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东亮;张宪生;李恭才;安良;高亚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后硬脑膜下积液的外科治疗,同时介绍一种蛛网膜造瘘和颞肌填塞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12例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患儿中3例给予单纯钻孔引流术,3例在接受多次单孔引流术后因复发而接受蛛网膜造瘘及颞肌填塞手术,另6例患儿直接给予蛛网膜造瘘及颞肌填塞手术治疗;蛛网膜造瘘及颞肌填塞治疗的方法为:在基础及局麻下,于患侧颞部做4 cm长深达骨膜的皮肤直切口并牵开,颅骨钻孔一枚后扩大成直径3 cm的骨窗,电烙切开骨窗下的硬脑膜,缓慢放出硬脑膜下积液;在蛛网膜上做一小的撕裂口;制取术野2 cm宽的带蒂颞肌瓣,做适当的剪裁延长并严密止血后,将其游离段经骨孔置入硬脑膜下腔并在骨窗处适当固定.结果 3例患儿在单纯钻孔引流术后一次治愈;3例经多次钻孔引流失败者及另6例患儿均在一次性蛛网膜造瘘及颞肌填塞手术后治愈.结论蛛网膜造瘘及颞肌填塞术是一种治疗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的实用方法,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效果理想.
作者:张龙;田艳林;汪新华;宋莲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2000年1月至2001年9月我科对12例重型尿道下裂患儿进行皮肤袖套式膀胱粘膜尿道成形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哲;谢家伦;郑克立;周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利用核素排便造影的方法探讨先天性无肛畸形患儿排便功能的改变.方法对43例无肛畸形患儿和11例正常儿进行核素排便造影检查,分析患儿组反映直肠肛管综合控制能力、排便功能和耻骨直肠肌功能的客观指标变化.结果正常儿直肠肛管保留率为(92.5±3.3)%,而无肛畸形患儿临床评分优组为(80.51±9.67)%,临床评分劣组为(51.14±6.90)%,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合并术后便秘的患儿组的残留率明显增大,排空率明显降低,半排时间明显延长,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核素排便造影方法是评价肛门直肠功能和排便功能的重要客观检测方法,无肛畸形患儿的肛门直肠和排便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作者:袁正伟;王维林;李剑明;白玉作;李正;吉士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延长骨的不同X线形态及其在延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推断出延长骨的骨痂类型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40例均为1990~2001年间在我院行Ilizarov技术肢体延长术患儿的X线片,根据骨痂的横径和低密度区或带的出现分类.结果在延长结束期截骨部位影响骨痂的横径,在治疗结束前发现全部X线片均表现为不良骨痂形态的都是骨干部位截骨,在术后5周和延长结束期常见的并发症是成角畸形,在治疗末期骨痂的横径和低密度带的出现与并发症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在外固定解除前延长骨痂带有不完全的骨小梁结构和低密度区发生骨折的危险很高.骨痂带有轴向偏移、低密度区、不充分的横径在延长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延长骨良好的愈合.
作者:郝敬东;张锡庆;王晓东;王科文;张德强;李雅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检测HD肠道组织中有无HCMV的DNA及其可能的组织分布,以了解HCMV感染是否可能为HD的病因.方法利用原位PCR技术对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后结肠样本进行了人巨细胞病毒DNA的组织分布检测.结果 HCMV在HD肠道组织中分布广泛,主要为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的胞核及胞浆.无神经节细胞段HCMV阳性率为30.8%.结论 HCMV感染与HD有一定的关系,对于HCMV如何影响ENS神经节发育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雷铃;胡廷泽;刘继红;孟海英;郎诗明;金先庆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院自1994~1999年共收治10例四肢肌肉血管瘤,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介绍如下.
作者:尹玉春;乔建国;罗亨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儿:女,6岁,因右下腹痛伴发热2 d急诊入院.入院前2d晨起后脐周腹痛,阵发性能忍受,腹痛过后不影响活动.当天下午及夜间未诉腹痛,但有低热.1 d后诉右下腹痛,也不重.入院当日上午因腹痛加重就诊.病后无食欲,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便秘.既往健康,食欲欠佳.否认腹痛史.T 37℃, P 96次/min, BP 8/12 kPa,体重16 kg.发育营养欠佳,自动体位,意识清楚,检查合作.无明显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正常.腹部平坦,肝脾不大.专科检查:右下腹明显肌紧张和压痛,触之饱满感.肛诊:直肠内温度不高,右上方有触痛,但未触及包块.B超探及右下腹5.5 cm×3.4 cm不规则、形态浑浊的光团,前后径3.5 cm.血常规:WBC 12.0×109/L,L0.33,N0.60,M0.07,Hb110 g/L.
作者:王夫;刘绍范;周福金;郑勇;穆仙青;张媛;何春芬;曲朝晖;杨丽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特点.方法采用SPTM免疫组化方法检查14例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VEGF阳性表达以及MVD计数.病理分类:肝细胞癌7例,肝母细胞瘤5例,恶性间叶瘤和横纹肌肉瘤各1例.另选12例成年人肝癌手术切除标本作为对照.结果小儿肝肿瘤组VEGF阳性表达面积显著高于成人肝癌组(P<0.05);尤其小儿肝癌组与成人组对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小儿肝肿瘤组的MVD也显著高于成人肝癌(P<0.05).小儿肝癌组患儿均在2年内死亡;非肝癌肝脏肿瘤预后较好,2例存活超过5年.结论小儿肝脏恶性肿瘤存在有高度血管再生性的特点,肿瘤的生长快,预后差,以小儿肝癌为突出.长期存活患儿的VEGF表达均为阴性.
作者:孙晓毅;吴在德;廖晓峰;袁继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常见于脊柱裂及其修补术后[1].早期诊断、早期行TCS松解手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本文报道了TCS患儿38例,对其诊断及治疗特点进行了讨论.
作者:刘福云;徐尚恩;周菊铃;王贵宪;杨启政;郭永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小儿先天性腰骶部脊膜脊髓膨出是脊柱裂中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常合并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上根据腰骶部脊膜脊髓膨出的病理分型选择外科手术方法,对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尽量减少残疾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旗涛;韩福友;管声杨;李昭铸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自70年代以来,中度低温、血液稀释、局部心肌降温和化学停跳被视为心脏手术中的标准体外循环方法.但是,随着体外循环设备的不断改进、技术的日趋成熟,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提出在心内直视手术中是否有必要使用低温进行转流.
作者:王伟;丁文祥;朱德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凋亡在婴幼儿血管瘤增生退化机制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以往未经任何治疗的手术切除的血管瘤病理组织切片,根据病理组织学表现,参照Mulliken标准分为两组.第一组均为增生期血管瘤,共10例,其中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4.7±2.4)个月(1~12个月);第二组均为退化期血管瘤,共10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18.7±11.7)个月(7个月~5岁).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基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dUTP)-生物素颈端标记法(TUNEL方法),检测两组病理组织切片的凋亡阳性细胞数,计算凋亡指数(AI)=染色阳性细胞数(10个HPF中)/计数细胞总数(100×10)×100%,并采用Mann-Whitney U-test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增生期血管瘤组凋亡指数为2.16±0.688,退化期血管瘤组凋亡指数为23.7±11.8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管瘤是小儿常见良性肿瘤,大多可自然消退,但仍有10%左右病例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目前血管瘤增生及自然消退的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结果发现伴随血管瘤增生退化的自然病程,存在着逐渐活跃的细胞凋亡现象,提示凋亡在血管瘤增生退化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洪莉;吴晔明;王燕;张文竹;施诚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是常见的消化道畸形,是世界卫生组织常规监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其发生率约为1/5000~1/1500,有家族发病史者约占1%~9%.目前认为,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表明,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肛门直肠畸形病理改变十分复杂,其遗传方式和外显率均不清楚,因而对其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缓慢.
作者:白玉作;王维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儿脑血管畸形的影像学特征及血管内治疗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近9年我院收治的小儿脑血管畸形65例,男37例,女28例.所有患儿均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并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材料采用真丝线段29例,NBCA胶栓塞21例,真丝线段与NBCA胶联合栓塞15例.结果脑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畸形位于基底节及中线部位为主者28例,以皮层为主者23例,后颅窝14例.颈内动脉分支供血7例,大脑前动脉分支供血者38例,大脑中动脉分支供血29例,大脑后动脉分支供血19例,基底动脉分支供血14例.病灶大直径5.0 cm×5.0 cm×6.0 cm.小直径2.0 cm×3.0 cm×3.0 cm.血管内治疗一次栓塞43例,二次栓塞治疗18例,4例巨大型病灶行三次栓塞.24例解剖治愈,病灶闭塞80%~90%21例,闭塞60%~70%15例,闭塞50%以下5例.38例随访5个月至9年,18例解剖治愈者无复发,残存病灶者中有2例分别于术后2个月、3年再次出血,其中1例死亡,1例偏瘫.1例术后3个月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结论血管内治疗对小儿脑血管畸形是有效的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国政;马廉亭;余泽;秦尚振;龚杰;杨铭;胡军民;潘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16 q杂合性丢失(LOH)的频率及其与选择性病理临床参数的联系.方法抽提32例肿瘤组织的DNA及其正常组织DNA,用16 q24区域微卫星多肽标记,PCR方法对16 q24多肽序列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行LOH分析.其结果与患儿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复发、转移、死亡作统计分析.结果年龄大于24个月患儿LOH 16 q明显增多(P<0.05);LOH 16 q发生于临床Ⅱ期或Ⅲ期,明显高于Ⅰ期(P<0.05),而Ⅱ、Ⅲ期之间无明显差别.LOH 16 q与性别、肿瘤组织类型无关;LOH 16 q阳性患儿死亡率是LOH 16 q阴性患儿的4倍.结论 LOH 16 q多见于小儿肾母细胞瘤,检测小儿肾母细胞瘤LOH 16 q有益于高危人群的分类.
作者:张亮;高解春;陈莲;沈兆忠;罗建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儿:男,1岁 7个月,出生后发现左胸部肿物 1年7个月入院.肿物初位于左乳头上方,逐渐增大,曾在当地医院切开引流出乳白色液体,涂片检查可见脂肪颗粒,未见白细胞及脓细胞,培养无细菌生长.术后肿物又逐渐增大,且生长迅速,乳头居于肿块中央,形如青春期少女乳房.体检:左胸部可及一10.0 cm×8.0 cm×6.0 cm大小囊性包块,质软、边界清,活动性差,未触及明显结节,无压痛.左腋窝淋巴结未触及肿大.B超检查:左胸部探及一9.8 cm ×6.0 cm×5.7 cm囊性包块,边界清,可见有强回声间隔,后场增强,拟诊为左乳腺囊状淋巴管瘤.择期在氯胺酮麻醉下行左乳包块切除术,保留乳头.
作者:田亚丽;张中广;于国庆;曲修水;徐兆云;王黎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院自1996年6月至2000年6月收治儿童幕上血管网织细胞瘤4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玉亭;冯静;张振兴;王道奎;张增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漏斗胸是一种先天性的胸壁畸形,主要是以剑突为中心的胸骨和肋软骨向后凹陷,不同程度地造成患儿的心肺功能下降和心理障碍.目前,漏斗胸的病因学研究存在许多学说,如呼吸道阻塞[1,2]、结缔组织异常[3,4]、肋骨和胸骨发育障碍[5]以及遗传因素[6]等,但这些学说尚无一能全面解释其病因.漏斗胸的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其中改良胸骨上举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术式.于肋软骨膜下切除病变的肋软骨并抬高胸骨,术后再生的肋软骨塑形后能够维持胸廓的正常外形,并使患儿心功能得以改善,获得满意的疗效[7-10].因此,肋软骨的再生是漏斗胸术后胸廓重塑的基础.
作者:徐志诚;胡廷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小儿反射性无尿临床上少见,如认识不足,早期处理不当,可导致肾功能持续恶化.我院1988年10月~1999年8月共收治小儿反射性无尿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易斌;黄姗;魏明发;袁继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对67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 )患儿行脾切除治疗的回顾分析,特别是出现溶血危象时的外科急症处理,从而探讨该病手术的佳年龄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作者:邱晓虹;吴萍;王燕霞;王大勇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