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脑胶质瘤中自分泌研究

周爱萍;谭淑莲;林志雄;李承

关键词:胶质瘤, 自分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摘要: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胶质瘤中自分泌现象.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方法 ,检测74例脑胶质瘤中肿瘤细胞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和VEGFR2的表达,取其中42例检测VEGF的表达的情况.结果 VEGF在胶质瘤中表达强度与肿瘤病理级别明显相关(P<0.05,r=0.331);VEGFR1、2在胶质瘤瘤细胞中表达强度吸光值分别为:正常组织(0.2104±0.0297)和(0.2100±0.0257);WHO I(0.2328±0.0194)和(0.2324±0.0186);WHOⅡ级(0.2533±0.0155)和(0.2514±0.0147);WHO Ⅲ级(0.2709±0.0203)和(0.2720±0.0149);WHOⅣ级(0.2906±0.0282)和(0.2834±0.0285);表达强度与胶质瘤病理级别明显相关(P<0.01,r=0.748;P<0.01,r=0.754).结论 在脑胶质瘤中存在VEGF的旁分泌和自分泌现象,并与病理级别有关.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染料木黄酮在减轻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染料木黄酮(Genistein)在减轻单侧输尿管结扎模型(UUO)诱导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A组:假手术+DMSO 1 ml/d×14 d;B组:假手术+Genistein每日20 mg/ks体重×14 d;C组:UUO+DMSO 1 ml/d×14 d;D组:UUO+Genistein 5mg/kg体重每日×14d;E组:UUO+Genistein 20mg/kg体重每日×14d.术后14d比较各组大鼠左/右肾重量和长度的比值;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INF-y和TGFa1表达;病理观察肾小管扩张和肾间质增生的程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肾脏á-SMA和ED-1表达.结果 C、D、E组左/右肾重量及长度比值均明显高于A、B组,但E组左/右肾重量及长度比值、血清TGF-a1及INF-y浓度、肾小管扩张分数和肾小管容量分数、á-SMA和ED-1的表达均低于C组.结论 染料木黄酮可明显降低由单侧输尿管结扎模型所导致的肾间质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其可能机制是染料木黄酮抑制TGF-a1及INF-y的表达,从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向成纤维细胞转化.

    作者:何凡;蒋继贫;徐胜元;郑翔;陈必成;陈知水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诱导骨髓基质细胞成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研究

    目的 探讨体外诱导犬骨髓基质细胞(SMSC)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及其成血管的能力.方法 用含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10ìg/L的内皮细胞培养液-2(EGM-2)诱导,无PDGF-BB的EGM-2培养液为对照,检测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 actin)与肌钙结合蛋白(calponin)的表达并接种于聚羟基乙酸(PGA)培养4周后取材.结果 诱导组(n=5)细胞逐步呈平滑肌样转变,表达a-SM actin与calponin,流式细胞仪阳性率分别为(45.16±0.97)%、(37.54 4±1.15)%,可成血管样结构,对照组(n=5)变化不明显,阳性率(7.92±1.04)%、(6.37±0.83)%,成血管样结构能力差.结论 体外可诱导犬BMSC为VSMC并有成血管样结构的能力.

    作者:许志成;李宏;周广东;崔磊;刘伟;曹谊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脑胶质瘤中自分泌研究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胶质瘤中自分泌现象.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方法 ,检测74例脑胶质瘤中肿瘤细胞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和VEGFR2的表达,取其中42例检测VEGF的表达的情况.结果 VEGF在胶质瘤中表达强度与肿瘤病理级别明显相关(P<0.05,r=0.331);VEGFR1、2在胶质瘤瘤细胞中表达强度吸光值分别为:正常组织(0.2104±0.0297)和(0.2100±0.0257);WHO I(0.2328±0.0194)和(0.2324±0.0186);WHOⅡ级(0.2533±0.0155)和(0.2514±0.0147);WHO Ⅲ级(0.2709±0.0203)和(0.2720±0.0149);WHOⅣ级(0.2906±0.0282)和(0.2834±0.0285);表达强度与胶质瘤病理级别明显相关(P<0.01,r=0.748;P<0.01,r=0.754).结论 在脑胶质瘤中存在VEGF的旁分泌和自分泌现象,并与病理级别有关.

    作者:周爱萍;谭淑莲;林志雄;李承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E-cadherin基因稳定转染小鼠胚胎干细胞及其对分化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

    目的 转染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基因入小鼠胚胎干(ES)细胞,观察其对分化细胞间黏附能力变化的影响.方法 构建E-cadherin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E-cadherin,转染小鼠ES细胞并进行体外分化.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检测E-cadherin在分化系统中的动态表达,同时观察分化细胞间黏附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基因转染的ES细胞分化后第1~17天稳定表达E-cadherin,而普通ES细胞分化后则表达逐渐降低.稳定表达E-cadherin的分化细胞间黏附能力明显增强并在19 d时仍能保持致密的细胞连接和多层生长状态,普通ES细胞则由拟胚体(EB)结构逐渐分化为松散的细胞群落.结论 稳定表达E-cadherin的ES细胞分化后,细胞间黏附能力明显增强并保持多层细胞生长状态,这对于将ES细胞分化研究提升到组织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胡安斌;何晓顺;黄冰;蔡继业;谈雅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抗人肾癌G250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功能鉴定

    目的 大量制备、纯化抗人G250单克隆抗体(G250-MeAb),并鉴定其与G250合成多肽及细胞天然抗原的结合特异性.方法 将抗人G250杂交瘤细胞接种BALB/C小鼠腹腔,大量制备G250-McAb.采用正辛酸-硫酸铵沉淀法获得粗制抗体,然后经蛋白A亲和层析柱纯化抗体.采用荧光激活细胞分类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G250-McAb与抗原结合特异性.结果 成功制备抗人G250-MeAb,腹水经纯化后,获得了高纯度抗人G250单克隆抗体,蛋白浓度达4.78 g/L.荧光激活细胞分类术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显示G250-McAb与G250表达阳性的Ketr-3细胞特异性结合,而不与G250表达阴性的ACHN细胞结合.结论 成功制备并纯化G250-McAb,为进一步开展G250-McAb介导的肾癌诊断、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海涛;郑骏年;李望;郑宏祥;温儒民;刘晓筠;刘俊杰;装冬生;孔德领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温度敏感性NIPAAm/HEMA三嵌段共聚物栓塞肾动脉的研究

    N-异丙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NIPAAm/HEMA)三嵌段共聚物是一种新型温度敏感性栓塞材料[1,2].

    作者:冯学泉;陈光;肖福顺;刘文广;代凤英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p27Kip1蛋白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基与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27(p27kip1)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0例胃腺癌组织中p27kip1蛋白的表达,并与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作对照,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胃腺癌S期细胞比(SPF)进行检测.结果 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27kip1蛋白高表达率明显高于胃腺癌组(X2=15.45,P<0.01).在高/中分化组,黏膜层/黏膜下层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p27kip1蛋白高表达率分别为65.31%、80.00%、73.53%;SPF值分别为21.6±4.2、20.3±3.9、20.1±4.0.但随着胃癌分化程度的降低,侵及肌层/浆膜层或发生淋巴结转移,p27kip1蛋白高表达率明显降低(41.18%、48.24%、42.42%)(X2值分别为5.84、5.16、8.72,P<0.05或P<0.01);而SPF值明显升高(25.9±5.1、24:4±4.8、25.7±5.1)(t值分别为4.592、3.127、5.575,P均<0.01).p27kip1蛋白高表达与SPF值呈显著负相关(t=3.478,P<0.01).结论 p27kip1与胃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27kip1蛋白表达降低和高的SPF值常提示胃腺癌的低分化、高侵袭转移能力,提示p27kip1和SPF值可作为临床判断胃腺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罗峻;汪必成;龚玲玲;刘欢;袁玉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肝内胆管癌细胞系ICC-9810与肝细胞癌细胞系SMMC-7721蛋白质组学比较

    目的 比较肝内胆管癌细胞系ICC-9810、肝细胞癌细胞系SMMC-7721及正常肝细胞系L02的蛋白质表达,筛选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的标志蛋白.方法 收集体外培养的肝内胆管癌细胞系ICC-9810、肝细胞癌细胞系SMMC-7721及正常肝细胞系L02细胞,细胞裂解液处理后提取蛋白.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SELDI)蛋白质芯片技术同时使用IMAC3和WCX2两种芯片检测肝内胆管癌细胞系ICC-9810、肝细胞癌细胞系SMMC-7721及正常肝细胞系L02的蛋白质谱.用PBSII-C型蛋白质芯片阅读机读取数据,采用Proteinchip Software 3.0.2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与L02细胞比较,有12个蛋白质在两种肝癌细胞系中均出现明显的变化,其中4个蛋白高表达,8个蛋白低表达.比较两种肝癌细胞系的蛋白质谱,发现7个蛋白在ICC-9810细胞中高表达,10个蛋白低表达;11个蛋白在SMMC-7721细胞中高表达.在L02和ICC-9810细胞中去磷酸化蛋白17 175 Da表达较多,而在SMMC-7721细胞中磷酸化蛋白17 255 Da表达较多.结论 肝内胆管癌、肝细胞癌与正常肝细胞的差异蛋白表达为寻找肝肿瘤标志物提供了重要线索.17 255 Da蛋白的磷酸化/去磷酸化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作者:刘博;刘丹慧;黄志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荷载hTERT-siRNA的溶瘤腺病毒对人肾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 研究荷载hTERT-siRNA的溶瘤腺病毒(ZD-hTERT)对肾癌Ketr-3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方法 ZD-hTERT、溶瘤腺病毒ZD-EGFP、表达hTERT-siRNA的增殖缺陷腺病毒AdhTERT感染人肾癌Ketr-3细胞.Western blot检测E1A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检测hTERT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细胞毒作用.结果 感染ZD-hTERT、ZD-EGFP的Ketr-3细胞表达E1A;抑制hTERT表达作用依次为ZD-hTERT>Ad-hTERT>ZD-EGFP.感染ZD-hTERT、ZD-EGFP、AdhTERT的Ketr-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5.9±1.4)、(26.5±2.8)、(16.3±3.2).感染ZDhTERT、ZD-EGFP、Ad-hTERT的Ketr-3细胞存活率(%)分别为(30.9±3.6)、(51.6±3.8)、(87.9±3.1),每种病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Ketr-3细胞的细胞毒作用ZD-hTERT>ZD-EGFP>Ad-hTERT.结论 表达hTERT-siRNA的溶瘤腺病毒具有显著的抑制肾癌Ketr-3细胞hTERT基因表达、诱导凋亡、杀伤肾癌细胞作用.

    作者:陈仁富;郑骏年;李望;刘艳华;毛立军;刘俊杰;温儒民;孙方浩;裴冬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腺病毒介导的鞘氨醇激酶基因转移预防术后肠粘连

    目的 探讨SPK1是否能修复损伤的间皮层,预防术后腹膜粘连的发生.方法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间皮细胞的迁移.[y-32P]ATP掺入法检测细胞SPK酶活性.用无菌干纱布及手术刀损伤大鼠回盲部和子宫角浆膜层,建立了盲肠擦伤和子宫角刮伤诱发肠粘连的大鼠实验模型.分别将Ad-GFP和Ad-SPK1涂抹于模型大鼠腹腔浆膜层,14d后处死大鼠,评价粘连形成情况.结果 腺病毒能有效介导GFP和SPK1基因在腹腔浆膜层细胞中表达.腺病毒介导的SPK1基因转移能促进间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粘连评分结果 ,大鼠回盲部粘连模型:对照组和Ad-SPK1组的粘连中值分别为2.6和O.975,大鼠子宫角粘连模型:对照组和Ad-SPK1组的粘连中值分别为1.275和0.275,两种模型中Ad-SPK1组的粘连平均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SPK1基因转移能够促进腹腔间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有效预防术后肠粘连的发生.该研究有望为预防术后肠粘连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作者:郭强;李荣;夏绍友;杜晓辉;陈亮;李庆芳;王立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蚓激酶对大鼠缺血后肢腓肠肌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不同时段蚓激酶对于大鼠缺血后肢腓肠肌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150只,显微外科技术制作大鼠后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蚓激酶治疗组、非治疗组及空白对照组.治疗组从术后1 d开始,于大腿肌肉分4点等量注射蚓激酶(5 g/L,1.6ml/kg体重)每周3次,治疗2周;非治疗组在同样部位按1.6 ml/kg体重注射生理盐水,空白组仅切开皮肤后缝合.分别于术后3、7、14、21、28 d采取缺血后肢及对侧的腓肠肌.测定各组肌肉组织含水量、线粒体游离钙浓度和线粒体通透性转运通道开放程度(用吸光度变化AS表示)的动态变化.结果 缺血腓肠肌含水程度在1周内升高,随后下降,蚓激酶治疗组腓肠肌含水程度在造模术21、28 d后显著高于非治疗组(P<0.05);在术后第14、21天,蚓激酶治疗组线粒体游离钙浓度显著低于非治疗组(P<0.05);蚓激酶治疗组中作为MPTP开放程度指标的AS值在第14、21、28天均显著高于非治疗组(P<0.05).结论 蚓激酶能维持大鼠缺血后肢腓肠肌的含水量,降低缺血腓肠肌内线粒体游离钙浓度,抑制MPTP的开放,表明蚓激酶对大鼠后肢缺血有治疗作用.

    作者:冯勇;刘翀;胡海地;陈喆;常青;张健;段志泉;辛世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鱼藤素诱导人前列腺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鱼藤素对于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HRPC)细胞PC3和DU145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设阴性对照组(有细胞但不加药),空白对照组(无细胞仅有培养液),阳性对照组(渥曼青霉素100 nmoL/L),及鱼藤素分别10、100、1 ìmol/L共6组.CCK-8法进行细胞毒性实验,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Westem-blot检测Akt、MAP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探讨药物作用机制.结果 10 nmol/L~1 ìmol/L鱼藤素对PC3细胞均有生长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时间、浓度依赖性,对DU145细胞则无此作用.鱼藤素使PC3细胞出现G2/M期阻滞现象并引起浓度依赖性的凋亡,而未改变DU145细胞的周期分布也不能诱导其凋亡.鱼藤素能够阻断P13K/AKT通路而对MAPK通路无影响.结论 鱼藤素通过阻断PI3K/AKT通路实现抑制PC3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两株细胞间实验结果 的差异是因为其PI3K/AKT通路活化状态的差异造成的.

    作者:朱一平;叶定伟;姚旭东;张世林;戴波;张海梁;沈益君;朱耀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复合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磷酸钙骨水泥应用于椎体成形术的体外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 通过将复合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rhBMP-2/CPC)应用于体外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5具完整老年脊柱标本(T10~L2),游离成30个椎体,随机分为3组:I组为空白对照组(n=10);Ⅱ组为PMMA组(n=10);Ⅲ组为rhBMP-2/CPC组(n=10).G形臂监视下,Ⅱ、Ⅲ组经双侧椎弓根分别充填PMMA及BMP-2/CPC 5 ml,注射后摄轴位X线片了解骨水泥分布情况,测试3组椎体静态压缩下的大抗压强度及刚度.结果 平均大载荷和刚度分别为:I组:(1595.6±165.0)N和(934.8±120.2)N/mm;Ⅱ组:(3025.4±210.2)N和(1570.7±190.0)N/mm;Ⅲ组:(2778.8±156.5)N和(1361.9±230.5)N/mm;大载荷:I~Ⅲ组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刚度:I~Ⅲ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BMP-2/CPC可以恢复骨质疏松椎体的力学性能.

    作者:周英杰;徐宏辉;刘宏建;赵刚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转染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对胆管癌细胞上皮-间叶样表型转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HCVc)在诱导胆管癌细胞上皮-间叶样表型转化中的作用.方法 将转染的胆管癌细胞(QBC939)分成空载体对照组和HCVc基因实验组,通过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 分别检测两组细胞中HCVc、上皮性标志物上皮性钙黏附素(E-cadherin)、间叶性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转染HCVc基因的实验组细胞能够较好地表达该基因,而空载体对照组未见其表达,实验组细胞E-cadherin的mRNA表达水平(0.44±0.03)较对照组(0.56±0.03)明显下降(P<0.05),而其Vimentin(0.61±0.01)、Fibronectin(0.58±0.05)表达水平较对照组(0.38±0.02)、(0.42±0.03)明显增加(P<0.05).两组细胞各标志物蛋白表达差异明显,转染HCVc基因的实验组细胞较空载体对照组细胞E-cadherin表达明显缺失,Vimentin、Fibronectin明显增高.结论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可能诱导胆管癌细胞发生了上皮-间叶样表型转化.

    作者:李天宇;李大江;高占峰;高应鸿;蒋卫伟;王曙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神经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受体在神经流通浸润型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胰腺癌神经浸润的影响.方法 采用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电镜观察45例胰腺癌组织和28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神经浸润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GMIAS2.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NGF、CXCR4蛋白在各组中表达的平均灰度值,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NGFmRNA、CXCR4 mRNA在各组中表达水平.结果 胰腺癌神经浸润的发生率达到80%,NGF蛋白在神经浸润型、无神经浸润型胰腺癌组织中表达的平均灰度值分别为(203.6800±20.7749)、(129.2200±15.987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CR4蛋白在神经浸润型胰腺癌组织、无神经浸润型胰腺癌组织中表达的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82.3800±18.3524)、(123.3600±15.273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神经浸润型NGF mRNA表达水平为(0.7719±0.0634),明显高于胰腺癌无神经浸润型(0.2922±0.0288)和正常胰腺组织(0.2123±0.0231,P<0.01);胰腺癌神经浸润型CXCR4 mRNA表达水平为(0.6892±0.0573),明显高于胰腺癌无神经浸润型(0.2877±0.0255)和正常胰腺组织(0.2076±0.02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GF、CXCR4在胰腺癌神经浸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肿瘤细胞侵袭和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向神经组织作定向运动有关.

    作者:曹军;陈纪伟;刘志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11β羟化酶,醛固酮合成酶和类固醇合成因子基因在醛固酮瘤中的表达

    原醛症的特点是醛固酮的自主分泌及肾素被抑制.在肾上腺皮质中,醛固酮在球状带由醛固酮合成酶催化下合成,皮质醇由皮质醇合成酶在束状带催化合成.

    作者:邓西元;欧阳金芝;王保军;张国玺;马鑫;张旭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核转录因子κB配体受体激动因子对脑缺血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神经分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核转录因子(NF)-κB配体受体激动因子(RANKL)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移植中对神经功能恢复以及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制备SD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24 h后行BrdU标记hBMSCs和RANKL协同移植,移植后1、7、14、21、28 d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检测移植细胞在体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情况.结果 移植7~21 d,RANKL和hBMSCs协同移植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单纯hBMSCs组;21 d时,协同移植组中NSE(4.39%)和GFAP(9.06%)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纯hBMSCs组(2.93%和8.03%).结论 RANKL和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协同移植可提高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病学预后,提高hBMSCs在宿主体内向神经细胞的分化.

    作者:赵宗茂;孙国柱;张庆俊;刘海英;郭丽;韩忠朝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不同癌细胞系对营养剥夺的耐受性及其机制

    目的 观察不同癌细胞系对营养剥夺状态下的耐受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观察不同癌细胞系在无血清、氨基酸和葡萄糖的情况下,各种细胞系的存活时间,同时检测其PKB/Akt的表达情况.同时将反义Akt转染人PANC-1细胞系,观察其对耐受性的影响.结果 在营养剥夺情况下,肝癌细胞系HepG-2,HLE在36 h内死亡;高分化胃癌细胞系MKN28存活时间低于36h,而低分化胃癌细胞系MKN45存活时间超过36 h;胰腺癌细胞系PANC-1存活时间显著延长,超过48 h;在对营养剥夺耐受良好的癌细胞系中,PKB/Akt呈高表达.转染Akt1和Akt2反义RNA者可以显著降低PANC-1耐受性,而转染Akt3则无此效应.结论 不同癌细胞系对营养剥夺的耐受力不同,且与PKB/Akt的表达相关.

    作者:熊俊;胡青钢;郑启昌;宋自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动物实验探讨胃食管喉气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在国内的重视度有所增加.以呼吸窘迫为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开始受到关注,胃食管喉气管反流或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的概念得到提出[1].

    作者:来运钢;汪忠镐;吴继敏;李春民;季锋;李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GPC3/MXR7基因在肾细胞癌及癌旁肾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肾癌、癌旁肾组织中多种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差异,以及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GPC3/MXR7基因在肾细胞癌组织及癌旁肾组织中的表达,并比较不同临床阶段其表达的差异.结果 GPC3/MXR7在肾癌组织中平均表达(GPC3/MXR7和18 S的比值)是(0.07±0.14)×10-3,而癌旁肾组织中是(0.16±0.14)×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GPC3/MXR7基因在肾癌组织中平均表达均明显低于在癌旁肾组织中的平均表达.GPC3/MXR7在癌旁与肾癌的表达比值在临床分期(I+Ⅱ)期中平均为32.05±48.87,而在(Ⅲ+Ⅳ)期中为22.95±49.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GPC3/MXR7基因在癌旁与肾癌组织中的表达降低或增高均与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肾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GPC3/MXR7基因有关,是多种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

    作者:史立新;陈文政;张磊;丛冰;张旭;那彦群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