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曼;夏云红;黄震琪;王为民;高明珠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联合创面灌洗术在深部复杂性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深部复杂性创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并联合创面灌洗)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及清洁方法治疗),每组各25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创面情况、换药次数及予手术关闭创面的时间;比较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前创面予关闭的手术时间、换药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总治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负压吸引联合创面灌洗术,对于深部复杂创面治疗能够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换药次数,并能提高Ⅱ期手术治愈率,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山林;计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位腺癌(AIS)多层螺旋CT(MSCT)的特征性表现,旨在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56例(58个病灶)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特征性表现及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MSCT征象大体形态(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密度、空泡征)、周围改变(CT血管征、胸膜凹陷征)具有一定的特点,并与其病理有相关性。结论 AIS的大小、形态、密度、空泡征及CT血管征对MSCT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可以用于初步评估病理的分化程度。
作者:张坤;张铁英;王梅;严金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细菌溶解产物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细菌溶解产物联合依巴斯汀口服,对照组单纯口服依巴斯汀,3个月后评价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7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3个月后随访,对照组复发率35.19%,明显高于观察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溶解产物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怀远;金永南;吕嫔果;林迎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抽气对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肺复张时间和抽气次数的影响并探寻合适的抽气治疗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112例。按发病至抽气治疗时间分为1d、2d、3d、>3d 4组。比较各组的临床特点,肺复张时间和抽气次数。结果1d治疗组22例,2d治疗组41例,3d治疗组30例,>3d组19例。1d组、2d组、3d组和>3d组患者肺复张时间分别为(4.59±2.08)d、(3.41±1.37)d,、(2.56±1.65)d、(2.47±1.07)d,其中1d组和2d组与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抽气次数分别为(2.00±0.97)次、(1.68±0.81)次、(1.33±0.71)次、(1.15±0.37)次,其中>3d组与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首次发作的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延迟抽气可以减短肺复张所需的时间,减少抽气的次数,而3d可能是一个较好的延迟治疗时间点。
作者:洪辉华;陈瑜;吕昕;周林水;王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学习障碍儿童注意力干预探讨改善视觉、听觉注意力对学习障碍(LD)儿童学习技能及心理的影响。方法对57例LD儿童分别采用循序渐进并分级别增加难度的视觉、听觉注意力训练干预,治疗3个疗程,对LD儿童训练前后视觉、听觉注意力缺损率、学习技能及心理的变化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LD儿童的视觉、听觉注意缺损率训练后比训练前显著改善(P<0.001)。LD儿童学习技能量表(LAS)各项指标在训练后较训练前均有显著改善(P<0.001)。LD儿童在视觉、听觉注意力训练前后儿童心理社会功能筛查-儿科症状检查(PSC)分别有22例和15例异常,LD组儿童心理社会功能训练后较训练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改善视觉、听觉注意力能提升LD儿童的学习技能,改善心理社会功能。
作者:曾桂香;王红;阎利;韩剑珊;张扬;姬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简称 TO)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良性气道疾病,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殊性,易发生漏诊和误诊,其在 CT 和气管镜下有特殊表现,需引起重视,本院近3年收治3例,现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沈建英;翁晓菲;沈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自噬(autophagy)是细胞在饥饿、缺氧和能量应激状态下细胞通过膜结构降解胞质细胞器和大分子的动态过程,自噬通过清除功能异常或已受损伤的细胞器,与泛素-蛋白酶体降解系统互补,共同调控机体的稳态[1]。比利时科学家Christian?de?Duve 在上世纪50年代通过电镜观察到自噬体架构并首先提出“自噬”[2],而在酵母中发现 Atg 蛋白则把对自噬的研究推向了一个高潮[3]。自噬分为大自噬、小自噬及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三种[4]。大自噬,即由内质网来源的膜包绕待降解物形成自噬体,然后与溶酶体融合并降解其内容物;?小自噬指溶酶体或液泡内膜直接内陷将底物包裹并降解的过程;?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是指胞质内蛋白先结合到分子伴侣后被转运到溶酶体腔中,然后被溶酶体酶消化的过程。本文主要讨论大自噬,以下简称自噬。
作者:许红玲;张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ISR)患者血清脂联素(APN)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内皮功能因子(ET-1)、炎症因子(hs-RCP)的相关性。方法5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出现ISR分为ISR组(n=25例)和非ISR组(n=2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患者血清APN、hs-CRP、ET-1表达水平,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NO表达水平,分析APN表达水平与ET-1、NO、hs-RCP的相关性。结果 ISR组治疗后hs-RCP、ET-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ISR组(P<0.05),NO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非ISR组(P<0.05),非ISR组治疗后AP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和ISR组治疗后(P<0.05);血清APN表达水平与hs-RCP、ET-1呈负相关性(r=-572,r=-0.468,P<0.05),与NO呈正相关性(r=0.427,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血清APN表达水平与内皮功能因子、炎症因子相关,可能在ISR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马祥铭;王芳;彭艳;费松柏;任明霞;牛国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肾损害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初步探讨该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4年12月MPA肾损害患者34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治疗转归。结果34例患者平均年龄56.71岁。23例患者伴有肺部受累,所有患者均有肾脏累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血肌酐高、贫血、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30例患者有肾脏穿刺资料,肾脏穿刺病理检查可见新月体形成、肾小球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等,大部分患者免疫荧光提示无或少量免疫复合物沉积,仍有少数患者合并IgA、IgG沉积。所有患者均接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完全或部分缓解21例,总体缓解率61.76%;另外13例进展至慢性肾衰竭。结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多见于老年患者,肾脏受累多见。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能有效抑制病情,然而肾损害严重者肾功能预后差。
作者:闫慧玲;王宇晖;李亚妤;倪军;俞东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预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00例,术前检测Lp-PLA2水平,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19例(Lp-PLA2≥200ng/ml)和对照组81例(Lp-PLA2<200ng/ml)。两组患者均给予冠心病Ⅱ级预防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再狭窄和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78.6±68.3)vs(178.2±36.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1年随访,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再狭窄、死亡、非致死心肌梗死、非致死脑卒中比例明显升高[(9.24%vs6.17%),(5.88%vs3.70%),(4.20%vs2.47%),(5.04%vs3.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PLA2升高提示再狭窄和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增加,术前检测Lp-PLA2有预测价值。
作者:陈杰民;兰军;涂昌;刘瑞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急性肾损伤(AKI)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几小时至数天)内突然下降,导致含氮和非含氮代谢物蓄积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如能早期发现,及早纠正引起 ARF 的因素,肾损伤是可以完全逆转。晚期 AKI 即使经过积极的治疗,肾功能也不能完全恢复,而发展成慢性肾脏疾病,终依赖肾脏替代疗法(RRT)。早期生物标志物的缺乏是目前 AKI 治疗预防策略的障碍,因此,寻找新的早于Scr 的诊断生物标志物,用以早期发现,早期医疗干预,是目前 AKI 治疗的关键。
作者:王海莹;涂晓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形式日渐加重,骨质疏松(OP)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该病以骨微观结构退化、骨脆性增加及骨量减少为特征,导致骨折发生率增加[1]。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护理对维持稳定的骨代谢、减轻骨质疏松具有重要意义[2]。奥瑞姆自理理论强调人具有照顾自己的能力、权利与义务,并且通过学习来达到自理需要[3],该过程中强调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参与[4]。作者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对107例骨质疏松患者进行相关护理,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亚洁;曹水妮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头颈部肿瘤(HNC)患者放疗后发生的脑血管改变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生存期的延长,这些患者更容易经历由于脑内大血管包括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但是,脑血管病变常在放疗结束后经过一段长潜伏期才会出现,大部分患者因为早期无症状,而忽视了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性。而一旦发生放疗后的脑血管后遗症,则会严重影响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
作者:宋飞凤;吴承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血清VitB12、活性VitB12和Hcy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74例妊娠中孕和226例妊娠晚孕妇女血清VitB12、活性VitB12和Hcy的水平,并对其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晚孕期妇女血清VitB12水平显著低于中孕组(P<0.001);妊娠中、晚孕期VitB12与Hcy成负相关(P<0.001),活性VitB12在晚孕期与Hcy成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期活性VitB12/VitB12比值与Hcy为正相关(r=0.247,P<0.001);在VitB12正常的孕产妇人群中,ROC曲线显示活性VitB12/VitB12比值对Hcy升高具有更灵敏的检出作用。结论活性VitB12/VitB12比值可作为Hcy升高的一个新指标。
作者:葛冰磊;俞善春;尹敢;王新辉;管世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CAP)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5年7月老年CAP患者162例(老年肺炎组),正常对照组为无基础疾病的健康体检者50例。患者入院后<24h进行临床数据收集,评估肺炎严重度指数(PSI),同时检测老年肺炎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NT-proBNP与D-Dimer浓度。分析比较CAP 患者PSI分级与血清NT-proBNP及D-Dimer水平的关系。结果老年肺炎组血清NT-proBNP、D-Dime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老年肺炎组患者血清NT-proBNP及D-Dimer水平随PSI分级增加而升高。不同PSI分级间NT-proBNP及D-Dime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T-proBNP、D-Dimer水平不仅可作为诊断老年CAP的有效指标,且对CA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也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作者:邱建凯;尹占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光棒引导经鼻清醒气管插管在困难气道处理中的应用。方法术前气道评估Mallampati分级均为Ⅳ级、张口度和颈部活动度受限的择期手术患者18例,麻醉诱导前用1%丁卡因行鼻腔、咽喉部表面麻醉,环甲膜穿刺用2%利多卡因3ml气管内注射,在面罩吸氧下静脉恒速泵入右美托咪定1.0μg/kg(12min内注射完毕),继后在保留自主呼吸下行光棒引导经鼻清醒插管。结果光棒引导插管成功率100%,插管时间30~90s,平均55s,插管过程中均未发生通气困难,术后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使用特殊可塑型的光棒经鼻引导清醒插管操作简便,插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作为该类患者可选的一种插管方法。
作者:余洁;邵雪泉;徐玲;潘中心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甲状腺结节病患者89例。其中良性甲状腺结节68例、恶性21例,所有患者行螺旋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根据CT影像结果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分析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CT表现特点。结果螺旋CT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的CT特征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良性结节CT强化多为均匀强化,少数为完整环形强化,而恶性结节多为瘤周强化残圈及半岛样强化,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用于诊断及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根据CT影像特征进行准确鉴别,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严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多靶点消融联合三氧、硬脊膜外神经阻滞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C形臂X线机检测引导下采用颈前气管鞘和颈血管鞘之间穿刺入路至靶点,行射频、三氧(臭氧)、硬脊膜外阻滞联合治疗。结果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改善显著,优良率95.32%,总有效率98.52%。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射频热凝多靶点消融联合三氧、硬脊膜外神经阻滞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为不愿接受开放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治疗选择。
作者:贺娟敏;夏保志;孙剑;卓明群;王以友;黄良夫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治疗人工流产后宫腔粘连效果。方法人工流产后宫腔粘连患者86例,根据患者意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4例应用宫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42例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术后周期性腹痛发生率,术后3个月患者月经恢复情况和有生育要求者术后<6个月妊娠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成功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90.5%,周期性腹痛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恢复月经者93.2%显著高于对照组76.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生育要求者术后6个月妊娠率71.4%,高于对照组53.8%。结论采用宫腔镜诊治人工流产后宫腔粘连治疗成功率高,全面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妊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旭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核因子-B(NF-B)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和胃腺癌中的活性变化以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7例,胃腺癌患者(Hp阳性)36例,同时选取浅表性胃炎(Hp阴性)患者42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胃黏膜组织NF-B表达及活性。结果所有患者胃黏膜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NF-B在胃腺癌组织标本中表达强,其次为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而浅表性胃炎组织标本中NF-B表达弱;胃腺癌组NF-B活性值为(11087.26±974.20),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和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NF-B活性值为(8734.65±783.19),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组的(56.13±2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胃腺癌NF-B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胃腺癌NF-B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其他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结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萎缩性胃炎和胃腺癌的NF-B活性明显增强,NF-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黏膜癌变过程。
作者:孟曼;夏云红;黄震琪;王为民;高明珠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