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园;胡廷泽;冯杰雄
患儿:男,16岁.出生后家长发现阴茎短小,尿道外口位置异常,双侧阴囊内无睾丸.3岁时来院就诊,诊断先天性尿道下裂(阴茎阴囊型)、双侧隐睾症.先行双侧睾丸下降固定,术中见双侧睾丸位于腹股沟管,大小正常,下降后固定阴囊内.半年后行尿道Ⅰ期成形术,术后排尿正常,发育良好.因无痛性肉眼血尿伴下腹部疼痛,发热1周入院.
作者:饶作祥;蔡根秀;李志雄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对仿真CT肠镜与大肠镜在小儿外科的应用进行比较.方法对33例患儿采用日本Olympus PCF20大肠镜及美国GE公司Hispead型螺旋CT仿真大肠镜进行检查.大肠镜检查使用Endoview软件记录内镜图像,完毕后再进行CT检查,使用Insight软件进行CT三维图像重建,利用Modify Endoscopy程序显示肠腔内的形态结构.结果本组33例患儿,仿真CT肠镜(CTVE)检出肠重复畸形2例,肠旋转不良3例,结肠冗长症5例,大肠息肉10例(漏诊5例),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血管畸形未能检出;大肠镜检出肠放置不良2例(漏诊1例),结肠冗长症5例,大肠息肉15例,溃疡性结肠炎6例,大肠血管畸形2例,肠重复畸形未能检出.仿真CT肠镜对诊断肠道畸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对于直径小于0.5cm的大肠息肉、肠血管畸形检出率低,易漏诊;对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的粘膜显示不理想.大肠镜则对于诊断大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血管畸形有较高的准确性.结论仿真CT肠镜是诊断肠道畸形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对肠道粘膜的病变的显示不理想;是大肠镜检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段.
作者:刘海峰;张文;邵剑波;萧博;徐祖高;杨敏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肺发育不良在围产期十分常见,且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绝大多数的肺发育不良继发于其他畸形病变,如先天性膈疝、肾积水等.近年来,随着胎儿外科技术的逐步成熟,一些影响肺发育的先天性畸形已能在胎儿期进行矫治,从而为防治继发性肺发育不良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就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李园;胡廷泽;冯杰雄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寻觅诊断小儿肾发育不良好的检查方法.方法对7例正常排尿的间歇期有会阴部滴尿的患儿,均经超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肾动态显像(SPECT)、静脉尿路造影、(IVU)和CT尿路成像(CTU)检查.并对照术后诊断,比较CTU、IVU、超声、SPECT对肾发育不良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7例患儿的发育不良肾CTU均清晰显示,左侧3例,右侧4例.增强后实质期图像示病变侧腰大肌前方明显强化的肾样小结节,分泌期图像可显示集合系统及输尿管腔,MPR、3D、4D像直观、立体,显示了发育不良肾的大小、位置、轮廓及其输尿管走行.CTU诊断符合率100%.ECT检查仅1例显示发育不良肾,诊断符合率14.3%(1/7).IVU、B超均未能显示发育不良的肾和输尿管.CTU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SPECT、IVU及B超. 结论如疑有肾发育不良或经超声初步检查仅发现一个肾,应行CTU检查,以明确是否为单侧肾发育不良.CTU是目前诊断肾发育不良准确的非创伤性影像检查方法.
作者:吴荣德;马睿;王刚;于启海;王涛;郭宗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儿童肿瘤的治疗朝着外科、内科、放疗科、影像学等众学科综合治疗的方向发展,外科手术对于肿瘤治疗的预后及生存率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手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生长的范围,与临近重要脏器的关系以及肿瘤与主要大血管的关系,能为手术的完整切除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MRA(magnetic resonace imaging angiography)作为一种微创伤血管造影术,具有方便、快速、多角度旋转观察图像等优点.笔者报道评估MRA技术在儿童肿瘤外科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敏;施诚仁;顾硕;吴烨明;唐旭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先天性膈疝修补术后预后及术后食管功能和胃食管反流情况.方法对46例先天性膈疝修补术后进行随访,13例进行了24h食管双极pH及24h动态压力测定,了解胃食管功能.结果 13例进行了24h食管pH及压力测定的膈疝修补术后患儿中,7例有胃食管反流,其中3例术中应用补片,4例术前显示胃疝入胸腔.结论先天性膈疝修补术后可出现胃食管反流,24h测压及pH测定表现为食管蠕动功能明显减弱,这种食管下端蠕动功能减弱与膈疝修补术后出现胃食管连接解剖异常及膈肌发育不良可能相关.
作者:夏慧敏;钟微;潘韶芳;余家康;李瑞琼;何小兵;杨盛春;伍连康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一种可靠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HPS)的诊断标准.方法在本研究中测量了30例正常婴幼儿和77例HPS患儿的幽门管直径、长度和幽门部肌层厚度,通过半效数量分析法,得出相对应的评分数值.结果 30例正常婴幼儿通过B超检查幽门大小,平均为(11.16±1.29)mm,范围9.0~13.0mm,肌层厚度为(2.12±0.31)mm,范围1.5~3.1mm,幽门管长度(13.9±1.46)mm,范围10.0~16.0mm.而77例HPS婴幼儿B超检查如下:幽门直径平均(15.7±2.23)mm,范围11.0~18.0mm,肌层厚度平均为(4.90±0.85)mm,范围4.0~6.0mm,幽门长度平均为18.9±3.12,范围从15.0~22.0mm.通过建立一个B超评分系统,评分≥4则为HPS,若评分≤2则排除HPS,评分=3则需进一步检查,如上消化道造影(UGI).结论 B超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建立一个评分系统,对HPS的诊断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严志龙;吴晔明;杜隽;施诚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院于1991年以来采用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各型鞘膜积液,经536例术后观察随访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熊廷富;赵家军;胡文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儿童精神性尿频的病因、病理生理变化及其治疗.方法本组38例,应用尿流动力仪分别记录排尿量、尿流曲线、膀胱压力容积及压力-流率-肌电图.结果 38例中,4例尿动力学完全正常;34例出现膀胱功能异常,占89.5%(34/38),其中逼尿肌不稳定性收缩者12例,低顺应性膀胱者6例,低顺应性膀胱合并逼尿肌不稳定性收缩者16例;大膀胱测量容量百分数下降14例.排尿期异常仅5.3%(2/38),为尿道括约肌过度活跃.尿动力学检测后,84.2%的患儿症状完全消失或好转.结论逼尿肌不稳定性收缩是主要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排尿训练是主要治疗措施.
作者:何大维;李旭良;陈志远;魏光辉;林涛;刘俊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总结儿童颅内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15岁以下儿童脑膜瘤19例,其中男9例,女10例.年龄6~15岁,平均10.9岁.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11例)、颅神经麻痹(7例)和癫痫(6例)为主.CT和MRI检查发现肿瘤钙化4例,占21.5%(4/19),囊变3例16.5%(3/19),出血1例5.2%(1/19).肿瘤位于大脑凸面4例,侧脑室3例,岩斜区3例,侧裂2例,鞍区2例,中颅窝底2例,矢状窦旁、大脑镰及枕大孔各1例.术中见肿瘤与硬脑膜明显粘连5例,贴近硬脑膜但无明显粘连9例,2例侧裂脑膜瘤与硬脑膜完全无关,侧脑室3例起源于脉络丛组织.病理报告纤维型脑膜瘤8例,内皮型脑膜瘤5例,砂粒型脑膜瘤2例,混合型脑膜瘤1例,非典型脑膜瘤1例,未分类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5例,不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随访9例(6个月~4年),能正常参加学习和劳动者5例,有癫痫发作2例,肿瘤复发2例.结论儿童颅内脑膜瘤的发病率无女性优势,肿瘤的发生部位与成人不同,肿瘤与硬脑膜关系不密切.手术全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姜忠利;马振宇;罗世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儿:女,28d.因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14d在院外行胃肠减压、补液抗炎等治疗无效转入我院.患儿双胎,孕28周早产,出生体重1.85kg,产后胎便排出正常.
作者:唐学阳;刘文英;蒋小平;彭明惺;张敬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院自1996~1999年对8例硬膜外血肿碎骨片拼合成形、硬膜与骨膜网状固定术治疗小儿硬膜外血肿、伴部分碎骨脱落的患儿进行颅骨缺损修补术,获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包频;王海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报告用新生儿自体保留的脐带做成脐带片,修补先天性腹裂的临床观察.方法自1995年5月~ 2000年6月,用自体脐带片修补新生儿腹裂6例,患儿入院后立即清洗消毒,根据保留脐带的大小分别获得3.0~3.5cm×5.0~8.0cm大小的脐带片,保留左侧基部,右侧脐片与裂开的腹壁边缘间断缝合.结果 1例术后第4周发生肠粘连、肠梗阻,家长放弃再手术而死亡,5例治愈出院.随访4例,随访时间3个月~3年,3例上皮覆盖后无切口疝,1例遗留小型腹壁疝,待Ⅱ期修补.患儿营养发育良好.结论自体脐带片是患儿自身的生物活性组织,无毒性,无抗原性,并具有一定的弹性,修补腹裂后,能有效的减轻腹腔压力,并且取材容易.
作者:张宏伟;赵建平;刘丰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颅内神经鞘瘤可以起源于除视神经以外的任何脑神经,但通常发生于脑神经的感觉支,常见于听神经和三叉神经.脑实质内通常无雪旺细胞存在,因此脑实质内神经鞘瘤极其罕见.我们自1980年10月~1996年7月共收治脑实质内神经鞘瘤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汉东;史继新;谭启富;孙克华;杭春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半脂肪脊髓脊膜膨出为脂肪脊髓脊膜膨出的特殊类型.我科自1999年,收治2例,报告如下.
作者:鲍南;洪莉;施诚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指肿瘤对多种结构不同的化疗药物有交叉耐药现象,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多由mdr1基因产物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介导.本实验对106例各类儿童实体瘤 mdr1 基因产物表达进行研究,进一步阐明mdr1基因表达情况,为临床术前术后化疗提供依据.
作者:张喜平;金先庆;刘俊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小儿脑脓肿危害性大,延误或治疗不当,往往致感染播散、脑室炎、脑疝危及生命,或遗留残疾使生存质量下降.本文总结15年74例小儿脑脓肿的治疗体会,比较CT定位颅骨钻孔穿刺引流术(即微创术)和脑脓肿摘除术两组患儿术后疗效,认为微创术是治疗小儿脑脓肿的首选方法.
作者:孙莲萍;金惠明;施诚仁;吴燕;鲍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儿童垂体肿瘤卒中极为罕见,我院30多年仅收治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结合文献复习,对本病的诊治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李国平;黄思庆;游潮;易章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儿:男,7岁.于2001年10月23日10时,患儿在旋转跑动中摔倒在地,当即出现腹部剧痛,2min后疼痛缓解从地面爬起.此后,表现为持续性腹部隐痛,阵发性绞痛,发作时疼痛难忍,弯腰、曲膝时哭闹不安.每次绞痛发作持续2~5min,间隔10min~1h不等.伤后3h出现呕吐症状,当天呕吐3次,皆为胃内容物.
作者:韩福友;郭俊斌;张旗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儿:女,2岁.因反复尿痛、尿频 4月余,尿常规检查,发现WBC(+~+++),抗感染治疗无效,院外B超提示右肾积水入院.
作者:林涛;李旭良;魏光辉;何大维;刘俊宏;林扬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