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凋亡相关因子Smac、Livin与Caspase-3在骨肉瘤中表达及其意义

关键词:骨肉瘤, Caspase-3, 脱噬作用
摘要:目的 观察人骨肉瘤组织中凋亡相关因子Smac、Livin和Cagpage-3表达,及其对骨肉瘤生物学行为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检测46例骨肉瘤组织中Smac、Livin及Cagpage-3蛋白表达,比较Smac、Livin表达与骨肉瘤主要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Smac、Livin及Cagpage-3基因在骨肉瘤中表达分别为29例(63.0%)、30例(65.2%)、32例(72.4%);Smac、Livin表达率与骨肉瘤组织学分级、WHO分型无关,与转移有关(P<0.05);骨肉瘤中Smac和Livin基因表达正相关(r=0.639,P<0.01),两者与Caspase-3表达无关.结论 凋亡相关因子Smac、Livin和Cagpage-3高表达于骨肉瘤中,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凋亡共同参与肿瘤发生发展.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长期存活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稳定的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长期存活模型.方法 将84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2组:Ⅰ组为假手术组,Ⅱ组为肺缺血再灌注组(每组n=42只).两组分别于开胸后、缺血1 h后再灌注0、2、4h、1、3、7 d取肺组织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肺湿干比(W/D ratio)检测和肺泡Ⅱ型细胞(ATⅡ)的电镜超微结构评价;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肺通透性指数(LPI).结果 手术成功率达100%.Ⅱ组与Ⅰ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后2、4 h、1 d的MPO、LPI、W/D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胸后、再灌注后0 h、3、7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Ⅱ的超微结构显示,再灌注4 h后损伤严重,再灌注1 d即出现明显的修复过程,再灌注7 d基本恢复正常结构水平.结论 本模型简单、可靠,LIRI后相关肺损伤指标和ATⅡ超微结构损伤变化特点吻合.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不同年龄的颈椎间盘蛋白多糖酶活性

    目的 测定不同年龄组颈椎椎间盘中的蛋白多糖酶活性,探讨蛋白多糖酶活性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40个不同年龄颈椎间盘的蛋白多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别来自胎儿组、17~25岁组、40~60岁组以及60~75岁组,用含有10.0 mmol/L CaCl_2的0.05 mol/L Tris/HC对椎间盘中的蛋白多糖酶进行提取,用1 mmol/L APMA将其激活,与取自牛肩胛软骨的蛋白多糖单体底物进行反应,以酶标仪来测定蛋白多糖酶的活性.结果 胎儿组、17~25岁组、40~55岁组和60~75岁组颈椎间盘的蛋白多糖酶活性的吸光度值分别是1.911±0.21、0.881±0.155、1.720±0.19、1.777±0.142.胎儿组颈椎间盘与60~75岁组颈椎间盘的吸光度值高,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组与17~25岁组、40~55岁组颈椎间盘的吸光度值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25岁组的吸光度值低,与胎儿组、40~55岁组和60~75岁组的测得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55岁组和60~75岁组的吸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间盘中的蛋白多糖酶活性与年龄明显相关.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急性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急性脊髓损伤患者65例,根据用药分为EPO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末次随访时对脊髓损伤程度按ASIA2000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定,观察两组差异;同时监测患者用药前后血常规及血清EPO浓度,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65例患者术后随访1~3年,平均1.7年,末次随访时治疗组患者ASIA运动、触觉、痛觉功能评分为58,2±8.2、78.5±11.5、82.6±13.5,显著优于对照组运动、触觉、痛觉功能评分45.6±6.8、65.5±13.4、68.7±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O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安全有效的药物,早期应用EPO对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与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我们采用改良Inaba法从骨髓前体细胞中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DC),并对其根据形态和表型特征进行鉴定.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购自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鄂00001292.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凋亡相关因子Smac、Livin与Caspase-3在骨肉瘤中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观察人骨肉瘤组织中凋亡相关因子Smac、Livin和Cagpage-3表达,及其对骨肉瘤生物学行为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检测46例骨肉瘤组织中Smac、Livin及Cagpage-3蛋白表达,比较Smac、Livin表达与骨肉瘤主要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Smac、Livin及Cagpage-3基因在骨肉瘤中表达分别为29例(63.0%)、30例(65.2%)、32例(72.4%);Smac、Livin表达率与骨肉瘤组织学分级、WHO分型无关,与转移有关(P<0.05);骨肉瘤中Smac和Livin基因表达正相关(r=0.639,P<0.01),两者与Caspase-3表达无关.结论 凋亡相关因子Smac、Livin和Cagpage-3高表达于骨肉瘤中,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凋亡共同参与肿瘤发生发展.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2,3-丁二醇改性处理的鞣制牛颈静脉带瓣管道抗钙化性能及血流动力学研究

    牛颈静脉带瓣管道(BJVC)目前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一种非常具有研究前途的材料,而对BJVC的研究主要是着眼于寻找更好的材料处理方法[1].我们拟用戊二醛固定、2,3-丁二醇改性后的BJVC作巴马猪右室流出道与肺动脉连接,观察这种管道抗钙化能力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胃癌家族遗传性的研究

    目的 检测30例伴家族史胃癌和8例遗传性胃癌家系患者的E-钙黏附素基因(CDH1)的蛋白表达和启动子甲基化及胚系突变情况,探讨CDH1基因在我国家族性遗传性胃癌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和直接测序法对30例伴家族史胃癌和8例符合家族遗传性胃癌筛选标准(ICG-HGC)的患者的血液或正常组织标本的CDH1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16例伴胃癌家族史胃癌肿瘤组织标本CDH1阴性表达,遗传性胃癌肿瘤标本CDH1基因7个表达阴性,1个表达明显下调;伴胃癌家族史胃痛19例和遗传性胃癌6例标本表现为启动子甲基化.在30例伴家族史胃癌中2例患者发现了3个同义突变,而在遗传性胃癌的中未发现CDH1种系突变.结论 我国家族遗传性胃癌中CDH1种系突变可能并不常见,或有其他遗传易感基因参与;CD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是导致了CDH1基因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联合检测血清甲胎蛋白、γ-谷氨酰转肽酶和 a-L-岩藻糖苷酶对肝细胞癌根治术后转移复发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a-L-岩藻糖苷酶(AFU)对肝细胞癌(HCC)根治术后转移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80例 HCC根治术后患者的术前术后血清AFP、GGT、AFU检测结果及随访资料,对比分析AFP、GGT、AFU与转移复发及1年无瘤生存率(DES)的关系.结果 80例肝癌患者术后AFP、GGT、AFU阳性率分别为25.0%、51.2%和28.6%,术后发生复发转移者在AFP、GGT和AFU阳性组分别为75.0%、73.2%和87.0%,1年DFS分别为45.0%、36.6%和13.0%.而阴性组分别为38.3%、20.5%和31.6%,1年DFS分别为75.0%、94.9%和89.5%.术后AFP、GGT和AFU三者均为阳性组患者均有复发转移,其1年DFS为0.而三者均为阴性组患者复发转移率为17.6%,其1年DFS为97.1%.结论 联合检测AFP、GGT、AFU可明显提高对转移复发预测的阳性率,且对于术后转移复发的预测价值优于单项检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HSP)27、HSP72和HSP73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生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4例NSCL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SP27、HSP72和HSP73的表达水平,并以4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结果 NSCLC外周血淋巴细胞HSP27、HSP72的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者表达量呈正相关(P<0.01),而HSP73的表达量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外周血淋巴细胞HSP27的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生理特征尤明显相关,而HSP72的表达量与NSCLC原发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结论 NSCL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SP27、HSP72表达下调,且HSP72与NSCLC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乙肝病毒L颗粒作为肝癌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

    目的 评估乙肝病毒L蛋白颗粒作为一种新型肝癌靶向性基因治疗转运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电穿孔方法(电压=400 V,脉冲时间=60 us,pGFP:L颗粒=4:10)将绿色荧光表达质粒pGFP导入乙肝病毒L颗粒,形成的L/pGFP颗粒转染各种肝来源细胞株以及非肝来源细胞株,以脂质体作为对照转染相同细胞株,荧光湿微镜检测各细胞株基因转运效率.结果 L/pG-FP颗粒对各种肝来源细胞株均保持较高的转染效率.对正常肝来源细胞L02的转染效率(67.0±2.6)%低于肝癌细胞株HepG2(75.0±3.5)%和7721(72.0±2.3)%,然而均显著高于脂质体的转染效率(P<0.05).非肝来源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不能被L/pGFP颗粒有效转染.未接受电穿孔的L颗粒+pGFP混合液不能有效转染任何细胞株.结论 L颗粒能特异性、高效转运外源性基因至各种肝来源细胞,可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靶向性转运载体用于肝癌的基因治疗.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胚胎干细胞源性肝细胞的获得及体内移植研究

    目的 探讨体外定向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方法及肝损伤模型肝内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常规培养ES细胞后,继续悬浮培养4 d以形成拟胚体(EBs),转移EBs到铺有明胶的6孔板中贴壁培养,并添加3 mmol/L丁酸钠开始诱导分化,7 d后加入淤胆血清筛选、纯化ES源性肝细胞,分化过程中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肝细胞特异性标志基因:白蛋白(ALB)、甲胎蛋白(AFP)、甲状腺素运载蛋白(TTR)、α1抗胰蛋白酶(AAT)、葡萄糖6磷酸酶(G6P)、酪氨酸转氨酶(TAT)mRNA水平的表达;以荧光示踪剂CFDA-SE标记诱导获得的肝细胞,并移植到肝损伤小鼠肝内,观察移植细胞在肝内的定居、增殖情况.结果 诱导分化过程中,ES细胞形态逐渐出现肝细胞样改变,其超微结构与小鼠肝细胞超微结构十分相似;RT-PCR结果显示,随着诱导时间的推进,标志肝细胞发育过程的ALB、AFP、TTR、AAT、G6P、TAT mRNA顺序表达;肝内移植实验结果显示:ES源性肝细胞可在肝损伤小鼠肝内定居并增殖.结论 丁酸钠联合淤胆血清可以诱导ES细胞分化为肝细胞,ES源性肝细胞肝损伤模型体内移植是可行的,这有可能为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肝病提供一种新的细胞来源.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唾液酸化路易斯抗原X ssDNA适配子的筛选与鉴定

    目的 建立体外获得唾液酸化路易斯抗原X(SLeX)ssDNA适配子(aptamers)的方法.方法 构建长度为70 nt的初始随机单链DNA库,其中含30个随机序列,以溴化氰活化的琼脂糖小球为筛选介质,运用指数富集配体的系统进化技术(SELEX技术)获得SLeX的ssDNA适配子.将适配子库克隆、测序,采用DNAMAN软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生物素-亲和素-辣根过氧化物酶显色系统测定适配子与SLeX的亲和力.结果 经逐轮筛选,所得富集库与SLeX的亲和力逐步提高(A值从0.145增加到了0.460),大部分适配子克隆测序后与预期相符.结论 经9轮筛选获得的ssDNA适配子与SLeX的体外结合有高度的特异性及亲和力.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426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与骨溶解诊治分析

    随着关节假体的设计、制作工艺和材料的进步,手术技术的日臻成熟,髋关节置换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现将我院426个病例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后功能疗效和骨溶解松动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大鼠创面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健康SD大鼠20只,随机选取16只建立浅Ⅱ度烫伤模型,4只作为正常对照,烫伤后第1、5、10、15天分别随机选取4只大鼠,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创面中ILK的表达.7例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组给予TGF-β1刺激72 h,同一细胞培养相同时间作为对照,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各组ILK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结果 烫伤后第5、10天大鼠烫伤创面中ILK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和愈合后(第15天,P<0.05).TGF-β1组细胞中ILK和Fn mRNA表达均显著强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ILK与Fn mRNA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57).结论 ILK可能同时通过参与整合素和TGF-β1信号通路,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烟曲霉醇与卡氮芥联合应用抑制U-251细胞异种移植瘤的研究

    目的 观察烟曲酶醇(TNP-470)和卡氮芥(BCNU)联合应用对U-251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将U-251细胞株接种至裸鼠皮下,第7天荷瘤裸鼠随机分为TNP-470治疗组、BCNU治疗组、TNP-470和BCNU联合治疗组、对照组.测体质量、肿瘤体积、抑瘤率、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1)各组裸鼠体质量于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均>0.05).(2)治疗后第21天联合治疗组移植瘤体积[(108.93±17.63)mm~3]明显小于TNP-470治疗组[(576.10±114.29)mm~3]及BCNU治疗组[(473.01±48.04)mm~3](P均<0.01);各治疗组移植瘤体积均小于对照组[(1512.61±70.25)mm~3](P均<0.01);TNP-470治疗组与BCNU治疗组间移植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第21天联合治疗组的抑瘤率(92.80±11.37)%显著高于TNP-470治疗组(61.91±6.29)%和BCNU治疗组(68.73±9.65)%(P均<0.01),TNP-470治疗组与BCNU治疗组间抑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联合治疗组移植瘤MVD[(4.23±0.83)个/视野]明显低于TNP-470治疗组[(5.70±0.85)个/视野]和BCNU治疗组[(8.60±0.87)个/视野](P均<0.05);TNP-470治疗组移植瘤MVD显著低于BCNU治疗组(P<0.05);各治疗组移植瘤MVD均较对照组[(11.32±1.50)个/视野]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 TNP-470和BCNU联用对U-251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而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丁酸钠对膀胱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丁酸钠对膀胱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的丁酸钠干预后,采用~3H-TdR掺入试验比较了膀胱癌BIU-87和E-J细胞的生长曲线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术研究了丁酸钠对膀胱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1 mmol/L浓度组在各观察时间点均未显示出对E-J细胞的抑制;5、10mmol/L在各观察点显示出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丁酸钠浓度的升高,越来越多的BIU-87和E-J细胞细胞被阻滞在G_0/G_1期.结论 丁酸钠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这种作用是通过G_0/G_1期阻滞实现的.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模型.方法 健康3~7 d雄性新生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n=5)和模型组(HI n=12),采用全身缺氧40 min、空气5 min、窒息7min后复氧、心肺复苏再灌注法制作新生猪HIE模型,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第4天取脑,观察缺血缺氧后小猪体质量增长情况,神经功能障碍评分(NDS)以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两组各参数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组在40 min缺氧过程中,氧分压降至(22±3)mm Hg,心率加快,平均动脉压升高,动脉氧饱和度降低,血糖升高;吸入空气时上述参数略有恢复;在7 min窒息期间,表现更严重的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高碳酸血症、高血糖以及显著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窒息5 min时MABP降至(30±18)mm Hg;HI组体质量增长明显慢于Sham组(P<0.05).Sham组除第1天因麻醉残留造成较高的NDS评分外,后期未见明显异常行为改变,HI组ROSC后第1、2和3天NDS评分明显升高(P<0.05).Sham组脑神经元形态正常,HI组壳核、尾状核和感觉运动皮层存活神经元密度分别降低至Sham组的(12.6±10.1)%、(51.5±8.4)%和(49.1±23.4)%(P<0.01).结论 制作新生猪HIE模型成功,该模型符合新生儿围产期全身缺氧、窒息继发缺血,复氧、CPR后再灌注致HIE脑损伤病理生理变化过程.纹状体和感觉运动皮层HE染色可见以核固缩为典型特征的神经元缺血性改变,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基因甲基化在骨肉瘤细胞株中的作用

    目的 检测骨肉瘤细胞株中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APAF)-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及该基因mRNA表达,观察APAF-1基因对骨肉瘤形成的影响.方法 以骨肉瘤细胞株MG63和Hs888T为研究对象,提取DNA,经重亚硫酸钠处理后,采用限制性酶切图谱分析(COBRA)检测APAF-1基因CpG岛的甲基化情况,使用不同浓度(0、1×10~(-7)、3×10~(-7)mol/L)的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处理骨肉瘤细胞株4、10、20d,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T-PCR)检测Apaf-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在Hs888T细胞株中APAF-1基因存在CpG岛甲基化并且随着5-Aza-CdR浓度的增加Apaf-1 mRNA表达水平也在增加.3×10~(-7)mol/L的5-Aza-CdR处理Hs888T细胞株20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888T细胞株中APAF-1基因异常表达与APAF-1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有关,提示APAF-1基因甲基化可能参与某些骨肉瘤的发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白细胞介素-12干扰RNA转染树突状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IL)-12两亚基(IL-12p35、IL-12p40)干扰RNA(IL-12p35siRNA、IL-12p40siRNA)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树突状细胞(DC)后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重组腺病毒载体(IL-12p35siRNA、IL-12p40siRNA、阴性对照HKsiRNA)感染DC,之后与同种小鼠T细胞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并测定上清液中IL-4和干扰素(IFN)-γ浓度以及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 IL-12p35siRNA、IL-12p40siRNA重组腺病毒载体分别感染树突状细胞后,只有IL-12p35siRNA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DC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引起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低,并导致混合培养上清液中IL-4的上升和IFN-γ的下降.结论 IL-12p35亚基特异性siRNA抑制DC的共刺激活动,导致在体外TH2偏移.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期内不同时间内毒素打击对肺损伤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因表达的影响

    创伤失血性休克会造成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休克复苏期内再次遭受内毒素打击可使原有的炎症反应放大,并导致包括肺损伤在内的多器官功能损害.我们复制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并给予复苏治疗,在复苏期选择不同时间给予内毒素打击,并观察不同时期的内毒素打击对肺损害以及肺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