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中;李起鸿;张怀芳
先证者(Ⅲ1),男,11岁.患儿因反复性腹痛、呕吐26天收住院.入院检查:全身皮肤呈暗黄色,口唇粘膜及双手双足掌面有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点,直径从1mm至5 mm,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状.腹稍胀,右中上腹部有触痛,肛查为黄软便,Hb 16.4g/L.
作者:孙琳;姚慧筠;周红 刊期: 1997年第02期
诊断胰腺疾病是个难题,以往仅能通过X线征象间接地显示胰腺病变,并无特殊性.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经内镜作胰胆管造影(ERCP)的应用,提高了诊断水平,但方法是侵入性的,且未能全面直接地显示胰腺的整体解剖结构.
作者:金百祥 刊期: 1997年第02期
临床上应用脂肪乳剂作为全胃肠道外营养(TPN)中的主要能源,起源于70年代初期.但脂肪乳剂中的长链甘油三酯(LCT)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及其并发症也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中/长链甘油三酯(MCT/LCT)的产生为小儿,尤其是新生儿TPN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营养配方.
作者:李昊;郑珊 刊期: 1997年第02期
目的:探索良好的肠吻合术式,以防止肠闭锁之小口径肠管吻合术后吻合口梗阻的发生.方法:改良肠单层吻合术与全层内翻吻合术进行动物实验比较,并临床应用.结果:切片观察示吻合口粘膜连续性恢复好,粘膜缺损少,粘膜下移少而轻,粘膜下层对合满意.与全层内翻吻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术后2周吻合口标本羟脯氨酸含量(代表胶原含量)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3.527 μg/mg干重和41.423μg/mg干重(P>0.05).7例肠闭锁患儿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改良肠单层吻合术不仅简便省时,而且有利于吻合口愈合,防止吻合口梗阻发生,尤其适用于小口径肠管.
作者:徐万华;谢宝珊;李毓秀;童鹤翔;马书进;方中南 刊期: 1997年第02期
目的;介绍10年间应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治疗儿童严重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经验,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组14例,年龄4~14岁,平均9岁,接Gustilo骨折分类,Ⅱ°1例,Ⅲ°_A 2例,Ⅲ°_B 8例,陈旧性骨折伴伤口感染,骨及软组织缺损3例.对不同骨折类型的固定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结果:术后随访11例,随访时间20个月至9年,无骨不连、再骨折及骨骺早闭,关节活动满意.功能恢复好.6例发生伤肢过度生长,但均<1.4 cm.结论:骨外固定于骨折区外穿针固定,不干扰骨折端的血循环;无内固定物的置入,减少了感染机率;其固定强度的可调性及稳固的固定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严重开放性骨折,脑外伤肌张力升高及多发伤者更为适用.
作者:许建中;李起鸿;张怀芳 刊期: 1997年第02期
目的:介绍新生儿周围静脉用全营养混合液的配制和在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1993~1995年58例新生儿和未成熟儿围手术期用全营养混合液(TNA)行静脉营养支持.介绍TNA的配方设计,配制步骤,应用方法,监测指标,溶液稳定性和治疗效果.本配方含总热量74~83kcal 309~347kJ(74~83kcal)·kg~(-1)·d~(-1),氮热比(N/Q)=1:197~220,脂肪供热占非蛋白热量42%~49%.结果:本配方使用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新生儿围手术期营养状况和氨基酸代谢.治疗后一周体重、淋巴细胞总数、血清总必需氨基酸和总非必需氨基酸明显升高(P<0.01,t检验).结论:本配方TNA的优点是配制方便,使用安全、有效,适用于新生儿和未成熟儿围手术期经周围静脉的胃肠外营养支持.
作者:李民驹;唐达星;吴德华 刊期: 1997年第02期
患儿:男,1岁2个月.因阵发性哭闹.呕吐1天,血便2次来院.门诊以肠套叠收入院.患儿一日来无明显原因烦躁不安、阵发哭闹、呕吐频繁,吐物为所进食物及水,血性大便2次,小便少.病前几日家长曾给小儿增加辅食.既往史无血便史,无大小便困难史.
作者:王学文;刘延黎 刊期: 1997年第02期
例1 男,6岁.因腹胀、反复尿路感染入院.IVU示双肾功能存在,肾盂肾盏不清.MCU诊断:巨大膀胱,左输尿管返流Ⅲ度.血BUN正常.尿培养大肠杆菌阳性.
作者:李穗生;刘唐彬 刊期: 1997年第02期
小儿胰腺肿瘤较为少见,仅占儿童肿瘤的0.6%~0.8%.发病率位于胰管畸形引起的胰腺炎和胰腺外伤之后,居小儿胰腺疾病的第二三位.肿瘤多发生于学龄期或青春前期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作者:高解春 刊期: 1997年第02期
患儿:男,10岁.间断肉眼无痛性血尿2月余.尿中可见血丝及血凝块.无腰痛、发热、尿路感染症状.在当地按肾炎治疗无效,后应用泼尼松治疗1周后血尿控制.
作者:高艳华;刘贵麟;张克伟 刊期: 1997年第02期
患儿:女,13岁.1995年1月5日入院.生后24小时之内排胎便,第3天排黄便.患儿于1年前,无明显诱冈出现腹胀,腹部起包块,便秘,每7~8天一次,大便干硬呈球状,伴呕吐.
作者:李龙;罗宇;张金哲;罗平风;曾津津 刊期: 1997年第02期
1993年以来,我院产科B超产前诊断2例胎儿肝内占位性病变,分别于孕38、39周检查时发现,2例胎儿均于右肝叶有占位性病变.
作者:刘唐彬;李穗生;黄结夫 刊期: 199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先天性肠闭锁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及其对肠道功能的影响,以探讨肠闭锁手术的切除范围.方法:对16例先天性肠闭锁手术切除之远近端肠管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肠壁各层厚度及神经组织的改变及其范围.结果:在各型肠闭锁中,远近端肠管除肠壁厚度有改变外,各层神经丛及神经节细胞数均较正常明显减少,近端改变范围大于10 cm,远端改变局限于2cm内.在此范围内,随着远离闭锁盲端,上述指标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本组结果从病理角度上对肠闭锁手术切除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缓慢的现象给予解释.提出肠闭锁术后应依据具体情况合理延长TPN时间,以期患儿安全度过肠道功能自我逆转期.
作者:付军;王练英;李正 刊期: 199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症致骨盆、髋关节方面变化,阐明手术时机和效果.方法:比较38例臀肌挛缩症与30例非臀肌挛缩症骨盆、髋关节平片,38例臀肌挛缩症中,20例术后6~7年随访.结果:臀肌挛缩症患儿的CE角增大(X=36.32°,P<0.01),颈干角增大(X=153°,P<0.01),股骨头指数下降(X=0.44,P<0.01).20例臀肌挛缩症术后6~7年随访,CE角(X=35°)颈干角(X=134.95°)肌骨头指数(X=0.489)均恢复同龄组正常均值内.结论:臀肌挛缩症可引起骨盆、髋关节继发性改变,手术有助于髋关节形态和功能恢复.
作者:韩镜明;代品华;李达泉;张平;张文 刊期: 1997年第02期
患儿:男,12岁.因间断腹痛9天,伴呕吐低热就诊,以阑尾炎收入院.入院前曾在外院行B超及肝功能检查无异常.
作者:牛军;房志勤;肖东 刊期: 1997年第02期
应用自制的云纹照相仪对上海市徐汇区7所小学7 157名6~13岁的小学生进行脊柱侧凸患病率调查.方法采用目测试验、云纹照相术,阅片阳性者由专业医师行前弯试验.
作者:田纪伟;邬学群;赵光复;严勇;贾华倩;葛京化 刊期: 1997年第02期
神经性下尿路功能障碍引起的问题,据估计可占当今小儿泌尿临床的25%,因此,近年来倍受临床关注.
作者:陈雨历 刊期: 1997年第02期
新生儿心脏移植发展较慢.但近5年来,新生儿、婴幼儿心脏移植的观点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一些不能手术或手术纠治不理想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和不可逆性心肌病变进行心脏移植,显示出乐观的前景.
作者:邢泉生;张善通 刊期: 1997年第02期
目的:为了解决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大便失禁的问题.方法:对7例患儿行两侧臀大肌瓣移植括约肌重建术,其中高位畸形4例,中位畸形3例,年龄6~14岁.入院时有肛门口哆开、粘膜外翻、肛门收缩无力.根据便意的有无和大便失禁程度进行肛门功能临床评定,1分者3例,2分者4例.结果:无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功能明显改善,肛门口闭合或明显缩小,粘膜外翻消失或缩小,肛门收缩力增强,便意恢复正常,干便能控制,肛门功能临床评定为4~5分.6例获随访、短3个月,长7年半.除2例肛门口轻度哆开,粘膜部分外翻外,其余肛门外观基本正常.3例偶有污粪或稀便时失禁,临床评分5分,另3例肛门功能正常(6分).其中4例进行肛门功能综合评定,均为优.结论:本手术是一种较理想的肛门外括约肌重建方法.
作者:李正;王练英;王伟;王慧贞 刊期: 1997年第02期
急性胰腺炎在儿童中并不少见,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临床表现以急性腹痛或间断性腹痛为主,病程初常易被忽视或误诊.所幸的是除发生严重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外,绝大多数儿童急性胰腺炎预后十分良好.
作者:施诚仁 刊期: 199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