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脏外科实验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关键词:心脏外科, 实验研究, 研究领域, 研究成果, 临床实践, 潜力, 临床经验, 快速提高, 基础实验, 学科
摘要:心脏外科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但发展快、潜力大,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实践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实验研究领域也不断深入和延伸.重视心脏外科的实验研究,将推动有潜力的基础实验研究成果向外科临床实践的转化.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模拟装甲舱室内爆炸后大鼠早期肺损伤研究

    目的 观察模拟舱室爆炸伤后肺部损伤特点及炎症早期发展的动态规律.方法 采用模拟舱室、开阔地以600 mg雷管电起爆致伤清醒大鼠,在伤前、后1、3、5、8、12、24、72 h观察肺损伤并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 舱室与开阔地均压值无差异,但舱室冲击波压力波持续时14.0 ms、峰压力上升时间0.06 ms显著高于开阔地爆炸冲击波(P<0.01);大鼠肺损伤评分及病理特征明显重于开阔地(P<0.01),其中8 h舱室肺伤情评估均值高为34.33;IL-1β、TNF-α浓度明显升高,且分别在8 h和12 h达到峰值(P<0.01),伤后72 h仍高于对应开阔地血浆浓度.结论 舱室爆炸伤为复杂冲击波,肺伤情较开阔地严重,与IL-1β和TNF-α浓度正相关.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经主动脉瓣插管左心室辅助的研究

    目的 探讨经主动脉瓣插管的左心室辅助方式应用于急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在6头猪的急性心力衰竭模型中,尝试经主动脉瓣插管的左心室辅助.并进行血流动力学及心脏超声指标的观察.结果 6头猪中有5头完成了实验.它们在血流动力学方面都显示急性心力衰竭状态的建立(P<0.05).心超指标未提示经主动脉瓣插管对主动脉瓣、二尖瓣及左心室功能的显著影响(P>0.05).在循环辅助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部分生化指标也都较心衰状态有显著改善(P<0.05).心脏超声所示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也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在急性心力衰竭模型建立后,经主动脉瓣的插管对瓣膜及左心室的功能未造成不良影响.这种循环辅助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善急性心力衰竭的状态.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赫赛汀联合丝裂霉素C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赫赛汀(Herceptin,HER)联合丝裂霉素C(MMC)对HER-2/neu基因高表达人膀胱癌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膀胱癌T24细胞株HER-2/neu的表达;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HER(10、20、40、80、160μg/L)、MMC(4、8、16、32、64μg/L)及联合用药对人膀胱癌T24细胞株体外生长的抑制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RT-PCR法检测证实HER-2/neu在膀胱尿路上皮癌T24细胞株高表达;单用HER于72 h出现细胞抑制(72 h时各浓度组分别与48 h时比较,均P<0.05);HER和MMC联用在24、48、72 h基本上均表现为协同作用(q值1.264~3.473),在96 h呈相加作用(q值0.913~1.138).结论 HER-2/neu在膀胱尿路上皮癌T24细胞株高表达;HER单药对T24细胞有轻度抑制作用,且起效慢(72 h);与MMC联合应用能协同抑制T24细胞生长.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唾液酸化路易斯抗原X ssDNA适配子的筛选与鉴定

    目的 建立体外获得唾液酸化路易斯抗原X(SLeX)ssDNA适配子(aptamers)的方法.方法 构建长度为70 nt的初始随机单链DNA库,其中含30个随机序列,以溴化氰活化的琼脂糖小球为筛选介质,运用指数富集配体的系统进化技术(SELEX技术)获得SLeX的ssDNA适配子.将适配子库克隆、测序,采用DNAMAN软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生物素-亲和素-辣根过氧化物酶显色系统测定适配子与SLeX的亲和力.结果 经逐轮筛选,所得富集库与SLeX的亲和力逐步提高(A值从0.145增加到了0.460),大部分适配子克隆测序后与预期相符.结论 经9轮筛选获得的ssDNA适配子与SLeX的体外结合有高度的特异性及亲和力.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DFU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DFU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对Ang-2基因表达的调控.方法 体外培养骨肉瘤细胞株MG-63,免疫荧光法检测Ang-2在MG-63细胞中的表达,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形态学检测研究不同浓度DFU对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生长抑制作用,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检测其对骨肉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RT-PCR法分析DFU对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Ang-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Ang-2在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呈阳性染色,MTT法和形态学检测提示DFU可抑制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增殖,并具有剂量依赖性,在DFU浓度为200 μmol/L时,对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显示DFU可降低骨肉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在DFU浓度为200 μmol/L时,作用显著.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显示经DFU作用后的骨肉瘤细胞株MG-63表达Ang-2较用药前明显下降.结论 DFU对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其可能通过抑制Ang-2的表达,降低其侵袭能力.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短发夹RNA对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磷酸二酯酶5型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短发夹RNA(shRNA)对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磷酸二酯酶5型(PDE5)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探讨运用RNA干扰(RNAi)技术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的可行性.方法 构建靶向大鼠PDE5基因的shRNA重组腺病毒rAd-rPDE5-shRNA,将其转染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48 h后,通过荧光标签进行显微计数确定转染效率,并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PDE5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rAd-rPDE5-shRNA构建成功,转染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效率达95%以上,并使PDE5基因表达在mRNA水平抑制(80.78±2.30)%,在蛋白水平抑制(67.39±3.33)%.结论 以腺病毒为载体表达的shRNA能稳定、有效地抑制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PDE5基因的表达.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基因甲基化在骨肉瘤细胞株中的作用

    目的 检测骨肉瘤细胞株中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APAF)-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及该基因mRNA表达,观察APAF-1基因对骨肉瘤形成的影响.方法 以骨肉瘤细胞株MG63和Hs888T为研究对象,提取DNA,经重亚硫酸钠处理后,采用限制性酶切图谱分析(COBRA)检测APAF-1基因CpG岛的甲基化情况,使用不同浓度(0、1×10~(-7)、3×10~(-7)mol/L)的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处理骨肉瘤细胞株4、10、20d,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T-PCR)检测Apaf-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在Hs888T细胞株中APAF-1基因存在CpG岛甲基化并且随着5-Aza-CdR浓度的增加Apaf-1 mRNA表达水平也在增加.3×10~(-7)mol/L的5-Aza-CdR处理Hs888T细胞株20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888T细胞株中APAF-1基因异常表达与APAF-1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有关,提示APAF-1基因甲基化可能参与某些骨肉瘤的发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大鼠创面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健康SD大鼠20只,随机选取16只建立浅Ⅱ度烫伤模型,4只作为正常对照,烫伤后第1、5、10、15天分别随机选取4只大鼠,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创面中ILK的表达.7例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组给予TGF-β1刺激72 h,同一细胞培养相同时间作为对照,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各组ILK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结果 烫伤后第5、10天大鼠烫伤创面中ILK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和愈合后(第15天,P<0.05).TGF-β1组细胞中ILK和Fn mRNA表达均显著强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ILK与Fn mRNA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57).结论 ILK可能同时通过参与整合素和TGF-β1信号通路,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克罗恩病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15基因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中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15(TNFSF15)基因的多态性分布及其与克罗恩病(CD)的相关性.方法 飞行质谱法检测144例CD和500例正常对照者的TNFSF15基因多态性位点,分析基因多态性与CD发病及各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结果 在检测的5个SNF位点中,CD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有4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存在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构建的我国人群特有单倍型中,单倍型Haplotype 1在CD组中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是CD的保护性单倍型.各CD临床表型与基因型见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TNFSF15基因的是我国CD的易感基因,在IBD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转染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奥沙利铂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转染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奥沙利铂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Rc/CMV2-FHIT通过脂质体转染技术导入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并扩增培养,以转染了空质粒pRc/CMV2的SW480细胞(SW480-pRc/CMV2)和正常SW480细胞为对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FHIT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以奥沙利铂作用于3组细胞,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奥沙利铂处理前后各组结肠癌细胞的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SW480-FHIT细胞的RT-PCR产物经凝胶电泳有明显的阳性条带,而对照组则无;经奥沙利铂处理后,转染FHIT基因的SW480细胞的凋亡水平与空质粒转染组及结肠癌细胞株组比较明显增高(第2、3、4天A值比较P<0.05),并且FHIT基因与奥沙利铂有轻度的协同促进凋亡作用;同时奥沙利铂处理前后实验组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周期较对照组均出现了明显的G_0/G_1期阻滞,且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存在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结论 外源性FHIT基因表达与奥沙利铂协同促进SW480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FHIT基因可增加结肠癌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联合检测血清甲胎蛋白、γ-谷氨酰转肽酶和 a-L-岩藻糖苷酶对肝细胞癌根治术后转移复发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a-L-岩藻糖苷酶(AFU)对肝细胞癌(HCC)根治术后转移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80例 HCC根治术后患者的术前术后血清AFP、GGT、AFU检测结果及随访资料,对比分析AFP、GGT、AFU与转移复发及1年无瘤生存率(DES)的关系.结果 80例肝癌患者术后AFP、GGT、AFU阳性率分别为25.0%、51.2%和28.6%,术后发生复发转移者在AFP、GGT和AFU阳性组分别为75.0%、73.2%和87.0%,1年DFS分别为45.0%、36.6%和13.0%.而阴性组分别为38.3%、20.5%和31.6%,1年DFS分别为75.0%、94.9%和89.5%.术后AFP、GGT和AFU三者均为阳性组患者均有复发转移,其1年DFS为0.而三者均为阴性组患者复发转移率为17.6%,其1年DFS为97.1%.结论 联合检测AFP、GGT、AFU可明显提高对转移复发预测的阳性率,且对于术后转移复发的预测价值优于单项检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阻断p38MAPK信号通路降低脑死亡大鼠肾脏免疫原性

    目的 探讨降低脑死亡大鼠肾脏免疫原性的有效途径.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质量180~200 g,随机均分3组,脑死亡+SB203580组:诱导大鼠脑死亡时,静脉注射SB203580(1 mg/100 g·Wt);脑死亡组:诱导大鼠脑死亡.脑死亡后机械呼吸6 h,如大鼠血压>80mm Hg(1 mm Hg=0.133 kPa),取肾脏;对照组:正常大鼠麻醉后取肾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脏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仅和白细胞介素(IL)-1β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肾脏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以及TNF-α和IL-1β蛋白表达.结果 肾脏TNF-α和IL-1β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脑死亡组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脑死亡+SB203580组比脑死亡组显著下降(P<0.05),但比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SB203580能阻断p38MAPK信号通路,减少脑死亡大鼠肾脏磷酸化p38MAPK和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可望成为降低其免疫原性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老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海马炎症反应的变化

    目的 观察老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海马炎症反应的变化.方法 20个月龄雄性SD大鼠45只,体质量500~650 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n=15)、麻醉组(A组,n=15)和手术组(S组,n=15).采用剖腹探查术建立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模型.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8 ml;A组腹腔注射安定2.5 mg/kg和氯胺酮50 mg/kg(稀释至0.8 ml)麻醉,不行剖腹探查术;S组腹腔注射与A组等量的麻醉药物后行剖腹探查术.各组于干预结束后第1、3、7天(T_1、T_2、T_3)随机取5只大鼠采用旷场分析实验和Y迷宫实验测试大鼠认知功能,测试完毕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 T_1时,与C组比较,A组各项行为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中央格时间延长、跨格和站立次数减少、错误反应次数增加、全天总反应时间增加(P<0.05);与A组比较,S组中央格时间延长、跨格和站立次数减少、错误反应次数增加、全天总反应时间增加(P<0.05).T_2及T_3时点,上述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时,与C组比较,A组IL-6和TNF-α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IL-6和TNF-α表达水平增高(P<0.01);与A组比较,S组IL-6和TNF-α表达水平增高(P<0.01).T_2及T_3时点,各组间IL-6和TNF-α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龄大鼠行剖腹探查术后出现短暂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海马IL-6和TNF-α表达增多有关.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钙网蛋白在不同预处理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3种不同预处理对在体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探讨钙网蛋白(CRT)在预处理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将3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5组(n=6),分别为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腺苷预处理组、远程预处理组和假手术组.建立大鼠在体缺血冉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各组缺血再灌注前后心功能变化,并检测再灌注末血清肌钙蛋白T(cTn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以及心肌组织CRT的表达.结果 缺血预处理组、远程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dp/dt max)有明显提高(P<0.05).缺血预处理组、腺苷预处理组、远程预处理组cTnT、MDA值均低于缺血再灌注组,SOD值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腺苷预处理组SOD值高于缺血预处理组和远程预处理组,cTnT值则低于后2组(P<0.05);缺血预处理组、腺苷预处理组、远程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CRT表达灰度值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腺苷预处理、远程预处理均可以模拟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预处理可能通过下调钙网蛋白高表达减轻在体大鼠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我们采用改良Inaba法从骨髓前体细胞中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DC),并对其根据形态和表型特征进行鉴定.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购自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鄂00001292.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凋亡相关因子Smac、Livin与Caspase-3在骨肉瘤中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观察人骨肉瘤组织中凋亡相关因子Smac、Livin和Cagpage-3表达,及其对骨肉瘤生物学行为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检测46例骨肉瘤组织中Smac、Livin及Cagpage-3蛋白表达,比较Smac、Livin表达与骨肉瘤主要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Smac、Livin及Cagpage-3基因在骨肉瘤中表达分别为29例(63.0%)、30例(65.2%)、32例(72.4%);Smac、Livin表达率与骨肉瘤组织学分级、WHO分型无关,与转移有关(P<0.05);骨肉瘤中Smac和Livin基因表达正相关(r=0.639,P<0.01),两者与Caspase-3表达无关.结论 凋亡相关因子Smac、Livin和Cagpage-3高表达于骨肉瘤中,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凋亡共同参与肿瘤发生发展.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新型改性左旋聚乳酸的细胞相容性

    目的 评价左旋聚乳酸(PLLA)和卵磷脂共混的新型复合材料的亲水性和细胞相容性,为血管组织工程(VTE)提供理想的支架材料.方法 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PLLA/0-15%卵磷脂(质量百分比例)的共混物膜,通过测定静态水接触角评价不同材料的亲水性;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接种在不同材料上以研究其细胞相容性,MSCs的生长增殖能力通过噻唑蓝(MTT)及乳酸脱氢酶实验检测,细胞形态通过碘化丙锭(PI)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随着共混物膜中卵磷脂含量的提高,材料的亲水性能明显增加,MSCs在PLLA/5%卵磷脂共混物膜上增殖能力佳且该材料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结论 PLLA/卵磷脂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细胞相容性,可作为骨髓MSCs的理想的载体应用于血管组织工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热诱导人胶质瘤U251细胞凋亡作用

    目的 观察不同加热温度及不同加热时间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恒温加热(43、44、45℃各1、2、3、4 h)处理细胞,后继续培养12 h.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染、瑞氏-姬姆萨染色、PI单染检测细胞凋亡率、凋亡细胞形态学、细胞周期生化学特征的变化情况.结果 随温度升高和诱导时间延长U251细胞凋亡率增加,44℃3 h凋亡率高达40.10%(P<0.01);光镜下可见凋亡细胞出现膜小泡,凋亡小体;PI单染有凋亡峰及细胞周期改变.结论 44℃热诱导3 h是促使U251细胞凋亡的佳条件,热诱导凋亡细胞具有典型的形态、生化学特征变化.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骨形成发生蛋白4在阿霉素诱导的U251胞抑制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骨形成发生蛋白4(BMP4)和Smad4在阿霉素诱导U251细胞抑制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应用噻唑蓝(MTT)检测空白组和阿霉素组U251细胞增长活性,应用公式(1-阿霉素组A/空白组A)×100%计算阿霉素组U251细胞增长抑制率.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空白组和阿霉素组BMP4和Smad4的表达.结果 阿霉素在24、36、48、60、72 h对细胞抑制率为分别为10%、21%、56%、49%、43%.在24 h抑制率为高(P<0.05).荧光定量PCR显示阿霉素组与对照组比较,BMP4表达增加了(13.0±0.7)%(P<0.05),Smad4表达增加了(35.0±1.0)%(P<0.05),Western blot显示BMP4和Smad4表达分别增加了23%和38%(P<0.05).结论 阿霉素抑制U251细胞的生长可能通过提高BMP4和Smad4的表达来实现,BMP4可能成为胶质瘤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乙肝病毒L颗粒作为肝癌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

    目的 评估乙肝病毒L蛋白颗粒作为一种新型肝癌靶向性基因治疗转运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电穿孔方法(电压=400 V,脉冲时间=60 us,pGFP:L颗粒=4:10)将绿色荧光表达质粒pGFP导入乙肝病毒L颗粒,形成的L/pGFP颗粒转染各种肝来源细胞株以及非肝来源细胞株,以脂质体作为对照转染相同细胞株,荧光湿微镜检测各细胞株基因转运效率.结果 L/pG-FP颗粒对各种肝来源细胞株均保持较高的转染效率.对正常肝来源细胞L02的转染效率(67.0±2.6)%低于肝癌细胞株HepG2(75.0±3.5)%和7721(72.0±2.3)%,然而均显著高于脂质体的转染效率(P<0.05).非肝来源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不能被L/pGFP颗粒有效转染.未接受电穿孔的L颗粒+pGFP混合液不能有效转染任何细胞株.结论 L颗粒能特异性、高效转运外源性基因至各种肝来源细胞,可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靶向性转运载体用于肝癌的基因治疗.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