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腺癌干细胞的体外增殖与鉴定

刘涛;万赤丹;勾善淼;吴河水;熊炯炘;王春友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 胰腺肿瘤, CD44抗原
摘要:目的 建立胰腺癌干细胞体外增殖体系并鉴定所获细胞.方法 ASPC-1胰腺癌细胞以1000细胞/ml的密度培养于含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转铁蛋白、硒及牛血清白蛋白的DMEM-F12培养基中.待培养10~14 d,部分ASPC-1细胞增殖为细胞球后,收集细胞球进行鉴定.鉴定方法包括克隆形成实验、Hoechst 33342染料染色、CD44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以及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检测CD44 mRNA水平.结果 小部分ASPC-1细胞可在干细胞体外增值体系中增殖为细胞球.此体系增殖所获细胞中能够排出Hoechst 33342染料的细胞比例远高于普通培养体系中的细胞(>95%v8 2%~3%),且具更高的克隆形成能力[(10.92±3.38)%比(10.92±3.38)%,P<0.01].此外,此增值体系中所获细胞CD44表达率更高[(86.00 ±5.85)%比(18.71 ±3.64)%,P<0.01].结论 部分ASPC-1细胞可在本研究所建立的干细胞体外增殖体系中增殖,增殖所获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特性.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肝细胞癌中马赛克血管的瘤内分布与结构特征

    目的 观察肝癌中马赛克血管(MV)的分布和结构特征,探讨MV形成的基础.方法 以携绿色荧光蛋白的肝癌细胞建立裸鼠原位和皮下瘤模型(各10只),通过血管内皮细胞(EC)和基底膜组分的荧光标识,对瘤样中2325例血管(原位瘤1002例,皮下瘤1323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在缺乏基底膜的肝窦EC和普通的EC所形成的血管中,MV发生频率为(29.20±2.49)%比(15.33±3.46)%,分布广度为(33.75±5.15)%比(19.20±5.70)%,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MV发生频率和瘤内距离均呈正相关(r=0.456,P<0.Ol;r=0.726,P<0.01).马赛克区域有80.18%~91.01%存在基底膜的缺失.结论 肝癌中存在由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共同构成的MV,基底膜的缺失提示是MV形成的结构基础.

    作者:周凡;梁力建;彭宝岗;华赟鹏;沈顺利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肝肺撞击伤伴失血后CO2气腹对兔肺血流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肝肺撞击伤伴失血后CO22气腹对兔肺血流量(PBF)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制作创伤性失血兔模型,按不同失血量(6、12、22 ml/ks体重)及CO2腹压(5、10、15 mm Hg)将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分为9组(Ⅰ~Ⅸ,n=6).采用彩色微球法观察建立气腹前、气腹0.5、2 h及撤去气腹后0.5 h肺血流量的变化和死亡率.结果 未建立气腹时,随失血量的递增,肺血流量持续下降显著(P<0.05).建立15mm Hg气腹压下实验组PBF下降明显,5 mm Hg腹压下实验组PBF增加显著,而在10 mm Hg腹压下,6 ml/kg体重失血量时PBF增加,当失血量达12 ml/kg体重失血量时,PBF下降.随着气腹时间的延长,能存活组PBF均下降(P<0.05).撤除气腹后,6 ml/kg体重失血量组PBF与气腹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 ml/kg体重失血量组PBF低于气腹前水平(P<0.05).结论 一定气腹压力(<10mm Hg)对创伤伴失血性(<12ml/kg体重)自主呼吸兔的肺血流量的影响是可逆的;但过高气腹压力(15 mm Hg)以及重度失血(40%)建立气腹将导致致死性后果.

    作者:李勇;张连阳;赵松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G250启动子的克隆及其在人肾癌细胞中的特异生物活性

    目的 克隆G250启动子并插入pG3-Basic真核表达载体,探讨G250启动子在肾癌细胞中的特异生物活性.方法 提取宫颈癌Hela细胞总DNA作为模板,设计两对引物进行PCR,获取两段不同长度的G250启动子片段.测序后分别将获取的551 bp和218 bp启动子片段克隆到pGL3-Basic载体中,构建双荧光素酶检测质粒pGLB-G551和pGLB-G218.将pGL3-Basic、pGLB-G551、pGLB-G218各1μg转染G250阳性宫颈癌Hela细胞、肾癌Ketr-3细胞.运用双荧光素酶检测技术,确定G250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结果 电泳与测序结果 显示,两段G250启动子片段与报道序列一致.酶切与测序结果 显示,质粒pGLB-G551、pGLB-G218构建成功.转染pGLB-G551、pGLB-G218的Hela细胞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为pGL3-Basic的11.07倍、10.36倍.Ketr-3细胞分别为pGL3-Basic的5.17倍、4.13倍.与空载体pGL3-Basic比较,pGLB-G551和pGLB-G218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均明显增强(P<0.05).pGLB-G551和pGLB-G218比较,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克隆出肾癌特异性G250启动子,并证明具有良好转录活性,218bp的启动子片段已具有G250启动子的所有启动效果.

    作者:薛松;郑骏年;温儒民;郝林;毛立军;孔德领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新型人骨形成蛋白2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活性检测

    目的 构建表达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BMP2)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对其在成骨细胞中的生物学作用进行探讨.方法 克隆BMP2基因,与pDNR-CMV连接构成pDNR-CMV-BMP2,然后将重组质粒pDNR-CMV-BMP2和逆转录病毒质粒pLP-LNCX以loxP位点进行同源重组,构成逆转录病毒载体pLP-LNCX-BMP2,转染包装细胞PT67进行病毒包装,NIH3T3细胞测定病毒滴度;将逆转录病毒感染人成骨细胞,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变化,Western blot检测BMP2蛋白表达.结果 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P-LNCX-BMP2经鉴定连接正确;病毒载体pLP-LNCX-BMP2转染PT67后,上清液中病毒滴度可达到5×108pfu;MTT检测见逆转录病毒组与对照组比,48和72h细胞抑制率(5.1%比5.3%,8.5%比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48 h后Westernblot可见BMP2蛋白高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BMP2逆转录病毒,为BMP2基因治疗及其功能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作者:段有文;赤人杰;陈晓春;关景玉;白宏治;常洪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骨髓细胞移植改善宿主肝细胞功能研究

    目的 观察骨髓问充质细胞(BMCs)移植能否提高严重肝功能损害合并再生障碍的同种先天性无白蛋白大鼠(F344alb)肝再生和修复能力.方法 F344大鼠为供体,F344alb受体鼠接受Retrorsine(RS)1次/2周腹腔注射2次后4周行2/3肝切除(PH).正常F344alb为组Ⅰ(n=5);BMCs移植为组Ⅱ(n=8);RS/PH预处理为组Ⅲ(n=8);RS/PH预处理后BMCs移植为组Ⅳ(n=8);RS/PH预处理后肝实质细胞移植为组V(n=8).4周后行各组大鼠肝脏形态学和组化染色研究,检测肝功能,及肝组织和骨髓基因检测.结果 (1)生存率:组Ⅳ75%,组Ⅴ 50%,组Ⅲ37.5%,组Ⅰ和组Ⅱ 100%.(2)4周后组肝再生率(67.38±8.66)%显著高于组Ⅳ、Ⅲ[(55.31±8.69)%,(44.27±6.51)%].(3)PH后1 d,组Ⅲ、Ⅳ、V血清TB、ALT显著升高;PH后2 d,组Ⅳ血清,rB、ALT显著下降.(4)组Ⅳ、Ⅴ肝组织切片白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白蛋白染色阳性肝细胞呈簇状分布.(5)F344来源白蛋白基因片段出现在组Ⅳ、Ⅴ大鼠肝组织内.(6)PH后2、4周,组Ⅳ、Ⅴ血清白蛋白显著升高.结论 BMCs移植可提高严重肝损合并再生障碍受体鼠肝再生能力,保护肝功能,促进肝修复.

    作者:张彪;姜波健;夏焱;郑元超;稻恒光裕;葛西真一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生物蛋白胶混合丝裂霉素治疗进展期胃癌

    目的 观察胃癌手术中用生物胶蛋白混合丝裂霉素喷涂手术野联合口服化疗的疗效.方法 将64例确诊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行D2胃癌根治术,术中用生物胶蛋白混合丝裂霉素喷涂手术刨面进行术中淋巴化疗,术后口服希罗达化疗,服用3周停1周为1个疗程,共做6个疗程;对照组:32例进展期胃癌同样行D2胃癌根治术,术后口服希罗达化疗6个疗程.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6.50%和37.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术中应用生物胶蛋白混合丝裂霉素能提高胃癌术后化疗疗效.

    作者:伍衡;褚忠华;刘璐;来伟;王捷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热休克蛋白90α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观察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在人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收集46例胃癌组织和相应的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即SP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HSP90α的表达情况,分析检测结果 .结果 HSP90α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82.6%(38/46),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10/46,21.7%);在不同分化类型的胃癌组织中,各组间HSP90α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转移为N1期以后(不包括N1在内)的病例中HSP90α表达阳性率为96.2%(25/26),高于淋巴结转移为N和N1的病例;在TNM分期Ⅲ、Ⅳ期阳性表达率为92.9%(26/28),也要高于Ⅰ、Ⅱ期.结论 HSP90α在胃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并且在淋巴结转移多和越晚期的胃癌组织中表达越高,提示HSP90α可作为胃癌预后判定监测指标.

    作者:吴文辉;肖隆斌;蔡世荣;詹文华;王昭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甘草酸二铵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

    脊髓损伤(SCI)呈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耗费、低死亡率的新特点[1].SCI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I)后所引起神经元凋亡有密切关系.我们采用SCII动物模型[2],观察甘草酸二铵(DG)对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作用,探讨DG保护SCII的可行性.

    作者:丁磊;马玉林;刘秉锐;殷刚;罗小军;马国强;李永宁;马宗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肝脏外科相关实验研究现状与展望

    纵观肝脏外科的发展史,从大体解剖到第Ⅷ解剖肝段的提出和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从胆红素代谢到生物人工肝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从肝小叶结构的发现到肝脏干细胞研究,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药物和新的技术带来了一个接一个手术禁区的突破和各种肝脏疾病疗效的显著改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肝脏外科疾病谱中重要的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的治疗现状距离医生的理想,人民群众的要求仍然相去甚远.现在,阻碍突破的瓶颈是目前对肝脏生理、病理机制的认识不足,唯有在相关基础研究中积极进取和不懈努力才能改变这种矛盾.现将以基因组和干细胞这两个当今生物学科技的发展趋势为视角对肝脏外科实验研究的现状和前景进行评述.

    作者:窦科峰;周景师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骨髓基质细胞经不同移植途径在损伤脊髓中的迁移

    目的 观察骨髓基质细胞(BMSCs)经不同移植途径在损伤脊髓中的迁移和分布规律.方法 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以改良Allen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第3代BMSCs经CM-Dil荧光染料标记后按不同途径移植.A组:脊髓损伤后行第四脑室注射移植;B组:脊髓损伤后行损伤区蛛网膜下注射移植;C组:脊髓损伤后行损伤区远端蛛网膜下注射移植;D组:脊髓损伤后行股静脉注射移植.分别于移植后24 h、1、2、3、4周取损伤脊髓段作冰冻切片,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测移植的BMSCs在损伤脊髓中心的聚集情况.结果 移植后24 h:除B组外脊髓损伤区未发现红色荧光;移植后1周,A、C组移植的BMSCs开始向脊髓损伤区迁移;移植后2周,除D组外,各组BMSCs迁移、聚集在损伤脊髓的中心;移植后3-4周,脊髓损伤区BMSCs数量减少,B组减少速度更快.结论 经第4脑室、硬脊膜下移植的BMSCs能迁移聚集在损伤脊髓的中心,经静脉移植的BMSCs极少迁移到损伤脊髓的中心.

    作者:范里;程邦昌;杜飞;陈家禄;彭昊;刘世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小鼠内毒素肝损伤中TLR4及SOCS1/3 mRNA的表达变化

    脂多糖(LPS)信号的转导在炎症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Toll样受体4(TLR4)是LPS识别与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重要受体[1].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可抑制多种信号通路,可能发挥负性调控作用[2].我们通过观察野生型小鼠(C3h/Heouj)内毒素肝损伤中TLR4及SOCS1/3 mRNA表达变化,并以TLR4缺损小鼠(C3h/Hej)为对照,探讨LPS肝损伤的信号通路及调控机制.

    作者:王琳;徐建波;吴河水;张进祥;田元;刘亚兰;张景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脑胶质瘤中细胞凋亡相关蛋白IASPP、p53的表达

    我们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化检测胶质瘤中细胞凋亡、增殖活性及其p53凋亡抑制蛋白(IASPP)、p53的表达,探讨IASPP蛋白在脑胶质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景世元;孔世奇;吴建梁;侯凯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非接触状态下小鼠胚胎干细胞在小鼠肝癌细胞H22诱导下分化的动态观察

    目的 观察小鼠源性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对小鼠胚胎干细胞(ES cells)的诱导分化.方法 将 ES细胞形成的拟胚体分为诱导组和对照组.诱导组在加入小鼠肝癌细胞H22上清液制成的条件培养基中生长,对照组在去除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ES细胞培养液中生长.于诱导分化的第7、9、12、15天在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两组分化情况,并分别测量上清液中AFP的含量.结果 诱导分化的第7天观察到诱导组拟胚体细胞群落的中心和周边有较为典型的小鼠肝癌样细胞形成,第9、12、15天肝癌样细胞数量逐渐增加.对照组拟胚体向三胚层细胞分化,未见肝癌细胞形成.第9,12,15天诱导组和对照组AFP含量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鼠胚胎干细胞在小鼠肝癌细胞H22分泌的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可以分化为肝癌细胞.

    作者:李军良;马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自制红药膏对豚鼠皮肤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我院自制红药膏是一种中西结合的复合型软膏,西药主药为SD-Ag、SD-Zn和环丙沙星.中药主药为丹参、紫草、野菊花、冰片等.赋形剂(又称基质)为凡士林、羊毛脂、16醇、18醇、硬脂酸等不下数十种药物所组成.我们通过豚鼠皮肤敷贴实验,观察红药膏对豚鼠皮肤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吴风云;朱佳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肝细胞癌SMC7721体内外多药耐药模型的建立及其耐药机制

    目的 建立肝细胞癌SMC7721体内外多药耐药细胞株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 通过阿霉素浓度递增筛选出SMC7721/ADM肝癌多药耐药细胞株并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噻唑蓝(MTr)检测各组移植瘤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DR1和BCRP在各组移植瘤中的表达.结果 SMC7721/ADM对阿霉素,丝裂霉素,5-Fu的耐药性均较亲本细胞明显降低(P<0.01);其移植瘤对3种化疗药物的IC50.均明显低于亲本细胞(P<0.05);SMC7721/ADM细胞中MDR1 mRNA表达是亲本细胞的40.13倍(P<0.01);BCRP mRNA表达与亲本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移植瘤中BCRP mRNA表达是亲本细胞移植瘤的3.69倍(P<0.01);而MDR1 mRNA表达与亲本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C7721/ADM细胞株中两种蛋白表达显著高于亲本细胞株(P<0.01);SMC7721/ADM移植瘤中BCRP蛋白表达显著高于亲本移植瘤(P<0.01),而两者中MDR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 MDR1和BCRP在SMC7721/ADM多药耐药的不同阶段起作用并介导肝细胞癌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性.

    作者:何若冲;赵浩亮;赵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胸腔镜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的制备

    慢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是冠状动脉渐进性阻塞或狭窄,由此形成的缺血性心肌病变,更加符合临床病理生理过程,因而备受关注[1].我们应用胸腔镜技术建立的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陈仕林;朱成楚;王东进;林仙方;王峥;唐礼江;朱广球;包卫光;周文娟;周仪林;杜丛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半离体肝切自体余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研究

    目的 观察半离体肝切自体余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规律及其代偿能力.方法 通过CT计算5例半离体肝切自体余肝移植术后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肝再生并监测术后肝脏功能变化.结果 病例1、4的谷丙转氨酶(GPT)在术后第6、4天降至正常;病例2、3、5的GPT在术后10天左右降至正常水平.病例1术后2个月、1年肝体积再生率分别为21.62%、42.85%;病例2术后2个月、1年肝体积再生率分别为12.50%、61.84%;病例3术后2个月肝体积再生率为11.32%;病例4术后2个月肝体积再生率为25.98%;病例5术后2个月肝体积再生率为9.32%.结论 该技术为难以常规肝切除的患者提供了可行性技术径路;术后残肝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尽量缩短肝脏冷缺血时间是减轻术后肝损伤,保护肝再生能力的关键.

    作者:叶启发;陈晚平;明英姿;任祖海;余兴国;李珂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男性尿毒症患者生育力的改变

    我们随机选择从2002年3月至2006年10月在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HD)治疗的35例尿毒症患者的精液,并与35例不育患者和35例正常生育者的精液作对照,参照Harvey[1]报道的应用精子密度、精子活动率和精子正常形态这三个参数计算出生育力指数,探讨尿毒症对男性患者的生育力的影响.

    作者:许龙根;徐惠明;金丽明;朱晓峰;徐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人DNA聚合酶β基因启动子碱基位点突变对萤光素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人DNA聚合酶β基因(DNA polymerase beta,polβ)启动子-37位C→A突变对萤光素酶表达的影响.方法 从25例人正常食管黏膜及食管癌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及测序分析,获得野生型及含-37位C-A的突变型polβ启动子序列.分别构建含人野生型和突变型的polβ启动子的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GL3(W/M)polβ/promoter,转染食管癌细胞Eca9706及G418筛选,检测萤光素酶活性.结果 野生型及突变型的polβ启动子片段正确插入萤光素酶报告载体pGL3-neo-enhancer.对照组pGL3-neo-enhancer、野生组pGL3Wpolβ/pro-moter和突变组pGL3Mpolβ/promoter萤光素酶活性分别为2743.50±227.30、1 112976.00±82900.20和7 882 559.00±201 824.90,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olβ基因启动子对萤光素酶基因表达具有较强的启动活性,polβ启动子区-37位C→A碱基突变可显著增强萤光素酶的表达.

    作者:李月白;张海风;于雅丽;赵国强;董子明;赵松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表达白细胞介素-18的溶瘤腺病毒对裸鼠肾癌移植瘤的治疗作用

    目的 观察表达IL-18的溶瘤腺病毒(ZD55-IL18)对裸鼠肾癌移植瘤生长及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荷肾癌裸鼠随机分4组,每组8只.瘤体内注射ZD55-IL18、溶瘤腺病毒ZD55-EGFP、表达IL-18的增殖缺陷腺病毒Ad-IL18及PBS,每次注射病毒7×108PFU/只,连续注射3 d.注射后第7天,每组处死3只取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E1A、IL-18、CD34、VEGF表达及凋亡.第50天时处死动物测量肿瘤体积.结果 ZD55-IL18、ZD55-EGFP、Ad-IL18及生理盐水处理组肿瘤体积(mm3)分别为:299.7±52.9、536.8±90.3、570.3±99.0、766.1±145.8,ZD55-IL18与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IL18处理组肿瘤无E1A蛋白表达,ZD55-IL18处理组有大量E1A蛋白表达,表明病毒复制.ZD55-IL18处理组肿瘤IL-18表达及凋亡细胞阳性率均显著高于Ad-IL18处理组.ZD55-IL18处理组肿瘤CD34、VEGF表达均显著低于Ad-IL18处理组.结论 表达IL-18的溶瘤腺病毒ZD55-IL18比增殖缺陷腺病毒Ad-IL18具有更强的抑制肾癌生长及血管形成作用.

    作者:陈仁富;郑骏年;史震;李望;孙方浩;温儒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