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治疗多发性硬化研究概况

陈克龙;樊永平;胡万华

关键词:针灸, 多发性硬化, 研究概况
摘要: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系统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特点为症状和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近年来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诊断技术的提高等原因,MS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治疗尚无满意、安全有效的方法.根据MS的临床症状以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为多见,故中医病名以痿证概之似为恰当[1].痿证的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云:“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从张仲景对麻黄的运用看经方的用药策略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麻黄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其因证的轻重、病体的虚实、邪气的兼夹等情况而相应施量配伍的辨证论治精神.从《伤寒杂病论》中所有含有麻黄的方剂入手,系统地研究了麻黄在治疗九类病证时的量效与配伍特点,以期引起临床对经方用量研究的重视,开拓经方研究的新思路.

    作者:余秋平;韩佳瑞;焦拥政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针刺治疗多发性硬化研究概况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系统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特点为症状和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近年来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诊断技术的提高等原因,MS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治疗尚无满意、安全有效的方法.根据MS的临床症状以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为多见,故中医病名以痿证概之似为恰当[1].痿证的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云:“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

    作者:陈克龙;樊永平;胡万华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柏术合剂治疗湿热下注型肛瘘术后患者30例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柏术合剂对湿热下注型肛瘘术后患者并发症及创面愈合的影响,初步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术后每日换药联合口服柏术合剂的治疗组(31例,后剔除1例)和仅术后每日换药的对照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肛瘘切开术后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分泌物、疼痛程度.结果 两组临床总疗效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创面分泌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第6天疼痛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术后第10天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柏术合剂能减少术后创面分泌物,减轻术后疼痛,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蔡而玮;吴燕燕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王绪鳌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经验

    王绪鳌教授从事肿瘤的中医诊治临床、科研工作50余年,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肿瘤的治疗形成了自己独到见解,临床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1 辨治要点1.1 注重气血之补王老师认为,癌症患者通常气血亏虚,多有气短乏力、面色萎黄或苍白、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细之临床表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在滋阴补血的同时加强益气,还能“阳生阴长”,更好地发挥药效.因此,用方首推当归补血汤,黄芪用量309,当归用量6g或9g,另有白芍加强补血之功.若患者气血亏虚之象不甚明显,也应注重气血之补,特别是老年患者,将此二药视作常规之用,可事半功倍.

    作者:陶丽华;王晨瑶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宋代散剂盛行之追本溯源

    通过对宋代散剂盛行进行追本溯源的探讨,认为散剂盛行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这种古老的中药剂型之所以在宋代到达鼎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散剂历史悠久,历来为方药主要剂型;二是唐末五代战乱频繁,药材供应短缺,散剂应运而生;三是宋代政府重视发展医药,导致药材需求增加;四是宋代三大官修方书的普及,使得散剂成为一种用药规范;五是宋政府医疗机构的设置和政府经营药材的模式,为推行散剂提供保障.

    作者:宋佳;傅延龄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倪珠英诊治小儿功能性腹痛经验

    小儿功能性腹痛为儿科常见病证,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管状器官的肌肉痉挛和/或梗阻引起,空腔器官脏壁层对张力敏感,牵拉、痉挛可产生阵发性绞痛.其疼痛特点为:①发作性钝痛,反复发作;②局部压痛不明显;③腹部柔软,局部喜按;④肠鸣音无改变.

    作者:涂一世;刘晓鹰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72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方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疗效.方法 收集功能性便秘患者144例,随机分为埋线组和针刺组各72例,埋线组给予天枢、大肠俞、肾俞等穴位进行埋线治疗,2周埋线1次,共治疗8周;针刺组给予常规穴位针刺,每天1次,连续5天,休息2天,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排便间隔时间、粪便性质、排便费力评分.结果 埋线组总有效率94.44%,针刺组总有效率80.56%,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排便间隔时间、粪便性质、排便费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埋线组各项评分均低于针刺组(P<0.05).结论 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且较传统针刺方法疗效更优.

    作者:方庆霞;王少松;谢有良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许小凤辨治崩漏经验撷要

    苏州市中医医院许小凤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近30年,治疗妇科疑难病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善于治疗女性生殖内分泌障碍性疾病,现将许老师治疗崩漏的经验介绍如下.1 出血期许老师认为,此时的治疗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首先根据出血所呈现的量、色、质等的特点,将其分为热证、瘀证、虚证三型.1.1 热证素体阳盛血热或阴虚内热,或七情内伤,肝郁化热;或内蕴湿热之邪,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均可发为崩漏.症见:经来无期,量多势急,甚则暴崩如注,或淋漓不尽,血色鲜红或紫红,质黏稠,伴有面赤口干,心烦少寐,便秘溺黄,舌红、苔黄或少苔,脉数.

    作者:顾民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夏桂成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经验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困扰着7%~50%育龄妇女,是导致约6%不育夫妇的主要不育原因.笔者有幸跟随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夏桂成教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夏老师治疗EMS所致不孕(简称内异症性不孕)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景彦林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新解

    认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之“作”通“祚”,祚强,指国祚强盛、源远流长.伎通“技”,技巧,指推陈出新.因此,意为:肾者,乃是掌管国运命脉,使国祚昌盛,源远流长,推陈出新的器官.

    作者:张卫国;赵丽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选登(21)——庞赞襄医案

    庞赞襄(1921-),字书宸,河北省巨鹿县人,主任医师.曾被授予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庞赞襄系祖传三代眼科中医,14岁随父庞信卿学医,18岁独立开业.1956年调河北省中医研究所任临床组长,1965年调河北省医院任眼科副主任,后任副院长兼中医眼科主任,从事中医眼科临床工作60余年.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利湿解毒清热凉血活血法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60例

    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171μmol/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是病毒性肝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临床治疗难度较大.我们自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期间采用利湿解毒清热凉血活血法联合西药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60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所选119例均来源于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肝病科的住院患者,TBiL均大于171μmol/L,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9例.

    作者:侯光华;胡启江;汪卉兰;杜祥兵;时昭红;郝建军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研究要点的思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中医药治疗COPD具有明显的疗效,但由于缺乏较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从而影响了中医药的推广应用及深入研究.基于近年国内外相关临床试验和诊疗指南,结合国内中医药治疗COPD临床研究现状,就开展中医药治疗COPD临床研究中若干要点进行了讨论,包括研究预期目的和目标的确定、受试者的选择、试验方案设计、给药方案、临床疗效评价的结局及指标、访视与评价时间的确定、吸烟的管理、风险与获益等,以期对中医药治疗COPD临床研究有所裨益.

    作者:李建生;余学庆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郁金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

    郁金性寒,味辛、苦,归心、肝、胆经.具有行气解郁,凉血清心、活血止痛、利胆退黄功效.笔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伍郁金,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现举例介绍如下.赖某,女,54岁,2008年9月8日初诊.患者诉神疲体倦约1年半.2007年8月间因琐事烦心,引起睡眠障碍,继而感觉精神疲惫困顿乏力,并反复出现头痛、咽喉痛、胸痛、上腹胀痛等症状.曾就诊多家医院,拟诊为慢性咽喉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经中西医治疗未见明显效果.自疑有恶性病变.2个月前经多种相关检查后,西医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作者:庄志薪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基于文献挖掘的方药用量策略构建研究

    “以人为本体”的用药策略是方药剂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文献挖掘的方药用量策略构建研究分为3大部分4个层次,应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经方原文、国医大师、现代名老中医和现代医生应用经方医案的研究,总结出若干条用量策略,终建立方药用量策略池,指导临床医生处方用量,为进一步凝炼“以人为本体”的方药剂量理论提供数据支撑.

    作者:姬航宇;焦拥政;刘文科;仇菲;王婷婷;韦姗姗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中药外用、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20例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据报道,有9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损害,是糖尿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用中药外用、穴位贴敷治疗DPN患者20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西医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及《实用内分泌学》第3版中相关标准:①肢体麻木、疼痛.②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感觉异常或感觉障碍.④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神经病变.⑤肌电图示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1].

    作者:赵胜;杨传经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湿阻中焦证模型胃肠水通道蛋白2的表达分布谱及平胃散的干预作用

    目的 探讨平胃散对湿阻中焦证模型的干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空白组、空白给药组、模型组、平胃散组和自然恢复组,每组10只.模拟外湿过盛、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三大致湿病因,建立湿阻中焦证模型.空白给药组和平胃散组给予平胃散汤剂灌胃10ml/kg,空白组和自然恢复组给予0.9%生理盐水灌胃10ml/kg,3天后取材.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胃肠组织AQP2的分布,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胃肠组织AQP2的含量. 结果 模型组大鼠AQP2在胃体中间黏膜、大肠中段黏膜下组织表达减少,在小肠中段组织、大肠黏膜、大肠末端黏膜下组织表达增加.平胃散增强湿阻中焦证胃体中间黏膜、大肠中段的黏膜AQP2的表达,抑制湿阻中焦证大肠中段黏膜下组织AQP2的表达.结论 AQP2在湿阻中焦证胃肠特征性表达分布谱可能是湿阻中焦证的分子基础之一;平胃散对其表达的干预可能是该方治疗湿阻中焦证的分子机理之一.

    作者:彭晋;王良;黄秀深;陈钢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中医治则治法与肿瘤微环境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演进过程可看成一个内环境诸多平衡被打破、阴阳交替的恶性循环,可以通过改善体内紊乱的微环境,对肿瘤进行治疗.中医药抗肿瘤的疗效已被广泛认可,但其科学内涵不甚明了,因此,从肿瘤微环境的视角,分析中医常用的三种治则治法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及干预的具体机制,以期为肿瘤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李尧;钱文慧;陆茵;郑仕中;王爱云;王颖钰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中药熏洗加穴位按摩治疗脾虚气滞型妊娠蛋白尿57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方熏洗加穴位按摩治疗脾虚气滞型妊娠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97例患者随机分为空白组(44例)、熏洗组(40例)、按摩组(56例)、联合组(57例).空白组无特殊治疗;熏洗组:自拟中药汤剂煎汁熏洗、浸泡双足、小腿;按摩组:从足背陷谷穴开始沿小腿至足三里向大腿方向推拿、按摩;联合组:中药汤剂熏洗、浸泡后,行穴位按摩.观察各组于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尿微量白蛋白定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压及水肿变化.结果 4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尿微量白蛋白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联合组尿微量白蛋白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及水肿治疗有效率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拟中药方汤剂熏洗加穴位按摩治疗脾虚气滞型妊娠蛋白尿疗效确切,能有效控制妊娠期并发症.

    作者:韩玉清;邓宝华;王敖庚;方颖;徐华芳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方药中与“效”相关的“量”的概念解析

    方药中“量”的概念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临床到药效学方面与“效”相关的“量”的概念主体主要涵盖处方量、饮片量、煎出量、摄入量、吸收量五个方面.对“量”的概念进行解析是了解“量”的折算关系的前提,其有助于临证处方时对药物饮片剂量的准确把握,对扩大中医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提高临床疗效及进行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岩;焦拥政;刘峰;张家成;王帅;周强;赵林华;刘桂芳;韩佳瑞 刊期: 2011年第21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