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明;牛之彬;刘振江;史立伟;马瑞雪;吉士俊
目的探讨儿童脑膜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笔者搜集10年来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儿童脑膜瘤23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所见及病理特点,研究与成人脑膜瘤的不同之处.结果 23例中男10例、女13例,常见的症状是颅内压增高和癫痫,平均病程12.5个月.其肿瘤部位:20例位于幕上,2例骑跨左颅中窝和颅后窝,1例位于左桥小脑角.11例直径达7~10cm,10例明显囊变,其中5例呈大囊+附壁瘤结节型.病理发现移行型10例,纤维型8例,合体细胞型3例,血管瘤型1例,非典型1例.8例纤维型中6例直径在7cm以上,7例明显囊变.手术全切13例,占56.5%(13/23),次全切6例,占26.0%(6/23)大部分切除4例,占17.0%(4/23).术后随访17例,3例复发.结论儿童脑膜瘤常见症状为颅内压增高和癫痫,病程较长,脑室内型较成人多见;具有巨大生长和囊变特点,影响手术全切;病理类型以移行型和纤维型多见,其中纤维型大多巨大且囊变,易于复发.
作者:万锋;王玉平;陈劲草;陈坚;牛洪泉;雷霆;薛德麟;李龄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总结儿童颅内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15岁以下儿童脑膜瘤19例,其中男9例,女10例.年龄6~15岁,平均10.9岁.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11例)、颅神经麻痹(7例)和癫痫(6例)为主.CT和MRI检查发现肿瘤钙化4例,占21.5%(4/19),囊变3例16.5%(3/19),出血1例5.2%(1/19).肿瘤位于大脑凸面4例,侧脑室3例,岩斜区3例,侧裂2例,鞍区2例,中颅窝底2例,矢状窦旁、大脑镰及枕大孔各1例.术中见肿瘤与硬脑膜明显粘连5例,贴近硬脑膜但无明显粘连9例,2例侧裂脑膜瘤与硬脑膜完全无关,侧脑室3例起源于脉络丛组织.病理报告纤维型脑膜瘤8例,内皮型脑膜瘤5例,砂粒型脑膜瘤2例,混合型脑膜瘤1例,非典型脑膜瘤1例,未分类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5例,不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随访9例(6个月~4年),能正常参加学习和劳动者5例,有癫痫发作2例,肿瘤复发2例.结论儿童颅内脑膜瘤的发病率无女性优势,肿瘤的发生部位与成人不同,肿瘤与硬脑膜关系不密切.手术全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姜忠利;马振宇;罗世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B超检查辅助诊断儿童髋关节滑膜嵌顿症的方法.方法 18例患儿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12岁,平均9岁,均为单髋病变,左8例,右10例.应用Diasonic Synergy彩色超声仪检查,探头频率10MHz.髋关节中立位,探头置于患侧和正常侧髋关节的前方、大转子的上方以及髋关节的内下方分别观察A、B、C型皱襞,可见关节间隙内团状强回声.结果 18例中3例行走或下蹲时出现弹响,疼痛和典型体征随即消失,双下肢等长,行走自如;6例腰麻下手法复位,听到或感到弹响后关节活动自如;6例手法复位失败,行患肢皮牵引,适当应用抗生素,辅助微波理疗,骨盆倾斜逐渐消失,双下肢逐渐恢复等长而治愈;3例尚无明显效果,经手术治疗,症状体征消失,关节积液作细菌培养未见细菌生长,切除的滑膜组织病理检查报告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B超复查,关节间隙团状回声消失.18髋B超可见髋关节间隙增宽,内见液性暗区,深约8~13mm不等,关节腔可探测团状强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正常侧髋关节间隙3~5mm,腔内无团状回声.A型皱襞致病4例、B型2例、C型12例,分别占22.2%(4/18)、11.1%(2/18)和66.7%(12/18).B超发现1例C型皱襞嵌顿病例,保守治疗无效,经手术治疗痊愈并被证实.结论除磁共振成像(MRI)外,B超检查能清楚观察到嵌顿的滑膜组织.除C型皱襞嵌顿可致病外,B和C型皱襞嵌顿同样可以致病.
作者:张国川;张文云;王福川;林伟枫;丁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对仿真CT肠镜与大肠镜在小儿外科的应用进行比较.方法对33例患儿采用日本Olympus PCF20大肠镜及美国GE公司Hispead型螺旋CT仿真大肠镜进行检查.大肠镜检查使用Endoview软件记录内镜图像,完毕后再进行CT检查,使用Insight软件进行CT三维图像重建,利用Modify Endoscopy程序显示肠腔内的形态结构.结果本组33例患儿,仿真CT肠镜(CTVE)检出肠重复畸形2例,肠旋转不良3例,结肠冗长症5例,大肠息肉10例(漏诊5例),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血管畸形未能检出;大肠镜检出肠放置不良2例(漏诊1例),结肠冗长症5例,大肠息肉15例,溃疡性结肠炎6例,大肠血管畸形2例,肠重复畸形未能检出.仿真CT肠镜对诊断肠道畸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对于直径小于0.5cm的大肠息肉、肠血管畸形检出率低,易漏诊;对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的粘膜显示不理想.大肠镜则对于诊断大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血管畸形有较高的准确性.结论仿真CT肠镜是诊断肠道畸形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对肠道粘膜的病变的显示不理想;是大肠镜检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段.
作者:刘海峰;张文;邵剑波;萧博;徐祖高;杨敏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儿炎症阑尾壁肌间神经节及节内神经节细胞(节内细胞)数量变化,形态以及肌间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纤维的数量变化的意义.方法应用HE染色对1~13岁(平均6.9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4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47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30例及42例对照组进行观察,分别取每个标本的尖端、中部、根部三处,测定肌间神经节密度(神经节总数/周长)及节内细胞数,并对其中各类型阑尾各6例及对照组7例的肌间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纤维进行观察.结果炎症阑尾肌间神经节密度及节内细胞数较对照组减少,并随炎症的加重而明显减少;同一病理类型阑尾炎,从根部至尖端两参数亦呈递减趋势,而神经节细胞的成熟度无异常.胆碱酯酶阳性纤维也随炎症加重而明显减少.结论炎症阑尾肌间神经节密度、节内细胞及胆碱酯酶染色数目减少与阑尾炎症程度关系密切.
作者:周以明;李新房;肖现民;陈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肌纤维瘤病临床特点的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掌握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通过收治的3例患儿的诊治经过,3例在术前均经CT或钡餐检查,并经手术切除或活检和病理检查证实为本病,并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特点.结果 3例患儿分别为2岁,1d和13岁,均以无痛性肿块为主要表现,病变部位分别位于盆腔、会阴部皮下及胃,均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结论本病少见,先天性或发生于2岁以内患儿的孤立性无痛性浅表性结节是本病为显著的临床特点,有自限性,局部切除即可治愈,与硬纤维瘤显著不同.但累及内脏以及全身广泛性病变者预后不良.
作者:李建宏;王明和;胡廷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儿:男,8d.因未排胎便伴腹胀8d入院.第一胎足月顺产,羊水多.体检:T38.2℃,P 155次/min,R 40次/min,体重2.5kg;一般情况较差,全身微黄,口唇红润,胸部对称,双肺呼吸音粗,心率快;腹部膨隆明显,可见腹壁静脉充盈,肝脾扪不清,肝浊音界变小,肠鸣音弱;脐带2.5cm,未脱落,根部有粗结扎线,脐带中央有红色粘膜样物,中央有孔,直径约5mm,未见有分泌物排出.腹部X线平片示肠梗阻.
作者:逯元军;刘宇;解恒条 刊期: 2002年第04期
2001年9~12月,笔者应台湾中山医学大学邀请,作为交流访问学者在该校附属医院工作3个月,与台湾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现介绍如下.
作者:孙晓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促性腺激素(HCG/LH)的应用是小儿泌尿外科较常用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但其临床效果往往差异很大,其确切机制不明,而且长期以来促性腺激素治疗的方案和剂量也都很不统一.本文研究了HCG对HCG/LH受体的影响,希望能从受体水平探讨此方面的问题.方法应用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分析法对不同给药(HCG)时间的大鼠睾丸匀浆制剂进行HCG/LH受体分析.结果单剂(20U)HCG注射后大鼠睾丸HCG/LH受体数目在第2d的观察中发现明显下降,降至对照组的5.0%以下.第6d测定时回升到正常的60.0%,第10d时基本回升至对照组水平(P>0.05).持续使用HCG者,睾丸HCG/LH受体数目持续处于低水平.结论 HCG的应用将下降调节大鼠睾丸HCG/LH受体的数目,其恢复正常的时间约需10d.HCG的持续应用将持续使睾丸HCG/LH受体数目维持在低水平.
作者:蒋学武;胡廷泽;赖亚曼;陈中献;邓汪东;贺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营养支持的应用使许多外科新生儿患儿得到了及时有效地救治,大大提高了术后存活率,降低了并发症和死亡率.近年来,对于新生儿应激状态下的代谢改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对于应激状态下的代谢反应,新生儿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笔者仅就手术应激反应时新生儿的能量和蛋白质代谢改变、代谢监测以及更为合理的能量供给等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李苏伊;李振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本院自1999年8月~2000年12月在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62例,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肖雅玲;周小渔;李碧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陈旧性孟氏骨折合并桡神经深支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手术切开复位,矫正畸形治疗陈旧性孟氏骨折18例,手术前后进行X线表现和临床结果评定.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可使肘关节功能改善,桡骨小头与肱骨小头恢复了正常的匹配关系.结论手术切开复位治疗陈旧性孟氏骨折合并桡神经深支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宋舸;陈丹;马晓春;崔正礼;范广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儿:女,5岁.因右臀部慢性感染伴窦道形成.出生时,局部皮肤未见异常,在该处注射乙肝疫苗后,局部皮下出现约0.8cm×0.8cm大小的硬结,该处轻度皮肤凹陷.2年前,硬结周围红肿,出现瘘口,有脓性分泌物流出,于院外切开引流,并在该处形成2.0cm×1.0cm的瘢痕.随之,在瘢痕中央再次出现瘘口,曾先后4次在院外行窦道切开、刮匙清除炎性组织未果.
作者:解恒条;李守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Gartner氏(加特纳氏)囊肿是中肾管残余的外阴阴道中肾管囊肿[1],儿童期少见,我院收治3例,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雷;成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幼鼠肠缺血再灌注(I/R)下免疫器官凋亡的发生及分子病理学机制.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成4组:生理对照组、麻醉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用电镜、TUNEL法(TdT介导的dUTP末端缺口标记是一种检查细胞凋亡的方法,一般采用半定量方式计算结果.检测免疫器官凋亡的发生;原位杂交方法检测Fas(凋亡因子)/Fas-LmRNA的表达.结果脾脏主要在红髓内存在凋亡,淋巴结主要在髓窦内存在凋亡,凋亡指数从1~4组逐渐升高,除1、2组外,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胸腺内存在Fas/Fas-L的表达(Fas-L是Fas的配体,Fas与Fas-L结合,可以引起有Fas表达的细胞凋亡.),但表达量极少;脾脏Fas表达明显高于Fas-L;淋巴结Fas-L 表达明显高于Fas,表达量从1~4组逐渐升高,除1、2组外,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①在幼鼠肠I/R早期,脾主要以增加Fas的表达引发凋亡,肠系膜淋巴结主要以增加Fas-L的表达引发凋亡;②在幼鼠肠I/R早期,可能通过影响外周免疫器官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凋亡,影响免疫功能状态.
作者:张可仞;于明;李心元;李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颅内神经鞘瘤可以起源于除视神经以外的任何脑神经,但通常发生于脑神经的感觉支,常见于听神经和三叉神经.脑实质内通常无雪旺细胞存在,因此脑实质内神经鞘瘤极其罕见.我们自1980年10月~1996年7月共收治脑实质内神经鞘瘤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汉东;史继新;谭启富;孙克华;杭春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术前化疗对肾母细胞瘤瘤体大小及瘤体耐药的影响.方法本组37例,术前影像学分期,Ⅰ~Ⅱ期,手术切除;Ⅲ~Ⅴ期,术前化疗2~6周.免疫组化检测术后瘤体组织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π,GST-π)、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Ⅱα,TOPOⅡ)表达状况.结果影像学分期,Ⅰ~Ⅱ期20例,Ⅲ~Ⅴ期17例.术前化疗组,瘤体缩减率:1~2周为(18.84±3.54)%、3~4周为(10.78±4.26)%、5~6周为(3.18±1.08)%;瘤体GST-π、TOPOⅡ表达阴性.瘤体在术前化疗2周以内无P-gp表达,4周以内有或弱阳性表达,4周以后P-gp表达阳性.结论术前化疗应针对Ⅲ~Ⅴ期患儿,瘤体缩小主要集中于化疗4周以内,超过4周瘤体缩小不明显,且有引起肿瘤耐药的可能.
作者:李守林;王军;董勤光;孙崇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一、前倾角的概念1954年Billing[1]首先对股骨的几何结构及股骨颈前倾角(femoral neck anteversion,FNA)的定义进行了详细阐述.股骨的长轴由以下两点确定:一点为膝的中心,即在股骨髁的横切面上股骨干骺端的中心点;另一点为股骨颈基底部的中心,即在股骨颈基底部的横切面上股骨干的中心点;两点连线定义为股骨的长轴.股骨颈的轴线由以下两点确定:一点为股骨头的中心,另一点为股骨颈基底部的中心,两点连线定义为股骨颈的轴线.
作者:柳达;马瑞雪;吉士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D)又称先天性肠神经节缺乏症,是一种以肠道末端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为特征的常见消化道发育畸形.HD的发病率为1/5 000[1],男女发生之比为4∶1,大多数HD为散发型,家族性占3.6%~7.8%[1],HD的病因尚不清.导致神经节细胞缺如的原因说法不一.目前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段降龙;张宪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儿:男,16岁.出生后家长发现阴茎短小,尿道外口位置异常,双侧阴囊内无睾丸.3岁时来院就诊,诊断先天性尿道下裂(阴茎阴囊型)、双侧隐睾症.先行双侧睾丸下降固定,术中见双侧睾丸位于腹股沟管,大小正常,下降后固定阴囊内.半年后行尿道Ⅰ期成形术,术后排尿正常,发育良好.因无痛性肉眼血尿伴下腹部疼痛,发热1周入院.
作者:饶作祥;蔡根秀;李志雄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