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膏摩疗法的药物配伍

周志锦;陈鹏;黄选美

关键词:中药, 膏摩, 外治疗法, 推拿手法, 中国传统, 推拿学, 药物, 体表, 特色, 人体, 疗效, 膏剂
摘要:膏摩疗法是中国传统推拿学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外治疗法,指的是在人体体表施行推拿手法时,涂抹用中药制成的膏剂,然后再施以各种推拿手法,使手法和药物相得益彰,从而提高疗效.现介绍如下.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小柴胡汤治疗肝病体会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和解少阳之主方,以和解少阳,疏肝利胆,通达表里为其功效.治疗六经传变中邪郁少阳的相关病证.邪在少阳胆经,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作者:刘丽君;安凤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肾移植术前后中医证候学变化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前后中医证候学变化.方法 收集肾移植术后未见排斥反应和并发症的患者54例,研究其术前1天到术后28天期间的中医证候学特点.结果 肾移植术后证候总频率呈逐步递减趋势.阴阳两虚、水湿、血瘀、湿热证频率呈递减趋势;肝肾阴虚、脾肾气虚证频率呈递增趋势;痰热、湿浊证频率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各证候术后积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减少.结论 肾移植早期的治疗原则应以治疗标实为主,以活血、清热、化湿浊痰饮为法.

    作者:李响;刘尚建;李靖;刘奎利;蔡明;钱业勇;郭鸿波;王耀献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高血压病血瘀证机理研究述评

    高血压病系排除一切已知原因而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全身性、慢性心血管疾病.中医学认为,其病机多为肝阳、肝风、痰浊等等.近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有些学者发现高血压病又多兼血瘀证,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效果显著.本文就高血压病血瘀证的病理特点加以阐述.

    作者:王文智;徐树楠;徐伟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杨秉秀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经验

    杨秉秀老师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妇科临床、科研和教学40余载,在治疗妇科病证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杨教授,受益匪浅,深感老师在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方面经验独特,屡获效验,现整理介绍如下.

    作者:徐慧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建国前中医期刊内容概览

    在整理200多种1949以前中医及相关期刊的基础上,收集到中医文献1万余篇.这些文献虽然远不是全部,但从其涉及的年代跨度及内容的广度而言,已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意义.以下萃取部分文章,依照其内容略加归类,希望从中能窥见20世纪上半叶中医发展过程及具有时代特点的研究课题.

    作者:王咪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彭万年应用加味真武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

    彭万年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善于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彭教授在临床观察中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进入临床期后,由于阴损及阳,阳虚则不能化气行水,易致水湿内停.加上贯穿糖尿病肾病始终的瘀血,出现阳虚兼有血瘀的少阴阳虚证.

    作者:蓝柳贵;闵晓莉;周英;封翠芸;宋爱军;陈丽兰;戚沁园;王庆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平肝熄风化痰法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73例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TS)简称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多见于4~12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具有反复发作倾向,发病时反复出现不自主、无目的、多肌群的抽动.

    作者:张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从息论态,综合施治(续前)

    5 临床中识别状态的基本方法前文从信息的角度和状态的要素方面论述了识别状态的一般性原则,临床需将原则具体化,以下是识别人体状态的具体方法.

    作者:姜良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怎样辨证足浴小儿夏季热

    答:夏季热为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疾病,尤以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多见.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症.

    作者:胡献国;黄成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四逆散加减治疗糖尿病阳痿56例

    我们于2003年10月~2006年10月用四逆散加减治疗糖尿病阳痿56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英;张国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如何治疗不明原因的小儿阵发性腹痛

    答:小儿腹痛,其部位多在脐以上或脐之四周,疼痛的状态、发作的时间,以及相关的临床表现和某些必要的检查,可资诊断.但也有一些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几经检查不明原因之腹痛.笔者曾诊治此类患儿数例,其证候表现多属寒(实)证,运用温通法治疗,多能取效.现举例如下.

    作者:孙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健胃愈疡颗粒对乙酸性胃溃疡复发大鼠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 分析健胃愈疡颗粒(JWYY)对乙酸性胃溃疡复发大鼠蛋白质表达谱的影响,寻找JWYY抗胃溃疡复发作用的相关蛋白.方法 采用二维凝胶电泳(2-DE)分离JWYY处理组和JWYY未处理组大鼠胃组织的总蛋白,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得到相应的肽质量指纹图,NCBInr及SWISS-PROT数据库搜索鉴定蛋白质.结果 所获2-DE图谱分辨率高、重复性好,质谱分析共鉴定了12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JWYY处理组有8个蛋白质点表达上调,4个蛋白质点表达下调,大多数蛋白与溃疡复发的形成、生长、凋亡及免疫等环节相关.结论 JWYY抗胃溃疡复发作用可能与多种蛋白直接或间接相关,这些蛋白质的鉴定及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抗溃疡复发药物新型靶标的发现.

    作者:申定珠;李家邦;蒋荣鑫;凌江红;叶川;马国添;叶仁群;张宗;黄国栋;郭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降血糖中草药有效成分浅探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为特点,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医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特点是以辨证分型为主,多采用复方,而较少使用单味药,但单味药是组成复方的基本要素,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又是发挥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而且每一味中草药均具多种成分和药效,从一定意义上讲,单味药也是一个小复方,单味药选择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复方的疗效.

    作者:王信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医症状规范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医的症状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症状规范是制订完善的诊断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推断预后等的前提.症状名称、内涵、外延、性质、程度的不规范是严重制约中医病证规范化的障碍.症状的规范化可从症名的规范,相关症状分离、独立,分离症状与病机,提出反应病情的症名,明确症状的内涵、外延,区别症状轻重主次的诊断价值,纳入实验室检测指标,作为四诊资料的延伸,明确其辨证意义,计量刻画症状对病、证素、证的诊断贡献度,避免使用定向诱导症状名等方面进行研究.

    作者:刘旺华;朱文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论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中医药防治思路

    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中医药防治当关注如下几点:(1)根据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2)中药现代药理与冠脉介入后再狭窄的病理;(3)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4)降纤、抗凝、改善血液理化特性;(5)降低血小板数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6)调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7)抑制原癌基因;(8)抑制细胞基质;(9)抑制炎症反应细胞因子释放.

    作者:王昀;颜乾麟;沈雅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医情志相胜疗法基本理论及优势

    中医情志疗法源远流长,经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和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发展,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中医情志疗法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尤具特色的是情志相胜疗法.现将情志相胜疗法的基本理论与优势探讨如下.

    作者:霍磊;翟双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100例

    尿失禁为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临床上常表现为尿液非自主逸出,此类尿失禁为神经原性尿失禁.脑血管疾病早期恢复期尿失禁的发生率大约为51%~83%.

    作者:杨泉鱼;孙建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李文瑞治疗便秘经验

    李文瑞(1927~),男,黑龙江呼兰县人.卫生部北京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0年8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1964年8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

    作者:王凌;黄飞;李秋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加味四妙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0例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加味四妙汤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尿酸(UA)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口服加味四妙汤,对照组口服别嘌醇片,两组均在治疗1周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2周后观察UA、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愈显率65.0%,总有效率8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2.5%和72.5%(P<0.01);在降低UA和血脂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加味四妙汤能明显改善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体征,并降低UA和血脂水平,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剂.

    作者:李慎贤;张占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药膏摩疗法的药物配伍

    膏摩疗法是中国传统推拿学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外治疗法,指的是在人体体表施行推拿手法时,涂抹用中药制成的膏剂,然后再施以各种推拿手法,使手法和药物相得益彰,从而提高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志锦;陈鹏;黄选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