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布先;朱光连;张虹
目的:报道7例小儿胰腺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1981年来治疗7例胰腺损伤,4例单纯损伤中3例保守治疗,1例手术外引流;2例分别伴有脾破裂及胃穿孔,行脾切除及胃穿孔修补;1例胰腺颈体部横断伴十二指肠断裂行胰腺远、近端与空肠端端、端侧Roux-en-Y吻合、胃空肠吻合.结果:随访3个月至14年,疗效满意.行保守治疗中有1例发生假性胰腺囊肿,6个月时自行消失;2例胰瘘在引流及应用TPN后33天及49夭痊愈.结论:对腹部外伤,腹痛伴持续血清淀粉酶升高的患儿需行腹部B超及CT检查,根据胰腺损伤的范围和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作者:周以明;肖现民 刊期: 1997年第04期
患儿:女,4岁.反复呕吐、发热2年余,腹痛1年,近2天呕吐频繁,阵发性腹痛加剧,于1995年9月12日收入院.体检:营养不良,面色苍黄,气稍促.心率180次/分,心尖搏动点在胸骨右缘,胸骨下端明显内陷,左肺呼吸音减低,腹稍隆,右中上腹部可扪及12cm×8cm肿块,质中等,触痛,活动欠佳,表面不平,移动性浊音(一).
作者:金惠铭;竺胜伟;张兆荣;俞承忠 刊期: 1997年第04期
本院近年共收治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Kasabach-Merritt综合征)患儿8例,均采用激素局部注射疗法,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徐珊;陈美章 刊期: 1997年第04期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直接原因是出生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挛缩.因为多数病例有臀位产及其他难产史,出生10天以后在患侧颈部出现纤维瘤样硬结,因此,历来的讨论中都提及与产伤有关.以往的学者在早期及晚期的病变肌肉中均未发现出血的痕迹,肌肉切片中也无创伤表现.因此,对是否是正常肌肉被产伤撕裂造成肌组织纤维化,都持否定态度.
作者:刘润玑 刊期: 1997年第04期
自1988年6月至1994年7月,我们采用自行设计的包皮帽瓣法对7例冠状沟型尿道下裂患儿施行尿道成形,年龄小5岁,大12岁,均为初治病例.其中,4例伴有不同程度的阴茎下弯畸形和尿道外口狭窄.皮瓣设计大4 cm×2 cm,小2.0 cm×1.5 cm.术后尿道外口均位于龟头顶端,阴茎形态自然,达到了预期的疗效.
作者:李新庆;李式瀛;李森恺;李养群 刊期: 1997年第04期
先天性巨结肠症绝大多数于婴幼儿期诊治.10岁以上者少见.我院于1981~1996年收治10~15岁病例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再生;汪定海 刊期: 1997年第04期
1989年8月至1993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3271例儿童新鲜骨折,年龄1~12岁,发病均在72小时以内,有明确的外伤史.同期,各种陈旧骨折、病理骨折、复诊骨折和产伤骨折均未被统计在内.重点讨论儿童骨折发病的相关因素:年龄、性别、季节和部位分类.
作者:陈博昌;蔡奇勋 刊期: 1997年第04期
患儿:男,3个月,1994年11月17日入院.其母妊娠8个月进行产前B超检查,发现胎儿心包积液.足月产,生后3天复查心脏,B超仍提示心包积液,因新生儿期无症状,未予处理.满月后,因呼吸急促、喘憋、口周发绀收住小儿内科.
作者:江布先;朱光连;张虹 刊期: 1997年第04期
目的:评估儿童外伤评分(pediatric trauma score,PTS)判断外伤严重度及病死率的可信度.方法:对76例外伤儿童作PTS测定.结果;PTS>8的58例患儿无死亡,PTS≤8的18例患儿中有4例死亡.年龄≤3岁(体重≤14 kg)者的平均PTS(8.0±2.7)与年龄>3岁(体重>14kg)者的平均PTS(9.7±2.8)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行剖腹探查术有脏器受损的14例患儿中13例PTS>8.结论:PTS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的外伤严重度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陈戟;张弛;王俊;施诚仁 刊期: 1997年第04期
以往认为小儿恶性肿瘤失控性生长主要与肿瘤细胞无限制的分裂增殖有关,很少注意细胞死亡的作用,而且认为肿瘤细胞死亡主要为坏死.近年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受多种癌基因调控,在小儿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和消退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这方面研究的进展.
作者:钱抱平;高解春 刊期: 199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肾母细胞瘤P_(53)基因突变与其组织类型的关系.方法:应用银染PCR-SSCP分析方法和NWTS-Ⅱ组织分型标准,对56例手术切除肿瘤,辅以化疗的肾母细胞瘤患者进行试验.结果:14例间变型肾母细胞瘤中,10例发生了P_(53)基因突变,其中5例位于第5~6外显子,3例位于第7外显子,2例位于第8外显子.随访9例,7例P_(53)基因突变,其3年存活率44.4%(4/9);42例无间变型肾母细胞瘤均未发现P_(53)基因突变,随访24例,3年存活率83.3%(20/2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P_(53)基因突变可作为肾母细胞瘤间变的分子标记,对估价患儿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作用.
作者:步星耀;金百祥;沈兆忠;罗建民 刊期: 1997年第04期
小儿阴茎短小,在其完全断裂后,背侧动、静脉断端易回缩寻找困难,本例在断裂7小时后再植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顾百胜;李标 刊期: 1997年第04期
目的:测定小儿急性骨髓炎早期病灶骨内压变化,探索其在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早期小儿急性骨髓炎进行了病灶骨内压和健侧骨内压的对照测定.结果:18例病灶骨内压均显著升高(5.5±0.9 kPa,1cmH_2O=0.098 kPa),与对照侧骨内压(2.6±0.5 kPa)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急性骨髓炎早期病灶骨内压显著升高.骨内压测定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术中骨内压的动态监测可作为判断减压钻孔是否准确有效的客观标准,对保证手术效果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阚金庆;夏传江;栗向明;张昆 刊期: 1997年第04期
患儿:女,6岁.因下腹部红色肿物并漏尿6年入院.患儿足月顺产,生后即被发现右下腹部有一红色肿物,肿物右上方有小孔漏尿,随年龄增长,漏尿现象无好转,但患儿有正常排尿过程,每天4~5次,每次量约100 ml,尿流成线,无尿频、尿急,无腹痛,无发热等症状.
作者:张廷冲;杨传民;朱光连 刊期: 199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儿髌骨骨折的损伤特点并总结其诊断治疗经验.方法:本文报道14例小儿髌骨骨折,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9~14岁,平均11.4岁.横形骨折4例,袖套骨折8例,粉碎骨折2例.伤后主要临床表现为膝部剧烈疼痛、明显肿胀及活动受限,均行开放复位治疗.结果:随访5个月~8年,骨折均获愈合,膝关节无疼痛不适感觉,其中13例膝关节活动恢复正常,1例膝关节屈曲受限.结论:小儿髌骨骨折多见于髌骨下极,而袖套骨折又是小儿髌骨骨折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损伤范围常累及骨化中心周围的软骨壳.对小儿髌骨骨折尤其是袖套骨折应首先考虑手术治疗,术中应注意保持软骨壳的完整.手术治疗一般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戴力扬;张文明 刊期: 1997年第04期
目的:为了避免小儿阑尾脓肿手术及伤口换药的痛苦.方法:本组32例,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抽脓治疗阑尾脓肿20例,经直肠脓肿穿刺抽脓1例,开腹引流2例,与同期行抗生素保守治疗的9例阑尾脓肿相比较.结果:经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治疗的21例阑尾脓肿,比用抗生素保守治疗的9例阑尾脓肿,腹痛消失时间减少5.2天,腹部压痛消失时间减少7.1天,退烧时间减少4.9天,住院时间减少3.3天.结论: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抽脓治疗阑尾脓肿有见效快、简便、安全和创伤小的优点.
作者:项超美;孙琳 刊期: 199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45例小儿可治性晚期脑肿瘤(髓母细胞瘤,星型细胞瘤,室管膜细胞瘤)的治疗方案及30例小儿难治性晚期恶性脑肿瘤(生殖细胞瘤,脑干肿瘤)的治疗转归.方法:可治性肿瘤中30例采用自身骨髓移植方案,15例采用强化疗方案;难治性肿瘤中13例采用自身骨髓移植方案,17例采用强化疗方案.结果:可治性肿瘤中30例采用自身骨髓移植方案,5年生存率达43.33%;15例采用强化疗方案仅能提高中位生存期,不能提高5年生存率.难治性肿瘤中13例采用自身骨髓移植方案,17例采用强化疗方案,均于20个月内死亡.结论:小儿晚期恶性脑肿瘤可治性组,采用自身骨髓移植方案优于强化疗方案,更优于其他化疗方案.对小儿难治性晚期恶性脑肿瘤采用自身骨髓移植方案及强化疗方案均能延长中位生存期.
作者:沈玉成;陈若平;应大明;王耀平;汤静燕 刊期: 1997年第04期
目的:为了提高对袋状直肠、乙状结肠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4例袋状直肠、乙状结肠综合征患儿均为女性,合并先天性肛门闭锁,婴儿期行会阴肛门成型术.术后4例均进行性排便困难,充盈性大便失禁,经保守疗法无效.钡灌肠可见直肠、乙状结肠扩张呈囊袋状.手术发现扩张肠管无蠕动,与正常肠管分界明显,切除病变肠管.组织学检查肠壁肌层增生、肥厚,神经节细胞正常.结果:术后2例患儿排便正常,无污粪及大便潴留,1例尚未关瘘,1例大便次数多,有污粪.结论;袋状直肠、乙状结肠综合征是直肠、乙状结肠局限性高度扩张,合并有瘘的肛门闭锁和(或)同时合并泌尿生殖系畸形的一种疾病.保守治疗无效,必须手术切除扩张肠管.
作者:赵莉;李振东;牛爱国 刊期: 1997年第04期
患儿:男,11岁.以右腰部肿物生长4个月入院.患儿家长4个月前偶然发现患儿右腰部有一儿头大小肿物,近来肿物增大并伴右腰部胀痛,追问病史患儿曾出现肉眼血尿2次.
作者:马乐;任继宽 刊期: 199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16例临床资料的回顾对小儿食管裂孔疝的外科治疗作进一步探讨.方法:本组共16例,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1个半月~8岁,其中12例≤2岁,临床分型:滑疝11例(合并短食管畸形3例).旁疝3例,混合型2例.除完成裂孔疝修补外,滑疝、混合型疝均附加抗返流手术,其中2例又加幽门成形术,8例加幽门浆肌层切开术.结果:术后死亡1例,1例滑疝术后因吞咽困难再手术治愈,3例轻度胃胀气,1~2月症状消失,15例随访1~4年无复发.结论:重症小儿食管裂孔疝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滑疝,混合型疝除完成疝修补外须附加抗返流手术,疗效满意.
作者:钱龙宝;谷兴琳;戴约;任振;夏建海 刊期: 199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