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向阳;刘维永;欧阳辉;顾春虎;刘兴光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亚型β(ERβ)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5例乳腺癌、12例癌旁乳腺组织和1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ERβ mRNA和VEGF mRNA表达,分析其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ERβ 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0.274±0.124)明显低于癌旁乳腺组织(0.538±0.124)和乳腺纤维腺瘤组织(0.459±0.13)(t=6.37、4.09,P均<0.01).VEGF121、165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0.530±0.142、0.336±0.114)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0.184±0.098、0.137±0.059)和乳腺纤维腺瘤组织(0.280±0.078、0.187±0.090)的表达(t=6.87和4.69、5.73和3.89,P均<0.01).VEGF121、165 mRNA在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ERβ mRNA表达水平与VEGF121、165 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85和0.641,P均<0.01).结论乳腺癌组织中ERβ mRNA表达下调,而VEGFmRNA表达上调.VEGF mRNA的表达水平高者可能有利于淋巴结转移.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可能受ERβ的影响.
作者:吴唯;唐中华;吕新生;张翼;李小荣;陈道谨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比较G1期检测点和G2期检测点两种检测点的放射敏感性及细胞凋亡发生规律.方法野生型p53功能正常的人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OLT-4)细胞株在体外对数生长期给予不同剂量(2、5、10、20 GY)的X射线照射后,继续培养0、3、6、9 h,随后分成两组:一组细胞收获并固定,用Cyclins/DNA流式细胞术对Cyclin E,Cyclin A和Cyclin B1分别进行标记,Cellquest软件分析;另一组同步采用膜联蛋白V/碘化丙锭(API技术)和Annexin-V/PI技术分析细胞凋亡.结果小剂量X射线(2、5 GY)照射后,MOLT-4细胞G2期检测点被激活,表现为:照射后3~9 h,G2期Cyclins(Cyclin A和Cyclin B1)迅速升高并累积于G2期,G1期Cyclins(Cyclin E)含量逐渐减少;9 h时G2期细胞出现明显凋亡(凋亡率为9.5%).大剂量X射线(10、20 GY)照射后,细胞G1期检测点被激活,表现为:照射后3~9 h,G1期Cyclins(Cyclin E)持续性升高并累积于G1期,G2期Cyclins(Cyclin A和Cyclin B1)含量下降;且3 h时G1期细胞便出现明显凋亡(凋亡率为10.28%).结论不同剂量X射线可激活不同的细胞周期检测点,并诱导相应周期时相内的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率的高低及诱导速度呈现剂量依赖性.
作者:谢大兴;冯永东;张鹏;吴剑宏;陶德定;龚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CDH1基因启动子-160 C/A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cSNP)和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STCCB)的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对照组50例,无复发STCCB组33例,复发STCCB组28例,其中复发组按复发后有无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升高分为进展组(10例)和非进展组(18例);PCR-RFLP技术检测各组样本CDH1基因启动子-160位点基因型.结果复发STCCB组该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0.66)高于无复发STCCB组(0.4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携带A等位基因的STCCB患者治疗后复发的危险性高于C等位基因携带者,OR值3.54,95%CI为1.52~5.73.结论CDH1基因启动子-160 A等位基因与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复发密切相关.
作者:马鑫;张旭;郑涛;李宏召;张军;傅斌;郎斌;许凯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单节段脊柱后部结构对腰椎三维运动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6具成人新鲜尸体脊柱标本腰1-骶1(L1~S1),采用单节段逐步切除腰椎后部结构的方法,形成7种状态,通过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施加10 N.m的载荷,使脊柱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轴向旋转运动.结果切除脊柱的后部结构后,在脊柱的三维稳定性中,前屈及轴向旋转运动的稳定性易受到破坏,前屈平均运动范围增加5.1度,旋转增加3.4度.结论除小关节骨性结构及关节囊外,后部结构对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前屈及轴向旋转运动.
作者:唐运章;丁义良;刘梅;杨芬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L-精氨酸(L-Arg)、谷氨酰胺(Gln组)及两者合用(L-Arg+Gln)对保护创伤大鼠早期肝脏功能、扩张肝脏血管、缓解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方法制作创伤大鼠模型,分为8、16、24和48 h 4个时段,每个时段分为分为正常对照组;NS组;L-Arg组;Gln组;L-Arg+Gln组等5组,每组9只大鼠.在各时相点,检测门静脉内毒素和肝组织NO2-/NO3-的含量.结果NO2-/NO3-含量:L-Arg组、L-Arg+Gln组NO2-/NO3-升高明显,与同时段正常对照组、NS组、Gln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NS组、Gln组肝组织中NO2-/NO3-轻度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血浆内毒素的含量:NS组组门静脉血浆内毒素明显高于同时段其他组(P<0.01),L-Arg+Gln组门静脉内毒素含量较低,于同时段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大鼠早期,采用L-精氨酸+谷氨酰胺对保护肝功能与缓解内毒素血症作用较佳.
作者:谭宏昌;王三明;包仕廷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比较4种不同的酶消化法在培养气管上皮细胞中的异同,改进气管上皮细胞的培养技术,为组织工程气管提供理论种子细胞.方法Dispase冷消化法(使用0.1%Dispase 4℃消化18 h后使用0.25%的胰酶37℃消化10 min)、胰酶冷消化法(0.25%胰酶4℃消化18 h)、Dis-pase温消化法(0.25%Dispase 37℃消化10 min后使用0.25%胰酶37℃消化5 min)及胰酶温消化法(0.25%的胰酶37℃消化10min),用4种消化法分离、培养兔气管上皮细胞,测定分离细胞的数量、纯度及成活率.结果4种方法所得细胞数量分别为:(430 600.00±628.49、430 780.00±580.52、430 900.00±200.00、430 640.00±93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spase冷消化法较其他3种方法得到的气管上皮细胞纯度高,细胞状态好.结论Dispase冷消化法较其他3种方法所得细胞纯度高、细胞成活率高,是一种较好的气管上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
作者:李小飞;邓三明;汪健;连耀国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腹腔镜脾切除术目前在国内外已逐步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对于巨脾患者则多进行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1].我们自2003年7月至2004年11月对7例巨脾患者进行了腹腔镜脾切除术.
作者:吕海涛;刘三光;路文彦;石运明;刘建华;康建省;侯森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顽固难治性疾病,免疫因素已成为溃疡性结肠炎基础研究中较为活跃的部分[1].本研究旨在观察结肠炎颗粒对模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作者:刘惠萍;张秀兰;赵东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冷冻和射频治疗对猪肾盂肾盏肾段血管的损伤作用.方法选择30~60kg体重母猪30头,分为3组.干性射频组(n=9),湿性射频组(n=9)和冷冻组(n=12).分别观察在干性射频、湿性射频和冷冻治疗后肾脏重要组织结构肾盂、肾盏和肾段血管的变化.结果冷冻组的肾脏重要组织结构均有明显损伤,平均大病损范围为肾盂(3.41×1.94±-0.61×1.04)mm、肾盏(4.05×2.26±0.44×1.10)mm、肾段血管(4.32×2.53±0.56×0.21)mm,无尿囊肿形成和尿漏发生.干性射频组平均大病损范围为肾盂(2.08×1.45±0.46×0.33)mm、肾盏(1.71×0.92±0.58×0.63)mm、肾段血管(3.61×2.16±0.16×0.87)mm,尿囊肿2例,尿漏2例.湿性射频组平均大病损范围为肾盂(1.98×1.18±1.05×0.78)mm、肾盏(3.71×1.74±-0.11×0.31)mm、肾段血管(3.43×2.32±-0.55×1.02)mm,尿囊肿4例,尿漏3例.结论干性射频、湿性射频和冷冻治疗对猪肾肾盂、肾盏和肾段血管均有一定损伤,近期并发症明显.
作者:邢金春;张开颜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当对有间质细胞混杂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与癌细胞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时,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CM)是不可缺少的.LCM与RNA线性扩增结合,目的是确定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获取均质的、足量的RNA,以备进一步用于膀胱癌相关基因研究.方法采用LCM技术分别从正常膀胱黏膜及膀胱癌组织冰冻切片中获取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及癌细胞,提取RNA,并对120 ng上皮细胞RNA进行线性扩增,获得aRNA 20μg.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扩增前、后RNA中β-actin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对照实验Ⅰ证实LCM后RNA完整性较好;产物RNA扩增后获得片段大小为0.5~2.5kb的aRNA,且β-actin表达完整.结论LCM结合RNA线性扩增技术获取均一的、足量的、完整性好的目的细胞RNA,能用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郝权;徐勇;李文录;赵小鸽;刘文欣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我们通过构建了携带肿瘤免疫相关基因B7-1的重组腺病毒,并将其感染肺癌细胞,观察了转染基因的表达,同时检测了体外诱导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生成肿瘤杀伤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
作者:张晓膺;郑世营;赵军;葛锦峰;李小兵;王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中环氧化酶-2(COX-2)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分析两者的关系并探讨与肿瘤的分级分期、远处转移的关系.
作者:严春寅;丁翔;温端改;侯健全;浦金贤;黄玉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15对放射线照射的T淋巴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从30例正常人的骨髓分离淋巴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加入100μg/L的IL-15,两组分别放射线照射,流式细胞术和细胞核形态检测等方法观察照射前后T细胞亚群、bcl-XL、bax和bcl-2蛋白水平变化和淋巴细胞凋亡率.结果放射线照射后淋巴细胞出现大量凋亡;实验组的淋巴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细胞亚群表达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cl-XL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上调,bax表达则较对照组下调(P<0.01).结论IL-15能抑制放射线引起的淋巴细胞凋亡,改善急性放射病引起的免疫损伤.
作者:吴华;余忠华;张万清;庞伟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建立与临床动脉瘤更加相似的动脉瘤动物模型.方法利用手术吻合法将15只大白兔制成15个顶端动脉瘤模型.制作后当日及2周后行形态、病理和行为表现的观察.采用自行设计循环加压装置,显微镜下使用高速摄影机记录试件整体形态的变化.通过图形分析软件测量试件变化值.结果共制作顶端动脉瘤模型15个,1个术后24 h破裂,1个2周后破裂.动脉瘤模型建立后的平均直径为(2.10±0.24)mm(n=15),2周后动脉瘤平均直径为(3.25±0.54)mm(n=1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病理检查可见瘤壁弹力层和胶原纤维明显减少或消失.得出试件的材料常数x1,x2均值分别为4.256 02、113.0667和655.131 6,0.256 629 2.构建出动脉瘤壁的本构方程σ=x1x2λ2Eexp[E2-E*2)].结论经酶处理的动脉瘤动物模型形态和病理上与临床动脉瘤更加相似.
作者:赵丛海;杨新健;张金男;张晓龙;丁光宏;吴中学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大黄素(Emodin)(1,3,8-三羟基-6-甲基蒽醌)属蒽醌类衍生物,是大黄、虎杖、何首乌等多种中药的有效成分之一.既往研究表明emodin对于人乳腺癌细胞、肺鳞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1].本研究旨在观察emodin对人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对其机制进行探讨.
作者:范仁根;田力平;钱海鑫;周晓俊;刘建夏;谭友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建立标准化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方法.方法将27只中国实验用小型猪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上等流量点及中下1/3处.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前、术后1周、5周磁共振检查心脏结构及射血分数,5周后计算全心梗死体积.结果结扎点血流量与梗死体积及左心室EF值变异呈正相关.5周后dp/dt、左心室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内压(LVSBP及LVDBP)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心肌梗死体积(484.22±225.88)mm3比(2 986.34±1 937.13)mm3,P<0.01)、EF及dp/dt max的变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扎LAD上等流量点可建立心肌梗死体积变异和心功能变异较小的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作者:卫洪超;何庚戌;胡盛寿;张浩;王屹;唐跃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研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与前列腺癌(Pca)组织标本PSM mRNA的表达,探讨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在前列腺癌诊断的特异性意义.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23例PCa、37例BPH及3例正常前列腺组织PSM mR-NA的表达,比较其在3种组织定量的差异.结果BPH与PCa组织PSM mRNA的定量表达值分别为1.54±0.21与4.95±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荧光RT-PCR定量检测PSM mRNA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治疗、预后监测等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辅助指标.
作者:蔡岳斌;钟惟德;何慧婵;江福能;刘文华;戴奇山;彭志强;谢克基;欧汝彪;刘良式;魏鸿蔼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培养树突状细胞(DC)的佳方法和合理的培养时间.方法取大鼠的骨髓细胞分别加入4种细胞因子重组大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rGM-CSF)5 μg/L,重组大鼠白细胞介素4(rrIL-4)5 μg/L,重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rrTNF-α)10 μg/L,重组大鼠γ干扰素(rrγ-IFN)20μg/L培养2周,并用PE标记的抗大鼠CD86单克隆抗体检测它的成熟度.结果从第7天开始细胞周围开始逐渐伸出突起,第13天以后突起5~6支左右,且长度逐渐缩短,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伸出长短不等的突起,类似神经细胞的树突.60只大鼠培养所得的树突状细胞平均为(1.18±0.21)×107第7、11、13、15天的CD86单抗的阳性率分别为30%、80%、92%、94%,随着时间的延长,它的阳性率不断增加,尤以第1周到第2周之间增长的特别明显,但2周以后,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度无明显提高.结论应用骨髓法来培养树突状细胞加入细胞因子rrGM-CSF、rrIL-4、rrTNF-α、rrγ-IFN培养2周,可得到成熟的树突状细胞.
作者:吴舰宇;宋春芳;许评;宋纯;石于波;刘锐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肤疾骨宁膏联合表皮生长因子(EGF)促进骨外露创面的愈合作用.方法将45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1)肤疾骨宁膏联合EGF组;(2)肤疾骨宁膏组;(3)生理盐水组.实验60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GF/EGFR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肤疾骨宁膏联合EGF组创面愈合快,生理盐水组创面愈合慢(P<0.01).创面在应用肤疾骨宁膏后,EGF/EGFR及其mRNA表达量逐渐增高,EGF及其mRNA表达量在15 d达到高峰,EGFR及其mRNA表达量高峰期为15~22 d,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高,并且高峰提前(P<0.01).结论肤疾骨宁膏联合EGF可有效促进骨外露创面的愈合.
作者:张弩;李秉辉;李皓桓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构建pcDvp3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观察凋亡素基因(vp3)在人乳腺癌细胞-435中的表达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1)扩增vp3基因,与pcDNA3.1连接构建pcDvp3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并测序;(2)将pcDvp3和pcDNA3.1转染Hela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凋亡素蛋白表达;(3)将pcDvp3和pcDNA3.1空质粒转染人乳腺癌细胞435和正常细胞,转染48 h后用透射电镜、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结果(1)核酸序列分析证明克隆的vp3基因与文献报道一致,且正确插入载体中,表明真核表达载体pcDvp3构建成功;(2)转染pcDvp3的Hela细胞48 h后可见明显的荧光,而pcDNA3.1组未见;(3)电镜可见细胞明显形态改变及凋亡小体形成;电泳见典型梯形条带;流式细胞仪检测出现凋亡峰,于转染48 h后达高,凋亡百分率为14.42%;而转染pcDNA3.1细胞未见上述改变.结论vp3在体内能够表达并有效地诱导人乳腺癌-435细胞凋亡.
作者:于春梅;罗丽琼;张岂凡 刊期: 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