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J.M.Vanderwinden;M.H.De Laet
目的:研究肝小肠联合移植中肝保护小肠的作用.方法:用封闭群大鼠建立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实验分组:肝小肠联合移植组9例(SD→SD).单独小肠移植组21例,其中SD→SD13例,SD→Wistar 8例.术后不用免疫抑制药自然生存,濒死或术后14天时处死作病检.结果:术后14天供肠排斥率在单独小肠移植组为100%,肝小肠联合移植组为55.6%(P<0.01).结论:封闭群大鼠肝小肠联合移植中肝对小肠保护作用,使供肠避免或推迟被排斥.
作者:孙晓毅;王果;魏明发;夏谷良;史慧芬 刊期: 1997年第04期
患儿:男,10岁.因头痛,呕吐3天,抽搐1天于1995年7月3日以上呼吸道感染收入院.既往史中有长期狗接触史.经保守治疗效果差,仍抽搐频繁.头颅CT检查示左额顶叶动、静脉畸形(AVM),于1995年7月8日转我科治疗.体检:神清合作,精神差,头颅外观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光反应灵敏;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各种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作者:贾元光 刊期: 1997年第04期
先天性肌性斜颈系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所导致的斜颈,表现为头和颈的不对称畸形.在我国并不少见,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畸形逐渐加重,对患儿的心理、生理、学习和生活均有影响.因此,一旦明确诊断,宜尽早治疗.我院近10年来行肌性斜颈手术163例,在治疗中有以下经验和体会.
作者:张锡庆 刊期: 1997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4期
肌性斜颈在婴儿很常见,治疗观点基本一致,所以也就习以为常的临诊处理.但文献上有时持不同的观点,在此提出可供讨论和思考.
作者:金百祥 刊期: 1997年第04期
近年我院骨科在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下,开展了儿童脊柱侧弯矫形术,以Harringtion和Luque联合手术施术10例,结果显示儿童病例术中亦能清晰地记录出SEP.特别是SEP监测下术中能够及时发现椎板下穿钢丝对脊髓后索的直接刺激或损害、哈氏棒撑开矫正脊柱侧弯过程对脊髓组织牵张造成的缺血损伤等,术者完全能在不改变麻醉深度的情况下了解脊髓的生理状况,从而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刘正全;肖龙;覃均昌;张德文;刘传康;李明;唐盛平;覃佳强;陈权 刊期: 1997年第04期
先天性肌性斜颈确诊后应尽早开始治疗.有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1岁以内的婴儿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可分为直接按摩和牵拉矫正.新生儿阶段可直接按摩推拿胸锁乳突肌肿块,用拇指对肿块施以适当压力进行,每次30~50下,每天4~6次,切忌动作粗暴.
作者:柯金清 刊期: 199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儿血管瘤与雌激素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0例小儿血管瘤标本的雌激素受体进行检测.另取10例正常皮肤作为对照.结果:30例血管瘤标本中雌激素受体皆为阴性.结论:小儿血管瘤可能无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对血管瘤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间接途径起作用的.
作者:李林;聂小妹;张大文 刊期: 1997年第04期
以往认为小儿恶性肿瘤失控性生长主要与肿瘤细胞无限制的分裂增殖有关,很少注意细胞死亡的作用,而且认为肿瘤细胞死亡主要为坏死.近年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受多种癌基因调控,在小儿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和消退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这方面研究的进展.
作者:钱抱平;高解春 刊期: 1997年第04期
先天性巨结肠症绝大多数于婴幼儿期诊治.10岁以上者少见.我院于1981~1996年收治10~15岁病例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再生;汪定海 刊期: 199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6例小儿烧伤后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分析,探讨用手术治疗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方法.方法:6例3~7岁患儿,伤后4~10天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经保守治疗失效后,采取早期手术治疗.术中见溃疡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后壁,出血活跃,手术均采用毕Ⅱ氏胃大部切除空肠吻合术;对溃疡面大者,切除十二指肠溃疡的同时,结扎出血区上一级供血动脉,并反折十二指肠前壁关闭十二指肠残端.结果:经早期手术治疗,治愈5例,死亡1例,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结论:Curling's溃疡和上消化道大出血与休克、感染密切相关.早期手术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积极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锐;王春艳 刊期: 199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儿髌骨骨折的损伤特点并总结其诊断治疗经验.方法:本文报道14例小儿髌骨骨折,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9~14岁,平均11.4岁.横形骨折4例,袖套骨折8例,粉碎骨折2例.伤后主要临床表现为膝部剧烈疼痛、明显肿胀及活动受限,均行开放复位治疗.结果:随访5个月~8年,骨折均获愈合,膝关节无疼痛不适感觉,其中13例膝关节活动恢复正常,1例膝关节屈曲受限.结论:小儿髌骨骨折多见于髌骨下极,而袖套骨折又是小儿髌骨骨折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损伤范围常累及骨化中心周围的软骨壳.对小儿髌骨骨折尤其是袖套骨折应首先考虑手术治疗,术中应注意保持软骨壳的完整.手术治疗一般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戴力扬;张文明 刊期: 1997年第04期
目的:测定小儿急性骨髓炎早期病灶骨内压变化,探索其在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早期小儿急性骨髓炎进行了病灶骨内压和健侧骨内压的对照测定.结果:18例病灶骨内压均显著升高(5.5±0.9 kPa,1cmH_2O=0.098 kPa),与对照侧骨内压(2.6±0.5 kPa)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急性骨髓炎早期病灶骨内压显著升高.骨内压测定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术中骨内压的动态监测可作为判断减压钻孔是否准确有效的客观标准,对保证手术效果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阚金庆;夏传江;栗向明;张昆 刊期: 1997年第04期
小肠广泛切除后,由于胰胆分泌物、内分泌激素和食糜的作用,残留肠管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出现结构性变化.近年来研究发现:改变食糜的组成成分或加入某些特殊物质可以促进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nydrome,SBS)残留肠管的代偿性变化,缩短SKS患儿完全代偿所需的时间而达到治疗SBS的目的.这些特殊物质对正常肠粘膜上皮细胞有明显的营养作用,可改善肠粘膜上皮细胞的代谢,促进细胞的增殖,故统称为肠营养素.本文对近年来肠营养素的研究情况及其在SB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伍烽;金先庆 刊期: 1997年第04期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直接原因是出生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挛缩.因为多数病例有臀位产及其他难产史,出生10天以后在患侧颈部出现纤维瘤样硬结,因此,历来的讨论中都提及与产伤有关.以往的学者在早期及晚期的病变肌肉中均未发现出血的痕迹,肌肉切片中也无创伤表现.因此,对是否是正常肌肉被产伤撕裂造成肌组织纤维化,都持否定态度.
作者:刘润玑 刊期: 199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肾母细胞瘤P_(53)基因突变与其组织类型的关系.方法:应用银染PCR-SSCP分析方法和NWTS-Ⅱ组织分型标准,对56例手术切除肿瘤,辅以化疗的肾母细胞瘤患者进行试验.结果:14例间变型肾母细胞瘤中,10例发生了P_(53)基因突变,其中5例位于第5~6外显子,3例位于第7外显子,2例位于第8外显子.随访9例,7例P_(53)基因突变,其3年存活率44.4%(4/9);42例无间变型肾母细胞瘤均未发现P_(53)基因突变,随访24例,3年存活率83.3%(20/2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P_(53)基因突变可作为肾母细胞瘤间变的分子标记,对估价患儿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作用.
作者:步星耀;金百祥;沈兆忠;罗建民 刊期: 1997年第04期
患儿:女,6岁.发现颈前无痛性肿物5个月,于1996年5月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好,发育正常,颈前部偏左侧,舌骨下缘有一肿块,约4cm×3cm大小,局部无红肿,表面光滑,无压痛,边界清,有囊性感,随吞咽上下移动.B超检查:甲状腺以外有一囊性占位性病变.
作者:梁廷华 刊期: 1997年第04期
正常的髋关节是一个杵臼关节,它的稳定性依赖干臼的形态、方向、臼对头的包含,以及髋关节周围的肌肉、V型韧带、圆韧带和关节囊.而臼对头的包含不是一成不变的,新生儿髋臼相对浅,股骨头呈半球形,臼对头的包含很大程度上依赖软骨性的臼盂,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臼的深度相对加深,股骨头渐渐发育至近似于球的三分之二,这个过程要到3岁以后才能完成.因此,从X线片卜测量髋臼指数,随着年龄的增长,髋臼指数减少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范丁安;张建立;王承武 刊期: 1997年第04期
小儿阴茎短小,在其完全断裂后,背侧动、静脉断端易回缩寻找困难,本例在断裂7小时后再植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顾百胜;李标 刊期: 1997年第04期
目的:9例小儿垂体微腺瘤采用经蝶显微手术治疗,女性5例,男性4例,年龄8~15岁,平均10.5岁.其中生长激素细胞腺瘤(GH)6例,催乳素细胞腺瘤(PRL)2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ACTH)1例.方法:本组均经血清激素检查、CT或MRI扫描确诊.手术采取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或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两种方式行肿瘤切除术.结果:术后无死亡.7例获长期随访(平均2.2年),有6例恢复良好;1例血清激素水平又有增高,且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瘤有复发,需行再次手术.结论:小儿垂体微腺瘤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章翔;刘卫平;费舟;傅相平;傅洛安;张建宁;张志文;李安民;易声禹 刊期: 199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