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幼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下免疫器官凋亡的分子病理学研究

张可仞;于明;李心元;李旭

关键词:肠, 病理学, 细胞死亡, 程序, 免疫抑制, 再灌注损伤
摘要:目的探讨幼鼠肠缺血再灌注(I/R)下免疫器官凋亡的发生及分子病理学机制.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成4组:生理对照组、麻醉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用电镜、TUNEL法(TdT介导的dUTP末端缺口标记是一种检查细胞凋亡的方法,一般采用半定量方式计算结果.检测免疫器官凋亡的发生;原位杂交方法检测Fas(凋亡因子)/Fas-LmRNA的表达.结果脾脏主要在红髓内存在凋亡,淋巴结主要在髓窦内存在凋亡,凋亡指数从1~4组逐渐升高,除1、2组外,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胸腺内存在Fas/Fas-L的表达(Fas-L是Fas的配体,Fas与Fas-L结合,可以引起有Fas表达的细胞凋亡.),但表达量极少;脾脏Fas表达明显高于Fas-L;淋巴结Fas-L 表达明显高于Fas,表达量从1~4组逐渐升高,除1、2组外,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①在幼鼠肠I/R早期,脾主要以增加Fas的表达引发凋亡,肠系膜淋巴结主要以增加Fas-L的表达引发凋亡;②在幼鼠肠I/R早期,可能通过影响外周免疫器官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凋亡,影响免疫功能状态.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睾丸促性腺激素受体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促性腺激素(HCG/LH)的应用是小儿泌尿外科较常用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但其临床效果往往差异很大,其确切机制不明,而且长期以来促性腺激素治疗的方案和剂量也都很不统一.本文研究了HCG对HCG/LH受体的影响,希望能从受体水平探讨此方面的问题.方法应用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分析法对不同给药(HCG)时间的大鼠睾丸匀浆制剂进行HCG/LH受体分析.结果单剂(20U)HCG注射后大鼠睾丸HCG/LH受体数目在第2d的观察中发现明显下降,降至对照组的5.0%以下.第6d测定时回升到正常的60.0%,第10d时基本回升至对照组水平(P>0.05).持续使用HCG者,睾丸HCG/LH受体数目持续处于低水平.结论 HCG的应用将下降调节大鼠睾丸HCG/LH受体的数目,其恢复正常的时间约需10d.HCG的持续应用将持续使睾丸HCG/LH受体数目维持在低水平.

    作者:蒋学武;胡廷泽;赖亚曼;陈中献;邓汪东;贺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儿童颅内脑膜瘤19例报告

    目的分析总结儿童颅内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15岁以下儿童脑膜瘤19例,其中男9例,女10例.年龄6~15岁,平均10.9岁.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11例)、颅神经麻痹(7例)和癫痫(6例)为主.CT和MRI检查发现肿瘤钙化4例,占21.5%(4/19),囊变3例16.5%(3/19),出血1例5.2%(1/19).肿瘤位于大脑凸面4例,侧脑室3例,岩斜区3例,侧裂2例,鞍区2例,中颅窝底2例,矢状窦旁、大脑镰及枕大孔各1例.术中见肿瘤与硬脑膜明显粘连5例,贴近硬脑膜但无明显粘连9例,2例侧裂脑膜瘤与硬脑膜完全无关,侧脑室3例起源于脉络丛组织.病理报告纤维型脑膜瘤8例,内皮型脑膜瘤5例,砂粒型脑膜瘤2例,混合型脑膜瘤1例,非典型脑膜瘤1例,未分类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5例,不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随访9例(6个月~4年),能正常参加学习和劳动者5例,有癫痫发作2例,肿瘤复发2例.结论儿童颅内脑膜瘤的发病率无女性优势,肿瘤的发生部位与成人不同,肿瘤与硬脑膜关系不密切.手术全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姜忠利;马振宇;罗世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尿道海绵体游离延伸及尿道口前移术

    尿道下裂的治疗是临床难题之一[1].我院自1994年7月~2001年9月采用尿道海绵体游离延伸术治疗部分尿道下裂3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邱功阔;易克银;曾伟;金同明;于常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术前化疗对肾母细胞瘤瘤体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化疗对肾母细胞瘤瘤体大小及瘤体耐药的影响.方法本组37例,术前影像学分期,Ⅰ~Ⅱ期,手术切除;Ⅲ~Ⅴ期,术前化疗2~6周.免疫组化检测术后瘤体组织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π,GST-π)、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Ⅱα,TOPOⅡ)表达状况.结果影像学分期,Ⅰ~Ⅱ期20例,Ⅲ~Ⅴ期17例.术前化疗组,瘤体缩减率:1~2周为(18.84±3.54)%、3~4周为(10.78±4.26)%、5~6周为(3.18±1.08)%;瘤体GST-π、TOPOⅡ表达阴性.瘤体在术前化疗2周以内无P-gp表达,4周以内有或弱阳性表达,4周以后P-gp表达阳性.结论术前化疗应针对Ⅲ~Ⅴ期患儿,瘤体缩小主要集中于化疗4周以内,超过4周瘤体缩小不明显,且有引起肿瘤耐药的可能.

    作者:李守林;王军;董勤光;孙崇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真两性畸形阴道尿道瘘一例

    患儿:男,16岁.出生后家长发现阴茎短小,尿道外口位置异常,双侧阴囊内无睾丸.3岁时来院就诊,诊断先天性尿道下裂(阴茎阴囊型)、双侧隐睾症.先行双侧睾丸下降固定,术中见双侧睾丸位于腹股沟管,大小正常,下降后固定阴囊内.半年后行尿道Ⅰ期成形术,术后排尿正常,发育良好.因无痛性肉眼血尿伴下腹部疼痛,发热1周入院.

    作者:饶作祥;蔡根秀;李志雄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儿童实体瘤mdr1的进一步研究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指肿瘤对多种结构不同的化疗药物有交叉耐药现象,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多由mdr1基因产物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介导.本实验对106例各类儿童实体瘤 mdr1 基因产物表达进行研究,进一步阐明mdr1基因表达情况,为临床术前术后化疗提供依据.

    作者:张喜平;金先庆;刘俊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536例

    我院于1991年以来采用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各型鞘膜积液,经536例术后观察随访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熊廷富;赵家军;胡文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儿童进行性骨化性肌炎一例

    患儿:男,5岁.脊柱侧弯3年,颈、肩、背部多发性包块1年半入院.3年前出现两侧肩部不等高,拍片显示脊柱侧弯,无活动受限.1年半前颈部出现一无痛性包块,核桃大小,无红肿、发热,质软.此后,背、肩及头部相继出现类似包块,同时颈部包块进行性增大,呈硬板块状.

    作者:卢慧玲;陈绍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大鼠胎仔十二指肠闭锁与肝脏胰腺在发育中的关系

    目的制作阿霉素诱导大白鼠胎仔出现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的动物模型,并探讨十二指肠闭锁与伴发的胰腺、肝脏发育不良的关系.方法 Wister孕鼠10只,分为实验组7只,对照组3只,分别于妊娠第6~9d腹腔注射阿霉素1.75mg/kg或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妊娠20d剖宫取胎仔,对十二指肠、肝脏及胰腺做解剖、电镜及光镜观察.结果阿霉素组获取胎仔67只,十二指肠闭锁35只,占52.2%(35/67),其中腔内闭锁1只,占2.9%(1/35);十二指肠闭锁近远端由纤维带或胰腺组织充填者27只,占77.1%(27/35),闭锁近远端分别为游离盲端者7只,占20.0%(7/35).肝脏畸形22只,占32.8%(22/67),其中21只同时存在十二指肠闭锁畸形.大体形态改变表现为部分肝分叶的缺失,尾状叶缺失14例,占63.6%(14/22),5只尾状叶及乳突叶同时缺失,占22.7%(5/22),3例尾状叶、乳突叶与肝右叶均缺失,占13.6%(3/22).镜下观察见部分肝小叶呈发育不良改变.胰腺异常36只,占53.7%(36/67),其中34例同时存在十二指肠闭锁畸形.大体形态改变主要表现在胰腺体积变小,23只胰颈、体、尾部均缺如,占63.9%(23/36),13只胰体、尾部缺如,占36.1%(13/36).组织学观察显示部分胰腺腺泡发育不良.结论阿霉素诱导大白鼠胎仔出现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是一种可靠的模型制作方法,其十二指肠、肝脏和胰腺三者在发育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

    作者:陈以晨;李龙;孙百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在小儿胆道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在小儿胆道疾病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用TOSHIBA VISART,1.5T(磁场强度)磁共振机及相关软件和技术,检查新生儿肝炎1例,肝外胆道闭锁1例,胆总管囊性扩张8例,胆道术后腹痛2例.结果新生儿肝炎者因麻醉欠佳而检查失败,肝外胆道闭锁者呈盲管状的胆总管及2级肝管可辨;8例胆总管囊性扩张者均可见肝外胆道及3级肝管、胰管及其立体构型;2例胆道术后腹痛者均查出病因.结论 MRCP同样适合小儿胆胰疾病的诊断,具有易施行、无放射、无创伤、无并发症,且图像清晰,可多方位显示自然状态下的胆管树三维构型,尤为适合不宜行胆道造影术的病例.

    作者:李福玉;韦福康;周翔平;陈宪;唐耘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新生鼠输尿管不全梗阻后肾盂压力和肾脏形态变化的观察

    目的了解新生鼠输尿管不全梗阻后肾盂压力和肾脏形态的变化.方法 65只新生鼠用腰大肌包埋不同长度的左侧输尿管,制成轻(n=31)、重(n=34)度输尿管不全梗阻.对照组仅进行剖腹探查.术后8周和24周分别用核磁共振检查肾脏形态变化,术后分别于24周和30周进行肾盂测压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梗阻肾脏均有不同程度积水.严重梗阻组除积水较严重外,发现4例肾脏肾发育不全,其平均肾实质重量仅是对照组的35%.轻度梗阻组和对照组未见发育不良的肾脏.严重梗阻组的肾脏灌注压明显高于轻度梗阻组和正常对照组.结论新生鼠输尿管不全梗阻后均产生明显肾积水.严重梗阻组可产生肾脏发育不良,可能与严重梗阻组肾盂灌注压明显增加有关.

    作者:文建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阴囊肺吸虫性肉芽肿一例

    患儿:男,8岁.因左阴囊包块2月余入院.患儿2个月前出现低热,全身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并诉左阴囊疼痛.近两周感阴囊肿胀明显就诊本院.病程中无胸痛,咳嗽和排尿困难等症状.检查:一般情况尚可,较为消瘦.左阴囊及腹股沟明显肿胀,左阴囊底可扪及一圆形包块,直径约3.0cm,质韧,无明显压痛,与睾丸界限清楚,但蒂部不清.左腹股沟皮下肿胀增厚.

    作者:李建宏;陈绍基;胡廷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先天性肠闭锁合并脐肠瘘一例

    患儿:男,8d.因未排胎便伴腹胀8d入院.第一胎足月顺产,羊水多.体检:T38.2℃,P 155次/min,R 40次/min,体重2.5kg;一般情况较差,全身微黄,口唇红润,胸部对称,双肺呼吸音粗,心率快;腹部膨隆明显,可见腹壁静脉充盈,肝脾扪不清,肝浊音界变小,肠鸣音弱;脐带2.5cm,未脱落,根部有粗结扎线,脐带中央有红色粘膜样物,中央有孔,直径约5mm,未见有分泌物排出.腹部X线平片示肠梗阻.

    作者:逯元军;刘宇;解恒条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MRA在儿童腹部肿瘤外科诊治中的作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儿童肿瘤的治疗朝着外科、内科、放疗科、影像学等众学科综合治疗的方向发展,外科手术对于肿瘤治疗的预后及生存率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手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生长的范围,与临近重要脏器的关系以及肿瘤与主要大血管的关系,能为手术的完整切除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MRA(magnetic resonace imaging angiography)作为一种微创伤血管造影术,具有方便、快速、多角度旋转观察图像等优点.笔者报道评估MRA技术在儿童肿瘤外科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敏;施诚仁;顾硕;吴烨明;唐旭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D)又称先天性肠神经节缺乏症,是一种以肠道末端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为特征的常见消化道发育畸形.HD的发病率为1/5 000[1],男女发生之比为4∶1,大多数HD为散发型,家族性占3.6%~7.8%[1],HD的病因尚不清.导致神经节细胞缺如的原因说法不一.目前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段降龙;张宪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小儿开放性颅脑损伤颅骨碎片的处理

    小儿开放性颅脑损伤临床较常见,容易诊断,处理多沿用传统的治疗方法[1-4],术后还需用人工合成材料修补颅骨缺损.笔者对该病的治疗进行了某些探索,在严格伤口清创下,将污染颅骨碎片处理后,埋藏于帽状腱膜下,适时将颅骨碎片取出再植于原颅骨缺损处,骨碎片存活,成形效果较好[5].在此基础上,近5年来,在严格的伤道清创,污染颅骨碎片处理后,改颅骨碎片Ⅱ期植入为Ⅰ期植入,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夏佐中;梁平;李映良;翟暄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臀部潜毛窦一例

    患儿:女,5岁.因右臀部慢性感染伴窦道形成.出生时,局部皮肤未见异常,在该处注射乙肝疫苗后,局部皮下出现约0.8cm×0.8cm大小的硬结,该处轻度皮肤凹陷.2年前,硬结周围红肿,出现瘘口,有脓性分泌物流出,于院外切开引流,并在该处形成2.0cm×1.0cm的瘢痕.随之,在瘢痕中央再次出现瘘口,曾先后4次在院外行窦道切开、刮匙清除炎性组织未果.

    作者:解恒条;李守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摔伤 腹痛 呕吐 血便

    患儿:男,7岁.于2001年10月23日10时,患儿在旋转跑动中摔倒在地,当即出现腹部剧痛,2min后疼痛缓解从地面爬起.此后,表现为持续性腹部隐痛,阵发性绞痛,发作时疼痛难忍,弯腰、曲膝时哭闹不安.每次绞痛发作持续2~5min,间隔10min~1h不等.伤后3h出现呕吐症状,当天呕吐3次,皆为胃内容物.

    作者:韩福友;郭俊斌;张旗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脑实质内神经鞘瘤三例

    颅内神经鞘瘤可以起源于除视神经以外的任何脑神经,但通常发生于脑神经的感觉支,常见于听神经和三叉神经.脑实质内通常无雪旺细胞存在,因此脑实质内神经鞘瘤极其罕见.我们自1980年10月~1996年7月共收治脑实质内神经鞘瘤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汉东;史继新;谭启富;孙克华;杭春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诊断标准与B超评分系统

    目的探讨一种可靠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HPS)的诊断标准.方法在本研究中测量了30例正常婴幼儿和77例HPS患儿的幽门管直径、长度和幽门部肌层厚度,通过半效数量分析法,得出相对应的评分数值.结果 30例正常婴幼儿通过B超检查幽门大小,平均为(11.16±1.29)mm,范围9.0~13.0mm,肌层厚度为(2.12±0.31)mm,范围1.5~3.1mm,幽门管长度(13.9±1.46)mm,范围10.0~16.0mm.而77例HPS婴幼儿B超检查如下:幽门直径平均(15.7±2.23)mm,范围11.0~18.0mm,肌层厚度平均为(4.90±0.85)mm,范围4.0~6.0mm,幽门长度平均为18.9±3.12,范围从15.0~22.0mm.通过建立一个B超评分系统,评分≥4则为HPS,若评分≤2则排除HPS,评分=3则需进一步检查,如上消化道造影(UGI).结论 B超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建立一个评分系统,对HPS的诊断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严志龙;吴晔明;杜隽;施诚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