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降低脑死亡大鼠肾脏免疫原性的有效途径.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质量180~200 g,随机均分3组,脑死亡+SB203580组:诱导大鼠脑死亡时,静脉注射SB203580(1 mg/100 g·Wt);脑死亡组:诱导大鼠脑死亡.脑死亡后机械呼吸6 h,如大鼠血压>80mm Hg(1 mm Hg=0.133 kPa),取肾脏;对照组:正常大鼠麻醉后取肾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脏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仅和白细胞介素(IL)-1β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肾脏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以及TNF-α和IL-1β蛋白表达.结果 肾脏TNF-α和IL-1β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脑死亡组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脑死亡+SB203580组比脑死亡组显著下降(P<0.05),但比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SB203580能阻断p38MAPK信号通路,减少脑死亡大鼠肾脏磷酸化p38MAPK和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可望成为降低其免疫原性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丁酸钠对膀胱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的丁酸钠干预后,采用~3H-TdR掺入试验比较了膀胱癌BIU-87和E-J细胞的生长曲线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术研究了丁酸钠对膀胱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1 mmol/L浓度组在各观察时间点均未显示出对E-J细胞的抑制;5、10mmol/L在各观察点显示出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丁酸钠浓度的升高,越来越多的BIU-87和E-J细胞细胞被阻滞在G_0/G_1期.结论 丁酸钠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这种作用是通过G_0/G_1期阻滞实现的.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赫赛汀(Herceptin,HER)联合丝裂霉素C(MMC)对HER-2/neu基因高表达人膀胱癌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膀胱癌T24细胞株HER-2/neu的表达;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HER(10、20、40、80、160μg/L)、MMC(4、8、16、32、64μg/L)及联合用药对人膀胱癌T24细胞株体外生长的抑制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RT-PCR法检测证实HER-2/neu在膀胱尿路上皮癌T24细胞株高表达;单用HER于72 h出现细胞抑制(72 h时各浓度组分别与48 h时比较,均P<0.05);HER和MMC联用在24、48、72 h基本上均表现为协同作用(q值1.264~3.473),在96 h呈相加作用(q值0.913~1.138).结论 HER-2/neu在膀胱尿路上皮癌T24细胞株高表达;HER单药对T24细胞有轻度抑制作用,且起效慢(72 h);与MMC联合应用能协同抑制T24细胞生长.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体外培养的Bel-7721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采用放射配体法检测SMMC-7721肝癌细胞生长激素受体(GHR)的表达.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Bel-7721肝癌细胞株在不同浓度rhGH(0、1.33、13.33、133.30、1333.00μg/L)作用下的药物敏感性,计算细胞生长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细胞在上述浓度rh-GH作用下细胞周期各时相细胞比率、增殖指数(PI)以及凋亡率.结果 rhGH对体外培养的SMMC-7721肝癌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程度刺激作用,表现为rhGH在133.30μg/L浓度促进肝癌细胞增殖较显著,而rhGH在其他浓度(1.33、13.33、1333.00μg/L)对肝癌细胞增殖虽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总体效果较rhGH在133.30 μg/L浓度为弱.rhGH作用48 h后流式细胞检测各实验组S期所占比率、PI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G_2-M细胞所占比率,13.33、133.30与1333.00μg/L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1.33μ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实验组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配体法发现SMMC-7721肝癌细胞株表达GHR.结论 一定浓度范围的rhGH对7721肝癌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原因可能与7721肝痛细胞表达GHR,rhGH可促进肝癌细胞DNA合成,提高细胞分裂增殖能力有关.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中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15(TNFSF15)基因的多态性分布及其与克罗恩病(CD)的相关性.方法 飞行质谱法检测144例CD和500例正常对照者的TNFSF15基因多态性位点,分析基因多态性与CD发病及各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结果 在检测的5个SNF位点中,CD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有4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存在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构建的我国人群特有单倍型中,单倍型Haplotype 1在CD组中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是CD的保护性单倍型.各CD临床表型与基因型见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TNFSF15基因的是我国CD的易感基因,在IBD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探讨E2F-1小分子干扰RNA(E2F-1-siRNA)影响胃癌细胞MGC803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 分别抽取E2F-1-siRNA转染组和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siRNA)的细胞总RNA,分离纯化mRNA并逆转录合成荧光分子(Cy3/Cy5)标记cDNA探针,与含有21522条人类22k基因表达潜芯片进行杂交.采用LuxScan 10K/A双通道激光扫描仪扫描芯片上两种信号,应用LuxScan3.0图像分析软件对芯片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 在21522条基因中,两组胃癌细胞间差异性表达基因为18条,其中上调基因8条,下调基因10条,下调的基因中有1条功能信息不明.结论 体外干扰E2F-1基因表达后,胃癌MGC803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是多基因相互作用、多种信号通路相互调节的结果,其中的关键基因和信号传导通路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以新型巯基烷基化壳聚糖(TACS)为载体介导重组共表达质粒pIRES-hVEGFl2lcDNA/hBMP4体外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探讨TACS用作骨组织工程中基因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复凝聚法制备TACS-基因纳米粒,检测其形态和粒径;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将纳米粒转染第3代大鼠MSCs,并设壳聚糖组、脂质体组及裸质粒组分别为实验对照、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TACS的细胞毒性.分别于转染后3、4 d提取MSCs的总RNA、总蛋白,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目的 基因的表达.结果 TACS能有效包裹和保护共表达质粒,TACS组细胞存活率(73.18±6.56)%,明显高于脂质体组(45.92±4.93)%(P<0.01).除阴性对照组外,RT-PCR和Western blot均检测到转染后MSCs中hVEGF121及hBMP4的表达,TACS组目的 蛋白表达量低于脂质体组(P<0.05),但明显高于壳聚糖组(P<0.01).结论 共表达质粒在TACS介导下成功转染大鼠MSCs并获得表达.TACS细胞毒性小,且较未改性壳聚糖转染效率明显提高.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肺动脉栓塞(PE)是临床的常见病,但临床的漏诊率和误诊率都很高.目前对于慢性肺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较少[1].我们通过在叶肺动脉释放金属栓塞装置,建立慢性的选择性肺动脉栓塞模型,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病理生理特征和血液动力学变化.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以4种不同载体材料和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复合培养,观察不同载体材料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 将密度为2×10~5个/ml的BMSC与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NHAC)、可注射性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INHAC)、非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HAC)、珊瑚羟基磷灰石(CHA)体外与BMSC复合培养,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性,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行扫描电镜观察,进行形态学和功能测定.结果 细胞活度A值所绘制的生长曲线显示,BMSC的活性未受到NHAC、INHAC、CHA的影响,HAC组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活性逐渐下降,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CHA组为2.207±0.079、NHAC组为2.225±0.059、INHAC组为2.194±0.088、HAC组为0.981±0.210、空白对照组为2.231±0.087,NHAC、INHAC、CHA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HAC组筹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细胞能在NHAC、INHAC、CHA材料上良好地增殖、生长,而HAC不利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黏附、增殖.结论 3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骨组织工程骨替代材料,HAC不适合做细胞载体材料.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HSP)27、HSP72和HSP73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生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4例NSCL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SP27、HSP72和HSP73的表达水平,并以4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结果 NSCLC外周血淋巴细胞HSP27、HSP72的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者表达量呈正相关(P<0.01),而HSP73的表达量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外周血淋巴细胞HSP27的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生理特征尤明显相关,而HSP72的表达量与NSCLC原发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结论 NSCL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SP27、HSP72表达下调,且HSP72与NSCLC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体外获得唾液酸化路易斯抗原X(SLeX)ssDNA适配子(aptamers)的方法.方法 构建长度为70 nt的初始随机单链DNA库,其中含30个随机序列,以溴化氰活化的琼脂糖小球为筛选介质,运用指数富集配体的系统进化技术(SELEX技术)获得SLeX的ssDNA适配子.将适配子库克隆、测序,采用DNAMAN软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生物素-亲和素-辣根过氧化物酶显色系统测定适配子与SLeX的亲和力.结果 经逐轮筛选,所得富集库与SLeX的亲和力逐步提高(A值从0.145增加到了0.460),大部分适配子克隆测序后与预期相符.结论 经9轮筛选获得的ssDNA适配子与SLeX的体外结合有高度的特异性及亲和力.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人袖状胃切除(SG)减肥模型.一、材料与方法1.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随机选取3周离乳SD雄性大鼠分成2组,一组给予20%高脂饲料喂养,共50只,饲料热量为4.85 kcal/g,自由摄食与饮水;另一组在同样饲养条件下喂以普通饲料,共10只,饲料热量是4.35 kcal/g,喂养16周,将高脂饲料组中体质量超过普通饲料组大鼠平均体质量的20%的大鼠定为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DIO大鼠).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心脏外科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但发展快、潜力大,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实践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实验研究领域也不断深入和延伸.重视心脏外科的实验研究,将推动有潜力的基础实验研究成果向外科临床实践的转化.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主动脉瓣插管的左心室辅助方式应用于急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在6头猪的急性心力衰竭模型中,尝试经主动脉瓣插管的左心室辅助.并进行血流动力学及心脏超声指标的观察.结果 6头猪中有5头完成了实验.它们在血流动力学方面都显示急性心力衰竭状态的建立(P<0.05).心超指标未提示经主动脉瓣插管对主动脉瓣、二尖瓣及左心室功能的显著影响(P>0.05).在循环辅助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部分生化指标也都较心衰状态有显著改善(P<0.05).心脏超声所示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也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在急性心力衰竭模型建立后,经主动脉瓣的插管对瓣膜及左心室的功能未造成不良影响.这种循环辅助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善急性心力衰竭的状态.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两种去神经支配压力性尿失禁(SUI)模型的效果.方法 3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测漏尿点压力(LPP),3组分别切断坐骨神经、阴部神经和只游离不切断,术后2周测LPP,行喷嚏试验.术后1月行尿道组织学检查.解剖坐骨、阴部神经.结果 3组术前L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LPP分别为(27.567 70±5.434 89)、(30.132 20±5.790 94)cm H_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骨神经组为(30.911 00±5.467 62)、(30.400 80±5.515 54)cm H_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部神经组为(27.84930±5.23036)、(9.588 30±2.342 55)cm H_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部神经组术后喷嚏时漏尿,镜检尿道括约肌萎缩.解剖证明坐骨、阴部神经各自独立,支配尿道括约肌的是阴部神经.结论 切断阴部神经可以建立大鼠去神经支配SUI模型,切断坐骨神经则不能.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对腹腔感染脓毒症小鼠肺组织和肝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影响.方法 采用小鼠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脓毒症模型,将4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组(CLP组)、瑞芬太尼治疗组(R1组)、瑞芬太尼对照组(R2组).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肺组织和肝组织iNOS蛋白表达,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肝肺组织白细胞介素(IL)-10和IL-6水平,观察PaO_2、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血清ALT和AST活性及电镜下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与Sham组比较,CLP组PaO_2显著降低,肺组织和肝组织中iNOS蛋白表达、肺组织MPO活性、ALT和AST活性显著增强(P<0.01),肺组织IL-6和IL-10水平显著增加为649.74±90.47和501.06±57.67(P<0.01),肝组织IL-6和IL-10水平显著增加为341.05±28.73和267.50±41.82,R2组以上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CLP组比较,R1组PaO_2明显增加,iNOS蛋白表达,IL-6和IL-10水平、MPO活性、ALT和AST活性显著降低(P<0.01),电镜显示肺组织和肝组织损伤程度较CLP组略减轻.结论 瑞芬太尼对脓毒症感染致急性肺损伤和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iNOS蛋白的表达,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关.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大鼠骨关节炎(OA)模型中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与软骨退变严重程度相关性.方法 建立前交叉韧带切断大鼠骨关节炎模型,按造模时间分为实验2、4、8周和假手术组、空白组,对各组软骨进行解剖显微镜下OA评分,iN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iNOS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 iNOS的阳性细胞分数在空白组、假手术组、实验2、4、8周组分别为5.30±3.06、5.50±3.55、32.40±13.50、52.60±18.44、73.50±19.12,随造模时间延长而增加.iNOS的阳性细胞分数在OA评分为0、1、2、3时分别为5.00±4.55、45.20±9.50、60.50±14.30、79.50±16.20,随OA病变加重而增多.结论 iNOS与软骨退变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DWIBS)在胃肠道肿瘤及转移淋巴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1例胃肠道肿瘤患者(6例胃癌、3例直肠癌、1例结肠癌和1例肛管癌)术前DWIBS结果进行分析.评价DWIBS对胃肠道原发肿瘤的诊断能力及转移淋巴结的显示效果.测量并比较胃癌患者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11例患者中,DWIBS诊断正确7例,包括3例(3/6)胃癌,3例(3/3)直肠癌和1例肛管癌.DWIBS均能清楚的显示转移淋巴结.胃癌患者转移淋巴结平均ADC值为(0.83±0.25)×10-3 mm~2/s,非转移淋巴结平均ADC值为(1.61±0.29)×10~(-3)mm~2/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8,P<0.05).结论 DWIBS对胃癌原发灶的诊断能力有限,但对直肠癌、肛管癌原发灶和胃肠道肿瘤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检测30例伴家族史胃癌和8例遗传性胃癌家系患者的E-钙黏附素基因(CDH1)的蛋白表达和启动子甲基化及胚系突变情况,探讨CDH1基因在我国家族性遗传性胃癌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和直接测序法对30例伴家族史胃癌和8例符合家族遗传性胃癌筛选标准(ICG-HGC)的患者的血液或正常组织标本的CDH1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16例伴胃癌家族史胃癌肿瘤组织标本CDH1阴性表达,遗传性胃癌肿瘤标本CDH1基因7个表达阴性,1个表达明显下调;伴胃癌家族史胃痛19例和遗传性胃癌6例标本表现为启动子甲基化.在30例伴家族史胃癌中2例患者发现了3个同义突变,而在遗传性胃癌的中未发现CDH1种系突变.结论 我国家族遗传性胃癌中CDH1种系突变可能并不常见,或有其他遗传易感基因参与;CD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是导致了CDH1基因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制备聚乙二醇(PEG)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缓释微球左细胞瓣复合支架,观察生物学性能.方法 制备聚乙二醇微球,电镜观察粒径.去细胞瓣与PEG微球耦联,吸附TGF-β1,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种植大鼠肌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7 d,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TEHV),行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PEG微球粒径(42.72±3.48)nm.ELISA检测示TGF-β1包封率82.01%,7 d TGF-β1释放率67.22%.与去细胞瓣支架比较,复合支架组细胞紧密联合且细胞外基质丰富,羟脯氨酸含量和DNA含量增高.结论 PEG-TGF-β1缓释微球去细胞瓣复合支架,利于细胞生长,胶原的分泌及TEHV的构建.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