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芩苷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孙吉平;杨于嘉;贾延劼

关键词: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胰岛, 糖尿病
摘要:目的 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胰岛样细胞.方法 采用分步法体外诱导后,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诱导前后细胞nestin、胰岛素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诱导前后胰岛转录因子mRNA表达;ELISA检测诱导后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诱导5 h,nestin阳性细胞为(44.6±7.3)%.诱导24 h,nestin阳性细胞增至(61.8±8.4)%.此后,nestin阳性细胞数目开始下降,诱导第14天后,nestin表达基本消失;同时诱导后的细胞可以表达胰岛素蛋白.另一方面,RT-PCR结果 显示诱导后细胞可以表达胰岛素-1、葡萄糖转运子-2及其转录因子mRNA.ELISA结果 显示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不同,5mmol/L和25mmol/L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25.53±6.49)和(53.26±7.56)mU/L,而诱导前MSCs不具备上述特点.结论 大鼠BMSCs体外可以诱导成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排斥反应中可诱导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阻断其对排斥反应的影响

    移植胰岛长期存活率不高,主要原因是移植术后排斥反应[1,2],共刺激信号在排斥反应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旨在观察共同刺激分子-可诱导其刺激分子(ICOS)是否参与了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并用ICOS单克隆抗体(ICOSmAb)阻断ICOS,研究其对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作者:赵国华;刘永锋;许国岩;张金祥;杨蕾;程颖;张佳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干扰RNA对特异性沉寂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基因表达和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体外转录法合成的小干扰RNA(siENA)对大鼠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IL)-2基因的表达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设计并合成3条siENA(siENA-1、siRNA-2、siRNA-3)在阳离子脂质体的介导下转染淋巴细胞.于转染后0、24、48 h收集细胞,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IL-2 mRNA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IL-2表达的变化.结果 体外合成的3条siRNA通过脂质体转染淋巴细胞后,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IL-2的表达.转染后24 h的ELISA方法检测显示siRNA-1、siRNA-2、siRNA-3组的抑制率分别为(79.20 ±1.83)%、(66.50±1.42)%、(43.90±1.22)%,以siENA-1的IL-2抑制作用强.半定量RTPCE方法检测显示siRNA-1、siRNA-2、siRNA-3转染后的IL-2 mRNA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siENA-2组的抑制作用明显(82.10±1.85)%.结论 siRNA可特异性的抑制淋巴细胞IL-2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为研究siRNA在移植免疫耐受及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作者:鄢涛;王森;龚建平;彭勇;刘作金;石毓君;刘鸿翔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糖尿病大鼠骨折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骨折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方法 70只清洁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速发型糖尿病组,线锯锯断两组大鼠左胫骨后复位外固定.于骨折后1、2、3、4、6、8周取静脉血保留血清;大鼠左下肢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取骨折断端组织行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血清VEGF.结果 糖尿病组4周可以看见纤维骨痂,8周才有较多骨性骨痂出现,较对照组明显滞后;HE染色镜下观察糖尿病组骨形成滞后;3周VEGF免疫组织化学灰度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142.8±3.8;对照组128.0±5.5,P<0.01);两组血清中VEG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大鼠骨折后血清中VEGF未减少,局部组织VEGF含量低是导致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差的原因之一.

    作者:邢德国;宫明智;武士清;刘中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核心结合因子a1基因转染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生物衍生骨支架诱导异位成骨的研究

    目的 观察核心结合因子a1(Cbfa1)基因转染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复合生物衍生骨支架异位成骨的效果.方法 雌性BALB/C裸鼠18只,随机分为3组:转染Cbfa1基因的hBMSCs复合支架(A)、未转染细胞复合支架(B)和单纯支架组(C),每组6只.分别将各组人工骨植入裸鼠背部皮下,于术后4、8周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等检测.结果 Cbfal基因转染后,可诱导BMSCs骨钙素、Ⅰ型胶原呈阳性表达.体内植入后,A组成骨速度及成骨质量均明显优于其他组;植入细胞及宿主间质细胞呈骨钙素、骨形态发生蛋白2阳性表达;4周时,Y染色体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B组.结论 Cbfal基因转染BMSCs,能够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上调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表达并提高移植细胞的生存率,明显促进异位成骨能力.

    作者:原泉;李建军;安春厚;吕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胞外区-活化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调节因子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与鉴定

    目的 构建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βRⅡ)胞外区-活化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调节因子(RANTES)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并鉴定其在肿瘤细胞的表达.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扩增小鼠TβRⅡ胞外区和RANTES基因,重叠PCR法扩增TβRⅡ胞外区-RANTES融合基因,将融合基因克隆至pDC316载体,采用AdMax Adenovirus Vector Creation试剂盒构建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按moi=100:1的比例体外感染小鼠肺腺癌L795细胞系,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感染后肿瘤细胞的蛋白表达.结果 RT-PCR正确扩增了440 bpTβRⅡ胞外区、244 bp RANTES基因,重叠PCR正确扩增了745 bpTβRⅡ胞外区-RANTES融合基因,重组质粒融合基因-pDC316经酶切鉴定正确,与pJM17双质粒共转染获得表达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病毒滴度为8×1010 pfu/ml,感染后的LA795细胞有相对分子质量为33 000的蛋白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表达TβRⅡ胞外区-RANTES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进行体内抗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创造条件.

    作者:王旭东;刘虹;曹水;李慧;任秀宝;郝希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胰腺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

    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道肿瘤,尽管以手术为主的胰腺癌综合治疗模式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临床疗效仍不尽人意.资料显示胰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3%~4%.面对严峻的现实,惟有多学科交叉合作,在胰腺癌发病机制、早期诊断、综合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获得突破性进展,才有望根本改善其预后.

    作者:王春友;刘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后凸成形术治疗非病理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上开辟了新的道路[1].我们对该技术治疗非病理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进行研究.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新鲜小牛胸腰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椎体后凸成形术器械等,椎体骨密度测定提示骨密度正常.

    作者:顾晓晖;杨惠林;张喆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CD147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人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SP)法检测72例BTCC组织和12例正常膀胱组织CD147与MMP-2、VEGF的表达,分析CD147和MMP-2、VEGF间及其与BTCC部分临床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结果 BTCC组织中有CD147、MMP-2、VEGF表达,其阳性率分别为68.1%、76.4%、70.8%.CD147表达与病理分级显著相关,与临床分期未见相关;MMP及VEGF表达与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显著相关;CD147表达与MMP-2、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58,P<0.01;r=0.406,P<0.01).结论 CD147在BTCC的浸润与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是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黎明;章振保;林炳森;庄仁汉;张淳;郑俊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联合阻断CD28和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对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目的 在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模型上,通过联合阻断CD28和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观察CTLA-4Ig及ICOS单克隆抗体(ICOSmAb)对胰岛移植物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联合阻断组:分别于移植后0、2、4d和1、3、5 d腹腔内注射CTLA-4Ig 50 μg/kg和ICOSmAb 100 μg/kg体重组.ICOS组:移植后1、3、5 d腹腔内注射ICOSmAb 100 μg/kg体重组.CTLA4组:移植后0、2、4 d腹腔内注射CTLA-4Ig 50 μg/kg体重组.对照组:单纯胰岛移植,不做CTLA-4Ig和ICOSmAb处理组.观察术后移植物存活时间和病理改变,RT-PCR检测移植组织中IL-2、IL-10mRNA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结果 联合阻断组小鼠移植物存活时间平均为(31.00±6.57)d,较其他3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和IL-10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44.23±6.24)和(65.23±11.02),与其他3组比较,IL-2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0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T淋巴细胞荧光阳性百分率分别为(13.73±0.49)%和(14.56±0.31)%,表达上调均不明显;移植胰岛光镜检查接近正常.结论 应用CTLA-4Ig和ICOSmAb联合阻断C)28和ICOS,可以明显抑制胰岛移植物排斥反应.

    作者:赵国华;张佳林;许国岩;钟鑫平;李铁民;赵宁;刘永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西兰兔肢体动脉移植后血管形态的变化

    随着心脏血运重建全动脉化概念在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广泛被接受,RA(桡动脉)成为仅次于胸廓内动脉的候选血管桥.RA桥术后近期通畅率较高,但中、长期随访结果差异较大[1,2].我们通过建立自体肢体动脉桥动物模型,观察移植后肢体动脉重塑情况.

    作者:张杨杨;葛文;袁彪;张倞;李刚;张伟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肝门胆管癌中bc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bcl-2表达在肝门胆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其在肝门胆管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6例肝门胆管癌和10例正常胆管石蜡切片标本中bcl-2表达,分析其与肝门胆管癌临床病理参数和术后生存率的关系,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结果 肝门胆管癌中bcl-2阳性表达率为55.6%(20/36),正常胆管bcl-2阳性率10.0%(1/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阴性组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2%,55%和25%,阳性组分别为33%和9%,无5年生存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门胆管癌中bcl-2有较高阳性表达率,bcl-2表达在肝门胆管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促进作用;bcl-2表达可能是肝门胆管癌预后因素之一,阳性表达多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彭创;汤恢焕;吴金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脾脏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4的表达及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脾脏巨噬细胞(sMΦ)Toll样受体4(TLR4)基因表达及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 建立大鼠SAP模型,分别于6、12、24、72 h分离sMΦ,观察sMΦ静息状态下和经1 mg/L脂多糖(LPS)刺激后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白细胞介素(IL)-10水平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sMΦ TLR4mRNA表达.结果 予LPS刺激后,对照组sMΦ分泌TNF-α、IL-6和IL-10水平显著升高,分别由(1.1844±0.3490)μg/L、(214.14±33.41)ng/L、(20.26±3.71)ng/L升至(9.3110±1.9962)μg/L、(519.01±52.64)ng/L和(55.43±6.28)ng/L,TLR4 mRNA表达亦由0.9091±0.2763明显升高至2.1944±0.6098;而模型各亚组分泌TNF-α和IL-6水平较刺激前无明显变化,同时TLR4 mRNA表达出现不同程度下调,且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SAP大鼠sMΦ对内毒素耐受的发生与TLR4 mRNA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寇丽;王春立;尤胜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骨肉瘤中血管生成素-2与受体Tie-2 mRNA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受体Tie-2在骨肉瘤血管生成中作用及其对骨肉瘤恶性演进的影响.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6例骨肉瘤、15例骨软骨瘤、5例正常骨组织中Ang-2、Tie-2 mRNA表达及骨肉瘤中VEGF、CD34蛋白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并与骨肉瘤主要病理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Ang-2、Tie-2 mRNA在正常骨组织无表达,少量表达于骨软骨瘤及骨肉瘤瘤旁组织,明显表达于骨肉瘤中(69.6%、73.9%);Ang-2、Tie-2表达水平与骨肉瘤组织学分级分型无关,转移组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1);高MVD组高于低MVD组(P<0.01),Ang-2与VEGF表达相关,Ang-2与Tie-2表达正相关(r=0.445,P<0.01).结论 Ang-2及其受体Tie-2参与了骨肉瘤血管生成调控,与骨肉瘤浸润性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高大新;姜永冲;冯继;刘志新;温晓燕;李会民;王岩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人端粒酶逆转录启动子驱动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治疗裸鼠胰腺移植瘤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人端粒酶逆转录(hTERT)启动子驱动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治疗裸鼠胰腺癌的安全性.方法 应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法构建hTERT启动子和常规巨细胞病毒(CMV)启动子驱动的HSV-TK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DC312-TP-TK,PSU-CMV-TK.制备腺病毒液,检测病毒滴度为1.9×1010 pfu/ml和1.4×1010 pfu/ml.建立裸鼠胰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分别以两种方法治疗后观察皮下移植瘤消退、HSV-TK基因表达情况、肝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切片、肝功能.结果 PDC312-TP-TK组与PSU-CMV-TK组对肿瘤的抑瘤率分别为58.3%和65.6%,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杀伤方面具有一样的高效性;但其对肝脏的毒副作用远小于PSU-CMV-TK组,PDC312-TP-TK组血清中ALT,AST,ALP分别为(54.00±1.97)、(147.00±12.67)、(33.00±2.59)U/L而PSU-CMV-TK组中为(334.00±9.81)、(511.00±11.24)、(98.00±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裸鼠肝脏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中,仅PSU-CMV-TK组有肝脏坏死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中也仅PSU-CMV-TK组检测到1143 bp的TK基因片段.结论 hTERT启动子驱动的HSV-TK基因是一种新的靶向治疗方法,在具有治疗高效性的同时,更具有安全性.

    作者:谢于;李德春;张子详;朱兴国;王凤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三氧化二砷对不同p53表型胶质瘤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两种不同p53表型胶质瘤细胞U87MG、T98G作用后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As2O3作用于两种胶质瘤细胞U87MG、T98G前、后与细胞程序性死亡有关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用电镜和原位凋亡检测(TUNEL)法及及吖啶噔/溴乙啶双荧光染色进行细胞形态观察、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细胞程序性死亡改变.结果 两种胶质瘤细胞应用As2O3后,透射电镜下T98G中频繁地观察到细胞自噬现象;筛选出U87MG细胞在As2O3作用前后差异表达且与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共46条(上调33条,下调13条).T98G细胞在As2O,作用前后差异表达且与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共54条(上调34条,下调20条).结论 As2O3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通过细胞程序性死亡来抑制U87MG和T98 G细胞的增殖;As2O,诱导下的两种不同P53表型的细胞系中还存在非凋亡调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自噬);P53/ATM通路的基因、Bcl-2家族、TNF配体家族、TNF受体家族基因参与As2O3诱导胶质瘤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发生机制.

    作者:张健;赵世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重复内镜活检和切除组织病理检查在消化道疾病中的价值

    我们通过对21例因有消化道症状而行胃、结肠镜检查发现明显黏膜异常而内镜活检仅示一般病变者短期内重复内镜活检病理检查,并和手术切除整体病检比较相符合情况,从而判断重复活检病理和切除病理的实用价值.

    作者:李小刚;任重;朱风尚;王天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胰腺癌大鼠胰腺上皮内瘤变的研究

    目的 建立SD鼠胰腺癌模型并探讨其癌变过程中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的计数和分级.方法 将二甲基苯并蒽(DMBA)置入胰实质内作为实验组(A组)及设立曲古霉素(TSA)干预组(B组),3~5个月内处死观察胰腺癌发生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镜下观察胰腺病理学变化及PanIN计数和分级.结果 A组(实验组)发癌率为48.6%(18/37),其中胰腺导管癌17例和纤维肉瘤1例;B组发癌率为33.3%(12/36),其中胰腺导管癌11例和纤维肉瘤1例;A组肿块大径明显大于B组(P<0.05);C组(对照组)胰腺及A、B组胰腺外主要脏器均未见肿瘤发生和无明显病理学改变.A组癌旁组织高级PanIN(HpanIN)数高于B组各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非癌胰腺组织各时段HpanIN数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3个月鼠胰腺HpanIN数明显低于4个月鼠和5个月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仅见1个HpanIN,均明显低于A、B组鼠(P<0.01).结论 DMBA置入胰实质内可在短期获得较高的SD鼠胰腺癌发生率,TSA能抑制胰腺癌的发生和生长;HPanIN可能是胰腺导管癌发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病理形态学改变.

    作者:黄生福;杨竹林;梁珊;李清龙;范文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黄芩苷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目的 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胰岛样细胞.方法 采用分步法体外诱导后,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诱导前后细胞nestin、胰岛素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诱导前后胰岛转录因子mRNA表达;ELISA检测诱导后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诱导5 h,nestin阳性细胞为(44.6±7.3)%.诱导24 h,nestin阳性细胞增至(61.8±8.4)%.此后,nestin阳性细胞数目开始下降,诱导第14天后,nestin表达基本消失;同时诱导后的细胞可以表达胰岛素蛋白.另一方面,RT-PCR结果 显示诱导后细胞可以表达胰岛素-1、葡萄糖转运子-2及其转录因子mRNA.ELISA结果 显示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不同,5mmol/L和25mmol/L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25.53±6.49)和(53.26±7.56)mU/L,而诱导前MSCs不具备上述特点.结论 大鼠BMSCs体外可以诱导成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作者:孙吉平;杨于嘉;贾延劼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MUC1 DNA疫苗治疗胰腺癌的研究进展

    胰腺癌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但预后很差.由于难以早期诊断,胰腺癌诊断明确时往往已属于局部进展期,肿瘤浸润肠系膜上动静脉、门静脉或者出现了肝转移而失去根治切除的机会[1].全世界范围内胰腺癌的平均切除率不足20%.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是3~6个月,可切除患者的预后也不佳,术后5年生存率大约是10%~19%,中位生存期是12~18个月[2].尽管开展了早期诊断研究以使患者获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机会,开展扩大切除术以提高切除率,采用新辅助放化疗以提高疗效[3],但至今仍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胰腺癌的疗效徘徊不前[2].因此,探索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国内外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4,5].

    作者:吴文川;靳大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单启动子双表达载体pIRES-p14ARF-p53的构建及其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 构建双质粒表达载体pIRES-p14ARF-p53,并研究其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从培养的正常人肝细胞系L02细胞中扩增出的p14cDNA(0.5 kb)亚克隆至pIRES载体中,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重组质粒pIRES-p14ARF-p53.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入骨肉瘤MG-63细胞中,并筛选出阳性克隆,流式细胞仪测定瘤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逆转录(RT)-PCR和Western bolt对稳定转染后的瘤细胞p53、p14ARF蛋白的表达进行定性和半定量检测.噻唑蓝(MTT)比色法与细胞生长曲线观察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出双质粒表达载体pIRES-p14ARF-p53.转染后瘤细胞形态由转染前密集排列的多角形、星形转变为排列稀疏的长梭形细胞,瘤细胞生长速度较前缓慢,群体倍增时间比转染前增加了2.3倍,且易出现脱壁并见散在瘤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转染后的瘤细胞多停滞于G1期;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证实p14ARF、p53基因在靶细胞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有独立表达,转染MG-63后24、48、72、96 h瘤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3.43%、69.37%、66.19%、7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野生型p53和p14ARF协同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促进瘤细胞的凋亡,为进一步研究p14ARF与p53在骨肉瘤基因治疗的体内实验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进;杨述华;邹利军;邵增务;廖翔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