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光华;胡启江;汪卉兰;杜祥兵;时昭红;郝建军
通过对宋代散剂盛行进行追本溯源的探讨,认为散剂盛行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这种古老的中药剂型之所以在宋代到达鼎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散剂历史悠久,历来为方药主要剂型;二是唐末五代战乱频繁,药材供应短缺,散剂应运而生;三是宋代政府重视发展医药,导致药材需求增加;四是宋代三大官修方书的普及,使得散剂成为一种用药规范;五是宋政府医疗机构的设置和政府经营药材的模式,为推行散剂提供保障.
作者:宋佳;傅延龄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平胃散对湿阻中焦证模型的干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空白组、空白给药组、模型组、平胃散组和自然恢复组,每组10只.模拟外湿过盛、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三大致湿病因,建立湿阻中焦证模型.空白给药组和平胃散组给予平胃散汤剂灌胃10ml/kg,空白组和自然恢复组给予0.9%生理盐水灌胃10ml/kg,3天后取材.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胃肠组织AQP2的分布,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胃肠组织AQP2的含量. 结果 模型组大鼠AQP2在胃体中间黏膜、大肠中段黏膜下组织表达减少,在小肠中段组织、大肠黏膜、大肠末端黏膜下组织表达增加.平胃散增强湿阻中焦证胃体中间黏膜、大肠中段的黏膜AQP2的表达,抑制湿阻中焦证大肠中段黏膜下组织AQP2的表达.结论 AQP2在湿阻中焦证胃肠特征性表达分布谱可能是湿阻中焦证的分子基础之一;平胃散对其表达的干预可能是该方治疗湿阻中焦证的分子机理之一.
作者:彭晋;王良;黄秀深;陈钢 刊期: 2011年第21期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其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且有癌变倾向,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UC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范围多累及远端结肠、直肠,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表现.由于本病病因不明,治疗手段比较单一,目前主要采用内科保守治疗,但效果不理想,2008年9月至2011年1月,我们在海宁市中医院及湖南省中医院肛肠科运用锡类散加味灌肠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继勇;陈振华;曹泮悬;熊之焰 刊期: 2011年第21期
小陷胸汤为《伤寒论》治疗伤寒表邪入里,或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相结于心下的小结胸证,其主要病机特点为痰热互结.痰热互结是在诸多心血管疾病发病过程中为较常见的一种证型,笔者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小陷汤加味治疗难治性心脏病,现举例介绍如下.1 缺血性心血管病清热涤痰兼以逐瘀缺血性心血管病属痰热互结者,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气短,舌尖及舌周边色红,舌苔黄腻或薄黄,脉滑数;瘀血重者,口唇、舌质颜色紫暗;尤其是经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检查,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多支堵塞,或斑块多发者,此类患者舌质青紫更著,面色也较为晦暗,动则胸闷气短,胸疼时作.
作者:郭双庚 刊期: 2011年第21期
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171μmol/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是病毒性肝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临床治疗难度较大.我们自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期间采用利湿解毒清热凉血活血法联合西药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60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所选119例均来源于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肝病科的住院患者,TBiL均大于171μmol/L,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9例.
作者:侯光华;胡启江;汪卉兰;杜祥兵;时昭红;郝建军 刊期: 2011年第21期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麻黄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其因证的轻重、病体的虚实、邪气的兼夹等情况而相应施量配伍的辨证论治精神.从《伤寒杂病论》中所有含有麻黄的方剂入手,系统地研究了麻黄在治疗九类病证时的量效与配伍特点,以期引起临床对经方用量研究的重视,开拓经方研究的新思路.
作者:余秋平;韩佳瑞;焦拥政 刊期: 2011年第21期
通过考查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有关理论与《黄帝内经》之间的联系,阐述了其“方效”之解,运用发生学方法和进化论的观点探寻“论错”之源.提出中医学理论体系对王清任“论”的不可同化性直接导致其被贴上“错误”的标签,而他在遣方用药时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灵活运用,又使其活血化瘀方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晴;陈利国 刊期: 2011年第21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中医药治疗COPD具有明显的疗效,但由于缺乏较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从而影响了中医药的推广应用及深入研究.基于近年国内外相关临床试验和诊疗指南,结合国内中医药治疗COPD临床研究现状,就开展中医药治疗COPD临床研究中若干要点进行了讨论,包括研究预期目的和目标的确定、受试者的选择、试验方案设计、给药方案、临床疗效评价的结局及指标、访视与评价时间的确定、吸烟的管理、风险与获益等,以期对中医药治疗COPD临床研究有所裨益.
作者:李建生;余学庆 刊期: 2011年第21期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演进过程可看成一个内环境诸多平衡被打破、阴阳交替的恶性循环,可以通过改善体内紊乱的微环境,对肿瘤进行治疗.中医药抗肿瘤的疗效已被广泛认可,但其科学内涵不甚明了,因此,从肿瘤微环境的视角,分析中医常用的三种治则治法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及干预的具体机制,以期为肿瘤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李尧;钱文慧;陆茵;郑仕中;王爱云;王颖钰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方熏洗加穴位按摩治疗脾虚气滞型妊娠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97例患者随机分为空白组(44例)、熏洗组(40例)、按摩组(56例)、联合组(57例).空白组无特殊治疗;熏洗组:自拟中药汤剂煎汁熏洗、浸泡双足、小腿;按摩组:从足背陷谷穴开始沿小腿至足三里向大腿方向推拿、按摩;联合组:中药汤剂熏洗、浸泡后,行穴位按摩.观察各组于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尿微量白蛋白定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压及水肿变化.结果 4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尿微量白蛋白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联合组尿微量白蛋白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及水肿治疗有效率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拟中药方汤剂熏洗加穴位按摩治疗脾虚气滞型妊娠蛋白尿疗效确切,能有效控制妊娠期并发症.
作者:韩玉清;邓宝华;王敖庚;方颖;徐华芳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评价冬病夏治消喘膏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42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分别给予消喘膏和安慰剂贴敷治疗,1年贴治3次,连续贴敷2年.观察呼吸疾病问卷(SGRQ量表)、BODE指数、年均感冒和急性加重次数、急诊和住院次数、肺功能和皮肤刺激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1年、治疗2年与治疗前比较,SGRQ量表总分及症状、活动、影响部分评分均下降(P<0.05),除症状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治疗组治疗2年活动、影响部分及总分评分较治疗1年和对照组同期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2年与治疗前、治疗1年比较BODE指数下降值大于对照组同期(P<0.01).对照组治疗2年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较治疗前及治疗1年有改善(P<0.05),但与治疗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年FEV1/FVC与治疗前比较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2年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与治疗1年比较有升高,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年年均感冒和急性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且低于本组治疗前和治疗1年时(P<0.05);治疗组治疗2年年均急诊和住院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同期(P<0.05).贴敷治疗2年两组均未出现局部皮肤强烈反应,两组患者局部皮肤刺激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消喘膏穴位贴敷疗法能改善稳定期COPD生存质量、减少患者急性加重,安全性较高.
作者:王蕾;李国勤;边永君;林英翔;林江涛;张继洪;张鸿;刘国梁;刘丽;李光熙;李辉;刘俊玲;金在艳;刘志国;刘世刚 刊期: 2011年第21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困扰着7%~50%育龄妇女,是导致约6%不育夫妇的主要不育原因.笔者有幸跟随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夏桂成教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夏老师治疗EMS所致不孕(简称内异症性不孕)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景彦林 刊期: 2011年第21期
小儿功能性腹痛为儿科常见病证,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管状器官的肌肉痉挛和/或梗阻引起,空腔器官脏壁层对张力敏感,牵拉、痉挛可产生阵发性绞痛.其疼痛特点为:①发作性钝痛,反复发作;②局部压痛不明显;③腹部柔软,局部喜按;④肠鸣音无改变.
作者:涂一世;刘晓鹰 刊期: 2011年第21期
旨在从古词义的角度理解“心藏神”这一中医理论.指出中医对于“神”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其对生命的主宰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不是以物质的、有形的状态存在,而是主要通过生命与外界环境协调共振的状态表现出来.“心藏神”体现了神以心作为生命的一个根本,实现其对于形体、生理功能、心理活动的调控作用,使其顺应自然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
作者:唐瑛;沈宏春;王科闯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温针灸对老年人超氧化物岐化酶(SOD)、T细胞亚群的影响,以选择佳针灸抗衰老时间段.方法 将30例老年人随机分为辰时治疗组和未时治疗组各15例,分别于辰时、未时施行温针灸治疗,两组均取关元、足三里(双).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个疗程后检测血清SOD以及T细胞亚群含量.结果 治疗后两组老年人血清SOD、T细胞亚群中CD3+、CD4+含量及辰时治疗组CD4+/CD8+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其中CD3+、CD4+含量及CD4+/CD8+值辰时治疗组较未时治疗组提高幅度更大(P<0.05或P<0.01);辰时治疗组血清SOD、CD3+、CD4+含量、CD4+/CD8+值治疗前后差值均大于未时治疗组(P<0.01). 结论 辰时温针灸对老年人SOD、T细胞亚群的影响较未时更大,此时施行温针灸抗衰老效果更佳.
作者:李艳梅 刊期: 2011年第21期
朱宗元(1937-),男,教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临床系,为首批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医学事业的教师,执教于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1993年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中医理论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汇通中西,尤其是在治疗肾系病证方面,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董秋梅;杨巧芳;麻春杰;王平乐;郝华;董飞侠 刊期: 2011年第21期
郁金性寒,味辛、苦,归心、肝、胆经.具有行气解郁,凉血清心、活血止痛、利胆退黄功效.笔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伍郁金,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现举例介绍如下.赖某,女,54岁,2008年9月8日初诊.患者诉神疲体倦约1年半.2007年8月间因琐事烦心,引起睡眠障碍,继而感觉精神疲惫困顿乏力,并反复出现头痛、咽喉痛、胸痛、上腹胀痛等症状.曾就诊多家医院,拟诊为慢性咽喉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经中西医治疗未见明显效果.自疑有恶性病变.2个月前经多种相关检查后,西医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作者:庄志薪 刊期: 2011年第21期
庞赞襄(1921-),字书宸,河北省巨鹿县人,主任医师.曾被授予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庞赞襄系祖传三代眼科中医,14岁随父庞信卿学医,18岁独立开业.1956年调河北省中医研究所任临床组长,1965年调河北省医院任眼科副主任,后任副院长兼中医眼科主任,从事中医眼科临床工作60余年.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据报道,有9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损害,是糖尿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用中药外用、穴位贴敷治疗DPN患者20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西医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及《实用内分泌学》第3版中相关标准:①肢体麻木、疼痛.②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感觉异常或感觉障碍.④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神经病变.⑤肌电图示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1].
作者:赵胜;杨传经 刊期: 2011年第21期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系统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特点为症状和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近年来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诊断技术的提高等原因,MS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治疗尚无满意、安全有效的方法.根据MS的临床症状以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为多见,故中医病名以痿证概之似为恰当[1].痿证的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云:“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
作者:陈克龙;樊永平;胡万华 刊期: 2011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