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来;谭国华;庄岩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指肿瘤对多种结构不同的化疗药物有交叉耐药现象,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多由mdr1基因产物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介导.本实验对106例各类儿童实体瘤 mdr1 基因产物表达进行研究,进一步阐明mdr1基因表达情况,为临床术前术后化疗提供依据.
作者:张喜平;金先庆;刘俊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B超检查辅助诊断儿童髋关节滑膜嵌顿症的方法.方法 18例患儿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12岁,平均9岁,均为单髋病变,左8例,右10例.应用Diasonic Synergy彩色超声仪检查,探头频率10MHz.髋关节中立位,探头置于患侧和正常侧髋关节的前方、大转子的上方以及髋关节的内下方分别观察A、B、C型皱襞,可见关节间隙内团状强回声.结果 18例中3例行走或下蹲时出现弹响,疼痛和典型体征随即消失,双下肢等长,行走自如;6例腰麻下手法复位,听到或感到弹响后关节活动自如;6例手法复位失败,行患肢皮牵引,适当应用抗生素,辅助微波理疗,骨盆倾斜逐渐消失,双下肢逐渐恢复等长而治愈;3例尚无明显效果,经手术治疗,症状体征消失,关节积液作细菌培养未见细菌生长,切除的滑膜组织病理检查报告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B超复查,关节间隙团状回声消失.18髋B超可见髋关节间隙增宽,内见液性暗区,深约8~13mm不等,关节腔可探测团状强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正常侧髋关节间隙3~5mm,腔内无团状回声.A型皱襞致病4例、B型2例、C型12例,分别占22.2%(4/18)、11.1%(2/18)和66.7%(12/18).B超发现1例C型皱襞嵌顿病例,保守治疗无效,经手术治疗痊愈并被证实.结论除磁共振成像(MRI)外,B超检查能清楚观察到嵌顿的滑膜组织.除C型皱襞嵌顿可致病外,B和C型皱襞嵌顿同样可以致病.
作者:张国川;张文云;王福川;林伟枫;丁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本院自1999年8月~2000年12月在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62例,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肖雅玲;周小渔;李碧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mdr1)对骨髓细胞在化疗中的保护作用,寻找一种防治化疗中抗癌药物所致骨髓抑制的有效方法.方法以小鼠骨髓细胞为靶细胞,通过逆转录病毒介导,采用mdr1表达质粒PHamdr1/A,将mdr1基因转入骨髓细胞.并通过将转染mdr1基因的骨髓细胞回输入同种小鼠体内的骨髓移植动物模型,观察了移植小鼠对抗癌药物的对抗性.同时分别采用PCR技术、免疫组化和柔红霉素排泄试验检测mdr1基因在小鼠体外及体内的表达和功能.结果①成功地将mdr1基因导入小鼠骨髓细胞之中,转染率达到35%;②采用程序性移植方法成功建立了mdr1转基因鼠骨髓移植模型;③ mdr1基因转染的骨髓细胞在化疗中有明显的骨髓保护作用,对紫杉醇耐受性高于正常6倍,对环磷酰氨耐受高于正常6~7倍;④ PCR、免疫组化、柔红霉素排出试验证实mdr1基因在体内有有效整合及表达.结论 mdr1基因转染骨髓细胞在化疗中可保护骨髓细胞免受抗癌药物的损伤.
作者:康权;金先庆;李英存;王珊;许嘉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儿:男,7岁.于2001年10月23日10时,患儿在旋转跑动中摔倒在地,当即出现腹部剧痛,2min后疼痛缓解从地面爬起.此后,表现为持续性腹部隐痛,阵发性绞痛,发作时疼痛难忍,弯腰、曲膝时哭闹不安.每次绞痛发作持续2~5min,间隔10min~1h不等.伤后3h出现呕吐症状,当天呕吐3次,皆为胃内容物.
作者:韩福友;郭俊斌;张旗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儿:女,5岁.因右臀部慢性感染伴窦道形成.出生时,局部皮肤未见异常,在该处注射乙肝疫苗后,局部皮下出现约0.8cm×0.8cm大小的硬结,该处轻度皮肤凹陷.2年前,硬结周围红肿,出现瘘口,有脓性分泌物流出,于院外切开引流,并在该处形成2.0cm×1.0cm的瘢痕.随之,在瘢痕中央再次出现瘘口,曾先后4次在院外行窦道切开、刮匙清除炎性组织未果.
作者:解恒条;李守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儿:男,16岁.出生后家长发现阴茎短小,尿道外口位置异常,双侧阴囊内无睾丸.3岁时来院就诊,诊断先天性尿道下裂(阴茎阴囊型)、双侧隐睾症.先行双侧睾丸下降固定,术中见双侧睾丸位于腹股沟管,大小正常,下降后固定阴囊内.半年后行尿道Ⅰ期成形术,术后排尿正常,发育良好.因无痛性肉眼血尿伴下腹部疼痛,发热1周入院.
作者:饶作祥;蔡根秀;李志雄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半脂肪脊髓脊膜膨出为脂肪脊髓脊膜膨出的特殊类型.我科自1999年,收治2例,报告如下.
作者:鲍南;洪莉;施诚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制作阿霉素诱导大白鼠胎仔出现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的动物模型,并探讨十二指肠闭锁与伴发的胰腺、肝脏发育不良的关系.方法 Wister孕鼠10只,分为实验组7只,对照组3只,分别于妊娠第6~9d腹腔注射阿霉素1.75mg/kg或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妊娠20d剖宫取胎仔,对十二指肠、肝脏及胰腺做解剖、电镜及光镜观察.结果阿霉素组获取胎仔67只,十二指肠闭锁35只,占52.2%(35/67),其中腔内闭锁1只,占2.9%(1/35);十二指肠闭锁近远端由纤维带或胰腺组织充填者27只,占77.1%(27/35),闭锁近远端分别为游离盲端者7只,占20.0%(7/35).肝脏畸形22只,占32.8%(22/67),其中21只同时存在十二指肠闭锁畸形.大体形态改变表现为部分肝分叶的缺失,尾状叶缺失14例,占63.6%(14/22),5只尾状叶及乳突叶同时缺失,占22.7%(5/22),3例尾状叶、乳突叶与肝右叶均缺失,占13.6%(3/22).镜下观察见部分肝小叶呈发育不良改变.胰腺异常36只,占53.7%(36/67),其中34例同时存在十二指肠闭锁畸形.大体形态改变主要表现在胰腺体积变小,23只胰颈、体、尾部均缺如,占63.9%(23/36),13只胰体、尾部缺如,占36.1%(13/36).组织学观察显示部分胰腺腺泡发育不良.结论阿霉素诱导大白鼠胎仔出现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是一种可靠的模型制作方法,其十二指肠、肝脏和胰腺三者在发育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
作者:陈以晨;李龙;孙百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儿:男,5岁.脊柱侧弯3年,颈、肩、背部多发性包块1年半入院.3年前出现两侧肩部不等高,拍片显示脊柱侧弯,无活动受限.1年半前颈部出现一无痛性包块,核桃大小,无红肿、发热,质软.此后,背、肩及头部相继出现类似包块,同时颈部包块进行性增大,呈硬板块状.
作者:卢慧玲;陈绍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儿:男,8d.因未排胎便伴腹胀8d入院.第一胎足月顺产,羊水多.体检:T38.2℃,P 155次/min,R 40次/min,体重2.5kg;一般情况较差,全身微黄,口唇红润,胸部对称,双肺呼吸音粗,心率快;腹部膨隆明显,可见腹壁静脉充盈,肝脾扪不清,肝浊音界变小,肠鸣音弱;脐带2.5cm,未脱落,根部有粗结扎线,脐带中央有红色粘膜样物,中央有孔,直径约5mm,未见有分泌物排出.腹部X线平片示肠梗阻.
作者:逯元军;刘宇;解恒条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儿:女,2岁.因反复尿痛、尿频 4月余,尿常规检查,发现WBC(+~+++),抗感染治疗无效,院外B超提示右肾积水入院.
作者:林涛;李旭良;魏光辉;何大维;刘俊宏;林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是小儿矫形外科一种罕见,且治疗十分困难的疾病.其发生率为1/14万~1/19万.男女比例相当,左侧受累稍多于右侧,双侧同时受累者十分罕见.
作者:张自明;牛之彬;刘振江;史立伟;马瑞雪;吉士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儿炎症阑尾壁肌间神经节及节内神经节细胞(节内细胞)数量变化,形态以及肌间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纤维的数量变化的意义.方法应用HE染色对1~13岁(平均6.9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4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47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30例及42例对照组进行观察,分别取每个标本的尖端、中部、根部三处,测定肌间神经节密度(神经节总数/周长)及节内细胞数,并对其中各类型阑尾各6例及对照组7例的肌间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纤维进行观察.结果炎症阑尾肌间神经节密度及节内细胞数较对照组减少,并随炎症的加重而明显减少;同一病理类型阑尾炎,从根部至尖端两参数亦呈递减趋势,而神经节细胞的成熟度无异常.胆碱酯酶阳性纤维也随炎症加重而明显减少.结论炎症阑尾肌间神经节密度、节内细胞及胆碱酯酶染色数目减少与阑尾炎症程度关系密切.
作者:周以明;李新房;肖现民;陈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术前化疗对肾母细胞瘤瘤体大小及瘤体耐药的影响.方法本组37例,术前影像学分期,Ⅰ~Ⅱ期,手术切除;Ⅲ~Ⅴ期,术前化疗2~6周.免疫组化检测术后瘤体组织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π,GST-π)、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Ⅱα,TOPOⅡ)表达状况.结果影像学分期,Ⅰ~Ⅱ期20例,Ⅲ~Ⅴ期17例.术前化疗组,瘤体缩减率:1~2周为(18.84±3.54)%、3~4周为(10.78±4.26)%、5~6周为(3.18±1.08)%;瘤体GST-π、TOPOⅡ表达阴性.瘤体在术前化疗2周以内无P-gp表达,4周以内有或弱阳性表达,4周以后P-gp表达阳性.结论术前化疗应针对Ⅲ~Ⅴ期患儿,瘤体缩小主要集中于化疗4周以内,超过4周瘤体缩小不明显,且有引起肿瘤耐药的可能.
作者:李守林;王军;董勤光;孙崇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颅内神经鞘瘤可以起源于除视神经以外的任何脑神经,但通常发生于脑神经的感觉支,常见于听神经和三叉神经.脑实质内通常无雪旺细胞存在,因此脑实质内神经鞘瘤极其罕见.我们自1980年10月~1996年7月共收治脑实质内神经鞘瘤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汉东;史继新;谭启富;孙克华;杭春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尿道下裂的治疗是临床难题之一[1].我院自1994年7月~2001年9月采用尿道海绵体游离延伸术治疗部分尿道下裂3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邱功阔;易克银;曾伟;金同明;于常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D)又称先天性肠神经节缺乏症,是一种以肠道末端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为特征的常见消化道发育畸形.HD的发病率为1/5 000[1],男女发生之比为4∶1,大多数HD为散发型,家族性占3.6%~7.8%[1],HD的病因尚不清.导致神经节细胞缺如的原因说法不一.目前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段降龙;张宪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2001年9~12月,笔者应台湾中山医学大学邀请,作为交流访问学者在该校附属医院工作3个月,与台湾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现介绍如下.
作者:孙晓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在小儿胆道疾病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用TOSHIBA VISART,1.5T(磁场强度)磁共振机及相关软件和技术,检查新生儿肝炎1例,肝外胆道闭锁1例,胆总管囊性扩张8例,胆道术后腹痛2例.结果新生儿肝炎者因麻醉欠佳而检查失败,肝外胆道闭锁者呈盲管状的胆总管及2级肝管可辨;8例胆总管囊性扩张者均可见肝外胆道及3级肝管、胰管及其立体构型;2例胆道术后腹痛者均查出病因.结论 MRCP同样适合小儿胆胰疾病的诊断,具有易施行、无放射、无创伤、无并发症,且图像清晰,可多方位显示自然状态下的胆管树三维构型,尤为适合不宜行胆道造影术的病例.
作者:李福玉;韦福康;周翔平;陈宪;唐耘熳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