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再生;汪定海
目的:探讨小儿髌骨骨折的损伤特点并总结其诊断治疗经验.方法:本文报道14例小儿髌骨骨折,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9~14岁,平均11.4岁.横形骨折4例,袖套骨折8例,粉碎骨折2例.伤后主要临床表现为膝部剧烈疼痛、明显肿胀及活动受限,均行开放复位治疗.结果:随访5个月~8年,骨折均获愈合,膝关节无疼痛不适感觉,其中13例膝关节活动恢复正常,1例膝关节屈曲受限.结论:小儿髌骨骨折多见于髌骨下极,而袖套骨折又是小儿髌骨骨折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损伤范围常累及骨化中心周围的软骨壳.对小儿髌骨骨折尤其是袖套骨折应首先考虑手术治疗,术中应注意保持软骨壳的完整.手术治疗一般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戴力扬;张文明 刊期: 1997年第04期
患儿:男,8岁,因生后反复呕吐入院.体检:神志清楚,Ⅱ度营养不良.心肺(-).腹膨隆,肝脾(-),腹部无压痛及包块.肛诊:正常.上消化道钡餐透示:幽门狭窄,胃重度扩张,胃排空障碍.患儿以幽门狭窄收入院后给予禁食、置胃管、温盐水洗胃、静脉补液.3天后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
作者:王克来;刘春兰;唐卫华 刊期: 1997年第04期
目的:为了提高对袋状直肠、乙状结肠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4例袋状直肠、乙状结肠综合征患儿均为女性,合并先天性肛门闭锁,婴儿期行会阴肛门成型术.术后4例均进行性排便困难,充盈性大便失禁,经保守疗法无效.钡灌肠可见直肠、乙状结肠扩张呈囊袋状.手术发现扩张肠管无蠕动,与正常肠管分界明显,切除病变肠管.组织学检查肠壁肌层增生、肥厚,神经节细胞正常.结果:术后2例患儿排便正常,无污粪及大便潴留,1例尚未关瘘,1例大便次数多,有污粪.结论;袋状直肠、乙状结肠综合征是直肠、乙状结肠局限性高度扩张,合并有瘘的肛门闭锁和(或)同时合并泌尿生殖系畸形的一种疾病.保守治疗无效,必须手术切除扩张肠管.
作者:赵莉;李振东;牛爱国 刊期: 1997年第04期
患儿:男,10岁.因头痛,呕吐3天,抽搐1天于1995年7月3日以上呼吸道感染收入院.既往史中有长期狗接触史.经保守治疗效果差,仍抽搐频繁.头颅CT检查示左额顶叶动、静脉畸形(AVM),于1995年7月8日转我科治疗.体检:神清合作,精神差,头颅外观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光反应灵敏;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各种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作者:贾元光 刊期: 1997年第04期
自1987年11月至1995年11月,我们对小儿纵隔肿瘤38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现就其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作者:杨德康;陈汉章;吴哲凡;杨运有;林道平 刊期: 1997年第04期
目的:评估儿童外伤评分(pediatric trauma score,PTS)判断外伤严重度及病死率的可信度.方法:对76例外伤儿童作PTS测定.结果;PTS>8的58例患儿无死亡,PTS≤8的18例患儿中有4例死亡.年龄≤3岁(体重≤14 kg)者的平均PTS(8.0±2.7)与年龄>3岁(体重>14kg)者的平均PTS(9.7±2.8)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行剖腹探查术有脏器受损的14例患儿中13例PTS>8.结论:PTS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的外伤严重度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陈戟;张弛;王俊;施诚仁 刊期: 199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小儿无血预充体外循环术后机体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变化.方法:选择体重10~20kg常见先心病40例,全部采用无血预充,观察术后血球压积、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浆蛋白和血气分析等变化,并与同期40例有血预充对照.结果:两组病例术后血球压积、血红蛋白和血气分析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血预充组术后早期血小板和血浆蛋白明显下降,但术后7天内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24小时和总的纵隔引流量分别减少26.7%和22.2%,70%患儿术后无需输血,表明无血预充体外循环具有减少术后并发症和节约用血的作用.
作者:胡型锑;施霖;王胜利;苏尔瞻;杨美高;陈燕燕 刊期: 199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一氧化氧合成酶(NOS)在儿童贲门失弛缓症肠神经系统中的分布.方法:应用还原型辅酶Ⅱ二磷酸酶组织化学及NOS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3例儿童贲门失弛缓症及6例对照组远端食管、贲门、胃底及幽门部NOS的分布情况.结果:对照组食管、贲门、胃底及幽门部肌层内含有丰富的NOS染色阳性神经纤维,肌间神经节细胞呈NOS染色阳性.患儿组贲门部肌层中缺乏NOS染色阳性神经纤维,肌间神经节细胞呈NOS染色阴性,远端食管及胃底部偶可见散在的NOS染色阳性神经节细胞,幽门部NOS的分布与对照组基本相同.结论:远端食管、贲门及胃底部缺乏NOS可能与功能性贲门失弛缓症发病的病理生理有关.
作者:刘浩;J.M.Vanderwinden;M.H.De Laet 刊期: 1997年第04期
例1 男,5岁,因右下腹疼痛伴低热22小时入院.体检:T 37.2℃,精神好,咽无充血,腹平,右下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未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2.1×109/L,中性0.70,淋巴0.20.
作者:张廷冲;董蒨;江布先;国世忠 刊期: 1997年第04期
患儿:男,3个月,1994年11月17日入院.其母妊娠8个月进行产前B超检查,发现胎儿心包积液.足月产,生后3天复查心脏,B超仍提示心包积液,因新生儿期无症状,未予处理.满月后,因呼吸急促、喘憋、口周发绀收住小儿内科.
作者:江布先;朱光连;张虹 刊期: 1997年第04期
先天性肌性斜颈系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所导致的斜颈,表现为头和颈的不对称畸形.在我国并不少见,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畸形逐渐加重,对患儿的心理、生理、学习和生活均有影响.因此,一旦明确诊断,宜尽早治疗.我院近10年来行肌性斜颈手术163例,在治疗中有以下经验和体会.
作者:张锡庆 刊期: 199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儿血管瘤与雌激素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0例小儿血管瘤标本的雌激素受体进行检测.另取10例正常皮肤作为对照.结果:30例血管瘤标本中雌激素受体皆为阴性.结论:小儿血管瘤可能无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对血管瘤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间接途径起作用的.
作者:李林;聂小妹;张大文 刊期: 1997年第04期
我院1990~1995年共收治婴幼儿自发性乳糜胸4例,均采用胸腔引流、控制饮食及间断胸腔内灌注粘连剂等方法,4例全部治愈,现将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张灿斌;赵元锰;王建立;徐中一;王晓东 刊期: 1997年第04期
目的:报道7例小儿胰腺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1981年来治疗7例胰腺损伤,4例单纯损伤中3例保守治疗,1例手术外引流;2例分别伴有脾破裂及胃穿孔,行脾切除及胃穿孔修补;1例胰腺颈体部横断伴十二指肠断裂行胰腺远、近端与空肠端端、端侧Roux-en-Y吻合、胃空肠吻合.结果:随访3个月至14年,疗效满意.行保守治疗中有1例发生假性胰腺囊肿,6个月时自行消失;2例胰瘘在引流及应用TPN后33天及49夭痊愈.结论:对腹部外伤,腹痛伴持续血清淀粉酶升高的患儿需行腹部B超及CT检查,根据胰腺损伤的范围和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作者:周以明;肖现民 刊期: 1997年第04期
先天性肌性斜颈确诊后应尽早开始治疗.有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1岁以内的婴儿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可分为直接按摩和牵拉矫正.新生儿阶段可直接按摩推拿胸锁乳突肌肿块,用拇指对肿块施以适当压力进行,每次30~50下,每天4~6次,切忌动作粗暴.
作者:柯金清 刊期: 1997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4期
患儿:女,4岁.反复呕吐、发热2年余,腹痛1年,近2天呕吐频繁,阵发性腹痛加剧,于1995年9月12日收入院.体检:营养不良,面色苍黄,气稍促.心率180次/分,心尖搏动点在胸骨右缘,胸骨下端明显内陷,左肺呼吸音减低,腹稍隆,右中上腹部可扪及12cm×8cm肿块,质中等,触痛,活动欠佳,表面不平,移动性浊音(一).
作者:金惠铭;竺胜伟;张兆荣;俞承忠 刊期: 1997年第04期
患儿:女,6岁.因下腹部红色肿物并漏尿6年入院.患儿足月顺产,生后即被发现右下腹部有一红色肿物,肿物右上方有小孔漏尿,随年龄增长,漏尿现象无好转,但患儿有正常排尿过程,每天4~5次,每次量约100 ml,尿流成线,无尿频、尿急,无腹痛,无发热等症状.
作者:张廷冲;杨传民;朱光连 刊期: 1997年第04期
肌性斜颈在婴儿很常见,治疗观点基本一致,所以也就习以为常的临诊处理.但文献上有时持不同的观点,在此提出可供讨论和思考.
作者:金百祥 刊期: 1997年第04期
临床资料:标本取自2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FtPS)行幽门肌切开术后4个月及2年,其幽门排空功能均正常.再次手术原因,例1为内镜及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胃出血,例2为胃食道返流行Nissen防返流术.
作者:刘浩;高亚利;J.M.Vanderwinden;M.H.De Laet 刊期: 199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