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亚丽;张中广;于国庆;曲修水;徐兆云;王黎明
目的检测HD肠道组织中有无HCMV的DNA及其可能的组织分布,以了解HCMV感染是否可能为HD的病因.方法利用原位PCR技术对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后结肠样本进行了人巨细胞病毒DNA的组织分布检测.结果 HCMV在HD肠道组织中分布广泛,主要为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的胞核及胞浆.无神经节细胞段HCMV阳性率为30.8%.结论 HCMV感染与HD有一定的关系,对于HCMV如何影响ENS神经节发育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雷铃;胡廷泽;刘继红;孟海英;郎诗明;金先庆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9年5月至2000年2月期间我们对疑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46例患儿分别进行了临床检查、彩超、胃肠透视(GI)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手术证实者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黄英;丛杰;蔡爱露;潘恩源;王练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小儿先天性腰骶部脊膜脊髓膨出是脊柱裂中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常合并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上根据腰骶部脊膜脊髓膨出的病理分型选择外科手术方法,对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尽量减少残疾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旗涛;韩福友;管声杨;李昭铸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漏斗胸是常见的先天性胸廓畸形,其前胸壁向后凹陷不仅影响美观,而且还可导致心、肺功能障碍、继发脊柱侧弯,对患儿产生心理上的影响.我们通过10年的临床观察,就改良Ravitch手术治疗先天性漏斗胸报告如下.
作者:刘宏;梅海波;唐进;刘昆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儿:男,1岁 7个月,出生后发现左胸部肿物 1年7个月入院.肿物初位于左乳头上方,逐渐增大,曾在当地医院切开引流出乳白色液体,涂片检查可见脂肪颗粒,未见白细胞及脓细胞,培养无细菌生长.术后肿物又逐渐增大,且生长迅速,乳头居于肿块中央,形如青春期少女乳房.体检:左胸部可及一10.0 cm×8.0 cm×6.0 cm大小囊性包块,质软、边界清,活动性差,未触及明显结节,无压痛.左腋窝淋巴结未触及肿大.B超检查:左胸部探及一9.8 cm ×6.0 cm×5.7 cm囊性包块,边界清,可见有强回声间隔,后场增强,拟诊为左乳腺囊状淋巴管瘤.择期在氯胺酮麻醉下行左乳包块切除术,保留乳头.
作者:田亚丽;张中广;于国庆;曲修水;徐兆云;王黎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非常少见,目前未见专门报道.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如延误诊治,死亡率非常高.本文报道近10年来收治的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8例,并对其诊断方法进行探讨.
作者:赖志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延长骨的不同X线形态及其在延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推断出延长骨的骨痂类型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40例均为1990~2001年间在我院行Ilizarov技术肢体延长术患儿的X线片,根据骨痂的横径和低密度区或带的出现分类.结果在延长结束期截骨部位影响骨痂的横径,在治疗结束前发现全部X线片均表现为不良骨痂形态的都是骨干部位截骨,在术后5周和延长结束期常见的并发症是成角畸形,在治疗末期骨痂的横径和低密度带的出现与并发症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在外固定解除前延长骨痂带有不完全的骨小梁结构和低密度区发生骨折的危险很高.骨痂带有轴向偏移、低密度区、不充分的横径在延长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延长骨良好的愈合.
作者:郝敬东;张锡庆;王晓东;王科文;张德强;李雅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院自1996年6月至2000年6月收治儿童幕上血管网织细胞瘤4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玉亭;冯静;张振兴;王道奎;张增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维生素A类(retinoid,又称维甲类)化合物是诱导分化剂中重要并用于临床治疗的一类药物,由维生素A衍生而来.维生素A包括视黄醇、视黄醛和视黄酸(维A酸).维生素A类化合物在视觉、调节生长、生殖、上皮的分化和增殖方面起重要作用;由于维生素A缺乏可使上皮细胞癌变率增加[1],从而引起人们对维生素A 类在肿瘤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极大兴趣.体内存在的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维生素A代谢产物,有全反式维甲酸(ATRA)、3*.4双脱氢维甲酸(ddRA)和9*.顺式维甲酸(9*.cRA)等.80年代,上海瑞金医院在世界上首次应用全反式视黄酸治疗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获得巨大成功.此后,法国、美国等国得到验证[2].维生素A类化合物与肿瘤的关系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3,4].近年来,此类研究相当活跃,本文就维生素A类化合物对肿瘤分化诱导及化学预防作用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亮;高解春;陈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儿童桡骨近端骨折相对较为少见,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5.0%~8.5%[1].大多数作者采用O'Brien分型[1]来指导治疗并估计预后.近年来认识到手术本身带来的创伤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任秀智;张质彬;杨建平;袁宇;闫富宏;孙永胜;曾裴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丰富而活跃,血液循环旺盛,骨折愈合迅速,骨痂形成早,骨不连极为少见.近些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治疗各种骨不连的方法很多,而对骨不连原因特别是小儿骨不连的原因分析很少.本文就我院治疗的26例骨折后骨不连的病因进行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秋;吉士俊;马瑞雪;张立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健康小儿足的生长发育情况.方法采用德国Schein矫形测量仪测量中国健康小儿足印共524例(男278例,女246例).年龄从新生儿至12岁.测量足印长度;评价足内、外纵弓;计算足外侧纵弓,低弓和高弓足发生率.以1岁年龄间隔分组,计算出每一组足印长度,内、外侧纵弓指数,外侧纵弓发生率,低弓和高弓足发生率的平均值.绘制出足印长度;足内,外侧纵弓指数曲线图;足外侧纵弓,低弓和高弓发生率柱状图. 结果足生长速率新生儿至2岁快,此后几乎维持恒定生长率;内侧纵弓指数新生儿至2岁时高,3~7岁快速发育期,8~12岁变化不大;外侧纵弓指数高,基本维持80%.外侧纵弓发生率新生儿至1岁为0,2~6岁逐年渐增,7~12岁发生率维持50%~60%间.低弓足在新生儿至2岁为常见,以后逐年减少,8~9岁为0.高弓足仅在12岁出现,其为18%.结论健康小儿足生长发育新生儿至2岁为快时期,足内、外侧纵弓3~7岁为发育形成时期,8~12岁相对恒定.与Volpon等人普查结果相比,中国儿童低弓足发生率明显高于白种儿童,而高弓足形成偏晚,比率低.
作者:韩镜明;覃均昌;付桂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临床资料髂动脉后输尿管亦称输尿管前髂动脉,临床上罕见,常并发其他畸形.本文报告髂动脉后输尿管(左)并右肾、输尿管未发育(缺如),双侧隐睾 (腹腔型)1例.
作者:任子善;严庆涛;王宏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胰胆管合流异常(APBD)的表现特征及其与胆胰管病变的关系.方法自1992年以来经直接胆道造影检查76例胆胰管疾病患儿,经胆道留置外引流管造影12例、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7例、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2例和术中胆胰管造影55例.结果 62例确定有APBD.APBD按Komi分类,Ⅰ型(胆管汇入胰管)29例、Ⅱ型(胰管汇入胆管)31例及Ⅲ型(伴有副胰管的复杂型)2例.32例胆管囊状扩张中Ⅰ型24例,22例胆管梭形扩张中Ⅱ型18例,8例不伴胆管扩张中Ⅱ型7例(χ2=32.05,P<0.01);18例胰腺病变中Ⅰ型3例、Ⅱ型13例及Ⅲ型2例.胆管囊状扩张和梭形扩张组对比胆管远端内径(0.16±0.07) cm vs (0.32±0.16) cm,P<0.01.共通管直径(0.37±0.41) cm vs (0.76±0.36) cm,P<0.01、胰管直径(0.15±0.08) cm vs (0.22±0.12) cm,P<0.05及胰胆管交角(70.5°±25.1°) vs (36.6°±17.5°),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不同的APBD类型可导致不同形式胆胰管病理变化,胆管远端狭窄近直角汇入胰管型多造成胆管囊状扩张,而胰管以锐角形式汇入胆管型多致胆管梭形扩张、胆管炎及胰腺炎.
作者:李索林;牛爱国;李明红;张道荣;李振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鼠隐睾、隐睾下降固定对生殖细胞发育、凋亡的影响.方法 68支SD雄性大鼠,分为三组:隐睾组(52);隐睾下降固定组(8)及对照组(8).于日龄22 d时复制单侧隐睾模型,一部分于单侧隐睾模型术后14 d复制隐睾下降固定模型. 采用生物素*.dUTP/酶标亲和素测定法检测睾丸生殖细胞凋亡.结果 1.单侧隐睾模型术后第13 d内隐睾侧睾丸生殖细胞凋亡指数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从术后第4天起,与自身对侧正常睾丸(4.8±0.9)% 相比,隐睾侧睾丸(11.2±3.6)% 发生凋亡的生殖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2.与隐睾组(47.5±8.6)% 相比,隐睾下降固定组(6.2±1.8)% 发生凋亡的生殖细胞数显著降低(P<0.01).结论 1.大鼠隐睾模型建立术后13d内隐睾侧睾丸生殖细胞凋亡指数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2. 在日龄36d时隐睾下降固定能使大鼠隐睾恢复正常的生精功能;3.隐睾患儿应及早施行睾丸下降固定术,可以恢复其生育能力.
作者:郑航;郑新民;李世文;胡礼泉;费前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特点.方法采用SPTM免疫组化方法检查14例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VEGF阳性表达以及MVD计数.病理分类:肝细胞癌7例,肝母细胞瘤5例,恶性间叶瘤和横纹肌肉瘤各1例.另选12例成年人肝癌手术切除标本作为对照.结果小儿肝肿瘤组VEGF阳性表达面积显著高于成人肝癌组(P<0.05);尤其小儿肝癌组与成人组对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小儿肝肿瘤组的MVD也显著高于成人肝癌(P<0.05).小儿肝癌组患儿均在2年内死亡;非肝癌肝脏肿瘤预后较好,2例存活超过5年.结论小儿肝脏恶性肿瘤存在有高度血管再生性的特点,肿瘤的生长快,预后差,以小儿肝癌为突出.长期存活患儿的VEGF表达均为阴性.
作者:孙晓毅;吴在德;廖晓峰;袁继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常见于脊柱裂及其修补术后[1].早期诊断、早期行TCS松解手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本文报道了TCS患儿38例,对其诊断及治疗特点进行了讨论.
作者:刘福云;徐尚恩;周菊铃;王贵宪;杨启政;郭永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应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评估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利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对42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及21例正常儿进行肛门括约肌功能的评估.结果根据临床症状将患儿分为污便组、便秘组和排便功能良好组.巨结肠患儿术后肛管静息压力及向量容积均显著低于正常儿(P<0.01),污便组的静息压力及向量容积明显低于排便功能良好组,对称指数无明显变化,14.3%恢复了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管大压力及向量容积下降.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是评估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较客观全面的方法.
作者:王伟;白玉作;王维林;郝晶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是常见的消化道畸形,是世界卫生组织常规监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其发生率约为1/5000~1/1500,有家族发病史者约占1%~9%.目前认为,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表明,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肛门直肠畸形病理改变十分复杂,其遗传方式和外显率均不清楚,因而对其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缓慢.
作者:白玉作;王维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介绍采用三维方向调整的非手术方法治疗儿童合并旋转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体会.方法对合并有旋转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21例,在尺骨牵引的基础上,采用悬吊位和外展水平位两种体位、超重牵引、三维方向调整各种移位.结果本组病例都进行了1年以上的门诊随诊.携物角同健侧比较均小于15°,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小于20°,优秀18例,良好3例.无肘内翻,无血管神经并发症.结论采用三维方向调整的非手术方法治疗儿童合并有旋转移位肱骨髁上骨折,骨折复位效果好、并发症少、方法简单可靠,对患儿损伤小,是一种可行的非手术方法.
作者:余希临;刘海峰;童明芳;沈先涛;桂彤;杨奕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