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喜花
炎性突眼指眼眶蜂窝组织炎、眼球筋膜炎及外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等所致的突眼.本病多单眼发病,起病急,来势猛,严重时可引起眶内脓肿.笔者自1998年2月以来采用仙方活命饮为主治疗本病20例,疗效满意,现报导如下.
作者:郑宏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进行性损害视细胞的遗传性眼病.目前本病确切病因不明,且无特效疗法.近年来我科对本病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以图像视诱发电位(PVEP)为观察指标,用麝香注射液穴位注射肝俞、肾俞治疗16例(32只眼)RP患者,并进行疗效判定分析,以探讨穴位注射疗法对RP视觉系统功能所产生的生理效应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桂红;郝小波;彭崇信;钟舒阳;唐忠鲁;黎海平;方燕飞;张亚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以慢性咳嗽为唯一临床表现的特殊类型哮喘,有病程长、疗程长及常规治疗疗效不佳等特点,我们用自拟加味止嗽散治疗该病取得较满意疗效.
作者:杨环;刘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笔者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产褥发热,收效甚佳,现介绍于下.基本方为柴胡、黄芩、生地各10~15g,当归10~20g,党参、白芍各10~30g,川芎5~10g,姜半夏、赤芍、甘草各10g,大枣3枚,生姜3片.恶露臭秽、腹痛,加败酱草、蒲公英各30g,金银花20g;恶露紫黯夹块,加益母草、鸡血藤各30g,桃仁、红花各10g;表邪未尽,加淡豆豉30g,葛根15g,薄荷、荆芥各10g;阳明热盛,加生石膏30g;神昏抽搐,加石决明、生牡蛎各30g,干地黄20g,木瓜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治疗38例,服药7剂后,27例体温恢复正常,伴随症状基本消失,血常规无殊;9例体温恢复正常,伴随症状减轻,血常规无殊;2例无效.
作者:郑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三仁汤系清*吴瑭所拟方,原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病证.该方既可宣畅气机,醒脾运土,又可渗利湿邪,导热下移,实为治疗湿邪挟热为患的良方.笔者对其适加化裁,运用于有明显湿邪的眼科多种病症,疗效颇佳,兹撷四案,以飨同道.
作者:李其信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卢和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脱疽指下肢气血周流受阻,脉络闭塞不通的疾病,属于中医外科疑难重症.唐汉钧教授从事中医外科30余年,运用通法治疗脱疽,取得了很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贾喜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扁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院自1995年1月至1998年10月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协定方(自拟)治疗慢性重症肝炎32例,并与西药常规治疗28例作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正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5年来,笔者采用葶苈大枣泻肺汤配合抗结核药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35例,同期与抗结核药治疗的35例对照,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斯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以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不适、饱胀、疼痛、嗳气、厌食、恶心、烧灼感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经胃镜、钡餐胃肠造影、腹部B超和肝、肾功能检查证实胃、肠、胆、胰均无病变.舒肝调功饮系浙南名医蔡慎初教授所创,笔者用此方治疗FD35例,并与西药治疗30例对照观察,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作者:叶人;蔡慎初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王某某,女,68岁.1998年5月2日诊.患者2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上腹部闷痛胀满,恶心,呕吐黄色胃内容物,吐后上腹闷痛胀满可缓解.多次B超检查提示肝胆胰脾均正常.近半月来,症状加重,用胃康及雷尼替丁等治疗无效,遂来我处求治.刻诊:形体消瘦,上腹部闷痛胀满,多于食后2~3小时出现,体位改变时,如俯卧或胸膝位,可使疼痛明显减轻,伴嗳气恶心,呕吐黄水,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如羊粪,已5日未解.舌质黯有瘀点、苔黄腻,脉弦滑.检查:T37.2℃,腹平而柔软,上腹部可扪及振水音,肝脾未扪及.B超检查提示肝胆胰脾未见异常.X线钡餐造影提示十二指肠水平部扩张壅积,改变角度及位置,钡通过无阻.
作者:杨德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双手行针法的操作方法是根据治疗部位选用30号长短不一的毫针,常规消毒,分别从患病处周围的部位或穴位上下、左右、前后相向对称刺入,然后双手同时捻针,当两针尖方向相对,捻转到相当程度时,常可使酸热、麻胀感连成一条线,这样针感极强,可持续运针一定时间.留针30分钟,中间间隔行针3~5次,每日1次.笔者采用此法治疗多种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择医案数则,介绍于下.
作者:陈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近3年来,笔者采用自拟消疣方治疗扁平疣31例,并与西药治疗19例对照观察,现介绍于下.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小13岁,大56岁;病程短0.5年,长5年.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皮损处呈米粒至高粱米粒大小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孤立散在、淡黄褐色或正常皮肤色或微痒;②多发于暴露部位,如面部、手背;③有自家接种的特点,可见同形反应;④好发于青少年;⑤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表现为表皮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和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上部和颗粒层有空泡化细胞核深染,嗜碱性.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19例,两组间一般情况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姜英;林光斌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敛汗散敷脐治疗小儿多汗症,取得满意疗效.敛汗散组成:生黄芪、炒白术、五倍子、煅龙骨、煅牡蛎各等分,研成细粉备用.用时取适量药粉,加适量山西陈醋调成糊状,填满肚脐,外用胶布固定,每晚1次,次晨揭去,以7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即可痊愈.
作者:付志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柯某,女,6岁.1997年7月27日初诊.患儿于3月前出现不规则发热,随后皮肤出现片状瘀斑及散在出血点,经多方治疗病势反增,疑为白血病.经多次骨髓穿刺检查,诊为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遂予化疗.因全血细胞急剧下降,身体极度虚弱而被迫中止化疗方案,求治于中医.诊见发热(体温39℃),头颅光秃无发,精神萎顿,目光呆滞,面无血色,全身瘀斑(点)隐隐,红紫相间,鼻衄齿衄.
作者:萧本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笔者近年来以自拟苇茎陷胸汤治疗间质性肺炎3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中,女性17例,男性15例;年龄小37岁,大70岁;病程短1个月,长2年.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不利,胸闷胸痛;两肺底可闻及湿罗音.X线摄片确诊为间质性肺炎.其中伴低热5例,痰中带血3例,胸腔积液1例.
作者:江瑞云;陈建杉;江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笔者从1998年7月至2001年10月间采用六味安消胶囊治疗糖尿病便秘64例,获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段丽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者自1984年4月至2001年4月,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慢性胆囊炎,屡获良效,现将其中资料完整者97例小结如下.
作者:卢泓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中医方剂浩如烟海,初步统计,从古至今,被记载的方剂大约数十万首,这些成方多数都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当时疗效卓著的良方.但事过境迁,社会、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疾病发生谱及其临床特点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古方未必尽合今用.我们应在继承前人组方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新的制方规律,创制更多的新方,以适应现代疾病防治的需要.近几十年来新的科学思想,特别是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中医方剂的渗入,传统中医组方模式已发生深刻变化,今天形成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互容局面.
作者:李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