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反射性无尿

易斌;黄姗;魏明发;袁继炎

关键词:反射性, 现报告如下, 早期处理, 肾功能, 临床
摘要:小儿反射性无尿临床上少见,如认识不足,早期处理不当,可导致肾功能持续恶化.我院1988年10月~1999年8月共收治小儿反射性无尿4例,现报告如下.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肾母细胞瘤16 q杂合性丢失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16 q杂合性丢失(LOH)的频率及其与选择性病理临床参数的联系.方法抽提32例肿瘤组织的DNA及其正常组织DNA,用16 q24区域微卫星多肽标记,PCR方法对16 q24多肽序列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行LOH分析.其结果与患儿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复发、转移、死亡作统计分析.结果年龄大于24个月患儿LOH 16 q明显增多(P<0.05);LOH 16 q发生于临床Ⅱ期或Ⅲ期,明显高于Ⅰ期(P<0.05),而Ⅱ、Ⅲ期之间无明显差别.LOH 16 q与性别、肿瘤组织类型无关;LOH 16 q阳性患儿死亡率是LOH 16 q阴性患儿的4倍.结论 LOH 16 q多见于小儿肾母细胞瘤,检测小儿肾母细胞瘤LOH 16 q有益于高危人群的分类.

    作者:张亮;高解春;陈莲;沈兆忠;罗建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儿肝脏恶性肿瘤血管再生性特点的研究

    目的研究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特点.方法采用SPTM免疫组化方法检查14例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VEGF阳性表达以及MVD计数.病理分类:肝细胞癌7例,肝母细胞瘤5例,恶性间叶瘤和横纹肌肉瘤各1例.另选12例成年人肝癌手术切除标本作为对照.结果小儿肝肿瘤组VEGF阳性表达面积显著高于成人肝癌组(P<0.05);尤其小儿肝癌组与成人组对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小儿肝肿瘤组的MVD也显著高于成人肝癌(P<0.05).小儿肝癌组患儿均在2年内死亡;非肝癌肝脏肿瘤预后较好,2例存活超过5年.结论小儿肝脏恶性肿瘤存在有高度血管再生性的特点,肿瘤的生长快,预后差,以小儿肝癌为突出.长期存活患儿的VEGF表达均为阴性.

    作者:孙晓毅;吴在德;廖晓峰;袁继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采用不同腓骨移植术修复青少年肿瘤或肿瘤样变切除后的骨缺损

    目的探索青少年不同部位骨肿瘤或肿瘤样变切除后骨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37例骨肿瘤或肿瘤样变,在作病灶彻底切除同时,分别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长段充填植入,一侧嵌入式植入,节段性腓骨植入.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8年,所有病例未见复发、他处转移,用以修复骨缺损的腓骨愈合良好,其功能、外形恢复满意.结论青少年为骨肿瘤与骨病变好发期,同时也是骨与关节生长、发育的未定型期,因此,对其骨肿瘤或骨病变切除,既要考虑彻底切除病变,同时应依据病变切除后不同骨缺损,选择更适合的骨移植术予以重建.

    作者:刘兴炎;葛宝丰;甄平;付晨;高秋明;李旭升;刘占宏;王宏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儿骨折后骨不连原因分析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丰富而活跃,血液循环旺盛,骨折愈合迅速,骨痂形成早,骨不连极为少见.近些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治疗各种骨不连的方法很多,而对骨不连原因特别是小儿骨不连的原因分析很少.本文就我院治疗的26例骨折后骨不连的病因进行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秋;吉士俊;马瑞雪;张立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腹裂的治疗体会

    腹裂是一种罕见的腹壁形成发育不全畸形,早年存活率极低,死亡率高达80%~90%.近年由于医疗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改进,治愈率高达80%以上.笔者自1980~1998年收治12例,采用Ⅰ期及分期修复术,存活8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郑训淮;刘翔;张峰;黄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髂动脉后输尿管一例

    临床资料髂动脉后输尿管亦称输尿管前髂动脉,临床上罕见,常并发其他畸形.本文报告髂动脉后输尿管(左)并右肾、输尿管未发育(缺如),双侧隐睾 (腹腔型)1例.

    作者:任子善;严庆涛;王宏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神经内窥镜三脑室造瘘术治疗小儿脑积水

    目的介绍神经内窥镜三脑室造瘘术治疗小儿脑积水方法.方法男8例,女2例,年龄5个月至11岁,平均33个月.CT、MRI及同位素99Tcm-DTPA脑池显像显示为非脑脊液吸收障碍性脑积水.神经内窥镜从侧脑室经孟氏孔进入三脑室,在乳头小体前方三脑室底薄处造一瘘口与脚间池相通.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所有患儿症状均有改善.结论神经内窥镜行三脑室造瘘治疗非脑脊液吸收障碍性脑积水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

    作者:鲍南;施诚仁;洪莉;顾硕;徐维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彩超在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1999年5月至2000年2月期间我们对疑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46例患儿分别进行了临床检查、彩超、胃肠透视(GI)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手术证实者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黄英;丛杰;蔡爱露;潘恩源;王练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直肠肛管向量测压的研究

    目的应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评估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利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对42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及21例正常儿进行肛门括约肌功能的评估.结果根据临床症状将患儿分为污便组、便秘组和排便功能良好组.巨结肠患儿术后肛管静息压力及向量容积均显著低于正常儿(P<0.01),污便组的静息压力及向量容积明显低于排便功能良好组,对称指数无明显变化,14.3%恢复了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管大压力及向量容积下降.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是评估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较客观全面的方法.

    作者:王伟;白玉作;王维林;郝晶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先天性巨结肠症与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

    目的检测HD肠道组织中有无HCMV的DNA及其可能的组织分布,以了解HCMV感染是否可能为HD的病因.方法利用原位PCR技术对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后结肠样本进行了人巨细胞病毒DNA的组织分布检测.结果 HCMV在HD肠道组织中分布广泛,主要为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的胞核及胞浆.无神经节细胞段HCMV阳性率为30.8%.结论 HCMV感染与HD有一定的关系,对于HCMV如何影响ENS神经节发育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雷铃;胡廷泽;刘继红;孟海英;郎诗明;金先庆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三维调整治疗儿童旋转移位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介绍采用三维方向调整的非手术方法治疗儿童合并旋转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体会.方法对合并有旋转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21例,在尺骨牵引的基础上,采用悬吊位和外展水平位两种体位、超重牵引、三维方向调整各种移位.结果本组病例都进行了1年以上的门诊随诊.携物角同健侧比较均小于15°,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小于20°,优秀18例,良好3例.无肘内翻,无血管神经并发症.结论采用三维方向调整的非手术方法治疗儿童合并有旋转移位肱骨髁上骨折,骨折复位效果好、并发症少、方法简单可靠,对患儿损伤小,是一种可行的非手术方法.

    作者:余希临;刘海峰;童明芳;沈先涛;桂彤;杨奕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维生素A类化合物对肿瘤分化诱导及化学预防作用研究的进展

    维生素A类(retinoid,又称维甲类)化合物是诱导分化剂中重要并用于临床治疗的一类药物,由维生素A衍生而来.维生素A包括视黄醇、视黄醛和视黄酸(维A酸).维生素A类化合物在视觉、调节生长、生殖、上皮的分化和增殖方面起重要作用;由于维生素A缺乏可使上皮细胞癌变率增加[1],从而引起人们对维生素A 类在肿瘤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极大兴趣.体内存在的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维生素A代谢产物,有全反式维甲酸(ATRA)、3*.4双脱氢维甲酸(ddRA)和9*.顺式维甲酸(9*.cRA)等.80年代,上海瑞金医院在世界上首次应用全反式视黄酸治疗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获得巨大成功.此后,法国、美国等国得到验证[2].维生素A类化合物与肿瘤的关系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3,4].近年来,此类研究相当活跃,本文就维生素A类化合物对肿瘤分化诱导及化学预防作用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亮;高解春;陈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大鼠隐睾、隐睾下降固定对生殖细胞发育、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隐睾、隐睾下降固定对生殖细胞发育、凋亡的影响.方法 68支SD雄性大鼠,分为三组:隐睾组(52);隐睾下降固定组(8)及对照组(8).于日龄22 d时复制单侧隐睾模型,一部分于单侧隐睾模型术后14 d复制隐睾下降固定模型. 采用生物素*.dUTP/酶标亲和素测定法检测睾丸生殖细胞凋亡.结果 1.单侧隐睾模型术后第13 d内隐睾侧睾丸生殖细胞凋亡指数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从术后第4天起,与自身对侧正常睾丸(4.8±0.9)% 相比,隐睾侧睾丸(11.2±3.6)% 发生凋亡的生殖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2.与隐睾组(47.5±8.6)% 相比,隐睾下降固定组(6.2±1.8)% 发生凋亡的生殖细胞数显著降低(P<0.01).结论 1.大鼠隐睾模型建立术后13d内隐睾侧睾丸生殖细胞凋亡指数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2. 在日龄36d时隐睾下降固定能使大鼠隐睾恢复正常的生精功能;3.隐睾患儿应及早施行睾丸下降固定术,可以恢复其生育能力.

    作者:郑航;郑新民;李世文;胡礼泉;费前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婴幼儿血管瘤自然消退过程中的细胞凋亡观察

    目的探讨凋亡在婴幼儿血管瘤增生退化机制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以往未经任何治疗的手术切除的血管瘤病理组织切片,根据病理组织学表现,参照Mulliken标准分为两组.第一组均为增生期血管瘤,共10例,其中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4.7±2.4)个月(1~12个月);第二组均为退化期血管瘤,共10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18.7±11.7)个月(7个月~5岁).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基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dUTP)-生物素颈端标记法(TUNEL方法),检测两组病理组织切片的凋亡阳性细胞数,计算凋亡指数(AI)=染色阳性细胞数(10个HPF中)/计数细胞总数(100×10)×100%,并采用Mann-Whitney U-test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增生期血管瘤组凋亡指数为2.16±0.688,退化期血管瘤组凋亡指数为23.7±11.8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管瘤是小儿常见良性肿瘤,大多可自然消退,但仍有10%左右病例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目前血管瘤增生及自然消退的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结果发现伴随血管瘤增生退化的自然病程,存在着逐渐活跃的细胞凋亡现象,提示凋亡在血管瘤增生退化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洪莉;吴晔明;王燕;张文竹;施诚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男性小儿乳腺泌乳囊肿一例

    患儿:男,1岁 7个月,出生后发现左胸部肿物 1年7个月入院.肿物初位于左乳头上方,逐渐增大,曾在当地医院切开引流出乳白色液体,涂片检查可见脂肪颗粒,未见白细胞及脓细胞,培养无细菌生长.术后肿物又逐渐增大,且生长迅速,乳头居于肿块中央,形如青春期少女乳房.体检:左胸部可及一10.0 cm×8.0 cm×6.0 cm大小囊性包块,质软、边界清,活动性差,未触及明显结节,无压痛.左腋窝淋巴结未触及肿大.B超检查:左胸部探及一9.8 cm ×6.0 cm×5.7 cm囊性包块,边界清,可见有强回声间隔,后场增强,拟诊为左乳腺囊状淋巴管瘤.择期在氯胺酮麻醉下行左乳包块切除术,保留乳头.

    作者:田亚丽;张中广;于国庆;曲修水;徐兆云;王黎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儿脑血管畸形的血管内治疗

    目的探讨小儿脑血管畸形的影像学特征及血管内治疗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近9年我院收治的小儿脑血管畸形65例,男37例,女28例.所有患儿均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并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材料采用真丝线段29例,NBCA胶栓塞21例,真丝线段与NBCA胶联合栓塞15例.结果脑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畸形位于基底节及中线部位为主者28例,以皮层为主者23例,后颅窝14例.颈内动脉分支供血7例,大脑前动脉分支供血者38例,大脑中动脉分支供血29例,大脑后动脉分支供血19例,基底动脉分支供血14例.病灶大直径5.0 cm×5.0 cm×6.0 cm.小直径2.0 cm×3.0 cm×3.0 cm.血管内治疗一次栓塞43例,二次栓塞治疗18例,4例巨大型病灶行三次栓塞.24例解剖治愈,病灶闭塞80%~90%21例,闭塞60%~70%15例,闭塞50%以下5例.38例随访5个月至9年,18例解剖治愈者无复发,残存病灶者中有2例分别于术后2个月、3年再次出血,其中1例死亡,1例偏瘫.1例术后3个月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结论血管内治疗对小儿脑血管畸形是有效的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国政;马廉亭;余泽;秦尚振;龚杰;杨铭;胡军民;潘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Ilizarov技术治疗儿童下肢畸形31例

    儿童下肢畸形虽有很多治疗方法可供选择,但往往面临很多困难,效果也不理想,本文介绍我院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儿童下肢畸形的临床经验,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夏榕圻;楼跃;唐凯;范毓华;黄禄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碱性磷酸酶和骨碱性磷酸酶的临床应用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和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 BALP)是评价骨形成和骨转化的常用指标之一[1].ALP来源的组织部位较多,特异性差.而BALP来源于成骨细胞,它是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和骨形成的敏感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临床生化检测技术的发展,在骨科领域中,BALP正逐渐取代ALP,用于评价骨形成和骨转化.在小儿骨科中有关BALP的应用报道较少见.我科对224名健康儿童ALP、BALP的临床应用、测定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敏;彭明惺;彭志英;郑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儿胆胰管病变与合流异常

    目的探讨胰胆管合流异常(APBD)的表现特征及其与胆胰管病变的关系.方法自1992年以来经直接胆道造影检查76例胆胰管疾病患儿,经胆道留置外引流管造影12例、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7例、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2例和术中胆胰管造影55例.结果 62例确定有APBD.APBD按Komi分类,Ⅰ型(胆管汇入胰管)29例、Ⅱ型(胰管汇入胆管)31例及Ⅲ型(伴有副胰管的复杂型)2例.32例胆管囊状扩张中Ⅰ型24例,22例胆管梭形扩张中Ⅱ型18例,8例不伴胆管扩张中Ⅱ型7例(χ2=32.05,P<0.01);18例胰腺病变中Ⅰ型3例、Ⅱ型13例及Ⅲ型2例.胆管囊状扩张和梭形扩张组对比胆管远端内径(0.16±0.07) cm vs (0.32±0.16) cm,P<0.01.共通管直径(0.37±0.41) cm vs (0.76±0.36) cm,P<0.01、胰管直径(0.15±0.08) cm vs (0.22±0.12) cm,P<0.05及胰胆管交角(70.5°±25.1°) vs (36.6°±17.5°),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不同的APBD类型可导致不同形式胆胰管病理变化,胆管远端狭窄近直角汇入胰管型多造成胆管囊状扩张,而胰管以锐角形式汇入胆管型多致胆管梭形扩张、胆管炎及胰腺炎.

    作者:李索林;牛爱国;李明红;张道荣;李振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新生儿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特点

    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常见于脊柱裂及其修补术后[1].早期诊断、早期行TCS松解手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本文报道了TCS患儿38例,对其诊断及治疗特点进行了讨论.

    作者:刘福云;徐尚恩;周菊铃;王贵宪;杨启政;郭永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