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解郁丸治疗失眠31例临床观察

洪永波;罗和春;姚卫海;王志强;梅桂森;曾丽萍;蒋学柱;赵志付

关键词:失眠症/中医药疗法, @ 解郁丸
摘要:目的:验证解郁丸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方法: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将53例患者分为中药组31例,对照组22例,于用药前及用药后第14天、28天分别采用睡眠状态问卷量表(S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药物疗效,采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中对疗效和副反应的评分法评定不良反应和疗效指数.结果:中药组显效率(54.9%)与对照组(59.1%)相当(P>0.05);中药组与对照组治疗后SQ、SDS和SAS分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中药组的副反应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疗效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解郁丸治疗失眠疗效与曲唑酮相当,不良反应明显少于曲唑酮.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治疗频复发性肾病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清解肾康灵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的干预作用,探讨清解肾康灵抗复发的机理.方法:频复发性肾病综合征(FRNS)患儿60例,简单随机分成治疗组(A组),对照组(B组),选取正常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C组).强的松采用诱导缓解、移行减量及拖尾疗法;雷公藤采用24周疗法;环磷酰胺采用冲击疗法;清解肾康灵颗粒剂5g/次,3次/天,疗程1年.结果:FRNS患儿发作期血清TNF-α、NO显著高于C组(P<0.01),而A组TNF-α、NO在治疗后则恢复正常,B组仍然高于正常对照组.A组和B组治疗后组间比较胆固醇含量、血浆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A组和B组在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清解肾康灵在治疗及预防FRNS患儿的复发方面有显著的优势,能显著降低TNF-α、NO的含量,并且能明显控制TNF-α和NO的级联损伤效应.

    作者:董飞侠;曾章超;郑健;杨鸿;丘余良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汉防己擅治慢性心力衰竭

    近年来,余在临床工作中偶得一验,汉防己治疗肺心病、慢性冠心病伴心衰,疗效独到,兹介绍如下.汉防己用量一般为20~50g,肺心病加黄芪30g,黄精15g;冠心病加丹参20g;心气虚加全瓜蒌15g,薤白12g;心阴虚加麦冬15g,太子参15g,水煎服.3周为1个疗程.

    作者:张建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择时治疗32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择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择时治疗组(观察组)和不择时治疗组(对照组),观察组选择每日辰时(上午7~9时)应用艾条灸足三里穴,配以神阙穴,每日灸1次,每次每穴20分钟,配合中药通络汤,每日1剂,辰时一次性温服.对照组除辰时以外随意选择时间治疗,其治疗方法与观察组相同.两组均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以对照观察.结果:观察组痊愈率、显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除血浆比粘度、血沉外,其它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选择适当的治疗时间,符合现代时间治疗学观点,同样的治疗方法下,可明显提高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玉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循证中医肿瘤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医学临床实践由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转变,传统的中医肿瘤诊断难以与现代医学的诊断相衔接,辨证分型难以量化和统一,临床研究常缺乏严谨合理的设计和严格的操作规范,没有迅速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因此,提出应进一步完善临床病证诊断的标准化与疗效评定的规范化,先建立和利用小规模单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以系统评估技术对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科学评价;并且对名老中医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和严格的再验证.总之,应以循证医学的工作原则来指导和规范恶性肿瘤的中医诊治和科研.

    作者:陈泽涛;侯仰韶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汉防己治疗痛经

    汉防己为防己科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粉防己的根.味苦辛,性寒.归膀胱、肾、脾经.有祛风湿、止痛、利水之功.主要用于风湿痹痛及水肿,脚气、浮肿之症.且指出汉防己长于利水消肿,木防己长于祛风止痛.吾师用汉防己治疗各类痛经效果甚佳.临床辨明寒热气血,分别配伍使用.或用汉防己、延胡索、五灵脂各10g泡黄酒,每晚睡前服10ml,连服3个月,效果亦佳.

    作者:姜云燕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怎样选择生姜外治疾病?

    答:生姜为居家常用调味品,也是一味常用中药,其性味辛温,入脾胃经,有发表散寒,止呕祛痰之功,可治疗风寒感冒,呕吐,咳喘等疾病,多用于内服及调味,据笔者经验及有关资料介绍,其鲜用外治亦多殊功,介绍如下.

    作者:胡献国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蠲痹通络胶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00例

    我院采用自制纯中药制剂蠲痹通络胶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两组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共40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共200例,男114例,女86例,其中双膝96例,40例关节积液,30例关节变形,出现症状时间3个月~20年,年龄45~75岁,平均59岁.对照组共200例,男113例,女87例,其中双膝70例,33例关节积液,12例关节变形,出现症状时间1个月~16年,年龄42~74岁,平均58岁.

    作者:刘荣顺;司文顺;沈志刚;司倩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对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研究现状的若干思考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心衰)是一个慢性、进行性及致命性的病理生理过程.随着抗高血压治疗日趋完善,溶栓、介入治疗在冠心病的应用,心血管病(Cardio vascular diseases,CVD)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已明显降低.然而,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CHF的患病率与发病率则明显上升,已成为CVD的主要死因.因此,心衰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将成为本世纪CVD研究的热点.

    作者:韩丽华;王振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顺激合剂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肝郁脾虚证患者结肠动力学的改变,并评价顺激合剂对其结肠动力学的影响,从结肠动力学方面初步探讨顺激合剂治疗IBS的机制.方法:采用单纯随机分组法将63例受试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观察治疗前后结肠动力学变化,并分别与正常组结肠动力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患者空腹及餐后结肠活动亢进,腹压增加时肛管括约肌净增压、直肠低敏感量和直肠耐受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均有改善(P<0.01).结论:IBS肝郁脾虚证患者结肠动力学有异常改变,顺激合剂可改善其异常的结肠动力学模式,这可能是顺激合剂治疗IBS的机理之一.

    作者:周福生;吴文江;黄志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黄连解毒生肌膏治疗烧伤78例

    我院自2001年以来采用自拟黄连解毒生肌膏治疗烧伤,获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本组78例患者,男54例,女24例,年龄2~72岁,平均年龄31.5岁.热水(蒸气)烫伤37例,火焰烧伤21例,电弧烧伤11例,其他原因烧伤9例.烧伤面积1%~5%18例,6%~12%35例,13%~20%25例;其中Ⅰ度烧伤21例,Ⅱ度烧伤43例,Ⅲ度烧伤14例.烧伤部位:四肢39例,躯干17例,面部6例,多部位烧伤16例.

    作者:吴继良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外贴内服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08例

    自2001年以来,采用我院自制的麝香通痹膏和三七通脉丸,外贴内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20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均为2001年2月~2003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门诊患者,共208例,同时随机设对照组104例,根据症状、体重、心电图检查均符合WHO关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本组病例男128例,女80例;年龄34~82岁,平均年龄48.2岁;病程2个月~37年;伴心律失常者18例,心功能不全者12例,糖尿病者8例.对照组做常规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中医辨证分型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翟秀芹;康日新;高莉;高敬力;高社光;宁亚波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中药解郁丸治疗失眠31例临床观察

    目的:验证解郁丸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方法: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将53例患者分为中药组31例,对照组22例,于用药前及用药后第14天、28天分别采用睡眠状态问卷量表(S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药物疗效,采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中对疗效和副反应的评分法评定不良反应和疗效指数.结果:中药组显效率(54.9%)与对照组(59.1%)相当(P>0.05);中药组与对照组治疗后SQ、SDS和SAS分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中药组的副反应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疗效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解郁丸治疗失眠疗效与曲唑酮相当,不良反应明显少于曲唑酮.

    作者:洪永波;罗和春;姚卫海;王志强;梅桂森;曾丽萍;蒋学柱;赵志付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针刺风府穴治疗假性球麻痹30例

    假性球麻痹亦称假性延髓麻痹或中枢性延髓麻痹,是由于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所致,多见于脑卒中后,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情感异常等症.名老中医黄鼎坚教授治疗本病常在常规取穴基础上加刺风府穴,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庞勇;陈尚杰;周开斌;林周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宁心膏透皮给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0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宁心膏透皮给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A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100例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西药加宁心膏组(治疗组)50例和常规西药加凡士林软膏组(对照组)50例,观察临床疗效,并测定疗程前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脂质(LPO).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AP疗效总有效率及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是92%、63.0%和78%、37.8%(P<0.05或P<0.01);两组均可提高SOD并降低LPO,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优(P均<0.05).结论:宁心膏透皮给药能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AP的疗效,提示该药能透皮吸收,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及抗氧自由基.

    作者:华浩明;王家骜;姚祖培;高想;张民庆;李七一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防己善治紫癜

    防己,味苦、辛,通行十二经.功能利水消肿,祛风止痛.一般多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及风湿痹痛.此外,治疗紫癜,亦有奇效.诸本草但言利水消肿,祛风止痛,不言其行瘀止血消斑.笔者经验,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取防己干燥根300g,切成薄片,加水2 000ml,煎至1 000ml后,去渣浓缩成600ml,首次50ml,以后每次30ml,每日3次.用此煎剂治疗25例,除2例疗效不显外,其余均在5~7天内紫癜逐渐消失,鼻衄、齿龈出血好转或消失.有15例在服药后第2周左右血小板计数恢复到正常范围.此外,用防己50g,水煎150ml,每次服30ml,每日3次,治疗过敏性紫癜,亦有良好效果.

    作者:杨德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中医抗衰老源流及现代研究概况

    随着世界人口社会老龄化,老年人口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老年人医疗需求增加所造成的医疗压力,尤其突出.研究抗衰老药物,预防和治疗老年病是目前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中医学有其独特的方法和理论.近年来,现代技术推动了抗衰老及老年病研究的深入,现概述如下.

    作者:侯乐;张智琳;唐咏;蓝海;林丽珠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如何选用外治法辅助治疗前列腺炎?

    答:前列腺炎是前列腺非特异性感染所致,是成人男性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在诊断、治疗和防止复发方面,缺少简便易行和确实有效的措施.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可采用外治法配合治疗,有一定的疗效,现简介如下.

    作者:陶春祥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防己治疗结节性红斑

    笔者近年来在辨证组方中加入防己治疗结节性红斑,疗效显著,现举例介绍如下.王某,女,28岁,于2000年10月16日初诊.近2个月双小腿起红色结节,灼热疼痛,伴膝踝关节酸痛,口干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诊查:双小腿伸侧散在数个蚕豆至核桃大的红斑,稍隆起,其下可触及小结节,有触痛.西医诊为结节性红斑.中医辨证属湿热下注,气血瘀滞.治宜清热除湿,活血散结,通络止痛.处方:防己15g,黄柏10g,薏苡仁15g,苍术10g,川牛膝15g,紫草15g,丹参15g,秦艽10g,夏枯草15g,赤芍15g,水煎,早晚各服1次,每日1剂.服7剂后结节缩小,色转暗红,疼痛减轻,关节酸痛缓解,口不渴.于前方去紫草、赤芍,加桃仁10g,莶草15g,继服14剂,诸症消失.

    作者:熊晓刚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动态观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舌象7例

    舌诊是伤寒、温病外感病中一个重要辨证环节,更有温病重视舌象之说.为了加深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医辨证的认识,我们于2004年7月对SARS患者的舌象进行动态观察,发现与2003年我们观察的舌象本质相同,同时也有新的发现,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融冰;王玉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调脾为主辨治周期性麻痹经验

    周期性麻痹是以周期性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无力或瘫痪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肌病.发作时大多伴血钾降低,也可见血钾增高或正常者.应用钾剂或酶抑制剂等药治疗,仅可取效一时,但极易复发.我们以调脾为主,谨守病机,治病求本,取效良好.

    作者:王兴臣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