏;张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中位肩和低位肩对导管尖端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 359例被分为2组:组Ⅰ(低位肩)180例,组C(中位肩)179例.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患者右肩位置根据分组不同而调整,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手术后拍X线胸部平片,检查是否有气胸并记录导管尖端的位置.结果 Ⅰ组导管尖端位置异常总发生率[14例(7.8%)]明显高于C组[2例(1.1%),P<0.01],其中Ⅰ组置入同侧颈内静脉发生率和置入对侧头臂静脉发生率[8例(4.4%),6例(3.3%)]明显高于C组[2例(1.1%),0例,P<0.01].结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时中性肩体部可减少导管错位率.
作者:张凌杰;裴皓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经体外分离、提取BMSCs;选取我院康复中心脊髓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BMSCs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测两组治疗前后情况,比较感觉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评分、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评分以及并发症.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接受治疗后,实验组感觉评分为(107.9 ±20.2)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55.9±17.6)分;对照组感觉评分为(100.3±19.9)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65.8±32.1)分;治疗后,实验组浅感觉评分为(84.6±20.7)分,深感觉评分为(85.2±20.2)分,运动功能评分为(74.9±22.6)分;对照组浅感觉评分为(80.9±36.6)分,深感觉评分为(80.4±31.9)分,运动功能评分为(67.3 ±27.7)分;实验组2例病程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的患者,经手术治疗之后,1个月后转变为E级;对照组7例病程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经处理无复发.结论 BMSCs移植用于脊髓损伤修复治疗具有确切疗效.
作者:郭志松;秦秉玉;代荣钦;邵换璋;程剑剑;张慧峰;刘卫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实验用西藏小型猪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支架植入及复查模型.方法 50枚冠脉支架植入到25头西藏小型猪冠脉内,并进行定量血管内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术后1、6个月复查,复查结束后进行支架血管段标本取材.结果 25头小型猪,在支架释放前室颤死亡1头,共植入48枚支架,植入成功率达96%.诱导麻醉起效时间迅速,平均为(4.5 ±1.5) min;术中氯胺酮、丙泊酚复合静脉麻醉,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复查时可再次分离已结扎的股动脉进行血管介入检查,成功率为100%.结论 应用西藏小型猪作为心血管介入器械评价的动物模型具有良好的可实施性和可复制性.
作者:冯高科;陈燕;王群;许清如;李君;卢钊;蒋学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在经过传代扩增后诱导内皮细胞方向的分化能力.方法 使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生长特性并用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了联合免疫表型鉴定,诱导其多向分化来确定其干细胞特性.扩增后的高代次(P5)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被用于进行3种条件下的诱导内皮细胞方向分化(基础培养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细胞支持液+VEGF、仅用内皮细胞支持液),诱导时间为12 d,之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1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Ⅷ因子表达来评估分化效果.结果 我们成功地进行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原代培养的细胞表现出了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在免疫表型和多向分化能力都表现出了干细胞特性.经过仅12 d的诱导内皮细胞分化后,EGM2-MV+ VEGF组开始表达CD31和Ⅷ因子,而另外两组未发现表达.结论 传代扩增后的高代次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仍有较强的内皮细胞分化能力,EGM2-MV+ VEGF能更高效地促进其向内皮细胞分化.
作者:刘占鳌;黄文柏;周冠洲;范鲁峰;邵闻冲;胡三元;孙念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兔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片的体外制备方法.方法 使用组织块法体外分离培养兔气管黏膜上皮细胞,进行鉴定后,将其种植于UpCell培养皿,待细胞长满皿底后,将环境温度降至20℃,利用培养皿温敏特性制备出上皮细胞片.结果 利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的兔气管黏膜上皮细胞,角蛋白CK-18表达阳性,经过UpCell培养皿的培养,当降低温度至20℃时,可分离出完整的上皮细胞片,经鉴定细胞片内的细胞连接紧密,并相互叠加.结论 利用UpCell培养皿的温敏反应性可成功的制备出完整上皮细胞片,上皮细胞片为组织工程气管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策略.
作者:张卫东;章方彪;史宏灿;韩石;叶钢;孙飞;潘枢;刘星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癌症高表达蛋白1(HEC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40例手术切除癌组织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两种方法测定结直肠癌组织中的HEC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EC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明显高于癌旁结直肠组织的15%(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HEC1的表达与癌症的临床病理分期以及有无转移明显相关.4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HEC1 mRNA表达量为24±4,明显高于40例癌旁结直肠组织中的HEC1 mRNA表达量为9±5,未见HEC1基因突变.结论 HEC1过度表达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考虑与非整倍体细胞数量增加有关,结合临床分析HEC1的检测利于对结直肠患者进行诊治并判断预后.
作者:卢创新;罗执芬;崔勇霞;周建炜;马宁;周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分析胃癌与正常人血清蛋白质谱的变化,筛选特异性蛋白标志物,建立胃癌诊断分类树模型.方法 收集血清样本231例(其中胃癌116例,正常115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应用弱阳离子磁珠联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建立胃癌与正常人血清蛋白质谱,对建模组43例胃癌和42例正常人血清差异蛋白质谱进行定量分析,应用GeneticAlgorithm算法建立胃癌诊断模型,应用所获取的诊断模型对验证组样本(73例胃癌、73例正常人)进行分类诊断,以评价诊断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通过比较分析胃癌与正常人血清蛋白质谱,发现共有48个差异蛋白峰(P<0.05),其中在胃癌中表达上调25个,表达下调23个,利用其中8个差异峰(质荷比分别为3 316.28、1 213.99、2 934.23、1 214.86、760.02、1 779.70、3 884.85及1 945.67)建立诊断模型,准确率为94.11%,经独立样本双盲验证,其灵敏度为93.15%,特异度为94.52%.结论 基于磁珠分离和质谱技术能直接检测出胃癌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建立的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提高胃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范乃军;魏东;赵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肺特异性X蛋白(LUNX)在PN0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病灶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探讨LUNX在PN0期NSCLC淋巴结微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经手术切除且病理检查证实的52例PN0期NSCLC病例,记录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性质、浸润程度、淋巴结微转移及TNM分期等临床各项资料.将切除的肿瘤标本和清扫的淋巴结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提取肿瘤和淋巴结组织的DNA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测序,观察LUNX在PN0期NSCLC原发病灶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并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的关系.结果 (1) LUNX mRNA在52例肺癌病例的原发灶均表达阳性(100%),327站淋巴结中49站(14.98%)表达阳性,196站纵隔淋巴结中24站(12.24%)表达阳性.(2)影响术后生存和无病生存率的因素包括:LUNX分期(P<0.01)、纵隔淋巴结微转移(P<0.01)、清扫淋巴结总站数(P<0.01)、清扫纵隔淋巴结站数(P<0.05)、病理分级(P<0.05).(3)纵隔淋巴结微转移是影响术后无病生存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有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的复发风险是无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的21.8倍(P<0.01).结论 通过对PN0期NSCLC原发肿瘤病灶LUNX mRNA蛋白表达的检测,研究其与淋巴结微转移以及患者预后的关系.可以更加精确地预测早期NSCLC患者的预后,减少术后治疗的盲目性,改善疗效.
作者:邬冬强;杜开齐;张志豪;朱有才;肖怀清;王细勇;陈华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微型钢板固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不同椎板开门角度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接受微型钢板固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9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后CT片上测量的椎板开门角度以30°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61例:开门角度15°~ 30°,B组38例:开门角度>30°.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6个月JOA评分、颈椎曲度(C2~C7夹角)、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21.27个月).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再关门”现象.手术时间:A组(110.13 ±13.47) min,B组(109.16±12.79)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组(150.29 ±31.64) ml,B组(152.07 ±31.37)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两组患者颈椎曲度(C2~ C7夹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A组为1.64%(1例),B组为7.89%(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微型钢板固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开门角度在15°~30°时比开门角度在30°以上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唐超;黄金承;程旭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胆管癌组织中核心蛋白聚糖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4例胆管癌和40例正常胆管组织核心蛋白聚糖的表达,并分析核心蛋白聚糖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胆管癌组织核心蛋白聚糖表达明显下调,而在正常癌旁组织高水平表达.44例胆管癌患者胆管癌组织核心蛋白聚糖阳性18例(阳性率为40.91%),而40例正常癌旁癌组织核心蛋白聚糖表达均呈阳性(阳性率为100.00%,P<0.01).高、中分化组肿瘤核心蛋白聚糖表达显著高于低分化组肿瘤(62.5%比15.0%,P<0.01).无淋巴结转移者中核心蛋白聚糖的表达(57.14%)明显高于已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26.09%,P<0.05).核心蛋白聚糖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无明显相关.结论 核心蛋白聚糖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一定肿瘤特异性.
作者:余翔;李泉;毛永欢;王伟林;沈佳佳;骆霞岗;喻春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莪术提取物榄香烯对多种人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榄香烯处理人食管癌TE-1和Ca-ES-17细胞、喉鳞癌Hep-2细胞、肺癌NCI-H1975细胞、大肠癌SW-480细胞、前列腺癌PC-3细胞后,以噻唑蓝(MTT)方法检测癌细胞增殖,以Boyden小室方法检测癌细胞侵袭能力,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癌细胞肿瘤相关钙信号传导蛋白(TROP)-2基因mRNA水平.结果 榄香烯对各组癌细胞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72 h后食管癌TE-1和Ca-ES-17细胞、喉鳞癌Hep-2细胞、肺癌NCI-H1975细胞、大肠癌SW-480细胞、前列腺癌PC-3细胞半数抑制剂量(IC5o)分别为43.919、189.036、48.690、75.538、35.145、31.063 mg/L.Boyden小室方法检测显示,榄香烯对以上各组癌细胞侵袭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食管癌TE-1和Ca-ES-17细胞、喉鳞癌Hep-2细胞、肺癌NCI-H1975细胞、大肠癌SW-480细胞、前列腺癌PC-3细胞侵袭抑制率分别为25.6%、18.9%、23.8%、22.2%、26.5%、27.8%.FQ-PCR方法检测显示,各组癌细胞均呈较高TROP-2 mRNA水平,经榄香烯处理后,各癌细胞TROP-2 mRNA水平均被明显抑制,食管癌TE-1和Ca-ES-17细胞、喉鳞癌Hep-2细胞、肺癌NCI-H1975细胞、大肠癌SW-480细胞、前列腺癌PC-3细胞TROP-2基因mRNA抑制率分别为35.8%、25.6%、32.5%、25.6%、29.8%、33.6%.结论 榄香烯对多种癌细胞增殖侵袭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下调TROP-2表达可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祁卫东;龚丹丹;钟锡明;沈荣;张恒;范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创伤后膝关节僵直及康复治疗过程中股四头肌炎性细胞因子表达规律.方法 选取36只9周龄雄性SD大鼠.建立膝关节僵直模型后,取股四头肌进行白细胞介素(IL)-I、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环氧酶(COX)-1及COX-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平均积分吸光度(IA)值测定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指标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康复组与观察组比较:(1)12周后,IL-1康复组IA值:158 976.8±27 475.8,观察组IA值:338 956.1±32 126.7,IL-2康复组IA值:274 188.1 ±20 514.8,观察组IA值:410 647.7 ±24 0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周后,COX-1康复组IA值:413 716.7±40 176.8,观察组IA值:500 528.2±28 400.5,COX-2康复组IA值:294 577.5 ±28 712.6,观察组IA值:420 301.2±30 66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mRNA相对表达量测定结果均与上述相吻合.结论 膝关节创伤后造成僵直,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股四头肌细胞中IL-1、IL-2、COX-1及COX-2等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呈现先持续升高后逐渐降低,直至正常的表现.
作者:王飞;刘克敏;崔志刚;刘四海;王安庆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